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到底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15 02:25:25
赵括到底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
xXN#IʖFJ2؀7P,K)SO sND8ImLWkZb3oD8>=<̍H@N?"匫^J>_?-_>og*DeB| Ks[[S.=-g8#l -7u5gDS?^G{Ӥ3:ED)_m/rF-?N?#K'`/^b?%ЭHɷh/v]h/PGXeA7rDLmk8?GX,/usW,w_zp)K`<$k'd{$=gEw(]Ǿ c;)Vp'_ay%q<щ)SDFoD|Sr/!))h]KK`*w)g-noԿ.Mʖ7>NFUv~74b"7rw&wr%8< ʫL%Ψ䌲p*i}DhTҪ2w"mm>MۗCągs-]lޭ-t˰xh"P#<ƍ˨v8[ϘO:IPAshfBF$U~H8Zٌ]ut o!vʦlYG+Bwny7/YuV3I;_? 2^hz|a*#؞Mx;âmq)w0q(c3LqT\dƨ6+n)lZ7h4(a]\H8*$(x݊-,D20>uJۨ?$wRpWh=?c9)T .X(#sQY:78:TYU3y[ɦx?q&/dl0 c>ElZZ L~%lMQ [d~,cŝtD ]C=c6RXDwjg݋Nj Wv*}b& b;4"L*' uTGVقz0FjU0.=0["q/ɅI,jJ׭xҶyPAE$13f9oSu \(tوM4QqZ۪ΰ(YzR# pv*hMr 8xK"u= E Vij-UOﬖYn)*T?UQC h{8>FT,Nz3E?B:/?VRYF?VEml¯'MC쿈Yn^q 1Ʈ)X5T[b &7QTv"BJā`=ǏD2g@Ah ) ԭPE*v!)oP jL3cn7) r$S:s'/V*pΫIrZf>36#{ؒ_F~Yٯ&.q&:xOpG&cwK%76.y4io2ݛ]]SJTcU%%$uzZd ްki<^IU{ZJ;h4Yox>>&*TRh#\[ę0h3fԗ0#}&'׬y1|]ƌ}nx"v ?Ώq4ɑQ%,d1Ĕak2 22ϘAz!gFkƃfX9y7g8fW0Dmq{YGYUΞcn%-8MZ߇ÅY\BW/cruV,rU式esu@V3P7q-V2kL*RwpJv,wg/dx8RZ[2k0d b3RpKo3 re?}!&/_Ugi+ͳھe<0w%-bؘ烃]S0[ 6v%70aUw/a BSy ybS5bwc ^sy,da‹czv;%A c=5L#LiK&x 3L drNYbVYug^Y*`_]KvG,w}J8fe;0Ӭ53gl|$Y<8Sp)F:Ab^iPs6k*˸mHmg~[Mye/ }6Xw_,ajG|^85o3@0JR#7X Ձ;V3

赵括到底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
赵括到底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

赵括到底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明朝刘如孙根据这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写了一首诗《湘南杂咏》,其中有一句"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人们便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说赵括纸上谈兵,其实有点冤枉了赵括.
首先,赵括的时代还没有纸,没有纸就说人家是纸上谈兵,这有些牵强.
更主要的是,要历史地看赵括,看长平之战.
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国经过变法已经非常强大,其国力远在其他六国之上,赵国虽然偶尔有过局部的胜利,但想要真的战胜秦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败势已经不可逆转.长平之败应该是历史的必然.
战争开始前,大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笃,赵王只得派廉颇出战.可是廉颇初战就失利了,没办法,不得不坚壁不出,死守在营垒里.
让赵括替代廉颇,并不是赵括主动请战,更非赵括暗中买官,而是赵王的旨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组织安排、上峰命令.退一步讲,即使赵括请战,作为一个青年人,大敌当前,欲为国抗敌,也无可非议.问题是在这么重要的问题上,中央政府,实际上是专制制度下的赵王,不该让毫无战争经验的赵括带兵打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任命赵括为主帅,是赵王的错.
刘向《列女传》说: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臧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列女传》小说也,不可当真.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可见,直到赵括战死时,赵军仍旧能够保持有四十万的主力,赵括显然不是纸上谈兵之辈.而长平之战差一点儿成为武安君白起的滑铁卢.武安君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拒绝出任指挥官,指出"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伤亡过半,国内空……"秦军"伤亡过半",这是赵括的杀敌成果.
胡三省说"赵之丧师蹙国,不特以赵括代廉颇之故,亦由不用虞卿之计(联楚、魏以合纵牵制对抗秦)也"(《资治通鉴》卷五胡注).这是说,赵国战败是由不得赵括的.
当代诗人熊东遨《过长平古战场》:"莫笑将军括,将军未惜生."这是说,赵括一直战斗到最后,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应该表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话《列女传》也说了,通过这话可以看出,长平之战前,赵括已经成为赵国的将了,赵括不但已经是赵将,而且还得到了赵王"所赐金帛".赵王是不会无缘无故就赏赐赵括的,一定是长平之战前赵括已经立过战功,是打过仗的,而且打过胜仗.
赵括并不只是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全部展开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明朝刘如孙根据这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写了一首诗《湘南杂咏》,其中有一句"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人们便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说赵括纸上谈兵,其实有点冤枉了赵括。
首先,赵括的时代还没有纸,没有纸就说人家是纸上谈兵,这有些牵强。
更主要的是,要历史地看赵括,看长平之战。
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国经过变法已经非常强大,其国力远在其他六国之上,赵国虽然偶尔有过局部的胜利,但想要真的战胜秦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败势已经不可逆转。长平之败应该是历史的必然。
战争开始前,大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笃,赵王只得派廉颇出战。可是廉颇初战就失利了,没办法,不得不坚壁不出,死守在营垒里。
让赵括替代廉颇,并不是赵括主动请战,更非赵括暗中买官,而是赵王的旨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组织安排、上峰命令。退一步讲,即使赵括请战,作为一个青年人,大敌当前,欲为国抗敌,也无可非议。问题是在这么重要的问题上,中央政府,实际上是专制制度下的赵王,不该让毫无战争经验的赵括带兵打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任命赵括为主帅,是赵王的错。
刘向《列女传》说: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臧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列女传》小说也,不可当真。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可见,直到赵括战死时,赵军仍旧能够保持有四十万的主力,赵括显然不是纸上谈兵之辈。而长平之战差一点儿成为武安君白起的滑铁卢。武安君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拒绝出任指挥官,指出"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伤亡过半,国内空……"秦军"伤亡过半",这是赵括的杀敌成果。
胡三省说"赵之丧师蹙国,不特以赵括代廉颇之故,亦由不用虞卿之计(联楚、魏以合纵牵制对抗秦)也"(《资治通鉴》卷五胡注)。这是说,赵国战败是由不得赵括的。
当代诗人熊东遨《过长平古战场》:"莫笑将军括,将军未惜生。"这是说,赵括一直战斗到最后,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应该表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话《列女传》也说了,通过这话可以看出,长平之战前,赵括已经成为赵国的将了,赵括不但已经是赵将,而且还得到了赵王"所赐金帛"。赵王是不会无缘无故就赏赐赵括的,一定是长平之战前赵括已经立过战功,是打过仗的,而且打过胜仗。
赵括并不只是纸上谈兵。

收起

是的。由他带兵,赵军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