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写十五从军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23:48:19
扩写十五从军征
x\R+ǖBqϷt@J IAbhDI_ʬ'B($8vt?ueB5䴇ޙ>OyP3UU_?7Y,x#uSZłq`_ w? ՟ndӍ?nix>:ts[%&\1|ռJtlpsDz~բUZ]x_~=trxa(~6hv\TiӃ>h[j77c{F;~O?k jtgޫd7WDOdNzSo:tqk*rG\Ř]C{8S]g !GW*=vGSx*V:-v[ڪ=qgmUUC6 ot-}ɦ=qte:n0j'Ҡe^¾0׈C+}UT>jtV `o/ 2bɪJ,C^ Wz|S-k&h5#^ K GVǥZX-X$]ѼV@ RH4D7e.NyOT/TFtR9|;LT=,o챻*0Ctԫ6nFtg D[1X1]1sD#Fr*gO`&\D>qX/ ܃e!tu@N苪h>(A AuC/ eK[6`tm:k԰f޸+΢S,e%C\@`tY6L>*aHK?_uA#6=q节р'DA%A˅f@Op]ͫD[RVg-MR cѠ (5Dm\b> }Dr߿ed-ڃ׀owQ$ŝS\PokA`e:}Ʃ _UpW7$|@`|\4G1x `̐Ms=Iq)xzR_^CR8xp%+H8' 87O9K0{b'9ѥpߟ1@eG^ BB!Պn\vic!omackiߡ15r1P(4v@D 3uXz5\$cjuE' VI{X Tā 6~f`j9U~ lXn|x+q]UYt Jj6JϺW`HhS9sK]<g#&vO_$SϞskK\Bf1}#WSmT{u4y=LyE  ֑)Q8mm =p@Gd`Ч, TX{/WNpV!@OR.T  @ K ;,/2E5OH&$)I^ &CCsCߜUt4S98II&̈́{u;aA7{;Q=BwՓ3Hlĸen  fEP Oa%?QfRE 0mBX!yྌ.V! n?&t#\~Et) |Aٟ<bT#eM Ӄ, a~?/2cNZ8àxugt-aW[ERW+F]quzr߄~*:zKLOAz Ћ"J}KC"5X;\ W"yM7D $ IFmJ-Ȥ@z"!d)#LjFPi: \R F2ćXO8(}uH'?oKִ@/qg<&10+ <d[dF=jQT 1 zƚm&I.ѹ~~B[eTXhN-L`}2"~/sbAa_ֲOnT9b{1°T,, >a@̠Š)䋩b_ꌍdf"cJDgaJE4Ԋ@=h:S]ԲJ}r$%>Ԟ yA3&ZƦ@GSɂ˳pV?>ءJ)UaK03ߚ?MK4 [XzvG7UMeJ0tv 1]W_q Ek?Us\$hhAxl}/>F#F0kkl޻m0G>0dɌ O@_!#[Y(l&ME',.1KwVhir$,'J)Vu&)"|@F<3 ԷBm6! 6eD5A+_c`%ejaºdVXg,r6Z@KUY9;ԙ*H r'QH{mf`yQ6b- ?X UFP$0e S )/:*eP3]TJלGuQ52',}S:[n?E/8&rW7/Aҭ4D3efLEa[7Se{/`HPjFeoZBS4; TyXμ+6<_aux3 8,vf"p&o$,޵S@a Ҍ%;0oɗ)aco,;(}O%Sײ-@tmR 78#Kl/]rn4@bM ibN?~<)}`kOu4f?|sls҈Cy*_ƁHڹq;ۺӳޟPso=h{H\ P 2DJ $r LZ]x6"4"crN%F-1H([[l co ,G;UEE,FCp^p)[MTLxdrlD&IbhÇeF YyN*w0o}qݰё~-%aƸj#OH yi)%+\sYظbFVEwυE|)n9I?wY#ؒqIiM0|=J]7fXy{IL!,^sz [)xϠ |hEaEqHnR1%4;ߨRNJvC8jG=9)]KCwpמe`aUYmiO=R׿ fiXL3ZPw{󘾜B_NTQt$)4ng,؇':ƢJ.iA$k>"74'/WF<螩9-=&JxB=25Ą-c vv#NeL^[F|Ǚ e̺S1GL*ZQ0) ne(n}9hB`lU1b+'0 RR۱J.h4 )Ld#/r8o 2Y Wn z9Q RyAhVN< :9; =mZ; FB Q:$Kܭh",5;s0靭x~s-ohO?"B%ɽng}r byF%^όi,bVǜ(/b@N|܃Lb,el>Rd~VlڜT!}i>σ6w!)XiaEqqt{>Փwm,8j1q!cܡ\> xjMiw{HߤB2ϝ30^[gBDl:▟J6y%ڤ ֗Mn3Th,>ڰ^B %$i`Tݩəۖetٲ%LσarM 'nl4K$o&~wНmBMkDlںs*̛ۢc{!GT>虍53!9X4gLuldtx]l_/:6;O{I k$^lfz*d$\kvnq:1J ͘U*mצHlzRgنU,Z1}F39%" ;eW]݄2]f0Cy_q*]!>C&[={.019(_*9hִ1qv[&;ϩ;9_3l"]yg_L#rQ׸]ڱ}i L`{Q#_c!':cof->itxa[[)EӂOG L&vR}BOHSu~a:uxׯ?Du

扩写十五从军征
扩写十五从军征

扩写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飰(饭),采葵持作羹.羹飰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同没有详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一样,作品也省去了对他餐风宿露、匆匆赶路、与乡亲邂逅相遇的惊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阖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作者没有直接抒写渲染感情,作品却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抒情效果.
  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诗至结尾,作者、读者的感情浓度都达到了顶点.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这样,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全诗写得既含蕴简洁,又深湛凝重,内容的取舍剪裁,结构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处,独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尽在言与不言中、意境深远、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从这句话中还可看出:本诗主人公的年龄是80岁.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于是,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老兵,“道逢乡里人”,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家中有阿谁?”“乡里人”答道:“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那儿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无他人了.”其实,“乡里人”这样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老兵家中的情况究竟怎样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兔从”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绘.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兔”与“雉”(野鸡),均系动物,一在“狗窦”(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无人.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呢?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还在于: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时间就做好了,却不知道将饭与羹送给谁,也即无亲人与之共享了.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现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诗的开头,统摄全篇、韵长旨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个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生气勃勃的少年,转瞬成了一个龙钟老态的皤然衰翁.那漫长的六十五年的岁月是在哪里,是怎样度过的呢?作者没有写,却以此把读者带进了深沉绵远的诗的意境,同主人公一起去体味接下去作品所描写的怆神寒骨,冰冷严酷的现实.一个“从军征”的“征”字,概括了主人公六十五年的戎马生涯;一个“始得归”的“始”字,准确、精到地传达了主人公六十五年昼思夜家,愁肠几断,盼归不得,年朽力衰方得回转家园的亦悲亦喜,说不清是悲是喜的复杂心情.作者没有絮絮描述这个老士兵六十五年南北征战、杀敌立功、九死一生的惊心动魄的往事.那些,对于年及八旬、日日沙场、夜夜枕戈、乡音久绝的主人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无甚新鲜了.或者说那些或足自慰或不堪回首的往事,与他此时此地急切渴望知晓家况的心情相比,实实微不足道、不劳挂齿了.平平常常的十个字,突出了主人公不平凡的特殊经历和当时心境心情,创造了足以笼罩全诗的氛围.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同没有详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一样,作品也省去了对他餐风宿露、匆匆赶路、与乡亲邂逅相遇的惊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阖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作者没有直接抒写渲染感情,作品却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抒情效果.
  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诗至结尾,作者、读者的感情浓度都达到了顶点.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这样,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全诗写得既含蕴简洁,又深湛凝重,内容的取舍剪裁,结构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处,独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尽在言与不言中、意境深远、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
  十 五 从 军 征
  选自《汉乐府民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
  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