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说说体现的科学家精神的故事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01:42:08
谁能给我说说体现的科学家精神的故事啊!
x|n#[ݯdU;dm\a~FUkk8(ERHj$EM$RI?DS;d*a~ q {\{81/>s5#[=vL܇>7X:9S/o?Fxk9[/glzGԴNLؤnj3YNuQ4t xnMoQ帋ށ)Onu}|?{{?|~{{6+wecטFn)Mbh8獋q*Yϱp˚#?daS'6rZRݹ_;^xgWqoI6]8((.oEML:i?-üx=>`qh]ϴn-ǭ,o&/bKcDrpR$ĭ0-x#wq99%Ou6h/;(-ݞ#>9cj&}^e@ =%=1cfZ|5Ŗ=>c[uȭt­aKS*@6]‰l,ùclS=űA)O؜R|I]jf}:ς:Gzn2vzfR| "N*ǛݪBҋήMbR8F$LŌ&g?Lqg9.`zӦSyOg e&cebOY&d^ { `+:(%hpcv7ۊ؇+|Y]Nr6_ vB+ǞIܓޅzcHA l wDO9/wow36>䗳I& j\FL%駊n3jP NR7ù'[IC^lEz6;$j /U(5t:&qD{g`<3{ҎMMbE5¯!] 4HnVƩPr;ngS?oaEls#vmxl]6r`t@dڏ_A:ܛɔ~9J)@lát.-'* h<61uckS]Nhh^[Xf ÙH`-h?.? k ̯,l͝i `0rD-'m?+ sP@D[d>C\p6hp`Z-2e=%y /5{|c5l::8Fp,$Fl@Sfܻ8#L@ @$ p^ !$Fs{ 61/02@ JHW0L:Z"X,7"b]3A9O r*72$yZI2N*2}l*:%ӊ :UdaVүZi Ak/(t6F~edL%:6T&CSXY{^w{gz2S%DO ["ԹPcJ`88S*q3anMbEWMq1hudkJDM ,t 7m [KbR$,p!޲7?fwSg[>t#qgPl@E"nZ#   FSqmξ M"p“aGa3kt@p.F'ڽx$zpC0Ys'3&^#0jE&f|q!M_zg]+Lb[U&g5k'MO4šu kN t7x D"ߺ1Ab@i F_Mӫ(cWECULm{WLj)ުK-Kf FFr\Yhj+%l~VsVc@];=*]'1~ hzQ1iv9c?~ f(D)b6떯2U׋ fXlkV}u_= Y/N;-L"͓FdLx "vZLH+D3foL+. `ϰw[nfD't gLs h!Y];t\f=1gV:f=/=h1[Ô` rk%/p\1Sr^ F '&|6 _i<:v ⺂{H4-˘f} /52:X P ^^9AeRM-1Nϼ=' cwt.NL> ʣlWyO&  spU) XqaL%OmS@)3o0ksQLYNNm wwm4JPȱ^p0tpV\I"H6 b"€E]vn7Ÿ[ ˴$\:wAN `~ A-!mb/$u`!r-Akt T}F- D#Frc)c}N4^x>Fo`Xܐy"FK/ _@ +PP rdTaZ+)ƎBb(#4EU\.YJd:E=:, 1鮺3y{RJd Út9|>!d/e 4YCVxA7jbڣl̀R7|u(\^T',ta!DhD+Rb=u^gæl&4cjV|Nk%&x;l[3s;fʦRmmO\,[kf)ߨ{WFpkO@Ry; B-9 M.#a暵`_IƋIfhnv:ay~>f'n;B` PDѣ=(F8]1fHw|G<|YJy2?(r۶pCfBM’3L uqܡ 52+,lhjܓOr|pc I{`8ntJlҿ!DLgRȾ+IT24aH*U%@uXyJcsbI-Mi4趸G+ @C׽]v|JHengs1GJK5*lU$ c 6`[ҝ˫w`=JQdmCF9n[pé<|yq* Xd8IAɧLxnZ)V2RLaY 6<hI0>詑m$UAӔ<8=n Ԋb%QD TӤ?iUfhf=l(Lׯ`$7:cV&U$get @p:Pls9-獘|S3CMħ}?M.|CPry‰3`:FrL$vpe#`*hXKt9.xOC?Up{N1~ɰ&[u) QΚ lJLu0/ֵݘ ]3 2dWIBxGU;ǔxP<Ŗ\))Q+6M:}x́)d  D3/;Tث0G_gYZw@-6e@Pu"MNڋ|?ÙAgZόpsDxWn$}h߽?[aA"UXl_ d~Vl柧ݠd\avĸiC ?d'sHo8 v xdEX_0boPIKmg7dLgKNi6SAz754ҭTFlDd|$HϏ4+QzgE2)ZQU~*10!T4PgDlOJӅC@e•`&&N!F< mK|n2j |'3/S6`9)DIRn 0oD*,4,Ü$TV{ \6of'U"g=I&4\o׉ެLmJ[S mC#(xGi?K{8GJ)nu2Wo[P[6|@B쉉\R34_sILC˛ `Ͷ>{JR@sr ǂ|4u8-`T0[I-g5dڳchm({Y Ffw"PC©Ԅ$(kFLy^iI׋ul?18ƺ3D h±pmH@+t< f*6l$$| "eh Wi`i,CawA`T`'7A ݥ,& vAuɓƉ&wVpKq"Q#|[!Ȫ+C*k ܼC@WbŪ9^m {[)v "^qJ\I ug&iMLqQ*;B]&{ KNo"NBa sχ@<&xԍ Jc6VH CX#Id^fNbl.Lq'beNM)޲mV4 ahG"YI!G>'ĔïxwQfжuҜWIzt[=mRfa ``Qus(C8 1y16/\b/ꎤЗ}n!֒(#Wf$Y :: G*V,1 (^ҝ"lZ)hoSZ6lV=e;%A£(Ӄo&ʅ(N}ŕ]d"Alzܽ?fQDpÂro qPL/Mt7Rn‰},Nt"2^npUaBLQJIAs+gna#{j)v X6^[IX r?- _v%aLh-0uR rIk^SJi +kx3VgO<؟ 4elZ!+}>h(a+MaiW-\E(BA)@ Yz4.\ݿ 8-?ge`W}6rA81C@R!W2Gz: }H߳C/7}MPu/b@Tuq|KRpM{SPbJMe]Iuy .!+Wt6cxL/omʢtz~, \#ʪnv2:?d@l.jiݘ_y(UބSSӔ~6*( .HVSB- j!u|*~DڠQLߙhB~Lgrq@eN5P\P`{@Ң6ܽH+wpQ֙@8?A2IK+Mo~۟O7>G!<~=Y0&?b (W<g ۸0L(lTl9,]wHfmbNo~?')qO,Yڰ^Ai=g:$',@s7?!WޓL~U/ Y;U@T`sI{$[Ձ֕B^h; 8* Zޤˏ'wU0?a~_XibHgFI+ d$L&dYAt9Sck?w꯶;6T 2`tN6 /_Hj7oh"' "}~1[O1ê&hef-`qFN"E?@4Vҙ +BLd 3䁙avZsUԥ9"|޶_-9-ȝ#F&#PGa @ðaz_&Eh c]ovǫeC>dɆ̾IM wY%n3Dkf~'P,v=Erk $7,PBdgH۠.ݣvqآp;/Q)>D=9㜞8/?leUO.B"f }P5-JUJ3 PYI9z;s:)U|;Ɖlq éIhѦ]PZdHz w`'݌ 4qdn]]bV0!nMK*P4͘i 0EP>b9qY?ղU hįݹ1 na ܃w;N]ݼO ?K+r]_n#]np17(HE3?5os

谁能给我说说体现的科学家精神的故事啊!
谁能给我说说体现的科学家精神的故事啊!

谁能给我说说体现的科学家精神的故事啊!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踏上回国航程,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儿.
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这使他非常气愤.钱学森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意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他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其实,在打包之前,钱学森已交他们检查过.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证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当钱学森要求回国被美国无理阻拦时,中国也扣留着一批美国人,其中有违反中国法律而被中国政府依法拘禁的美国侨民,也有侵犯中国领空而被中国政府拘禁的美国军事人员.美国政府急于要回这些被我扣押的美国人,但又不愿意与中国直接接触.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人耍赖了.尽管中美双方接触了10多次,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
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他禁不住心头一震,他迅速地读完了这封信.信中的内容,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这封信是钱学森当时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对于这样一封非同寻常的海外来信,陈叔通深知它的分量,当天就送到周总理那里.“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政府的谎言!”周恩来总理当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并对王炳南指示道:“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
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王炳南率先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能对我们的会谈起到积极的影响.”可谈到钱学森回国问题时,约翰逊还是老调重弹:“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于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钱学森给陈叔通的信件,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既然美国政府早在1955年4月间就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显然,中国学者要求回国依然受到阻挠.”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体现了爱国精神
安培思考科学问题专心致志,据说有一次,安培正慢慢地向他任教的学校走去,边走边思索着一个电学问题.经过塞纳河的时候,他随手拣起一块鹅卵石装进口袋.过一会儿,又从口袋里掏出来扔到河里.到学校后,他走进教室,习惯地掏怀表看时间,拿出来的却是一块鹅卵石.原来,怀表已被扔进了塞纳河.
体现了专心,与执着的精神.

爱迪生
长大了的爱迪生,学会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他在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找到了一个夜班报务员工作。按规定,夜班报务员不管有事无事,到晚上九点后,每小时必须向车务主任发送一次讯号。爱迪生为了晚间休息好,白天能钻研发明创造,就设计了一个电报机自动按时拍发讯号。这就是电报机的雏形。 没过多久,他又对电报机进行了改进,经过多次试验,一架新式的发报机试制成功了。爱迪生望着自己发明的机器,欣慰地笑了。 ...

全部展开

爱迪生
长大了的爱迪生,学会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他在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找到了一个夜班报务员工作。按规定,夜班报务员不管有事无事,到晚上九点后,每小时必须向车务主任发送一次讯号。爱迪生为了晚间休息好,白天能钻研发明创造,就设计了一个电报机自动按时拍发讯号。这就是电报机的雏形。 没过多久,他又对电报机进行了改进,经过多次试验,一架新式的发报机试制成功了。爱迪生望着自己发明的机器,欣慰地笑了。

牛顿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 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 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 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 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 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居里夫人
居里夫妇得到7万法郎的诺贝尔奖金,居里夫人还得到了5万法郎的欧西利奖金。她将一部分奖金存入银行,补贴家用和自费招聘一位实验室助手,把其余一些奖金捐助了一些学术团体,又给教过她的一位贫困的法国教师汇去一笔旅费,让老师能重游故乡。按下来,她又把剩下的钱一半买了法国公债,一半买了华沙债券。居里夫人把她千辛万苦提炼出的镭(价值100万以上法郎)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有人劝她把这些财产留给两个女儿,居里夫人说:“我希望女儿长大自己谋生,我只留给她们精神财富,把她们引上正确的生活道路,而绝不给她们留金钱。”

收起

本杰明的故事啊 就是用风筝引雷电的那个人

你去搜索居里夫人怎么发现镭的~这个很不错~

科学家的故事
每个科学家都有他失败的一面,现在,我就来看一看科学家的故事.
故事一:
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

全部展开

科学家的故事
每个科学家都有他失败的一面,现在,我就来看一看科学家的故事.
故事一:
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由于战乱、父亲去世、家道衰落,1644年他回国随姐姐居住在伦敦。在那里开始学医学和农业。学习中接触了很多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很快成为一位训练有素的化学实验家,同时也成为一位有创造能力的理论家。在这期间,他同许多学者一起组织一个科学学会,进行每周一次的讨论会,主要讨论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在实验室中遇到的问题。波义耳称这个组织为“无形大学”。这个学会就是著名的以促进自然科学发展为宗旨的“皇家学会”的前身。波义耳是该学会的重要成员。由于学会的分会设在牛津,波义耳于1654年迁居牛津,在牛津,他建立了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并聘用了一些很有才华的学者作为助手,领导他们进行各种科学研究。他的许多科研成果是在这里取得的。那本划时代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是在这里完成的。这本书以对话的体裁,写四位哲学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他们分别为怀疑派化学家、逍遥派化学家、医药化学家和哲学家。逍遥派化学家代表亚里土多德的“四元素说”观点,医药化学家代表“三元素说”观点,哲学家在争论中保持中立。在这里,怀疑派化学家毫不畏惧地向历史上权威的各种传统学说提出挑战,以明快和有力的论述批驳了许多旧观念,提出新见解。该书曾广泛流传于欧洲大陆。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他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他总是通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他还是第一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形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利用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天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实验。在1685年发表的《矿泉水的实验研究史的简单回顾》中描述了一套鉴定物质的方法,成为定性分析的先驱。
1668年,由于姐夫去世,他又迁居伦敦和姐姐住在一起,并在家的后院建立实验室,继续进行他的实验工作。晚年波义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磷的研究上。1670年,波义耳因劳累而中风,之后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当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从实践和推理中获得的知识。只要身体稍感轻快,就去实验室做他的实验或撰写论文,并以此为乐趣。1680年,他曾被推选为皇家学会的会长,但他谢绝接受这一荣誉。他虽出身贵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从未结婚,用毕生精力从事对自然科学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这位曾为17世纪的化学科学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在伦敦逝世。恩格斯曾对他作出最崇高的评价:“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
故事二:
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国利兹,从小家境困难,由亲戚抚养成人。175年进入神学院。毕业后大部分时间是做牧师,化学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写了许多自以为得意的神学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却是他的科学著作。1764年他31岁时写成《电学史》。当时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书,由于这部书的出版,1766年他就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22年他39岁时,又写成了一部《光学史》。也是18世纪后期的一本名著。当时,他在利兹一方面担任牧师,一方面开始从事化学的研究工作。他对气体的研究是颇有成效的。他利用制得的氢气研究该气体对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还将木炭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发现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气变成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于他虔信燃素说,因此把这种剩下来的气体叫“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显然他用木炭燃烧和碱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氧和碳酸气,制得了氮气。此外,他发现了氧化氮(NO),并用于空气的分析上。还发现或研究了氯化氢、氨气、亚硫酸气体(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气等多种气体。1766年,他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三卷本书出版。该书详细叙述各种气体的制备或性质。由于他对气体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
在气体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是氧的发现。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精确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这是化学史上很有趣的事实。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两国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故事三:
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898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AntoineHenriBecquerel)发现含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神秘射线,但未能揭示出这种射线的奥秘。玛丽和她的丈夫彼埃尔·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担了研究这种射线的工作。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沥青铀矿进行分离和分析,终于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后发现两种新元素。
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将一种元素命名为钋(polonium),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意思是“赋予放射性的物质”。为了制得纯净的镭化合物,居里夫人又历时四(MarieCuI7e,1867--1934)载,从数以吨计的沥青铀矿的矿渣中提炼出1O0 mg氯化镭,并初步测量出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5。这个简单的数字中凝聚着居里夫妇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作为博士答辩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居里夫妇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戴维金质奖章。12月,他们又与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