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改写湘夫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1:26:43 初中作文
改写湘夫人初中作文

篇一:楚辞《湘夫人赏析》

《湘夫人》赏析

内容摘要:《湘夫人》把原来抽象的神的概念,创造了两个飞扬灵动的文字形象,并艺术的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殷切思慕和相约却不能相遇的无限惆怅。

主题词:湘夫人 湘君 恋歌 特征

《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中的第四首,是一首忧伤缠绵的恋歌。《九歌》是一组诗的总称,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的乐歌改写而成的。因而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初浓郁的地方特色,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互补中诉说了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湘夫人》把原来抽象的神的概念,创造了两个飞扬灵动的文字形象,并艺术的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殷切思慕和相约却不能相遇的无限惆怅。

《湘夫人》突出的特征就是寓情于景,悲怨交织。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岸边,渴望湘夫人到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诗句极力渲染深秋凄静杳茫的气氛,构成一个优美惆怅的意境,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情。此句中的“秋风”与抒情主人公落寞、孤寂之情相融相切:瑟瑟秋风,似乎寒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心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不平。在如此的环境和氛围中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顷刻如泉水涌出。当主人公思念急切,无法倾吐蕴藏在内心的深厚感情时,只能注情于水:“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流。”只见沅水和澧水正在缓缓地向着远方流淌,可是他所约会的恋人却没有随流水俱来。长久不见恋

人到来,湘君的心情可想而知。然而,诗歌没有作正面书写,却巧妙的摄入了另一番景象:“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竟跑到庭院里来觅食,蛟龙竟来到江岸上游荡,客观的景象发生了变形,这是主人公在极度懊丧的心情下出现的视觉假象——被扭曲的客观景象。因为等待的时间漫长,心情愈变愈坏,先是忧愁,继而悲伤,最后懊恼异常导致精神恍惚迷离,所以产生了与现实景物完全颠倒的幻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既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又是合理的心里流程,再次烘托出了人物此时此刻悲怨交织的心境。

《湘夫人》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以细腻的心理刻划,传情达意。诗歌以湘君苦苦等侯心上人却迟迟不来为线索,对等候过程中湘君多变起伏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细腻刻画,主要通过人物的举止行为传情达意,令人为之动情。例如第三章,写湘君久盼不得更加哀伤。作者连用几个动词,“朝驰”、“夕济”、“腾驾”等,造成一种风驰电掣的情绪,体现了湘君急切兴奋奔赴相会之地,不顾路途遥远,不顾身心疲惫,朝夕疾驰,日夜兼程。“筑室兮水中,茸之兮荷盖”总写一笔,因为是湘水神,所以在水中盖房,用荷叶的叶子做屋顶,接着写修屋盖房的过程,突出了建筑材料的华贵美好,令人目不暇接。院子里各种花草树木,色彩缤纷,香气芬芳,极力表现相会处得华美艳丽,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衬托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湘君用那么多奇花异草来精心设计装饰环境,包蕴着对幸福爱情生活的无限陶醉和对美好理想的难以遏制的追求力量,如梦幻一般,更深刻地显示湘君纯真美好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他情思的旖旎缠绵,同时也夸张的反映出,

在恋人将来未来之时的激动难抑的心理状态。一切布置就绪,诗人突然插入两句想象之词:“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湘夫人降临之后,九嶷山众神飘飘而来,又多又美,好像是天上的彩云,他们如期而至来参加婚礼,场面恢弘,气氛热烈。其实,这一切仅仅是浪漫的幻想,因为有了前面汪洋恣肆的铺垫,后面的幻想就带有浓浓的悲剧色彩。湘君知道恋人的到来已是毫无希望,而心潮的激荡始终难以平息,在极度绝望之余,湘君将自己的衣袖、单衣抛向湘夫人经常出没的沅江、澧水,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希望滔滔滚滚的江水能带去自己美好的心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使全诗陡起情感的波澜。最后湘君又拔出了约会地点的香草,以待将来送给湘夫人并向她诉说这次赴约不遇的痛苦,由此看出,湘君一直处在无限思念的深情之中。层层递进的心理刻划,使这对恋人的形象更加感人。

《湘君》和《湘夫人》一写女子的爱慕,一写男子的相思,选取角度不同,抒发感情却同样缠绵悱恻。在无缘会面忧伤哀怨的气氛中,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情操、一种执着的热烈的追求,这正是作品独具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乔 力;诗经楚辞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

2吴贤哲;楚辞文体在汉代的流变[J];西安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2期

3张承鹄;构思奇妙情真词切——读屈原《湘夫人》【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3年02期

篇二:精简版 楚辞·湘夫人

一、《湘夫人》

本篇选自《九歌》,《九歌》凡十一篇,是屈原在楚地民间祭祀歌曲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想象丰富,辞彩瑰丽。

? 《湘夫人》和《湘君》结构相似,均写他们不能相聚的思慕哀愁,互为姊妹

篇。虽自成篇章而浑然一体。

? 湘君、湘夫人是湘水的一对配偶神。

? 相传帝尧之女娥皇、女英为舜二妃,舜巡视南方,二妃追至洞庭,听说舜死

于苍梧,遂自投湘水而死。湘水连接洞庭与苍梧,故以舜为湘君,二妃为湘夫人,均为湘水之神。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生动有力,充分显示出湘君极目远望‘望得越远越好的激切心理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本应处山野,为什么到庭院里来吃东西?蛟龙本应居深渊,为什么游到水边?)

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心情恍惚的样子。对过去与湘夫人见面时未敢倾诉衷情的无限追悔,无限惆怅

?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

予,将腾驾兮偕逝。

? 译文:麋鹿为什么觅食在庭院中?蛟龙为什么在水的边际(这两句意为,麋

鹿本应处山野,为什么到庭院里来吃东西?蛟龙本应居深渊,为什么游到水边?这都是湘君在心情纷乱之中的慨叹)?清晨驱驰我的马啊到水边高地,傍晚渡河啊西岸边。听说湘夫人召唤着我,我将驾车飞驰与她一起前往。

?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

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 译文:建造房屋在水中央,覆盖屋顶用荷叶。墙用荪草装饰,庭以紫贝砌成,

用散布芬香的花椒泥涂壁。用桂木做屋梁,用木兰作椽子,用辛夷作门楣,用白芷饰卧房。编结薜荔(植物名,桑科)做成帷幔,将蕙草做的帐顶分开放置。用白玉压住坐席,用石兰在室内散布香气。白芷修葺啊用荷叶作帷幄,缠绕啊杜衡(香草名)。汇集各种花草啊使庭院充实,陈设芬芳馥郁啊回廊。九嶷(山名)众多啊一起来迎,神灵的到来啊如云(形容众多)。

? 思考问题:这个部分详细的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

和步骤,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 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

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

得,聊逍遥兮容与!

? 赠送、相约不遇的无限惆怅、依依不舍的深情、自我解脱、自我安慰的旷达

1、本诗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

幻觉中看到湘夫人降临。---焦灼的寻找与期盼--湘君筑室水中,为湘夫人的到来做好一切准备--最终湘夫人没有到来,湘君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寄托思念。

2、诗歌表现了主人公湘君什么样的情感?通过什么方式表现的?

情感:期待、忧愁、焦虑不安、欣喜、满怀真挚热烈的爱情、忧愁

表现方式:直接描述;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展现;借景抒情

3、景物描写在诗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 景物缤纷多彩,绚丽斑斓,表现了一种美丽凄婉、如梦似幻的意境。 ? 通过景物描写巧妙衬托了主人公的内心情绪。

? “嫋嫋”句是描写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 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奇异丰富的想象力。

二、楚辞

1、“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本义,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音韵清切,句式参差。

2、楚文化

1)、丰厚的物质条件

? 据历史记载,楚是春秋战国时拥有黄金很多的国家。

? 从近年地下考古发掘来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器,足以代表先秦青铜器冶

铸的最高水平。

? 楚地漆器、丝织品精美,北方无法比拟。

2)、较强烈的个体情感

据《韩非子》,楚国的贵族也一直拥有比较独立的势力。

-------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活跃。

3)、高度发达的楚艺术

? 楚地出土的各种器物和丝织品,制作精细,而且往往绘有艳丽华美、奇幻飞

动的图案。

? 《招魂》、《九歌》所描绘的音乐舞蹈,也显示出热烈动荡、诡谲奇丽的气氛。 ? 楚文化尤其楚国艺术的一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

幻而华丽的表现形式等等,也都呈现于楚辞中。

“香草美人”比兴

? 《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

分离,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

?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 )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

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

很了解,善外交辞令。

? 在政治上,屈原推崇“美政”,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思想。

? 他少年得志,后半生坎坷,曾被革职,后遭流放。终无法实现政治理想,怀

石自沉汨罗而死。

? 《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长篇抒情诗《离骚》。

在屈原之前,诗歌和文学大多是集体创作的结晶。而屈原的作品,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用他全部生命的热情铸就的,从而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九歌》

1、共十一篇,是一组祭神所用的乐歌。一般认为,这是屈原根据民间的祭神乐歌改写而成,既洋溢着古老的神话色彩,又表现着诗人对人生的某种感受。

2、十一篇中,前十篇各祭一神,末篇《礼魂》,则是前十篇通用的送神曲。所祭神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天神: (2)地祇 (3)人鬼

3、《诗经》中的祭祀乐歌——庄重而显得板滞的;人与神之间,相隔遥远。《九歌》——用富丽的语言,描绘出盛大的、活泼而亲切的祭礼场面。

神灵由巫师扮演,周围的人群伴随他(她)或歌或舞,在敬神娱神的同时,起到娱人的作用。

神灵都被赋予人类的品格和情感,他们对人保持善良友好态度,又同人很亲近,毫无可畏之处。这些都反映出在南方的民间信仰中人神共处的特点。

4、《九歌》中大多数诗篇都包含有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情节。

这些恋爱,往往呈现会合无缘、彷徨怅惘的状态,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

这里面也许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

《九章》

1、《九章》由九篇作品组成:《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作品用拟人化的手法,细致描绘橘树的灿烂夺目的外表,和“深固难徙”的品质,以表现自我优异的才华、高尚的品格,和眷恋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怀。

(2)其他篇章,多为屈原在放逐期间所作。

善于把纪实、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以华美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写出复杂的、激烈冲突的内心状态。

《天问》

? “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鲁迅

《摩罗诗力说》)。

? 就自然、历史、社会以及有关的神话传说,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

? 很多问题在当时已有答案,但诗人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提出严厉的追问,试

图找到新的答案。

? 思想性强:超越社会通行的思想习惯和思维模式。表现出大胆的怀疑精神 ? 形象的描写较少,文学价值就逊于屈原的其他作品。

《招魂》

? 开头一段引言说明招魂原因。

? 正文分为两部分:

? 前半部分假托“巫阳”之言,竭力渲染东南西北四方以及天上、幽都的可怕 ——各种吃人食魂的鬼怪,凶残狰狞的毒蛇猛兽,极端严酷的自然环境,光怪陆离、诡异恐怖——劝魂不可留居。

? 后半部分,竭力铺陈楚国宫廷的富丽奢华——辉煌的殿堂,华贵的陈设,妖

娆的女子,醇酒美食和诱人的歌舞,耀人眼目,动人心魄——招魂归来。 ? 最终以“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收结,流露出无限深情。 《离骚》

? 司马迁引淮南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 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

? 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1.《离骚》的内容结构

? 从内容上看,《离骚》分成前后两大部分。

? 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篇,侧重于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多描述现

实的情况。

? 《离骚》后半篇借助神话传说,以幻想的形式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一波三折

的斗争与活动,和对未来前途的探索。

? 既不能改变自己,又不能改变楚国,而且不可能离开楚国,那么,除了以身

殉自己的理想,以死完成自己的人格,就别无选择。

? 全诗总结性的“乱辞”这样写道: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3.《离骚》的文学成就

? 真挚浓烈的感情、奇幻诡异的想象

? 起伏跌宕的情节、新颖生动的比喻和象征、优美瑰丽的辞藻

? 《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往往是触景生情之下真实的描写,比兴材料

仅仅是人类熟悉的自然物或者日用品,而屈原的《离骚》把《诗经》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诗人“蕙纕”、“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异花香草来装饰自己,表现了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这样把比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全诗具有了象征的性质,同时又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 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是一种简单的比喻和联

想,《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等,使情感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

篇三:湘夫人

《湘夫人》赏析

战国后期在我国南方,长江中下游的楚国,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诗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其次还有宋玉等,他们的作品后来被西汉刘向编辑成了一本书,由于是楚国诗人的作品,用的是楚地语言,唱的是楚地之事,写的是楚地之物,所以这部诗集就被定名为《楚辞》。《楚辞》中主要是屈原和宋玉的作品。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很高,影响巨大的诗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还有《离骚》、《天问》、《召魂》、《卜居》、《渔父》各一篇,共二十五篇。其中《离骚》是一长篇抒情诗,长达373句,集中表现了屈原的心志和感情。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是屈原的代表作。从思想内容看,屈原的作品反映社会内容很广阔,有的揭露了反动贵族的罪恶;有的表达了诗人追求、政治革新、振兴祖国的美好理想;有的反映了诗人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和不惜以身殉国的牺牲精神。大多具有强烈的进步性和崇高的爱国思想。在艺术表现上 ,屈原的作品,容量很大,意境开阔,想象丰富,辞藻绚丽,气势雄伟,运用了大量神话传说,体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语言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创造了以六言、七言为句的长短不齐、灵活多变的楚辞体。使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天要讲的这篇《湘夫人》是《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组诗的总称,共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九首诗歌。“九”是个虚数,表示多的意思。据考证《九歌》中的诗歌,都是屈原根据当时楚地民间祭神的乐歌改写而成的,因而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更多的地方特点,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诗的题目是《湘夫人》。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祇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因为纵灌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她像慈爱

的母亲,哺育着楚国世世代代的人民。人们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样演出悲欢离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体地罩上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的。湘君就是传说中尧、舜、禹中的舜。大概是氏族社会末期,著名的部落长。他到南方巡视时,死在苍梧,他的妃子是尧的女儿,到南方寻找舜,走到洞庭湖附近,听说舜已死,她就投湘江而死。死后就成了湘水神,被称为湘夫人。这样一来,神的形象不仅更为丰富生动,也更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使人感到亲切可近,富有人情味。 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如果把这两首祭神曲联系起来看,那么这首《湘夫人》所写的情事,正发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因此当晚到的湘君抵达约会地北渚时,自然难以见到他的心上人了。作品即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

第一小节,写湘君刚到约会地点,不见湘夫人时的忧伤心情。

“帝子”:湘夫人。传说她 是尧帝的女儿,所以称帝子。因为湘夫人是神,腾空驾云,飘然儿来,所以用“降”。“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诗歌中的“啊”,在句子中间有缓气、停顿、转折、助情等作用,是楚辞语言上的一个重要特色。“渚”:水中小块陆地,或说水中小岛。在这里也是指湘君和湘夫人约会的地点。“眇眇”:本意是小。“目眇眇”是眼睛眯起来的样子。为什么要眯起来?一是因为在等人,需要眯着眼睛向远方眺望。一是由于等人等不着心理忧愁,所以眼睛眉毛都拧到一块了。所以说“目眇眇”就是蹙眉凝目,带着忧愁向远方眺望的样子。这既是写向远方凝目之状,又是写蹙眉忧愁顾盼之态,很形象。“予”:我,湘君自己。“愁”:不及物动词用作动词,是使动用法,“使我愁”。因为湘君赴约不遇,所以愁。那么是谁目眇眇呢?这有两种说法:一是把“目眇眇”与“愁予”连在一起,“目眇眇”是写湘君到达约会地点时,不见湘夫人因而着急的四处盼望。“目眇眇”指湘君。另一是指湘夫人。这是把前一句与目眇眇联系起来了。是说, 帝子曾在湘君之 前降临到这个小岛上,那时帝子因见不到湘君,蹙眉顾盼。现在湘君来了,帝子已经不在,但湘君想到了帝子在这里着急等待自己的情景,所以他心理就更加忧愁。

这两种说法都讲得通,我看后一种说法更有味道。“袅袅”:是形容秋风长而缓的样子。“袅袅”双声迭韵,两个形容词迭在一起善于壮物,读起来有一种时间推移感、动态感。“波”:动词,指水波荡漾。“下”:动词,树叶飘落。这后两句是写景。“袅袅”、“波”、“下”都用的很好,可以使我们想象出:秋风缓缓吹动,湖水娓娓起波,树叶纷纷下落的生动景象。古诗很难机械译成现代白话,如果说大意:我急急忙忙来到约会地点,可是帝子却不在这里,我知道她一定来过,并且在这个水中小岛上着急地等待过我。没有见到她我心里很难过,想到她在这里等待我时她那蹙眉凝望、忧愁顾盼的样子,就更加使我忧伤。举目四望到处都不见帝子的踪影,只有那阵阵秋风轻轻掠过,在洞庭湖畔荡起层层波纹,把树上的黄叶吹得纷纷飘落。显然这开头一小节主要是写湘君刚到约会地点不见湘夫人时的忧愁心情。“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不是湘君见到的现实情景,而是湘君心中猜想的情景。这里只用“降”、“眇眇”几个字就把湘夫人飘然而下、蹙眉凝望的情态生动描绘了出来。开头不先写自己来到约会地点,而先写湘夫人曾经来到这里,似乎有些突然,但这正是起笔简洁深入的表现。从湘君心中的设想之景写起,这样一落笔就进入湘君的心里活动,这就减掉了许多拖泥带水的交代、前奏,而且也没停留在人物表面的描绘,一下子就深入到人物心灵的深处。一般说来诗歌重在抒情,而抒情就要先写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但像这篇起笔就深入到人物心里去,还是比较少见的。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看来,先写湘夫人,实际上还是为了突出湘君。湘君刚到约会地点见湘夫人不在,不是马上沉入个人约会不见的愁苦之中,而是首先想到对方等待自己时的愁苦,不是为自己的赴约不遇而忧愁,更为对方等不到自己时的忧愁而忧愁,这一心理活动特点十分真切有力地写出了湘君对湘夫人感情的真挚、深厚,不仅简洁,而且深刻。后面两句历来为人称颂,是名句。好在那里?总的说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具体来说,是这两句紧承上句,用的是抒情点染法。上句“目眇眇兮愁余”,直抒愁字,这就叫“点”,也就是点明了这一小节的主题,是忧愁。下两句写景不着愁字,而是借秋景来渲染、扩散、深化这一愁情。这就叫“染”。上点下染,点染结合,这就造成了一个历历在目,情景交融,感情蕴藉,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其次,这两句选取了“秋风”、“水波”、“落叶”三种动态景物,十分典型,不仅是悲秋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而且景物的动态中含着比拟意义,与湘君当时的心境十分吻合。秋风习习好像觉到了凉意,使湘君赴约不遇的心情更加悲凉起来;水波荡漾,就如同湘君的心波在起赴,愁绪在扩展;落叶纷纷,又好比湘君的心境,由兴奋转向悲伤,步步下沉。这就叫景与情谐。虽然写景中没半个“情”字,但处

处都叫人觉得愁情横溢。再次,“秋风”、“水波”、“落叶”三种景象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自然的联系在一起的。秋风荡水波,秋风扫落叶,落叶随水波,水波飘落叶,三者紧密相连,境界自然天成,道是无情却有情,寓情于景而情更浓,构成一幅完整的动态的连贯的图画,而画面的每个环节当中,都包含着无限的愁情思绪,从而达到了寓情于景,而情更浓的艺术境界。

第二小节,写湘君盼望、等待湘夫人时的懊恼心境。

“白薠”:草名,“登白薠”就是登上了长满白薠的水边、草地,这当然是为了向更远的地方观望。“骋望”:放眼眺望。“骋”本指车马疾奔,这里用来修饰“望”字,是一种比拟。“骋”字用得生动而有力,充分显示出湘君极目远望,望得越远 越好的激切心情。“佳”佳人,指湘夫人。“期”契约、约定意思。“与佳期”就是与佳人约会、约定了。“期”也可作等待讲。即“等待着与佳人相会”。“夕张”两种解释:一种当陈设、布置解。“夕张”就是傍晚陈设而布置。意思是两个人约定好了,要到傍晚时才来设帐、铺床相会;另一种当作张开讲,指夜幕降临。这句“等待着与佳人相会啊一直等到夜幕降临”。两种说法都可以,后一种较好。因后一种说法突出了湘君等待(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湘夫人时间之长。其中包含着很深的感情。“萃”:本意是草木丛生的样子,这里用作动词,聚集的意思。“蘋”:水草名。“罾”:鱼网。“为”与上句“萃”相对,动词。解为“放、挂、张”都可以。这两句说“鸟儿聚集在水草中,鱼网张在树上”,都是不正常现象。所以两句中都用一个“何”字,将陈述句变成了疑问句。这两句是写湘君的心理活动,是湘君心中假想的现象。用以比匡湘君赴约不遇的尴尬处境,从这里可以窥视到湘君当时的懊恼心情。这小节的大概意思是:湘夫人真的走了吗?她是不是也在到处找呢?于是我登上那长满白薠的水边高地,放眼向四处眺望,急切地盼望着能追寻到她的身影。就这样我等啊,盼啊,一直等到夜幕降临,这时鸟儿已经投林,渔人已经收了鱼网,于是我啊,就像鸟儿不投奔树林而聚集水草,无处栖身;就像那鱼网不张在水中而张在树上,尴尬的处境,淹蹇的时运啊,实在令人懊丧。这第二小节主要是写湘君等待、盼望湘夫人时的急切、懊恼心情。写的很好。表现在:它深入地 揭示出了当时湘君的感情变化和心里活动。尽管湘君一开始就猜想到湘夫人已经来过,后来又走了,但他还是不愿离开约会的地方;虽然始终没有追寻到湘夫人的身影,但他还是一直等到夜幕降临。这说明湘君对爱情、对幸福是多么样的挚着。然而这种希望的等待,却是一种痛苦。等待的时间愈长,痛苦就愈强烈,因而心情也就愈变愈坏。先是忧愁,继而悲伤,最后懊恼异常。他懊恼湘夫人离去了

吗?不是,他恼恨自己又错过了机会,懊丧自己的时运实在不好。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当他看到傍晚鸟儿归林,渔人收网,一切都回家团圆,一切都找到了欢乐的归宿,就不能不与自己眼下的处境相比照,这种比照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而这种对比的反差,则引出了他一个异常的心理活动。他自己的处境就像鸟儿不投林,聚集在水草中;就像是鱼网不张在水中而张在树上,一切都处置的不好,一切都是那么不顺当。这种异常的心理活动叫做虚设对比联想。它的形成有个过程。首先,必须有一定感情基础,在这里就是湘君的懊恼心情。说鸟儿投身水草,鱼网张在树上,这种假设的景象,是湘君在难熬的等待中,心绪愈变愈坏的产物。其次,这种虚设对比联想,必须有客观景象的触发,在这里就是傍晚鸟儿归林,渔人收网的现实景象。如果没这现实景象的触发,他也就不会想到鸟儿、想到鱼网。再次,这种虚设对比联想之中,还必定有个对比的心理活动,在这里就是渔人、鸟儿归家团聚的情景,与自身赴约不遇等又等不到的窘迫处境的对比。没有这一对比过程,也就不会联想出假设的虚境。最后,这种由对比联想而产生的假象,意义不在形象本身,而在它的比拟性、象征性,在这里鸟儿聚集水草,鱼网张在树上这一假象,就完全是为了比匡湘君当时的处境。从这一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虚设对比联想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有条件的、有过程的联想。但是作者却没有直接写出这一联想过程,即没直接抒写湘君的懊恼,又没有直接描写客观的景象,也没写他心中的对比过程,而只是直接写出了由此而产生出的假想。这样,就使得诗句的前后衔接产生了很大的跳跃性。初看起来,这两句似乎很难于理解,但仔细推敲下来,却觉得它很有味道。因为跳跃性大是一种省略性的艺术。这是诗歌的一大特点。跳跃的好,不仅可以使时间简洁,而且可以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和思考的余地。作者既然写出了对比联想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一结果推想出当时湘君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合乎心理活动规律的。它使我们感受到了湘君当时感情的起伏迭宕和心理活动的激烈,而这更有力地透露出湘君对湘夫人爱的深度

第三小节,写湘君对过去与湘夫人见面时未敢倾诉衷情的追悔。

“沅”:沅江,“醴”:醴水。沅江、醴水都是湘江的上游支流。大概也是湘夫人经常出没栖身的地方。“芷”、“兰”:香草名。用在这里比喻湘夫人的美好。用香草来比喻美人,这是楚辞中普遍采用的比兴手法。“思”:爱慕。“公子”:指湘夫人。先秦两汉时贵族子女无论男女都可称为“公子”,后来公子才逐渐变为专指青年男子。这里称湘夫人为“公子”也是一种尊称。“未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