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几首很有气势的古诗?最好附注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00:50:34
来几首很有气势的古诗?最好附注释,
x}n#˙M/w \\%"%j!Em$JN8fDf^W?TU>h4.KDgmoN2)=(==PׯnU{H;3?oޤb$a7{u6uSGdRzq|5pk%ݸ]n鸵K/ot^?_׬֍z.Z*w7׫M=L^Y{]MnK<7aA*Ͳ_w YS w|SLfUӕWMNp9Hqm=KgfY^IݛW?^nϾRwH).͢GȾ@{_#5Ysgz у\8 | b,+-,T!2Kwv-^{%Q7+XKѿ?թ1&qN-+?u? ­P %B RY9tg4 ۊ?ީw *yvSb+y֡2'HNBg:T9L.FS51LB)TWNU*19if={"ey)v>Mb POדy7 #?pJw)9;T3JV*PĜd0oǛ>x1LG,@s&P7ISחoCiY~b iB?)5o b/%M?A\ |t;9]݇UP*Ƨ>sh!oG8߅y窾 QL"\a߅id{.@R> 倁tnxGG%Ty fzS79 m%:ɨݎ.TGDw`S "m7p @~L""^ސGA.z Σ̧ZcLLZ6mA |1P^ T4b! D1k&@z|ʉި1Vf9nt vηj~"ĀMEW)mB sW#iBa6L FLC)Gź9[1; (>!*&Ѳnֿw'\(P BFV 0s&v\0 }TBA7SM—F=Db`5JT~E!La,q[.7iVosı%ĩm~E/ }`|1VE"SW@tyf0 p/ F\6P~q܆,jE:gZhRnNtQxy0yjo , >0I<Q>M& )'X \36"] ~1(9Wi`?/Qg*2);`jgR/L<,=iA>$W˽~: ^ۼYa"oj!ʅO &3_!"7D1ŮA6(R3b풸re;hWPÀ+={X]ru:0[" %'#[SK29/`;Ym@JY1!&xS1g#%\Xq=K\Ht0o$E#t-ĈklyBbђH1uyhy +m_@~9A~1;a<隱Tq EA:a2i,GYVlh2,  pO|E3uuuIА4"2#IA? H+E7**v օj 1}D<ȭpUb>&ֳ?D49`6oC|$c+ +~1qv0 4)jE:+d*}QJ2vjK7HJJVk5LL@ ML1?nTui,uL~`hp;M1yFta8*,1~`=!!nuc.jǽW"E+ul<C a !T7h(RmӢx)h 7%B0`M2 lǜKdp, lXO۹|\BꞩY 9ӣ_%"NrW!!Agفz[2䟤6n]ub_厶\(.u?Q\ %_|M=evSQQĬ|r!. 0D}6r'x{BcQyO*f{jXhE왫+'c;޴-8E_x'\TI2j.P'AhUǗt*m#7Inm $*ÎNu$e*@Ts@%5+DҒTϢOil/R7jÐz/-uS@|!ܱ.zAo)uUDЦ{wˀFz#h:T=`SϝOד-z_U,ogahYБ+IEs4qNwϋoW_)B.>#tI%__Q _!6( UA4mq<1`r L~&Dc+Uh5P=Ftc/ 75N6Iaܡ]'Lq$*d!z/ՁkQ }Šd0jh戏ѱ7c!}|O)wL=Q$5 90%x8uXq.iC t\عa\M c`IfD qD]1;5?V">5ņD! ÌS\%•#^d bVU5`LgZǁ5z ?INUIMrr:fi` j`zJ d*9T/U (. HY>ܤަ/t`CTMF=<'140-'wwajRlwM!>EGZv`#_ 7=H6Fjz` A zah,L&K ;A\^UJқY(U|W ^cW|]a]^Hl)CH>d{QYY]_uu[}X7@g C[X`f}9[_Z^RG)r@/%wx\}1Qͩ5Ot]Y<8I;7ٙ ?5y!ݑ  ,)bmuyN{ING*W qRkW^.(* %j0# \;Ps9A@X[5 C D 2vU5eׁWDT@U0=,:* ,s [?rD>uo3Q#}e޸<`"30Ԡity0f&44gf(ptwlIC𴌡Dt!<*ܔ:g+(1Je4ʤ2S*UjIvK"A&`lb^{m꺇M4gF갅SAN&4(-MŞ==;iqV3z&faPpIz;RDP nלxP }w[.CC^@: |3Dd0\ ,7 ðmhgplb1y~aba._}Yh S"T )Z]" Z1d刞`~̊5oUuӋ,<=r${ڪPD*]0|afv ! nBzq33mF7qtH$O,ǻ-fߞȶ i%C2QLyIG}x,lXcӂx7EPrVHs+nc~06LF{;:yؾˌmT[Z!M}uzWɒs#68=OTWFKK7` ~xD % ΢@!!?eoBqIsAֺXVg:SfeI3Pw9.<xhȶDw<"}1gC 3G6د@U:YÍ4E&Dk&򿱉]eg f1L"V%%nӿ5]Ӿ[e&U /hǶ s:5/\ux tg"`UKᎣs=qȊ8b\GRD] H\mۤ$!z0u{b}R˪/4Mۑ t厮l"ҙp߮tm2#K&@r5e[> NHjt{ָ]nF (t>NZ7R݇0c2IF& ]\U[d" E|B-Odav#1$^6l߿@M{WFV9ISk'M|H njp'#p"aɦ].P5pPІZ>CP:*|ѱ<8%Y70SfA?@|Œ]V74ͳ"s1 @[W'I*)п><[lg#C'V :Xw^6_ _:?=`, 5_JMme5pe [90L RMEۀQv&r7 ~Ψ[L<U,y렝ʅ_+JWzL2fG~FߙsZ?41cy=pTtf8uAi$$`L0JW0ЇtS27OyGvN)3M5C&ȿF08|1ܧTwvaOi3R!,ىDEC6 Vmcڍ)ga;>Z/ J7Mfr'b긏eb{`  ;'>Q́nܻ1Kf?!`'W4%goqDžhwPf^x勆ie 6 #k]5f/ZLM'Шܚ* 0l =:iCrC*U"hhO+z75k,B˹cRg;y fh N2C{flJc0ݕlUvZKh#ۨ6j! xƐϙɀ6^ knf|#rc&s.Y 9E;7|R'[y)Q0mdd0R J^E/ő0RUz&M~&- %]䀟:u$m`*?$z[in@j~;}df#r`Čuj:NcJd;-KgUVoI`wY1xvFd|7J+t9Fg59]1 !6+a M`itDWWEX͹@Cb5Qɺg-@lіf[FBI]7ǭz(zpZGjq 7|MMϼ}UU6~.l&%4`*CHٴ<$(n̿A6 6/Go (e6IJu ME|r`CX[q,2" jM^,'o-G>l?-/`ҙ7hvC}4 H/Q j̾gDg_Qn0+<<˳Cdr :rgf԰*ݚ l{[vs@WŭɁȤYBW:}F&7 ox7e[5u$܇:7 tJzZdy'řa&ֈ{ Fc -Sn,knKvaӏEi5q6J{3o@Ҁos]dݱ3|lhdLzD'f1W#\vopݏCR9gFOWc[=Q͆qj¼N zcͦ@3͌^Чȭ4UKM!6yIb=Ż?EcDslY<`:ӲP*|T'7)n! S3l~#HT!D݊rYşuwi -nvRf=pqk#>eI!WQgsɥ:kA T_zʽd$35p-#AUt#.{[MZd>V[zY9>F7nӹ`eEʈ!(WC3VG|=r͑ 2nXGUL˞lB<.Z #-9 IQ1GD[,p>H^{״k8;"B's)fY4p;i@[;bHtJ7@ٔ]qmpp^iiɨ)&VDgYM#߷ay>XWoCTsFVbq}p0U7')[ PX6E#[d9Gr+ ښ1!rx8`F[8HhnCARuM)s8cS FF(w4`IXXc\I;$6 Dzؽ`:Ee!'\w p[09skq-\4 g0"a2Sx/AmH+fܕ#t݁1X}95c`Ӳg~$~kO♆+֊ U.dս`7 2lӖ<e'DR<"7WpRq ;@Ze?ˍ 7GnVfxZ1us鴒~z<ܸ36)foO8dgh =6Q2s x';8giH9q\WY }Qh7_YoU j0C-R :E ӏ5(Sn^ >Vנb 5geNڃ k{ڳ>J8Uhz^ v :UT15z 2|gt+]fP&h;tI~Gh@4_W<{ K=R\'jujmkST_Ckft4_C(oCR0 jy`DX)ү|WjS*Ulַԋ=@wOtc&xs>[/q]&wfj*|mwx~FtLo7ߕnAq Tٶ(~t 7PJw[-M.^@W#:ԬGQHX alrW#(׺w] A_Ets-эxvվh|;-Ivܳ<^$~E֓39$0,9fξ/ދiKq2?6G<`#f173mf~pһH2G*S#w*X<Ií?T@7ej\=I 3&):Wok {WEٰe؆"L.BN'6PhAI4x/ٝf?awgJ̔Q_2wafZl2ٝ҂|*3 rF#`QɨI!z;c^ ẖ-mW`V`i΃햞|2߼ĵ.I s$> SOEFB$tbx_TN':[E9Ѐ)fkh n\4l9o*e1/l1ZVt,`5̭ۙXy^+UEMDN$0 Iξ+^{{ Sd}ވN1p;j[Ίdb⵸[}1c ɓ?y"%^DW;iڽ Ÿ׹[@ 0n,P"j5 h2ɡ̦Sפ^}:;D 8(dy5zwCģj|YGK4s@#y!Dxdlr=k:=m@dY;FKNxэ9g"Vžcуlciy3ٚ93LX솷<75)e2àc0 Ka'U.mՅS9>C,, tɒ(l2Y4E]^hPU.TӭWxa->E%B@XLVAf7u ^mAYNL.&(ϣI_n~M%x%fBrJG6DXLhG3<~s 5>lfR%p]\<Zm6=YAzT":dO$;z>%ʵ}˿Q$#*t ڗFta-btӝyMYɔw Vwv|uB#uI1-d?} }q'B;n^SAO>IMdB_Ƞ@A@vSA8^,U僂ǤЏ U8_?MY" !g瘢\B?6nn?D rBDrpDn]n2(n6M*:ӌxպØfw>ȼlₛY}&lͧZĞaj !bzYpP]sXfeAPʧ/롪snTaDG=c?L 6.UEL~Pixli!j_& {{P9@6Zyo̸CwHs?C^skKPO?SUsBY3Z97@Tx'\ ()Nt:cLC&c4j2^kz{6;U bdZx7F!7M0D ba,K\obڬSɪMi!ߨd2B YsSg'>by<jS KkM>H8PIͮdA7lT=C-(/y\?#"bΦjfL'(w=

来几首很有气势的古诗?最好附注释,
来几首很有气势的古诗?最好附注释,

来几首很有气势的古诗?最好附注释,
全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jié
①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dàn
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sǒng zhì
③竦 峙:耸立.
④星汉:银河.
[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特色]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 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关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
(袁行霈)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关于“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关于“日月之行”四句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诗人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观沧海》景情结合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前面已经表明,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这种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蜀先主庙
唐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全部展开

蜀先主庙
唐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满江红
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赤壁怀古
宋 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南乡子
宋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收起

侠客行①
赵客缦胡缨②,吴钩霜雪明③。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④。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⑤。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⑥,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⑦。
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⑧。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⑨。
救赵挥金锤, 邯郸先震惊⑩。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 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⑾。...

全部展开

侠客行①
赵客缦胡缨②,吴钩霜雪明③。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④。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⑤。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⑥,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⑦。
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⑧。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⑨。
救赵挥金锤, 邯郸先震惊⑩。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 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⑾。
注释:
①这是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古体五言诗,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的一首。行,这里不是行走的行,而是歌行体的行,等于说“侠客的歌”。
②赵客,燕赵之地的侠客。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好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缦,没有花纹。胡缨,古时将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胡;缨,系冠帽的带子。缦胡缨,即少数民族做工粗糙的没有花纹的带子。这句写侠客的冠带。
③吴钩,宝刀名。霜雪明,谓宝刀的锋刃像霜雪一样明亮。
④飒沓,群飞的样子,形容马跑得快。
⑤这两句原自《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这里是说侠客剑术高强,而且勇敢。
⑥信陵,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为人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余人。
⑦朱亥、侯嬴都是信陵君的门客。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国都城大梁东门的门官,两人都受到信陵君的礼遇,都为信陵君所用。炙,烤肉。啖,吃。啖朱亥,让朱亥来吃。
⑧这两句说,几杯酒下肚(古诗文中,三、九常是虚指)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
⑨素霓,白虹。古人认为,凡要出现不寻常的大事,就会有不寻常的天象出现,如“白虹贯日”。这句意思是,侠客重然诺、轻死生的精神感动了上天。也可以理解为,侠客这一承诺,天下就要发生大事了。这样与下文扣得更紧。
⑩这两句是说的朱亥锤击晋鄙的故事。信陵君是魏国大臣,魏、赵结成联盟共同对付秦国,这就是连横以抗秦。信陵君是积极主张连横的。邯郸,赵国国都。秦军围邯郸,赵向魏求救。魏王派晋鄙率军救赵,后因秦王恐吓,又令晋鄙按兵不动。这样,魏赵联盟势必瓦解。信陵君准备亲率家丁与秦军一拚,去向侯嬴辞行(实际是试探侯嬴),侯不语。信陵君行至半路又回来见侯嬴。侯笑着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于是为信陵君设计,串通魏王宠姬,盗得虎符,去到晋鄙军中,假托魏王令代晋鄙领军。晋鄙生疑,朱亥掏出40斤重的铁锥,击毙晋鄙。信陵君遂率魏军进击秦军,解了邯郸的围。
⑾扬雄曾在皇帝藏书的天禄阁任校刊工作。书阁下,意即写入正史。《太玄经》是扬雄写的一部哲学著作。结合全文,这两句的意思应该是希望写史的人把侠客的功绩记下来流传后世。

收起

去看曹操的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全部展开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怒发冲冠,凭阑处、
潇潇雨歇。抬望眼、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收起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李白.《关山月》
这首诗很通俗,不用注释了吧!
再来两首王昌龄的:
一、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 大漠风尘日色错,
...

全部展开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李白.《关山月》
这首诗很通俗,不用注释了吧!
再来两首王昌龄的:
一、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 大漠风尘日色错,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谷”念“玉”)
还有一首不记得是谁写的了: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收起

看看李白的诗 曹操的《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
或者是宋词,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的词,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