《逍遥游》说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20:32:53
《逍遥游》说什么
xXirLP}Y;D1XЀx/$wVJ Jȉ%+/_V!Qz*_VQ9/g_|;lQLyvn,唕3eϰBY%Jt|?:}\5818e&lRiE텐 >Dt5Uy!Rt} d-v]:P J ~,7d쪔!Nmrjv_b2 cF, ܜZ<Ɋf"yv ·u>j1 ֮8@ʪ^*|xQH/-ةg'ﳽ1Λ%%/p*`Iߠ`~ǑFQԳMP%%V{ʊ$ߣ H3]0go kiVf<¢(9C5jep&i`S\&gP-g i7c٩8Ψv^ I7q"TL8I'hOV :,w=s8) ƙ#d\+`L%3ZM\g)QR1NZ蜹6* {s~aWYPk\S}$;>qRФ|x; ,l@C'u0 Ħ!U3a*4n3@A2ʙJhwc(堖`nF7>YV841IOzpb\CsL5y5n!E:NɥSÅ^.>>W#e9uPr!NmWfFʌV0 `Z. 4V,;u:u>|9 F^xȽۋVz@@$ӯ_L"Zt}Ҧ'%J#X:61r2/2 4n5 Slx61>{ M#tx#:pUtr/98"Nl6uձ BkFՒsL [pxWqC8Pm̽FˡyK;'T.#wx{=!W:ujҷOPXdanJeJA${ ͧ"991G+<$L%mWP$1$;30j4eUI G+С1 P+U)J5h^n~;A8 ړX-(P_؃iC˃QE]gLn}F!Y*2@.o>ּ?KSSki<xodm!,3Cݸ(%; ^ɛ c0&Q jqW :q=/bc 3EzLsQIQŦ~^@1x-8`m&c7bGN(Ǡ{F a _i܊X0i¼tÈлٙ/StrԱH2r0/@'d-l;,f,m'Y0~ qR.J^[1F<`:nM{}рL$UlD1Ϳee$mj Wg WI}7ſګB

《逍遥游》说什么
《逍遥游》说什么

《逍遥游》说什么
《逍遥游》之难,不在文言词语、文言现象,而在于那种“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试问,有多少教师可以达到这个生命层次?自己达不到,却要让学生“信其道”,与赶鸭子上架有何区别?君不见,多少教师不敢展开讨论,最多教参上的意见照搬过来,脸色板成铁青,借以阻止学生发问;多少老师,面对大胆质疑的学生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如何找到一个突破口来带动文章,让学生既能抓住全文要旨,又能很好地理解道家的豁达解脱,成了讲授的关键.
有的资料讲,“三笑”破解《逍遥游》,我认为是在耍花招.第一,“三笑”,其实是“两笑”,因为第一笑和第二笑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普通鸟雀对大鹏的嘲笑.第二,“三笑”也只是从结构上把握了文章,对理解文章的实质并起不到关键作用,说它能“破解”此文,有点言过其实.
我们知道,前两个笑笑与被笑的双方和第三笑双方是对应的,第三笑是全文的关键.讲的是宋荣子笑“知、行、德、而(能)”者,宋荣子达到的境界是“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怎么理解这一句?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来思考,不难找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句话.经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都能够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例子,便可以开拓他们的思路,积极思考道家的“逍遥”境界.
我们可以结合现今的从众心理、凡事做表面文章不实事求是的风气,让学生体会到,大家都称赞你,并不一定你就做得是对的;大家都诽谤你,并不一定你便要否定自己.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当然,先让学生来举这些例子.
好,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是认定自己和外物的区别,辨清光荣和耻辱的界限了.那么庄子认为,宋荣子达到了“逍遥游”境界了吗?显然不是.学生能够找到一句话——“虽然,犹有未树也”.从行文的逻辑来看,下面讲的列子,应该比宋荣子高一级了,对吧?但是,他也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为什么?让学生去回答,也不难,文章中有,“犹有所待也”.于是我们可以看出来,“所待”指的是什么就成了理解“逍遥游”内涵的第二个关口.引导学生去说,多半学生会想到名和利,这就差不多了,再补充,人生在世,最放不下的,首先是利,更难放下一些的是名,引导学生分别举例.再想想,还有什么放不下?学生会很难想,那么,再引导,你害怕一个人,比方说,一个领导,总之是对你的名利有关系的上级,你为什么怕他?在这个人世除了有这些顾忌,你更害怕什么?你最害怕什么?差不多了,有人肯定会说“怕死”.如果还没有开窍,教师再联系庄子的“鼓盆而歌”,那一定会让学生恍然大悟:“所待”的还有生与死.
我们联系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来分析,就能够很清楚得得到一个结论:庄子的逍遥游,并非像一些教参上说的那样,无所追求,消极避世,根本无法实现;而是参透了名与利、生与死,从人世间一切羁绊与束缚之中解脱出来,与天地精神往来,风发扬厉,把所有的生命能量灌注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上来,让自己成为自己.
由此可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并非说不要树立功业,不要弘扬名声.而是说,为做事而做事,不要为出名而做事;为苍生而工作,不要为求官而工作.儒家讲“实至名归”,如果你默默工作,并没有人看到你的业绩,你才华很高,你心态怎么样?如果你根本没有受到任何影响,那就达到了“无名”的境界.儒道同源,其实儒佛道,包括西方的基督教等等教派,凡是在人的生命哲学上有优秀建树的宗教,本源上又是相通的.
综上,解读《逍遥游》两个关键,一个是“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含义的理解,第二个是“犹有所待也”“待”字的理解,这两个问题由浅而深,可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