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论语十则古今意义及词类活用 )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08 22:17:23
初一论语十则古今意义及词类活用 )
x[n#uApaKÈsO$ %Z'-U4 G:Uŧ YkbPj8uΞ1o NrLZ{`C7߾i_W ?wS`bxsaLO͛Ts[1xi:uotf_?~O4<'x1mڟ\a}Tuko Zi8lڔX~n~+ML&8S'>ݒn<uB>~UoܙФyZнjA tLMԪ|{ً@oUw,LRl7>ε+>*ި؜~Len}*05>4Qpq#dUGgՑn{#smxQ ˀ¨GfrnAhd*&%7*2nG? >5x\xk\|$lPڪoynsMQ-&z:5o7Mjdp'iZt{FFC6dsC??97իwB׶09` -+e2Okm=,äl4R1A cO:LhyܤiBAT,d94+sd349MI`Dž~֊vt3QJ̈ihI]lx\_ȴEٝ׃vKapj䨩lnYn"^#/sm'49MW׉≩j49D Yfz| 3,.| . t сxo|C59ۃ1"Fq%6m5ir9R3XaOCxo?N޽h 0dz'X(U>m_~).GP\oe.J92=B 2~l7kEq8E4ƆgD?s"͡_ ; 7y/le-]Xɤ҆@pp8y /nȍ{<]: ,Hz=|Q约c*aL13pchx1;\sÅ}:)AV$]FবL !Ē A˗B*ܜb"ɭT|UQ\ڰo~Ȗp@ W87:~N-a*򐂭f~o/2 ֭&::~2j WjSbI_}!2LFdRGeՔiӌU*R>k~+ -zU0`^ES-7dUuHdZTÄI }ܽ%L`0P|=̼VTv5 HBOoaf.s-c!S P{U%I7" BL |^E},A R2 N{qT#ӻX4\$!Z(S%ju|폟ƿ[ljMbePG5.ıS@gOV5וp+N¡9qzv-JJA #7-/4 ?A5B1WO.` r3aیЇ&th\vfcp/RlpYT+LjBG͖RŞnĶo5"J_/Rė3mPPJc9S廻"Cu. q`723x3,?K.? y`EfGVH( gg_ڗ9u4݀C4_cXni:7b4$((tY#<'2b`dcYzfј^`:Ftyi>암, jb6[%l Iho.8V}DJD=h*.|F鐉-WA{"}lCʡQR]JP[qcz`8R9]RSW8a@,o.#ph&NhJEſHc:jEE|5\4!X-P5++<-C𙈱 gj'LkmI#}ݎf--.C)61eMaEL"|N5AfԴzc6jnZ ^w?8 ӃR⫩s48x4WgY[Pb.5dk2GV0qƔ7U-tq(.Йp #:Q]"ZHEw}CnBu)jj*S~Nr 3~&:kEmnߺAaa]. n8GlZ? Ӿ1{G!A{cB;QJ-'T@ )NL 3Zj[&ܔ7kʦ;c|G Ø X x= P-L5=6"y/Rkz#W\ftT4gch߄Keu5`GS46pARJ_ _…6o93R%2Ր_oŇ8( Qs*f/ kVaRE%Nr}P_%T(AؗrQan[ +(J 7~k`R)~}TTszACZ1*[Ej77)SeRPF5Yk/P(Fz/I}S|]ڡXq5a' fEDը&H +4}r/E>;?$^pu(:vI2m| ̐@2&L g\(K"T|6a cVM$4DdxE*o=!OyTJV{\ b!IK6^LqB]aP_؈_GYx֎|l'᫶krۜVR܀4Fjnw&]"|~dp LobCrIhɭ ɼڰpPG揧bFMӌU )F/#0QxfC3*3SG HQb@uUW7п!cuL??e)eL>8IJ nySPۨpr D'_YZue <î ,eVx|dVtPS>S[Z&ZΞ'ZʥOD3WJB&jt@p8Ԥ5ag}$R{K\'ߓ,. -UGp91=(މKqp`+:%79 6ƶx_FEfuF_Ae[~FRIG2VA$F2JJxjhBinSa"9:_*ف*R1]n =~Zy˴#WKuLGv4Z8E/rCv2|yffDuHMB7=[D%P~dod+fAR?,7DKS#ORXTwJbqy ܌"NuMcEM2usJh-6. Iph״MBΕNY\3_PEƊ%VaY-4Ogb9ֵ2FAa#(jօBܝRP CY;S,vbzDirwc?4E B!F5kCj6XցGy?(XimWvNuv +-:@= U[E_n 5Ww׀,HStLw BFdGǺhbJɯ^,;Xzc-@&GWOr=X tdSwvٹ}QΉƃ]-i624E[Y-iƛagEE,nU+VPg:F%D)&;9wxd["ϡcLj]5sT)e.e!6F[ug.Y\6\ػRmlF-"t73Y_mg!&N;!@pnPFAzv h T$4%MCɖL&>ʱz ΢1Ԗ [{mM4 d bp|n[BZ.|[~,4u$l.[JiQ;gNp /_(08(jEAd-mrA\-rFU&*$b&LV$xzR}ݏN8~Q=q8Jx7עFy>s!~sJ#p. >bٱ "X&[pt} 8~^*BwIID zJ]ꕪp+1\" `FAF4qf'k3ȹVAɼX`u{^octa~Pb EÏ}ucPZM8 a=J(Jp4屸2&QR%G2&UQ?-έJ"%=Yn..O[~+m=4cJf~m0'xߗ|ݶnV!hCr7e r'VDOfs7 ˯pپ#}<݋diHTA'¼=e OrLQ@(MQKtDlW"f ):h9oM7һ"Ņs9'i׉Ga)f'/.4rLSazr-ݛ>”n5 R"~=2Cr)!CxHbkA(<65vWv4XklZQtrMF}ݾzHw`x>Ym%T<(_,BA 3 w,)9m,?ClЫM_0R_~u|$mtl;7 &v͒7&+:ԩ3B .є!wq13kcۃ>L, 0йץL Hbct(qRoI]zLos{eI>=%OnI`44IIOVEy vM?w ѝtg (W<&Uzdwwx%%ƒ_먛9mf1zSہd=QE?([|rA *[M)O 1 &Ԏss_8^0Rt3rɮP:Ku1 !~`q4}ysZ(yf1._d *1%^y 5qHD7wң

初一论语十则古今意义及词类活用 )
初一论语十则古今意义及词类活用

初一论语十则古今意义及词类活用 )
《六则》解析鉴赏
  【作者介绍】
  孔丘(前55l~前479),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现在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身贵族,早年做过乘田(管理牛羊的官)、委吏(管仓库的官)一类的小官.30岁开始聚徒讲学.50岁时任鲁国中都(现在山东省汶上县)宰,后来一度任司空(掌建筑)、司寇(掌司法).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游历列国,不被重用.晚年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孔丘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据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他提倡仁政、德治与礼乐教化,创立儒家学派.自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解题】
  本文选自《论语》.《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两三个字为篇名.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各章基本上是独立的,没有结构上的关系.课文的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则见于《学而》篇,第二、三则见于《为政》篇,第四则见于《公冶长》篇,第五、六则见于《述而》篇.《论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孔丘和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些言论,后来发展成为成语和格言,很有启发教育作用.课文所选的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注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特指有学问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当于“先生”.在《论语》中,孔丘门人称自己老师为“子”.书传直接说“子曰”的,都专指孔子.曰:说,说道.学:学习.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时习:按一定时间实习(或温习).时:按时.习:有演习、实习和温习、复习两种意思,后者偏重于书本知识,前者偏重于技能.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不:不是.亦:这里是一个加重语气的助词.说:同“悦”愉快,快乐.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这一句讲一个人就当好学,并按时温习学得的知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指朋友.古代“朋”与“友”的称呼有区别,“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自:从.远方:很远的地方.来:来到,有“来共同研究学问”的意思.乐:快乐.○这一句强调要乐于共同学习.《礼记·学记》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而人家不知道或人家不赏识、任用.而:转折连词.愠:恼怒,恼恨.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道德高尚的人.○紧承第二句,提出了一条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这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即使由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暂时受了委屈,也不恼恨人,这才称得上道德高尚.
  以上一则三个并列的反问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应有的学习态度.句一讲不仅要好学,而且还要按时温习.句二讲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一起,互相切磋学问,值得珍惜.句三讲要注意自我修养,要谦逊,受得住委屈.把深刻的道理用委婉的语气讲出来,让人心悦诚服.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故:旧的.这里指已经学过的知识.而:顺接连词.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以”是个介词,这里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这一句中,这个对象承前省去了.)为:动词,做为,当做.师:教师,老师.矣:句末语助词.○对所学知识不断复习,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由此及彼的获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以上一则说明学习方法,强调对所学知识要反复温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但是”.思:思考,思索.罔:受蒙蔽,受欺骗.殆:通“怠”,精神疲倦.两个“则”:都是顺接连词,就,便.○学习和思考是求知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以上一则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指出“学”和“思”紧密结合,才是正确途径.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文子:姓孔名圉(yǔ),字仲叔,卫国大夫.“文”是他死后的谥号.何以:即“以何”,介词结构,凭什么.疑问代词宾语提前.谓之:称他,动宾结构.谓:叫做.之:代词,他,指孔文子.也:语助词,相当于“呢”.○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及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叫做“谥”.谥有一定的标准;因为同一个谥号可以概括不同身分的人的几种主要品行,所以子贡问孔子,孔文子的谥号是依据哪一条.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明,敏捷.而:顺接连词,相当于“既……又……”,所连接的两部分有递进意思.好学:勤学,努力学习.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耻:羞耻,这里是意动用法.是以:即“以是”,因为这个,因此.介词结构,代词宾语“是”提前.○这是孔子对孔圉为什么谥作“文”的解答.根据谥法,有六种品行都可称“文”,孔圉是凭“勤学好问”这一条得到这一谥号的.
  以上一则,孔子借答问阐明一个人应有的学习态度:好学和虚心.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不出声,不说话.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而”连接状语和谓语,后一个“而”表示所连接的两部分并列.识:通“志”,记住.之:代词,指学习所得的东西.厌:满足.诲:教诲,诱导.倦:倦怠,厌倦.何有于我:即“于我有何”,在我这里有什么,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何有:有什么,有哪些.于:介词,在,对于.哉:表示感叹的语助词,相当于“呢”.○前三句涉及学和教两方面,第四句是孔子自谦的话,自叹不足的语气中包含着对自己学生的勉励和要求.
  以上一则是说学和教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几个人,古代汉语里的.“三”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行:走路.必:副词,一定.师:老师,先生.焉:表示肯定的语气词.择:选择.其:代词他们.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者”与形容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短语.而:顺接连词.从:跟从,学习.之代词.前一个“之”指“善者”,即优点;后一个“之”指“不善者”,即缺点.改:改正.○孔子认为,老师时时有,处处有,几个人之中,就有自己的老师.既可学习别人的长处又可以人为鉴,避免别人所犯的错误.这与第四则“不耻下问”的思想一脉相通,反映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这一则讲随处都有老师,应当择善而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子贡问遭:“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简析】
  《论语》六则,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四,五、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包括个人修养)的.归纳起来,有三个要点:第一,一个人要掌握知识,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要好学,勤学,不知疲倦地学,并能把按时进行复习当做一件乐事.第二,要想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虚心拜周围的人为老师,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第三,学习者要坚持自我修养,对自己,学而不厌,不怕别人不了解;对同志,以能相互切磋学问为乐;对弟子,教导要特别耐心.第二、三则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孔子着重强调了两点:其一是,对所学的东西,应该按时复习.复习的目的在于记住它,加深理解,扩大新知.其二是,“学”和“思”要结合起来.学习时不动脑子,不想问题,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从“温故”到“知新”中间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即在头脑里对获得的知识和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推导,缺少这个过程就不可能达到“知新”.但是思考又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有所得.
  《论语》六则,篇幅简短,立意深刻,三言两语就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富有哲理性.严肃而深刻的道理用谈话、答问的形式讲出来,给人以平易亲切之感.反问句、感叹句的运用,使语言更具纡徐含蕴的色彩.“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成为学习中的格言,富有极大的生命力.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学习
  “学”繁体字作“学”.臼象两手;爻象教具,本竹木棍,冖是蒙覆象形,引申为蒙昧,子为教学对象.本义是“觉悟”,即教导童昧使他明白事理.“学”在古代有授教传业的意思,又有效法的意思.
  “习”的本义是鸟练飞.《礼记·月令》季复之月:“鹰乃学习”.意思是说在夏季的末一月,鹰就练习搏击飞翔.这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是“学习”一词的最初来源.因为鸟练飞要反复进行,所以《说文》解释道:“习,数(shuò)飞也.”数,反复,多次.由此引申为复习,练习,如本文“学而时习之”一句中的像礼(各种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之类,实践性都很强,因此,这里所说的“练习”应该兼有“实习”“演习”的意义.
  说
  “说”的本义是开解、解释,有“喜悦”“解释”“谈说”等意义.后用偏旁“忄”加“兑”,另造一个“悦”字,分担其中“喜悦”这一义项.本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就是“悦”的古字,读yuè.用作“解释”义时读shuō;用作“劝说”义时读shuì;用作“解脱”义时又读tuō,通“脱”.
  识
  “默而识之”一句中的“识”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引伸为表记,现代变为双音词,写作“标志”.“识”读shí时,意义是知道,识别.“知”和“识”意义相近,知是一般的知道,识常常是比较深的认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历来解释分歧较多.我们认为,除了对“罔”和“殆”二字要求得确切解释外,还应顾及“学”的含义,如前所述,“学习”本身除了读书之外,还有实践的意义,学的对象除书本知识外,还包括技能,因此,“学”和“思”的关系应包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杨伯峻先生解释“罔”为“诬罔”、“殆”为“疑惑”或“危险”,较为确切.
  而
  “而”在文言中可用作代词(同尔)、语气词、连词.作连词用法灵活,它既可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也可以连接句与句.顺接和转接是“而”作连词时的两种基本用法.在这六则《论语》里,一共用了十个“而”字.属于顺接的有六个: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属于转接的有三个: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的“而”连接动词和它的修饰语(状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可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