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主要内容,分段,讲解,中心思想,作者背景,文章背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6:25:20
记金华的双龙洞,主要内容,分段,讲解,中心思想,作者背景,文章背景……
x}r[۵ݯWWG:n\v&?$+y+؀  ERI$6"l|ȟ cε^hHQ+ f5s~?.75.Ao'}근t_v/ϩ~֥8dTeJHӡ~s߸_w{M&:I5<\hW+73:PkgaߩًAn7VXi\_U*Ϟ4au;^G~k) #lTu;U__Kwe95JX] b{[^!'u;8*1ώoejj0w_f.֪\3w-^0py'x跋f1ɴ}J_\t~3f=½rv1*Ĕ5*z,1< K)l݁~ODž[)Ȝ& u?iZgtAt'XV~3vqO:x3W vUSIw>m~6!Oq}0?uf3L|)8:gL7}nFUc[0;GLΥsz171rh 7Gw\b sfwU4WR ?);G)ޮm9o$X v咁D5,,m#Q/zc]m1~k9W2z:h58eK ,8478GYmRobpxKlJnko8[L}^_=Af\MA@EUS蚓n1Ex QPQX^pvsdY<. V yeްXmӾ)Y#^RMC *|6\ @7l.2z >~ha }fMS.3?O AJ cr{84VL}sf/:Z?g@{gtV l-%"oGЃ dS0$[yrvp $'9_\2tKymKK$߫ChTLsm$v~?:[OoO'DtΤYȓ~Ӽ w"gAŶ ߂Łz䝽eY2zpk.Rrwg)r|#f,VQ ϞsB\jxp2}ko?Vt AvD^\r;!=8Ey; k+BXJ :pGLǵP!E{/AuGĝ*AMfb٨n+{j>DWGA ;vb"`}ɯxq<˫aժ: Qh09& ?58x ?@Ϋ0*Wj?5EKFJLԽHf6DbX̃9|u0غ `b^;K\8)<MGD9+*i` ,D'>lF`n6vB~໲;c g<\1ixۃ OV~WӋ?p> NSfV 档)ŝq ޗj_Y16O,%yJ`/}+$uVd~;0 DGQg_dӯv3.4fp}JKЊj*xaoA4Z L]{[̍kAry؍Ӛky|~-͡TS{_Y;_Zr/}5nXdID.X?ERW"mwt K]GUtš``kf^* \Vm2D˂LGISW*sK-A17h,vWV~i+E˅)gݷ:n$'U]AX s r6lx J:+f(L~PYY9 O 2Xc ]2C(}G}{YLyb! AD2PLpxň˄D[UmE]d1,BVU#XF۾1Z-Gu\굨hOQ_zZZޟyZ4#3F9O/ i\JPTDIr s;[xy\pDgT`j"!dȴUcYROF,HW}"n$뮏ûU?s@]6?[Hg('3Q2e/;N<`G\4E?-JF0-?pVfR|$ȿf"HBk~1v1VCBՌMUCCMLv|z+r-DR1g!d5o5_RAŕN5BI뷮wP!'|~:M4ͧ!aZyiJ_c^q7ڊ/@fDg;6L)*YH%SJ$^E:bIFx\R1_FAqCl&W'M 6Qo/Gt@̮~7hϣӰ)h'u_,Ľpӑ?pS'z`8#w%ƣt#R')jLJߏ68lCLAhe.\@p`7S`:VÏ>яvATݟh?>Hu5Z"b;q%bX_|2 r <懇E{F?9 ˶:& ٽd |WFc.(C#}rOu P"щ^Oszq`Uʫ)텁(b; Ji#<|/툙N2֡1ߖZg8$qz;#bb_:20wVm^aX؉TӌMrA&:wWhgSK~ Jk4Q.⡹-9b5*P& נˠ"$k0G Y+Wxc훤a^+qҟнQI}X{@Tb!hY\TͅW^V8{XIeQEv5ֵ8AwFğw=\[g"x3Es~6w5PJfɍ?T{BK#k2]}:d Gү«qjf'qVrѯ)Nui;,6Bo#!(3WW٭ex{yCMj18R&oTpCjZO4rBmSw[qBtor%oYDx2à_³&j 5.Ӟ'sr6uL]#{ `@]?;xؐۆ2U3hw&˰FVJ>'HTXF$^AWA,}.AQMa7 g)oNMWi$r2<[M4,1 "p6wOr)|+·Z9@sJu᥁ mCy ok.%mchx1"7s,wKjMtY0\Ik@LBdvOj3ڤ#\j __,/ ݟ;PS x)Eqݽd7%_ve rmFNٜ8`R1}x~d51PoƶARV9S'X[z<C£!}uyԡJv%w*C!+92DuI:n'k4W%:$G<8A$E:QZ6 68VTWir]̄FLX:1,u ӎRπEp56mH7n r份 7h~p[9}NSc8IyzXp;8"~gEsh|5ޝy&rv*A}"ǿ-o($ie@zw&"TED?] i^a3̳tش/%u ?t[:Q  KY" 7덌V+tl6a#S)eN⢫A ~L+v\\?`Y9^I?̉dF%oBE/q'B|a| 'P&:&5S$D&_C79t<:!}p'D{%p'$ C<Bc2Hd50HQX"~/$ip:8pXʧ'-r> 9D$*$q[&NJX6ȅ ڀtgdJNJ}x@:zs69 6)Pu^bbG Y1le1-$<"~ .$Ȓ,m50P'z1** j8WE3~X8lgmU\dH2VQkdKLnIV8s'{:]jj'T%ުu8e؀9:ӯD/_!H}h42e 4rq(ّb hֲ'&+˺xb/yGW Gln.iסZ[_ƽdEK;Z bkfBN\ThLvq]$RQ]2OTjG=csyN%=[gh*b4/FK-`; kg4mHgSU-Hbtɭ!|/%);ĶRyky@ϓm1:Asg*'e( 8,2ԥcv 4nR~-ə<ei2k2G_vj#$$m:46mG5Wdj6dpiƎZRT=?)ߒJPҕyidR*\rnSF,#F8?8,U嚦DpzgwIe8J%j-O8Wy@X;[o?h5yD5deLA"v#tK'LBnju # 3~US Ô@I*4oqz~\3 SH-\7>1X<)j)O.lhZ mk sC5gLf"f/b{Eϯ=7Qb_ X|g!WjVrPIH.B5cVLޮXr>O1!c3~EȐL,ʮaH@olU]JbeFV8)MLh{ #S1(ǔKy*o9O,4/*xh#ė `,L&>mK.l#g yĉG&&j23q }zZIR[+ BBQo2`zjCgvґh2w[cQTtߪa.!w'[S#un&^tt58]a(efLnPw%]~ۦtW~b[䔰b=` aqt4n]#x@9z!VJx}aNG/C gsXTy}.6xQ9U?lݨ4Zϵ5"%nYeءNjZ(3ҮNꞞZN0oג%2h"iA<hYdYm'D=/wiFF2(vfPYxXEQçǺU7AEavD:L #֍/\n ͬ+sæ& fA0 {1|?a{Q5g$ףNX{;j!il#r/zp42e!=]̗"悢Dzj|vQם;N D'wKY%=|㳜Hllp'Pޞ: _0\]b[^俻ܭa)b0Oχ#bW׌b0 !GS\U9\a55)(Ld;)l LRUpZ,&{r$];̽A "c,;kW XWx1lJkgiGNxPDҧjMȝXIpƽʎ [y=CZyW ^hT ~k' ދUīBaCխ_!{n+j3=ҳ*F2AW}}O#hU֙\ݷB[-whryٞ$N/4nJSb4Gi^pRs =U.9Al5ƊKgRZDmdSz b]gM?8(dL-(ʀZ+L3e\.ږyxGb61uzf\5鳟Vd* LjvFS3#q:'TW:l1~DfSD¼3Ֆ>VZ~º8vBH[.E 2PxFVCɆLw!=I^)xy}K5y[Ly? !/r'hl#//?P#{;~NaP=L!1ho5 / o;ҏ`P?D;~L/}s<}o7=h'+hT՚CR*,m> 냾ZK_v$n߆+6k@~fzpЉ^: w*vL=e;')VJ,"#>G탛Si{e X09Zh1x|Ƈ[lY_R1<]d)Vf"EQG>Sį :MGdd|$jX2T2;߮D(2sqŶ`~6)xS7=ƎpguYCKRSUs™i~!w"?SHЛڗ]yӦpmY6=L4\ sOVGP.llq4eʕ٩kf܆|s=RHja-Qء ˧Bs֦4T'X*f:R^Df{9y"/ Y0MP>³u7TH)dNvMLuUE1`j>cĤj~(MI+{/ SIt 0ԚJy`S5 Y Pda0Q~ej} WNWa7=͛N oYks\)7mЪ{'\ COE2;י?d+ )wezXLedJJ񳆜,yj=Rﮇx(;t)2γ3pcx6%8@/YeO2C;$zj@l,U<{28f^۲@rCk>MyґCU"P篩#z(gJRpW蜇a"wg\ q, C{W؍r'JIyI $±ycPtt7?"1VH;yGMƬ(ID*,B&-(@R=Eh6JS;d"jxzEU8A-qZhr=Tɾc0h)$O-EE#zur@rНSI*Ypi!G%vF5-zצQs6^aٜ \S 2fʺ$G,ݏuoȉb6 F/8YH>Q/ o@(cIFϢ'92ňbCdfxM2A[bIJA[6@̇XNz -C\W5GI@*(L6Kqw.$[C/ȕXsHlB(>D^*͹CgM&KC?\Z9epWߘZ޴#zPVؽ\vb.c'Z< %Fk%z71l+$(69k_0]TvFt=5Ԕ/]MMGDi3{3=TW2X+6H49'>VKiO7 9V(HCuVy#qc 8*pL.4> CT ㏀DِgMo N:lݱx¢@ NFq_z0PKGx6Q .aT{|<{0;,Ğ7.$OsRħ_q$22=ڝZFkHTϔ0{gYGDxA,Uw%!5%-p?'V*8Pgֱ PUűJ`4|v_?Nⶤ<{D_iAU7y t(3+=P_鍡<%dc39-Ods pBOX\TAZɊ#(GL?ɴ\ )L_(q!YxV`T2m6 O~Il: =q~^

记金华的双龙洞,主要内容,分段,讲解,中心思想,作者背景,文章背景……
记金华的双龙洞,主要内容,分段,讲解,中心思想,作者背景,文章背景……

记金华的双龙洞,主要内容,分段,讲解,中心思想,作者背景,文章背景……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ù)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虽然工人们提着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有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编辑本段]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内容、释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要求:释题、知道作者、了解游记段落划分的线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要求:读懂课文,掌握景物的特点,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提示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五、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

全部展开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收起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钟艳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 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 ...

全部展开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钟艳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 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 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
教学难点:
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曾经观赏过神奇秀丽的溶洞吗?请一两个同学说说,并展示他们的照片。今天,我们来到金华的双龙洞,一起欣赏这绮丽的大自然美景。
二、学习生字
1、 小组合作学习
2、 全班汇报
1) 易读错“浙”、易写错“聚”
2) 组词并析疑
3、 读一遍字词
三、检查朗读
1、 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 四人小组比赛读每个自然段。
3、 全班评价,引导同学客观地评价。
四、了解游览的路线。
我们上路了!四人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1、 请一组上台填写并解说。
五、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1、 把路线图和课文内容对照着看,那些段落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呢?(4567段)
2、 那为什么还要写123段?路上已是风光无限了
3、 第一自然段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4、 全班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看到什么景物?
映山红、油桐、粉红的沙土、新绿——一片明艳
5、 溪流一路唱着歌,欢迎着我们到来。
读第三自然段
6、 欣赏读:“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师范读,全班读
六、我们来到洞口了,想对洞内的美景一览为先吗?
展示美图,想继续学吗?下节课我们再细细欣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读课题。
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习课文。
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 宽 像桥洞
(1) 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 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出示幻灯片: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1)自读第四段,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 船小——
a. 找读句子;b.“仰卧”怎样卧,体会出什么?(矮)c、那些词句能突出船小? 没法容第二个人。体会出什么?(窄)d、小结:“矮和窄”都是小的特点,因而船小可以体会出孔隙小。
2) 行船的方式——
a.找读 工人拉b.为何不能“划”
3)乘船的动作——
a.找读 b、哪个词最能表现出孔隙小?(贴)找同学演示。 c、问:都是那些地方贴着船底?从……到……到……到,总而言之是没有一处不都着船底,为什么要这样? d、如果把贴改成“靠”可不可以?(因为“靠”不如贴紧密,不能表现出孔隙小) e、小结:“贴“用的太好了,从作者的动作也可以体会出孔隙的小?
4)感觉——
a. 齐读 b. 感觉到什么?挤压(1)方向不同(学生示范) (2)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 稍微、一点儿 c、指导朗读:孔隙中,随时都有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危险,随着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进,作者的心情也会越来越紧张。因此,这一部分要读出紧张的情绪。 1、 练读 2、 指名读
(3)看幻灯片填空。
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感情地读出来。
(1)黑 漆黑一片 什么也看不见
(2)宽广
(3)洞顶的双龙
(4)石钟乳和石笋 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5)展示图片,加深体会。
(6)出示资料:
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主要写了洞中的什么景观呢?(孔隙和内洞)次写了什么?(路上和外洞)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发散、积累、运用: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根据课文和资料的描述,展开合理的想象,分小组设计“内洞”和“孔隙”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
(3)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板书: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特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明艳 宽 高大 窄小 黑 大 奇
双龙洞
金华山双龙风景区的核心景点之一,位于景区中心。洞口两侧分悬钟乳石,形如龙头,非常逼真,故名双龙洞。洞内泉水清澈,此水终年不涸,清澈见底,游人夏天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故有\\\"石胜太湖,水比三泉\\\"(金山、惠山、虎跑)之赞。洞壁摩崖石刻\\\"双龙洞\\\"三个大字,相传唐人手笔。洞中壁\\\"洞天\\\"两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手书。洞顶崖壁上一排横字\\\"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系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的手笔。进洞,必须仰天平卧小舟中,徐徐送入洞内,脸面相距穴顶仅数寸。奇中有趣,趣中寓险。\\\"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这正是双龙洞的独特诱人之处。其中\\\"黄龙吐水\\\"一景,深得近代文学大师郁达夫的赞赏,喻之为\\\"盆景小瀑布\\\"。
>>>>>>>>>>>>>>>>>>>>>>>>>>>>>>>>>>>>>>>>>>>>>>>>>>>>>>>>>>>>>>>>>>>>>>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内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
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
(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
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收起

你去买小学教材全解

o

学习课文。
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 宽 像桥洞
(1) 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 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

全部展开

学习课文。
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 宽 像桥洞
(1) 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 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出示幻灯片: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1)自读第四段,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 船小——
a. 找读句子;b.“仰卧”怎样卧,体会出什么?(矮)c、那些词句能突出船小? 没法容第二个人。体会出什么?(窄)d、小结:“矮和窄”都是小的特点,因而船小可以体会出孔隙小。
2) 行船的方式——
a.找读 工人拉b.为何不能“划”
3)乘船的动作——
a.找读 b、哪个词最能表现出孔隙小?(贴)找同学演示。 c、问:都是那些地方贴着船底?从……到……到……到,总而言之是没有一处不都着船底,为什么要这样? d、如果把贴改成“靠”可不可以?(因为“靠”不如贴紧密,不能表现出孔隙小) e、小结:“贴“用的太好了,从作者的动作也可以体会出孔隙的小?
4)感觉——
a. 齐读 b. 感觉到什么?挤压(1)方向不同(学生示范) (2)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 稍微、一点儿 c、指导朗读:孔隙中,随时都有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危险,随着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进,作者的心情也会越来越紧张。因此,这一部分要读出紧张的情绪。 1、 练读 2、 指名读
(3)看幻灯片填空。
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感情地读出来。
(1)黑 漆黑一片 什么也看不见
(2)宽广
(3)洞顶的双龙
(4)石钟乳和石笋 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5)展示图片,加深体会。
(6)出示资料:
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主要写了洞中的什么景观呢?(孔隙和内洞)次写了什么?(路上和外洞)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发散、积累、运用: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根据课文和资料的描述,展开合理的想象,分小组设计“内洞”和“孔隙”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
(3)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板书: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特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明艳 宽 高大 窄小 黑 大 奇
双龙洞
金华山双龙风景区的核心景点之一,位于景区中心。洞口两侧分悬钟乳石,形如龙头,非常逼真,故名双龙洞。洞内泉水清澈,此水终年不涸,清澈见底,游人夏天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故有\\\"石胜太湖,水比三泉\\\"(金山、惠山、虎跑)之赞。洞壁摩崖石刻\\\"双龙洞\\\"三个大字,相传唐人手笔。洞中壁\\\"洞天\\\"两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手书。洞顶崖壁上一排横字\\\"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系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的手笔。进洞,必须仰天平卧小舟中,徐徐送入洞内,脸面相距穴顶仅数寸。奇中有趣,趣中寓险。\\\"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这正是双龙洞的独特诱人之处。其中\\\"黄龙吐水\\\"一景,深得近代文学大师郁达夫的赞赏,喻之为\\\"盆景小瀑布\\\"。
>>>>>>>>>>>>>>>>>>>>>>>>>>>>>>>>>>>>>>>>>>>>>>>>>>>>>>>>>>>>>>>>>>>>>>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内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
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
(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
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