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16:15:53
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
x}Iok_UNQ"6@/3p#Nw/v7Y8J4R)Q)j$Rg)]ΰ!97kS?xÖX8Grµ>, grr`JTd13p43ݸX43 iq*ڇ}|5?X¤&~lڇĖ{s:?.^_!GqLhr1>[R؃Uߘ;` @q#6n9~ә8ٹ)n{,2'm0Ӛ`?t7wζp)c^L_z?Ū& hYSl9EV A9Sr\p;RqrNǀ5{~92sth-8{[bq]X2<֩KoX;3zBlA5tͬyͺ'޻Z_NrT0)eJ M1_qǷf~Aݫ-u[7]g/2ۦ2s1|7C(|W>> Xm5ELԋ^z@lQK5ÃצRږM#↻+x՘`~IUؾ[/\A&w s@<`W_6NaHQìwwg>|W~L6m^9'=>|$p{d*kn]q:#^'Ν8B+N"@01P[zo~!VQWnGw@!F:-{L(g7.d/G5A (ݴӪUpvծb {EҜMح <?kSt;d'@NΜ.'a?ّ9jG8ryzV~9PrqN"9KG_z a98%\!7|%_YRI&M&宏8yHhX;>`aIq=6HB 5{-+{vA :Ǐ}'_-=4|d+u Ĺ Y50%OB cJ$K`Gr{tt}3)#@9(;[0!{uкY~u+ ţ^_=r8+g!Q$"+,|!.X'0i0`{{(#. 7VKa"L:JHH6bn$3 ]pN ,Whb-dWW`ɕS.z[uE&]퓩A6?u;Qa!Y{>6 ^ s޿LO\޾ O$t^ JN@;.ȤS&S6Et9\'wONq0w&N1)^vvݝsJ'U72O¤P7+޶=5(?Gsmxswm߮)TBa5 q9{wïSƉw~_DWՁ~,{bMԳ5~X'ζyښ7RWtMe)b7Ͱmr7^{vd;.j8$} *[J)Q&kyYP5g85XXDЏֈYx`zͷNJٖ Έ9|ޘϿ#HVW0ȼrrLB1trM/#wD7-L r{&v:[/kf7xʹiEW΃`$'+Zj!  18H.Һy\H}a9=/ 5ڟQ<:|t_)V,ӶJ3?O_v9/oo~?p e_07B67Of:|rl ~ˇC5S}[l'Sܦ9.X`Rͤxw0)U^Z 0颹8O Xu>z)`㼧wζؙsZ&E:t /"25⫵nCDtf=dXZ$jO"xMa'D=uDDxw܇t $ -d1O""E;4I?qz8eؖ΂6[IS2 1@=j4Q\D]j}M ҕЫ89h, U̗+Z%\rf.MFpZ9q(ưŅXhTv ^ZԏLue趶nIz*V 3hp9Uᕟ9BCyƁtU̦Wg&5~`7dYqaX9œj#JH8CwB6~WHw#ɼxc0 >o1TJ8TN!و{%0"Z2k9>gvC?8-E4Xf\پo?NksRwd[قIG=ĦiHkxI3xNMpoeՏ4xO;aqST2 E)ل97&%/=9إ=@'͊,jBZ,A@{1ӘHhB%JTS-dl9[qioQQG-^_1@U9*6XNfq+OXѯ-pUMUeK0zW\Pf`/[Z'ugڭNa(HxpI&FCQX2]4^AbFy8݁-'t8 ! K2ߦߚ ebH ZAG02+.XBV/:*$)[g.Ҁ#N>/U7AײjB{R JuOIS_:8t {MC$LJQb(I)c%h†idb8N[#IAxS9 .Z v E50=E8P|Z75Nԭ#ҹuN)^e&+nAHa7UQͪ.\0U\RԤH5`,ysI!FjU7eׯ|Ԩ:,V9t7P e_Q??[^{HRGh:պre2 ~=Nf fv7e(0͈Fړ(57 6~%)N(. kJ8;Af{ 1v!x ;H 3@̽w xytEwrԷ#8 ;<vȽ8CH :$A^<)؅_}K)*cnڎZm1` *,Ca֨$<n `(in`l`wTI1ʪSq(:&:ðpsx-KSߏ8]c^z"X+H'.dqe .R\TOh<M{*mZc/ YQQJsuaԡԽ%} $X'q XC|*pE^xO}Pϒ,ÅmAӅyj^&:G;Ӝ->%Y+ZΜܣ+XzQK(E^҆>ࢉ7pMb.dl?8fA;vb1;ksuZ9)i)_P۫WS􎿮?ɡӿwK^U`Mt$F"ͻZbZ?}r jWE#abzD&o0q4L@Ke|,60*T'5kC-0d[h8ﶶŻrMn/H;-`|`U{ a%A*HU1FjTSv 4,hr؀MRѮ.9ݢ8IU Pf,Tg;` LBk{pj`i3 lmo>2CRn $č7'*J`!uK)mЕ7y8'&V hvp]pҖǒ~OlN * |J "~F~,Jq ɣ87n.tgӖD,v]'šԨ>9ݼƆ/xgvlc}9J.e{,}p^tRt郰aohϬ[t&I_2a2&P&eu~X? tt ̲KA=Q6g #PwxD!k3UOIbx;3BMF M;fA6hЌ5tCxGWT:- >*zhʺœt{^1cw9vH≞>i9ۥdݘᕉC* ycKbC1LJl 9,‰ D]~w_'Cm50RILrb60wA5j-'7sTL/z6A.D Rr&$|:s~܅ v)L`@i[xyo/[-3vɆ*m.sVb?qF-wpZWPiVPq9%>yp䉝 UVVw-;rT.-v-tU2(|1PFɛ${9rqlY x)K(A.%@w vds9دk0tFp[2%,^bC=;tEr+kLht7k]qH[6tH~c= PE{0⩺$cK؂7O.(ۇ6AFDM'ivhpIŝ,(z`\1#0 8 ukT4W#U8UWړzN?7kVz؄>}g‚nu+pՙ@QL򭛐mb4ڼ;ID`7ABX({ǯ wOin0[fnf>H>v<l/A`Ξ *[N:O7>ʑ-^Q6`ڗѐU`@9+Ap!K|huom/[%5DjQ? 56l^T vMOLq9W7[@WZwmGЏc5NYbIpɑ~0-@=bPby9Ʊܟva.fm䊨go Ph51;PM`ӦcݥTZg5%%1+aiBLXZmPM[y 1;Hǎ#6-ngKt%Rj63S C<48L1eo6}B]Ց{z9powpT^2>3j)Ź^$cGھ'WX9n() #FO60Ǘ1Ocxo9~ 5dX&d9c Tkr {P'Ia.,EdUn%$4"!ӳn-#ԃG]ˑ$։.'Ht6'pHm<L&_"}A0C iŦnѕK KUJ&3q6 !30y&n90Zlk:#LΎ&_>7Ǽƒ7,)/|IQ&R^\sncgf\5 ~F3u\SDV(lh(+؅L㫭 B(Yr:'-Uyf7p 'nK,[݊GZ50b\ƪsAIZACyބ8bŅD:pcjE"*:PGEԽs1 :ݢ:T1`cj9*㬷ܖ4]&ņkhͪZWbئdJ!6AWvG߲\7#~"5҈%QS~`ňP)a^ u!Ml@>%BJmy{ޠaGgeK}>tz]k?=ꈓk.5f=3c:'r4+ lz7WE׵8rs/gSbda72-p"_R :k&>cvNkbǦP ^Az9L#̳۩?Btt4WGν5 Eq= -r7Von!l[qi#$k}I;HFІM?뷼Y* POI8uIo3Rݣ.:p9e^ZxD0`P*z9) dȎ2UMWxCy۰Pmhlhjf$m9XdES?D}fdgF)1 zoY)KeW"|ʭAHe ]ɣDS7ݭIi^%y6gʷucPyt'M =w:;^nm*{jti?6P =zQ`jӶ ?*ھصkni0mQ, V/P kLFP`Ԑ*:mQ E-Tn1rFg%O<&}F7Ղ,ċ-𧆈aZz\٭"?lmL4J |LUcݎ 4D $%w{IZ!WR[l҈U.-OnF@1O- P<)hG'džOS)HaH"T6\'%\]_jA<6/by٦ ~ɠΖ4Za2ͫxN3G:'M@Bw$?HX›{ܭ ꋔtiEBY$,n 6/LsHr3+GٍKc+hA>jrfyit1ij*2ыf+JNj_?T2>mD Batr {:PĦz i qaR2T,f("y9ahe`X9-%8*$IZl (*آ =;I9HD^G, zGv $їGY}znIV 0Jp ӋL jQfɿp:7[eqolt:<#TRlR҉fUZ.n\ODǰ7f]Դ{Rt02\va;Ê$<|(= 9gbBJ?YoVDܜ=2nu^ ĈӘD7-G`)yNr|9q|ʿ:&O+ j'&?o1:7aQ Rqr:]Ndb-DRbfÎ (Ky՜v ^G`O4Oh3ѮM "Cr聆+Y"1pGUi[Z̝!o뗯b @!2DU/X,J&Hg d18zؽrfD =.ԒIwDC*Jƅ4-F ]>-)AizC*^&QVUܢ+ia) 8`  <잉UZ+ E7n:.o]%(5Х“T1.i=\EȿH1Z5H1Ո#h>vcs֧¡MD8(MHeºq'Cwq˜~l)x0zsA&C[Yt@ENBOż-sG8rk`m,KKDZ$)AjY>_vgS 4h!\N^mRw_t!<|q7] Ӗ:Pt MzU}\ DÜ.uh-1,T$iG{vǭ\q;kz娴E8WpV;[lpn b`agؚ&KH\ R) 2qB~Ȃ1tz%ړ/Zv4 @4wԵX%FG6S7{uenoj$|df`}Ϳ\!x V 6n۫ R R|l{ ؑh8$c}U5`=>Z)38rjE~cJwKD8t׉Ɏ\O9@svq˔>'8H( RNfAzoӆ^& ~9_4s# BõS6;tҟZъ5V하-+5/,G" uk6zd]w b=:M{S$D;,"0ީf+YWswU'fz7 |8q@[p kTb%Uv謭3/X*=ǃ=|zv.;aj:Xy H4DM~PR*Oϼ깛f,ٿt弣(8sv1'scb8;Әzx^><0ퟏܽ.S) h*6Ĺ YZ-}vȕ6ݫQ|$ lT'"N4%w bSmɽ-Ccxg;/m͙, s<\5V&७U pHK[r_Lq᡹GNk{r6 [eǸWH]ϥ.K3<}@k$qV| uɼWUjwTX {GF4(^0u %0rϱ`ip)rc"nrv %Gg`u7`>dM8N'~)|eS 6A&Hr9 fA>=rHm'iĩ[)#INɝXyģlO=iAH@ k1d/p|Yw QWl[bWiEjxiLwTV N NSۥ_"W%wsVπEvXy3Õm;%)\b@[ 5&1`?ʭFAl0?⌀ D[P?"~Kͮ@dNo_u9߼g MOCg^~5ݸD&lR{ hgJ ϧҢ竳a"-AX*b 7<:7U,3Vpa>F^IL&mg|X!qc@88,zc yԍehՊk怤:>1֛8T#Hd˦v y/_hH$%UTv8,3e{SŮ1{VposyYmXaHeagFLe-fߣJ1^<4+e S^/nK-E\E {)GtmespN/@= dнFsF.főxm*./702 .¢'Op,ea %!gn‚>M4ɉw,Uۑ#,;usPYؖduYR+/?M1(Ah 5 PڠKtwz>Mg':^ @-Qv&gFH/%KU?q>Ʌi++WySCt_ޫ7)dg4k`64*"qӮr\Ɍh-+Vo8+՘-/53$ZNzAČa9S- s9b;o<xI$k^Nkw&}3v?6A:1Dfc@ R(KzˆiT:=E:2F?6m6߯xif7zsP$ L'={^~֓s䢯bf@ܨo9ΚIS`o@WDm2c+уSE6Q~̠\ЙGӒC' p^F8M8wASi2&Y̫Z+JlIsu^f4v6+uk:E7ʼnq3i9Gt e3O> t}s5?b([L]9_w^Otrs-f[̜4a2;XdArh?lQƝ4IK{n2l1֙Y3mArηaFr6c.D?u$U1|`) ~O4,~pѽcRd>L!vΌlSm-,r')۹jI&B<;751I)uќd/fDΣ;ybyGs-z UN0ùG wXSrqqS,Na iq,&]|X?k,m$_-"'Fni]F6S26af8X?kj҄ǠK݆> ;gqBSBeb8-VH&*3uz?jspI숢}꼁!@z>Wd|:bBD|PwkZ8JΧYӮFB܆k*nXlCK?|`=xpmP fuTZTO#%1,wi _0'g0}?JH+#w6l"2R.b0=Nfؾ'-'_ ]޼[%R֦|Q=Dו$B#LUS*~J$+(SEs[A~kdKU FJR1ȇb|JuKF5w]8ّI\'|gT5\@QrnvJ:_W#8*76 >m޻]ŔHvո4ohmޠ 4öx9 %;_gLfMAn)$MִgB8w֨eoT _Du5n:yHjyc>o_~rQG]hkLMˑ;T#^"텡,J3tO}SO1AM6R}ӊ^[lsXVZaD!,a0),@A sZW` lYdC?]wo]oaLVmv.x1q},k9(ocH&w*OzmBIL-0ͤxwN dĈ tͤI8A8 \uȩ=Άz\S1oNߞHVNnӷ Tf%؂0T*3FJ2" ;=K[8;ĎX1Ces} RNȭl@ai"{#mǀtvK}'H/ Vme yi≆Sn/Zdt5ў ┺|1ODe)]d5r?%`u襀1$mH+܅6 }8` "cXeD;t "QnkO ;hEDxw܇"QG6,E11nȥE΢Ժ>6c:8YBVҔ= Bmg˩T YSp ٸT5ƴTc oP-O 'aX(b5[yqRUD}oM̢0"-Orh 姕 46+/kiU (6_[ݸ8ͻ+ovcxcVT֧ZQC%6Gv Y1{%0"Z2k9n/K/tJ:Sks.v@~^70jײe{/v=7ɤhp("BdugKXAbFy}Ipx>i ֌S`L?%H[3Ǯebߘ0_ȌG=߬DN1:XR.>Yv}ֶKMKEkYjB{=]C/e4\ h ľp!._aq.`̋TҴUŘ/`2Z;$ávzt}ec6_rICLFKt"2h4۾XY:A Ne䳰K0|Z7|3 `0 QpV$+w#T3udbfݼfZw !=?: FmןMlVc";f*sMD!" MwC?#V֮KړxFړ(

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
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现如今的清明节合二为一,一是为了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两层寓意.

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
我国最早的太阳历以及《国礼·春官》明确记叙了"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的天文历的最基本常数.农耕社会以后,劳动人民发现日、月、年构成了历法的三要素,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已基本形成了24节气.24节气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等方面的知识,编排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谣.其中清明被排在歌谣的第五位.也是农历历法中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天气转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家家门口插柳条,祭扫坟墓和郊外踏青.农谚中也有"清明忙种粟"的说法.作为以花信为标志的花信风.清明的花期为一侯桐花,二侯麦花,三侯柳花,充分点明了清明节气的花期和花种.《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2006年5...

全部展开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咏清明诗极多,杜牧《清明》诗最为著名。 我的百科 我的贡献草稿箱84694828 实习小编 一级(24) | 我的百科 | 我的知道 | 我的消息(0/4) | 我的空间 | 百度首页 | 退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学 体育 编辑词条 清明节百科名片
清明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咏清明诗极多,杜牧《清明》诗最为著名。
目录[隐藏]
引节日简介
节日起源
各族节日
节日习俗
相关传说
相关诗词
气候农业
食品
农事谚语
节日谚语
清明节也为宠物扫墓
清明养生2010年清明节国家放假具体通知:
清明选在公历4月5日的缘由 引节日简介
节日起源
各族节日
节日习俗
相关传说
相关诗词
气候 农业
食品
农事谚语
节日谚语清明节也为宠物扫墓清明养生
2010年清明节国家放假具体通知:清明选在公历4月5日的缘由
[编辑本段]引节日简介
清明节,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
新华网北京12月8日电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2010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通知指出,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清明节放假三天。)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杜牧的《清明》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1]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2]也极盛。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编辑本段]节日起源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期间扫墓。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编辑本段]各族节日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习俗。
[编辑本段]节日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清明节扫墓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 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清明节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编辑本段]相关传说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清明节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编辑本段]相关诗词
清明诗句名篇
清明节《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 (南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百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 长安清明言怀》 (唐)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 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 (唐)来鹄
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洛阳清明日雨霁》 (唐)李正封
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 千门尚烟火,九陌无尘土。
酒绿河桥春,漏闲宫殿午。 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天有霓裳》清明诗 (当代)刘小烽(刘周)
其一:憔悴坟头土,见之如亲人;千古仿徨事,此物最伤情
( 注:丙子,1996年丙子年。评析:凡读过此诗而到亲人坟前者,必能忆起此诗)。
其二:丙子清明:桃花粉红杏花白,雨打花枝树树开;行人面上悄悄下,几家坟头哭声哀
(评析:此诗落笔写景,以景寓情。先写娇嫩艳丽的桃花杏花。次写风雨扑打着花枝.花儿静静的盛开。再写雨珠或者还夹着泪珠,从行人的脸上悄悄滑落,此时忽又从不远的几处坟头传出凄惋的哭声。这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清明上坟场景,淡淡的哀怨中透着微微的温馨,使人于此觊见生活的平淡与人类繁衍不息的伟大。)
其三:辛已清明:天公无情最无情,不怜人间孝子心;为赚小可一掬泪,忍教清明雨纷纷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编辑本段]农事谚语
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
清明节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有的年份连阴雨,寒潮侵袭倒春寒。
地温稳定十三度,抓紧时机播春棉,
看天看地把种下,掌握有急又有缓,
棉花播下锄梦花,提温保墒效果显。
涝洼地里种高粱,不怕后期遭水淹。
瓜菜分期来下种,水稻育秧抢时间。
麦苗追浇紧划锄,查治病虫严把关。
继续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树和桑园,
栽种枣槐还不晚,果树治虫喂桑蚕。
牲畜配种抓火候,畜禽防疫要普遍,
大力提倡种牧草,种植结构变“三元”。
鲤鲫亲鱼强育肥,适时栽种苇藕芡,
捕捞大虾好时机,昼夜不离打鱼船。
家鼠田鼠一齐灭,保苗保粮疾病减。
[编辑本段]节日谚语
清明节气的阴晴雨雪与对未来天气及年景有一定预示的谚语有:
◇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
◇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 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 清明暖,寒露寒(湘)
◆ 清明节气的风对未来天气及年成好坏也有一定预示,农民极为关心,因此,在民间流传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谚语。比如:
◇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
◇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苏)[3]
[编辑本段]清明节也为宠物扫墓
清明节有人在先祖亡亲墓前垂泪,也有人在爱宠坟前掩泣。人有墓,宠物同样也有墓地。人们为宠物扫墓也跟拜祭祖先差不多,宠物墓前有照片、有白菊、有生前至爱的玩具作陪,还有的以水泥、大理石碑筑就跟人一样。除实体墓地外,宠物网络墓地、纪念博客也蔚然风行。和悼念亲人的网上祭堂一样,宠物祭堂可以祭酒、献花,申请也容易,多数只需输入宠物和主人的名字即可。
[编辑本段]清明养生
清明时节是一年养生的重要时期,在中医理论机体生长也在于春季,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大家应在这段时间穿比较宽松的衣服到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锻炼。

收起

saadad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

全部展开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期间扫墓。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清明节扫墓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 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清明节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收起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清明节扫墓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

全部展开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清明节扫墓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 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清明节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回答者: f2小猪 - 一级 2010-4-4 21:12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咏清明诗极多,杜牧《清明》诗最为著名。 我的百科 我的贡献草稿箱84694828 实习小编 一级(24) | 我的百科 | 我的知道 | 我的消息(0/4) | 我的空间 | 百度首页 | 退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学 体育 编辑词条 清明节百科名片
清明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咏清明诗极多,杜牧《清明》诗最为著名。
目录[隐藏]
引节日简介
节日起源
各族节日
节日习俗
相关传说
相关诗词
气候农业
食品
农事谚语
节日谚语
清明节也为宠物扫墓
清明养生2010年清明节国家放假具体通知:
清明选在公历4月5日的缘由 引节日简介
节日起源
各族节日
节日习俗
相关传说
相关诗词
气候 农业
食品
农事谚语
节日谚语清明节也为宠物扫墓清明养生
2010年清明节国家放假具体通知:清明选在公历4月5日的缘由
[编辑本段]引节日简介
清明节,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
新华网北京12月8日电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2010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通知指出,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清明节放假三天。)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杜牧的《清明》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1]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2]也极盛。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编辑本段]节日起源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期间扫墓。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