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八上语文第一课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06 13:16:00
长春版八上语文第一课教案
x}r*_ؾe׳t?@@31&& I̼Ks2_:;IrU2ϰ֞W[]Ʉ>f)g4ХF_Uu;?0&n&xؽ+ _*y^V;6ԭ ꚿ--g U^"wJ.ĜeR' x)p0[n%߱<=]+5W)ȯoP͹.e~~u&m'V?!]/sHQSG#/GS`Bu\*-oոs%uFY:ﷇC9.CMU'[#[c|GXޭ4u2Ց`)H_Z7k:,rw] :wq qq>}wXTKc8uЕA2̲l-ķ!j`0U,_91ɠ?zlsϽ95kńSEq5zPwgv>,UȪ:ѕfVv@SְYnV2ۉW=[6G^dHd s[eʪPng08Ujp2a9jwlDmZ]q]*vH[_r?AE\g{މ؛GQC% -`7 aig ٠e8p~N0T3:-2{^;󍥧5[,rX}V_Eͧ8y"Sڹ*`=T!뗭-W-ce]O_,d^qݬgmISvg_ܫ8T? pr}, PҨIM@֗E)ZO#,߳[œ82H^u7몗[)Z+=ʼnYL=l@t0[V( (xSGGR~VgE =[X+]amtvnQ̸E,$氛8T :4ɱ)PG*ԷI8QߨdjSAu '}>Ԡ>Ͳv^v 37 X -T4y趂ݲ6Q'Tx2UY-QKfu9>/arkoܣ,Ӫ[7ԯ7}7& ~o/+8ݪen0ʔ,{YŸ`gӄ&7j~Xi7-O%[Jd+S0&uYg;¦8Y7KI1k+s۔FLy]vnoz0%c\60@ Gy7؁mQ/d;~Orp24GapN!{TF$}yiV19ܾ 6LږaI{[SwӕL5dQRp`!9( {JuT\D3@(Bm>(n_Fv%J""2CU  l}fKSZ| @-*ނ:{(b!=itÑ O`A{g Kwk!1tfnVFMgNBEGBzSge}Pc1rMt>F0Y Cj(;مi05Guʔ7T0 ̧=<2n<@q`G-G{|,Zǫ '2@Cv{hPA׹hb+qaʥ܋jW/`\Zts`FU!Yl*Я/yo@_ ObmY*Qs-1*C O|l]`ptfC*(?`?]̷̡Yn)tk5gǜ,S`=i?aԽmxe)֐2UIYNy)*% {']}>EԭE\:yCuB#lz$n^6"pa' Jd qEH[j܅ ňp |_ @/,J#Mx-Ǒuc8 la"a~szY0 }`bbLCp.ރ<p˰Iy"bI 3b0C#[DugZSk)<4^B҃/݊C]C :\*D`a)AׇH@Hx#u |#_8g\j 3Ð@.<x! k*VG.BȶNq7V GńN2L^ 0VGEUz[_@(s];<$6zQ PʏT "|`UnNɝ&-/ w9VWv7"6l^0`B!Pdntp3 yS| Z}L|F6TGI]o.Lf@PwM&4&{ O&5| q1zkB&NTa鹘G˥.x@#*4 xRGKUɝ5e o蹅x^@IkcۭZᄯߔ ҥX$e lr͑J" Ї6[^*]q %/fzpPikOuPVNat hY0]A0tyl!}"dDIXĎ8cD7WvC]lh2!uqu$L"Km%t yTܹUx) pj2a'` z6A,qQЧKn[W9*ހe lj6 x 1tǀ\A&8G.|/T%NZ"fC U@:e äEw.1'4/Z (!*^N8`weϘgT*0 4۶1 8,ĩ+16a*P_S&{(@2F;"{QQ1v~VTcaLv$ĵѶGNb՞pet_,"s3UܲQ:MV]H8H 3x̹>bqCcD /܌Bhe}mf)ٸSgJ<=}I@vCRRa^ Wg/` ˮ#-{x`< 76KĉX2H]Hou;K2lKLlJٜmΞO\80kC VGAp O ]"Iƭq'֘gqeh :a?CcML鰸kTmohL>,2foҏC:I:-X0Lơ#nI,|٭"e\>J9Ȕr $Y6lh~O0n LDi,F ȩƇqfԑ.C }QR8øf6X.鬙żg%G=(T(]4aZOa4} 0_:9?ζ$~t yv18[E-y{n }(?L$`CR'نL$"&`s(Xw&"OjrqiS9 +(1.ƄzߩS~|PxU&= ՓWlF.?F~q"ȈQb* `{y.mM 6 }HC Rt%UTYb)lh2f"bvRdK|J)*b{u0"Q#'MQe֭JL5L~Y wYRcbQvK S%to%*~]e?QHD]t v8  ջ[-ڈDEhR%zbHrpx_w /R&QwUqŇ/`I7}pH)˫ 7:)6.5٤OB"W}FB|fV4ߜȵ' 6<畒3o+(e;?ےY'T;}Vs$?8uŅNpWNo?5LkZ }R xR%J9yL t{%;vsװU1Zj? )r0.̀*W b:mQķP4*˚"3UWڼ;<'AI QԤ H.tK?τQB`_B{Fq;ff lxAׄδ[ Mk5QX&Hp[,ݿBa&y).6e'z֖~5kF8L{6*8K9x=9e?UEfux&"}*A<.Eߌ'j7jiE8FaԙcCTmo3v{h?ewÿ$(ƟMiSװXvM۬S `zsb°=/ CDmP^B0O#_F帡$'D8u~X A79kjh9!,惭ا69Å%e6 ōPW Ne}i;Rx˦0}^2ܦ_ ;LYdll֓J2kl3%N?8c?}ґu.K1& YwCj)YN5 ާO)X\IU.w15>w)?WqIRs6^@I ZFO,{Yh:zp M6f$\W˅3"4|~y2ʃɡF'55ѝ+n d5K S7s_T_'D_Hܴ+}ˎ.H9t4yMc2و,=/9!aeҘ&PVpGC0x{]NA'iM{2ÞJ܋&ݸԴ{, ܍cߣ)\N ;8>\R/1-<,q4M,zR:_BnU<(kόiiG>m1Qӻ1}g rnɆ\i|xx~Б^ߩE?Ɠ)c(_4<ˠX$H GC'gQMzB@%B0F%>)6KSP|bDkreJ?*;iyTj"o L,e-M`HDΙ{,[}Bݓ_,)'P4i?LqrgF/*i[feΫx-0M9Vݹd.JW6gYS[1śvWac2Q {DSɖXBӟ2 XxE-Q8N#_JϘ`)cvrct6ƺx}g}~2ɑL--wX8rl? poh1>X+Cw8&=Cۡް Ӟur+kUX_Mq0rC=(⬰ӴK+fiP,噒t ɸdyoUhi"M,[sL>;L і6b/M{,$Xㆶ* {g?Kw |Fg~'ȡ}bÊO]W7ů e}%4T}J:Vcz6^B.N*0bm(T2azȠRm چ,6îN&neῷ4%oui{Pk |sq%0k^xPˀԃ1LF,}WH jKW(x&n /yc;uݍ)&wgҫ>Mvc(2"td?l1+!ndTљ.:R(-k!@0gW])5:( |_k^sHD t'Rh`zbrnYlEYeؕ՟EhqD EZ~co')>J FC,C&l7G(nXuWT-M`Gnp&:' Ϊ3$xÆ׌bVv0P;U@5$K/݉Ts|moopGw1oXz%ʻp6޸㱛ڰ}KZ=OMmP7{޵WNHȞq缅ayYaGj+ASp/Os9 |__Ἷ3nGX@ _$}vR@}Qۖ]]{zrQTaACI5~-UT23)0Iwby' d7p~$de{v|&1JUˉ-JҔl?tؔbx-65Fu TOk­>:ϙafn|[nu\]B29RwR'\NKdouQ$Y3KcSEB⿻mٲO]-VZ<(sxbpD~vs~2a,Py+Yᵮ+5p%wDE͔ZkB.ҙc#3/r~ǂڥw^jceKn_4T gne7znN-[&`|eYOf O/7.{wlԦ:wMTJDki1j9{ DS CӢ̧6v|'R,Y;gpHI6Y ݈9o>cUIaԄA0nːD*=IXٮز$0bPH" E4Gx])c4XTXq--g^4kL 8\ڋ< K@ck^&;"l #@ڕ]+g;F川}!vDX*+TK:,Q9J2J&trPNcEbNgy |Ҙ'i yhׇpc~vWixC໼i8ØޢpGg-1V<ƒtzhtvT;|4j H@O3&}d:y}<,umO*nu ov¤D "qg7ç+G,"z ,+ qujckǪv30ZV/a,߯/ڽsV+3l0UWCa3s?Qk6݅\: @KnænhZ6pشa댽6u L^Q5U pY/Z㙺9BGCoT|6!S˫fG)쬴Ԋ۰Ge޾VZҡWe$Ǽ6vw,5Lr9',1Չ }D; O؇SXz'V2 jĹZ[^T+_?_ [YدH0J}H'Jܼȣ1ɠKs^2fn LKHujZÛ̼锁4V o|5+Md%/ɑHw@ZR;-oܨ5Sǻٴ+5ќ{&?1;T%Pѽ뀏5X ?&oOGHdݏŝu-P֒5;w1;40 O'";ʉqa;`wh ۨݝUT.F+M!!x qpݥW6nfa}UvuoĻ"u^մqPNfU\6nݺ0 8DI0Kٜ6.Vv+ӏZ`] R7zmei cX*=2IdMf>&7gZUZXP }:z/ Ӑ>ާ;WdZ ai:i[]NL)Oe,fvxr4v gm(.HwF~1w6]ctVjB2nЄZ/{f|{zKJ,W!ƩY=},a/N7YW;4V&yK nbJMܻ9kk shT): S ysVťO}瑪8QFؙWܫ؆8~'A{KNw=x:L$ qLN GpWn-rrVh>3"2د0(jơ0*[t^mܲO+NC4z;6dM%|`ǿ$$zbM `jvx܉T!y7wf ̍w37>]£5

长春版八上语文第一课教案
长春版八上语文第一课教案

长春版八上语文第一课教案
一 格律诗八首
  (一)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唐诗的风采.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自由发言:读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3.作者与写作背景介绍.
  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洲,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应当于此时写就.
  4.名句研读.
  (1)你能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2)你能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中用“生”和“入”有什么妙处吗?
  “生”和“入”二字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得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的.
  “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
  5.主题研读.
  这首诗中哪几句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6.小结.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淡的思乡愁绪.全诗对仗工整,跳跃洒脱,叙事明确,写景逼真,和谐优美.
  三、学习《春望》《钱塘湖春行》.
  1.导入新课.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两首写春的律诗《春望》和《钱塘湖春行》.
  2.朗读两首诗.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3.学生交流.
  (1)对杜甫和白居易这两位唐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等.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4.合作探究.
  (1)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都城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2)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5.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1)两首都是写春的古诗.(2)诗人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景物,情景交融.(3)都用字传神.《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钱塘湖春行》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不同点:(1)《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的景色,通过“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乱花”“浅草”一联,写的也是春景,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望》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2)《春望》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意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忧国思家的感情,除了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钱塘湖春行》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机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3)《钱塘湖春行》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凉,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6.展示自我.
  背诵歌咏春天的诗文,小组竞赛.
  7.小结.
  世间有一种再美妙不过的事情,那就是天才诗人与奇妙山水的遇合.碧水青山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它就像在深闺的处子,有待天才诗人去发现.天才诗人才高八斗,锦心绣肠,但他们涌泉般的才思必须找到一个最佳喷发口.于是,作为他们美满结合的结晶,璀璨夺目的诗章诞生了.因此,天才诗人与奇妙山水的遇合,实在是山水的幸事,诗人的幸事,也是诗坛及后世读者的幸事.山水成就了诗人,历史也成就了诗人.
  8.布置作业.
  背诵这几首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以言志”,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诗人的情志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诗人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或者洋溢一种壮志豪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长海”;或者抒发一种壮志未酬的情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或者蕴涵哲理给我们人生启示……希望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人生感悟.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再让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教师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就这些问题,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让学生说一说心中想象的画面.
  4.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5.感悟欣赏.
  (1)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心情,感慨世事沧桑,但表现出了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乐观精神,对未来充满信心,勇于重新投入新生活的志向和热情.
  (2)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或者“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
  (3)这首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
  在沉没的船的旁边有很多船竞相驶过,在枯萎有病的树的前头是万木生机盎然的春天.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遭到贬谪,虽怅惘但不悲观,看到“千帆过”“万木春”,从自然现象中,感悟到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对未来充满信心,表现不计个人得失、开阔豪迈的胸怀.感情基调由沉郁陡转为激昂,蕴含了乐观向上豁达坦然的生活态度,富于哲理.
  (4)诗人在诗歌中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诗人从回顾写起,首联以凄凉的心情回顾被贬的悲苦生活,写往昔之苦,沉郁愤慨.颔联由昔而今,诗人以伤感的情绪写二十三年后的悲痛.颈联一改前面伤感消沉的情调,直接抒发自己遭遇坎坷后不甘沉沦、旷朗达观的心情,变为昂扬奋发的气概.尾联总结全诗,点明酬答的题意.诗人要以奋发向上的乐观态度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积极进取.
  (5)这首诗多次运用了典故,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说一说运用典故的效果.
  诗人借用典故,抒发岁月流逝、人事变迁、恍如隔世的感叹.诗人感慨今昔,由往昔凄凉之苦写到今日怀念旧友与岁月流逝的悲痛,倍感惆怅、伤痛.
  6.小结.
  诗人写了二十三年来痛苦的人生经历,横遭贬谪不消极,怀旧悲痛不悲观,面对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放眼未来,振奋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时代在前进、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意境开阔,思想深邃,成为千古名句,被后世传诵.叙事融情,含蓄深沉,直接抒情昂扬奔放,诗人为自我塑造了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形象.
  三、学习《赤壁》.
  1.导入新课.
  默无声息的赤壁里,渐渐幻化出了赤壁之战的历史画卷.风流人物叱咤风云的神采,战争进程的悬念起伏,激战场面的刀光剑影,船旌猛火,逃者的惊惶,伏击的神妙……纷至沓来.让我们走进杜牧的《赤壁》,走进历史.
  2.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陕西西安)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有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杜牧游览赤壁,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确立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咏史诗.
  4.整体感知.
  前二句借历史遗物写历史,后二句借历史人物隐晦地慨叹自己生不逢时.
  5.合作探究.
  人们对于赤壁之1战,都是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孙吴联军的胜利理所当然,认为身为孙吴军统帅的周瑜,是这次战役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却把周瑜的取胜归结为东风与便,并设想了没有这个关键因素的严重后果.为什么对于轰轰烈烈的赤壁之战,作者抓住的就这一点呢?他要借此诉说什么呢?
  杜牧有兴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但生于江河日下的晚唐,又处于牛李党争夹缝,两派对他都不重用,杜牧一生抑郁不得志.诗人眼看一生的大好时光已悄然而逝,步入中年的他仍一事无成,英雄仍无用武之地,其抑郁不平可想而知.因此,《赤壁》实为真真切切的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在赤壁之战的众多风流人物中,独独拈出周瑜.世人称道的周瑜,在他眼里,不过是借外在条件侥幸成功之徒.杜牧未必不知道取胜的诸多条件,但他独独强调外在的条件,正在于暗说自己的一事无成,正是缺少了助周瑜成名的“东风”.明说周瑜,却是在暗说自己,而后一层意思,才是真意所在.其失意,其不平,其怨愤,其自许,在赤壁的背景下,都表现了出来.
  6.小结.
  怀古实为伤今,怀人实为伤己.从小处着笔,字面不动声色,字里行间却波涛翻滚,寄寓幽深.有心的读者,可以让感悟情思在其中尽情地飞翔.一首以议论直接入诗的咏史诗能写得如此,我们完全可以接受前人对杜牧、对《赤壁》的定评:“七绝高手”“晚唐咏史诗高峰作”.
  四、学习《夜雨寄北》
  1.导入新课.
  当我们轻轻吟唱“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时候,自然会想到晚唐时以委婉的诗风著称的“小李”——李商隐,让我们再次感受他的诗歌,倾听他的心声.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再读.
  3.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党争的牵连,屡遭排斥,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4.内容分析.
  (1)读完诗歌以后,在你的头脑中浮现的是几个人的形象?
  两个人的形象.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两个人物在进行问答.
  (2)从诗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是作者在四川梓州做幕僚时所作.这里似乎不是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3)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艺术构思的独创性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次出现,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所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次出现,特别“巴山夜雨”的重复出现,正好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5.拓展练习.
  在古代诗歌中,运用想象的手法,写今日而想他日的诗歌,为数众多,你知道有哪些诗文运用了这种方法?
  例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小结.
  这首诗用语浅显,情深意切,曲折含蓄而又不失清新流畅,既有民歌的质朴之美,也有文人诗表情细腻的特点.
  7.布置作业.
  写作练习:让学生畅想作者归家与亲人见面的情景.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罗丹曾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是美丽的,匆忙的生活让我们忽略了自然的美景,今天,让我们随着陆游的诗走进古朴而热情的农家.
  二、学习《游山西村》.
  1.作者简介.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
  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的就有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他的词风也以雄放悲慨为主,兼有柔婉清逸之美.前人谓其流丽处似秦观,雄放处似苏轼.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后人辑有《放翁词》.
  2.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3.学生范读.
  4.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5.整体感知.
  诗的头两句,用“莫笑”和“足鸡豚”这些亲切的词语,表现了村民待客忠厚真挚的情态.
  诗的第三、四两句对山村风光的描绘,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句.第三句中的“重”“复”二字同义,再和“疑”字一起,写出了山水重叠回环令人迷惑的景象;第四句中的“暗”“明”相互陪衬,再和“又”字一起,描绘出绿树浓阴、鲜花艳丽,令人惊喜的景象.
  诗的第五、六两句,写这里的民风民俗,箫鼓齐鸣,衣冠简朴,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赞美.
  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抒发感情.这里的热情招待,优美风光,淳朴民俗,使诗人兴致勃勃,但诗人没有直接叙述这种心情,而是通过另一种形式曲折地表现,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足见兴致浓厚而强烈.
  6.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一个字展开?(学生分小组研究,教师适当点拨.)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首联写游前的精神准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次联写山行情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第三联正面写山西村所见所感;“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尾联写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重游的期望.这首诗主线突出,层次分明.不着一个“游”字,却处处体现“游”,毫无雕琢痕迹.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蕴涵了怎样的哲理?
  比喻人生路上,于困窘绝望中重见生机,走进一片新天地.
  7.小结.
  这首诗是诗人蛰居山阴农村老家时所作.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
  8.布置作业.
  制作“陆游小档案”.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三、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读指导:听配乐朗诵,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2.作者与背景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在抗元斗争中,文天祥兵败被俘.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词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3.整体感悟.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战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诗,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4.品味欣赏.
  (1)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何理解?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2)说说你心目中的诗人的形象.(让学生畅所欲言)
  5.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6.小结.
  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7. 布置作业.
  收集文天祥的资料,写一篇纪念他的文章.
  (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 于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