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3:34:17 体裁作文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舌尖上的家乡1000字作文

舌尖上的家乡1000字作文

家乡的那个的味道在舌尖上游荡,每个人的心里都怀念着家乡,都思念着奖项那些难忘的味道,那个只属于家乡的味道。我出生在瓯江北岸的一个小村庄,小河安静地从石桥底下缓缓流过。今天,依然保留在我身体某个角落的是某种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种如蒸饺般大小叫作番薯黄夹的东西。

关于这种小吃,我曾一直以为它就跟米饭面条一样,普通得全国人民都知晓。可是直到它被我带到教室,好友们用惊异的眼光打量它且叫不出名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名为番薯黄夹的东西,只流行于我所生活的那一带农村里。我们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总之,不超出一个小县城。

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很多年前,我问母亲几月几吃番薯黄夹,她笑着摸摸我的头说,想吃就做,哪来日期限制。

农村妇女都有一双巧手,母亲也不例外。我亲眼看过母亲是如何制作番薯黄夹的。过程看似挺简单。首先将番薯去皮煮熟,滤掉汤水,再掺入番薯粉搅匀至无颗粒状,然后用手撮取少许擀成皮备用。至于馅,通常是由猪肉、豆干、香菇、葱或韭菜等拌匀合成,当然也可依个人喜好放少许虾皮、萝卜丝等,最后包成饺子样放入蒸锅蒸熟即可。母亲并非此道高手,每次她做的番薯黄夹个头都特大,皮又厚,做了很多遍之后还是没有“瘦下身来”。我记得请同学来家吃的时候,她指着这黄溜溜的番薯黄夹惊讶地叫道:“哇噻,这是史上最大的饺子吗?”

作为一道历时百年之久的小吃,通常认为番薯黄夹起源于乐清翁垟。翁垟是离我家不远的一个镇。时至今日,那儿的番薯黄夹口感依然最纯正,卖相也最好。

印象中,我第一次吃这种地道的番薯黄夹,它姜黄色的皮,油亮油亮。隔着层塑料袋,似乎也能闻到番薯的清香味。稍稍吹凉后一口咬下去,馅汁流出来,沾得满嘴是油,略带弹性的皮跟油多却不腻的馅儿在嘴里一起咀嚼,那叫一个美味呀!还来不及下咽,紧接着再咬第二口,把整个嘴巴塞得鼓鼓的。

车主用方言喊着“番薯黄夹呀,卖番薯黄夹”,一遍一遍,回荡在来来往往的人们的耳边。舌尖上的家乡,我最爱的番薯黄夹的味道!

篇二:舌尖上的家乡

小时候,老师布置写作文。我记得其中一个比较流行的题目是“我的家乡”,或者是“家乡的 ”。

不管这题出得好不好,反正那会儿,我觉着我们笔下的家乡老好老好了。你瞧,不管住在哪个乡、哪个村,或者城市的哪个角落,我们家乡的山总是“雄伟”的,家乡的水总是“可爱”的,家乡的物产总是“丰富”的,家乡的人民则更是“热情好客”的……

不过,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好像很少写家乡那些好吃的东西。是我们的潜意识里就觉得,写这些鸡毛蒜皮的东西不被老师看好,拿不到高分,还是觉着这些东西太过习以为常,没啥好写的?

可是,我们谁都没有办法不去想、不去念叨那些好吃的东西。

因为据说,舌头是有记忆的,能记下所有你第一次接触到的食物的滋味。

那么,我们的舌尖上,现在是不是也有了家乡的味道?

我想是的。

老家的番薯黄夹

蒋淑琴

我出生在瓯江北岸的一个小村庄,小河安静地从石桥底下缓缓流过。今天,依然保留在我身体某个角落的是某种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种如蒸饺般大小叫作番薯黄夹的东西。

关于这种小吃,我曾一直以为它就跟米饭面条一样,普通得全国人民都知晓。可是直到它被我带到教室,好友们用惊异的眼光打量它且叫不出名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名为番薯黄夹的东西,只流行于我所生活的那一带农村里。我们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总之,不超出一个小县城。

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很多年前,我问母亲几月几吃番薯黄夹,她笑着摸摸我的头说,想吃就做,哪来日期限制。

农村妇女都有一双巧手,母亲也不例外。我亲眼看过母亲是如何制作番薯黄夹的。过程看似挺简单。首先将番薯去皮煮熟,滤掉汤水,再掺入番薯粉搅匀至无颗粒状,然后用手撮取少许擀成皮备用。至于馅,通常是由猪肉、豆干、香菇、葱或韭菜等拌匀合成,当然也可依个人喜好放少许虾皮、萝卜丝等,最后包成饺子样放入蒸锅蒸熟即可。母亲并非此道高手,每次她做的番薯黄夹个头都特大,皮又厚,做了很多遍之后还是没有“瘦下身来”。我记得请同学来家吃的时候,她指着这黄溜溜的番薯黄夹惊讶地叫道:“哇噻,这是史上最大的饺子吗?” 作为一道历时百年之久的小吃,通常认为番薯黄夹起源于乐清翁垟。翁垟是离我家不远的一个镇。时至今日,那儿的番薯黄夹口感依然最纯正,卖相也最好。

十来年前,翁垟的大街上开了许多家租碟片的店。印象中,我第一次吃这种地道的番薯黄夹,就是去翁垟租碟的时候。姜黄色的皮,油亮油亮。隔着层塑料袋,似乎也能闻到番薯的清香味。稍稍吹凉后一口咬下去,馅汁流出来,沾得满嘴是油,略带弹性的皮跟油多却不腻的馅儿在嘴里一起咀嚼,那叫一个美味呀!还来不及下咽,紧接着再咬第二口,把整个嘴巴塞得鼓鼓的。

之后,每次去租碟的时候,我都会跑到桥头买两个番薯黄夹。在桥头上,有一辆小三轮,上面架了只小喇叭,车主用方言喊着“番薯黄夹呀,卖番薯黄夹”,一遍一遍,回荡在来来往往的人们的耳边。

时间过去了很久,现在,我们自己的村子里也有了出租碟片的店,可是我依然喜欢骑车穿过大片田野到翁垟租碟看,顺道吃一下那里的番薯黄夹。

奶奶的煮粉干

朱慈涵

小时候,我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早餐自然不可能很丰富,只有面或粉干。那时,我分不

清面和粉干,只知道一种是扁扁的,一种是圆柱形的。我不喜欢吃面。所以每天晚上我都会凑在奶奶耳边说:“明天早上我要吃圆的。”

第二天,等我起床时,粉干已经煮好了。奶奶煮的粉干很“干净”,里面只加了几根青菜。爷爷盛了一碗后,我便搬起小板凳,屁颠屁颠地跟着他往小院里走。爷爷在小院的井盖上坐下,我把板凳放在爷爷面前,也跟着坐下。爷爷把手中的碗推到我面前,我张开嘴,牙齿扣着碗边,头慢慢地“埋进”碗里,贪婪地喝起碗里的汤。很快,汤被我喝下去了半碗。我松开牙齿,舔舔嘴边的汤汁,然后又将头“埋”进去。我继续大口大口地吸着,碗里的粉干顺着汤溜进我嘴里。我趁势站起,粉干被我从碗里拉出好长一段,“咻”的一声,全被我吸进了嘴里。爷爷端着碗,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

上了初中,吃奶奶煮的粉干的机会少了。在学校里,早餐有时候虽然也吃粉干,可那粉干里尽是佐料,虾呀,菜呀,只有几根粉干,不好吃。于是我便常常在同桌耳边念叨:“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同桌被我嚷嚷得不耐烦了,问:“干吗天天想回家啊?”我笑着说:“想念家乡了嘛,抒发一下内心的思乡之情,不行啊?”“这不也是你的家乡吗?你家离学校才多远啊。”同桌一脸无奈地看着我。“你不懂。”我说。

每次回到家,我就缠着奶奶煮粉干。奶奶倒了半锅开水,说:“你去小院里摘几株青菜。”我便屁颠屁颠地一如小时候跑到院中,拔来了几株小青菜。奶奶从一只蓝色塑料袋里抓出一把粉干放进锅中,我急忙递上手中的青菜。奶奶盖上锅盖,摇摇头说:“先洗洗,不急。” 粉干煮熟了,我用勺子小心翼翼地盛了一点汤,放在嘴里尝了尝:“嗯,就是这个味道。”奶奶笑笑说:“你呀,从小吃惯了这差的,现在好吃的都吃不惯了。”我只顾低头吃着,嘴里塞满了粉干。

原来,家乡真的就在我的舌尖上。

爷爷的安子树

王梦燚

樱桃的别名很多,有楔荆桃、车厘子等,而我家乡的土话则称樱桃为“安子”。

老家就有两棵安子树,是爷爷在我5岁的时候种的。我已经忘了爷爷当初种下时树的模样,只记得我家的树很高、很大,最高的地方,已经攀到了两层楼的窗户。

5月,当安子长得橙黄,却还不是火红的时候,我和弟弟就按捺不住了,放学丢下书包就往后院跑。弟弟比我矮,采不到,我就搬条凳过去,站到上面,粗鲁地把枝条拉下来,采到一颗就递给站在下面望眼欲穿的弟弟——我家的安子就是和别家的不同,颗粒小,但是非常甜,汁水又多,很好吃。

树上有毛毛虫,不过我们哪会放在心上。采了一把,我们就一股脑儿往嘴里送,然后“噗”地把核吐出来,抹抹嘴,笑着看看对方。

6月初,是安子完全熟透的季节,果实红得像要烧起来,有些甚至连皮都绽开了,露出里面水嫩水嫩的果肉。我和弟弟争着要上去采,爷爷走出来,一边告诫我们别急,一边找出一架梯子,支在墙壁上,然后由我们扶着,他提着篮子爬上去。

篇三:舌尖上的家乡

舌尖上的家乡

黄家烤肉

济南名吃。恐怕很多人没有吃过。 黄家烤肉起源于章丘,以猪肉为主料,秘方配料,用水果树枝熏烤制成,口味略咸。 黄家烤肉有两种,瘦肉和五花肉(带猪皮)。 瘦肉且朝时就颇有名气,并由著名商贾孟洛川带入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褒奖。

油旋

把子肉

济南的把子肉强调酱油的重要作用不放盐。是选取有肥有瘦的猪肉,切成长条,用麻绳捆成一把,煮好,再放在酱油中炖。(要加水)把子肉的精彩便是有肥肉的存在才能产生出肥而不腻的上佳口感。把子肉虽由浓油赤酱熬制,却并不咸,刚好用来下饭。而一口饭一口肉的搭配就恰好把米香肉香统统带出来。北方的“把子肉”却不加糖,长方形的大块,只是酱油八角在高筒瓦罐中炖熟。火候到处,一启封香气四溢。趁热连肉带汁浇在白米饭上,亦十分甘美。

九转大肠

九转大肠是山东省汉族传统名菜,属于鲁菜系。此菜是清朝光绪初年,济南九华林酒楼店主首创,开始名为“红烧大肠”,后经过多次多次改进,红烧大肠味道进一步提高。许多著名人士在该店设宴时均备“红烧大肠”一菜。一些文人雅士食后,感到此菜确实与众不同,别有滋味,为取悦店家喜“九”之癖,并称赞厨师制作此菜像道家“九炼金丹”一样精工细作,便将其更名为“九转大肠”。

篇四:舌尖上的家乡

第 1 页

舌尖上的家乡

安徽省枞阳县城关小学504班 王贵雨

年22日

父母都是项镇人,只要是餐桌上有豆制品,他们一见,总特别喜欢这三样。我的三伯父是四处飞行的忙人,回枞阳时,只要是家乡的豆制品,他总要多带一些,因怕坐飞机超重,丢掉其它的珍品也不可惜。你看,家乡的豆制品在我们心中具有

折的小街,两旁油炸小吃的雾气和香气包裹着我,我大口大口地吸着香气,大口大口的咽着口水。店旁不时传出热情的招呼乐的时光!

今天,舅舅从家乡带来了臭豆腐干,刚好,家里也有枞阳

第 2 页 是外臭内也臭,外灰黑内也灰黑,吃起来软软的,即使加了很性呢,味道更是香中带甜,再用麻油、酱油等一调制,我的天,我无法形容了。

2013年8月22日

篇五:舌尖上的家乡

舌尖上的家乡

都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就像在介绍地方历史的书籍中,一定少不了介绍该地的饮食文化。因为饮食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参照物。我们小组成员分别来自扬州和盐城两个不同的地区,对彼此的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兴趣。然而“地区文化”实在是一个很宽泛的词,涵盖面太广,所以我们决定从一个侧面——饮食文化来反映地区文化的丰富多彩。

地方性饮食文化是人类长期适应环境的具体创造,积淀了数千年古老文化思想,表达民间社会的乡情语言,反映着一定历史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等的综合影响,它包括饮食风味、方式、礼仪及形成和发展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谈到吃,扬州的吃早已为世人所嘉誉,俗语有云“吃在扬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可见扬州人对吃的考究,早已闻名海内。扬州饮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民俗和社会环境诸多因素,也给扬州这座城市带来了无限荣耀和自豪,是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在历史的进程中,扬州的饮食文化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充实,后来文人的介入是清代中叶扬州菜走上巅峰的催化剂。文学介入扬州美食,远在汉赋、唐诗、宋词时便已结缘,但以清代为甚。现在我们能欣赏到的清人咏食史、咏菜点、咏宴席、咏食俗的诗篇有200篇以上,使淮扬菜格调更加高雅,大大提升了文化品位。

扬州的先民早在约4000年前,就已经挣脱了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公元前468年,吴王夫差灭古邗国、凿邗沟、筑邗城,不仅对扬州城建,也对扬州烹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扬州饮食又分为扬州菜和扬州小吃两部分。扬州菜系的主要特点是:选料严格、刀工精细、主料突出、注意本味、讲究火工、擅长炖焖、汤清味醇、浓而不腻、清淡鲜嫩、造型别致、咸中微甜、南北皆宜。扬州厨师且精于瓜果食品雕刻。 扬州菜中又以扬州三头为代表:红楼宴、三头宴、全藕宴。这是扬州菜的三颗明珠。

红楼宴是《红楼梦》书中所写菜肴的创新。作者曹雪芹曾在扬州久留过,他的祖父曹寅到扬州接驾康熙皇帝时也曾设宴招待六司百宫。中国红学会会长冯其庸先生吃过扬州菜的经典作品红楼宴之后,写道:“天下珍馐属扬州,三套鸭烩鲢鱼头。红楼昨夜开新宴,馋煞九州饕餮侯。”并且赞叹道:“红楼菜实在是扬州菜的体系”。台湾著名美食家张起均也曾预言过,“一千四百年的繁华,终使扬州成为南方生活享受的中心;它的菜成为南方菜的代表。”

三头宴是将扬州的三道传统名菜:拆烩鲢鱼头、清炖狮子头、扒烧整猪头发展而成的宴席。鲢鱼头口味香醇,狮子头肥嫩不腻,整猪头香溢四座,均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历代以来被称为水乡泽国,又被誉为荷藕之乡的宝应,根据历代祖先遗传的制作方法,又创新出50余种藕菜肴,形成独特的全藕席,宝应宾馆推出的该菜肴,深受中外来宾的欢迎和赞誉。

扬州著名的大菜有八宝葫芦、扒烧猪头、扬州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等一系列菜品,不可不尝。

八宝葫芦,此菜因形似葫芦而得名。以整鸭脱骨法去鸭骨,在鸭腹内酿入糯米、鲜豌豆、熟火腿、莲籽、百合等八种馅料,精工制成葫芦形,蒸熟后装盘。

扒烧整猪头是将新鲜的猪头去除骨头、毛,从中间切开后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酱油、盐、冰糖等调品料煮烂即可食用。 此菜成品要保持“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色泽红亮,肥嫩香甜,软糯醇口,油而不腻,香气浓郁,甜中带咸,风味不凡。

扬州狮子头又有两种。第一种是红烧狮子头,色泽红亮、香味诱人、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老少咸宜。 另外一种是清炖蟹粉狮子头,肉质肥嫩,蟹粉鲜香,卤汁醇厚。

“大煮干丝”又称“鸡汁煮干丝”,是一道既清爽,又有营养的佳肴,其风味之美,历来被推为席上美馔,是淮阳菜系中的看家菜。原料主要为淮扬方干,刀工要求极为精细,多种佐料的鲜香味经过烹调,复合到豆腐干丝里,异常珍美,百食不厌。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扬州地方官员曾呈上“九丝汤”以“宠媚乾隆”。

三套鸭简单说就是家鸭里面套野鸭,野鸭里面再套鸽子。家鸭肉肥味鲜,野鸭肉紧味香,鸽子肉松而嫩。汤汁清鲜,带有腊香,多味复合,相得益彰,堪为一道冬令佳肴。俗话说“宁吃飞禽一两,不吃走兽半斤”。三禽同食,鲜中加鲜,美上加美,其味殊绝。营养价值之高,是可想而知的。

再来看看扬州的小吃。十大名点是:三丁包子、千层油糕、双麻酥饼、翡翠烧卖、干菜包子、野鸭菜包、糯米烧卖、蟹黄蒸饺、车螯烧卖、鸡丝卷子。十佳风味小吃是:笋肉锅贴、扬州饼、蟹壳黄、鸡蛋火烧、咸锅饼、萝卜酥饼、鸡丝卷、三鲜锅饼、桂花糖藕粥、三色油饺。十佳特色小吃是:四喜汤团、生肉藕夹、豆腐卷、笋肉小烧卖、赤豆元宵、五仁糕、葱油酥饼、黄桥烧饼、虾子饺面、笋肉馄饨。不得不提的还有扬州的两个著名茶社——富春茶社和冶春茶社。富春茶社的传统名点三丁包被评为名特食品,荣获商业部优质产

品金鼎奖。千层油糕、翡翠烧卖被誉为 “扬州双绝”。 冶春茶社所售的香茗“魁龙珠”,是用扬州本地的珠兰、浙江的龙井、安徽的魁针配制而成,同时以淮扬细点、小吃为主,如汤包、葱油火烧、蒸饺、大煮干丝等品种。

谈到盐城,也有不少美食闻名遐迩,令人垂涎三尺。 一日三餐,做饭炒菜,这种习以为常的民间食俗,看起来极为容易,谁都会做,但要饭菜色香味俱全,就得讲究一点烹饪技艺了。盐城的吃文化也有着丰厚的底蕴,菜谱主要传承维扬菜系,以汤菜为主,味偏咸。烹饪技艺多种多样,而家家司以为俗,户户常用为风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烹饪风俗。

炒,是本地民间家庭常用的炒菜习俗。是用一种热油、旺火,将原料投入锅内,迅速翻炒成熟的方法。这种烹饪较为简便,尤其适合家庭烹饪丝、片、条、丁等小型菜料,所以为一般家庭所常用。

煎,是用少量油煎熟主料的一种常用烹调方法,许多家庭喜欢用此法制作荤食品。

烧,是一般家庭较为讲究的烹饪习俗。适用于动植物干货等原料,常用制作红烧肉、红烧鱼等,色好味香。

炸,是一种用热油锅炸熟原料的方法,也是当地家庭较为讲究的烹饪习俗之一。一般炸熟后再加椒盐、酱汁、辣椒等调味品,如炸鸡腿等。

溜,是一种先经过油断生或蒸煮断生,而后用调味浇汁溜制的方法,如糖醋鱼、海鲜锅巴等,少数家庭会制作此法。

爆,也是民间家庭常用的烹饪习俗, 因火急油烈而得名,适用于脆嫩无骨的原料,加油爆大虾、宫爆鸡丁、葱爆肉丝等。

炖,是当地家庭经常做汤料的烹调习俗。适用于不易熟烂的原料,需要长时间文火煨炖的,如清炖甲鱼,煨老母鸡汤、砂锅老鸭煲等。

拌,主要用于能直接入口的生熟原料菜肴,是当地家庭烹调冷菜的常用习俗。如凉拌黄瓜、凉拌芹菜等。

藕粉圆是盐阜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藕粉圆既可作为时令小吃,亦可作为筵席佳肴,其特点是外层均匀圆滑,富有弹性,色泽透明而呈深咖啡色,馅心甜润爽口,汤汁带有浓郁的桂花味,品尝时清香可口。

阜宁大糕又名玉带糕,产于江苏阜宁。 选用优质糯米、纯净白糖、精制油脂及高级蜜饯,按其比例加工而成。其条形完整,棱角清晰,厚薄均匀,大小一致。 阜宁大糕具有色白、片薄、滋润细软、卷得起、放得开、烧得着等特点。唯不宜久藏,口味香甜、营养丰富、老幼皆宜。

马鲛鱼,也称鳍,为中上层中型海洋肉食性鱼类,以小鱼为食,常结群作远程洄游,种类多。马鲛鱼肉多刺少,肉嫩味美,民间有“山上鹧鸪獐,海里马鲛鱼“的赞誉。起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既可鲜食,也可腌制。鲜食时可清蒸、油炸、抄鱼片等;若用鱼肉煲粥或煎煮为汤,则色味清美,甜滑可口,尤其是鲅鱼氽丸汤,那真是丸香、汤鲜、味美的海鲜一绝,更是四季皆宜、老少皆宜、中外皆宜、食客同赞的人间美食。

鱼汤面,为东台名点,源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58年),已有近200年历史,相传是一位被赶出皇宫的御膳厨师所制。鱼汤面与其他种类的面条的差别就在于汤。外地的面汤一般是清汤、鸡汤、虾米汤、骨头汤等,而东台鱼汤面制汤的主要原料是鳝鱼骨和鲫鱼。东台鱼汤面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较好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的养生作用,能够润脾健胃,补虚疗肠。经常食用,可强身健体。食后不上火、不口干,营养丰富,符合当代人所追求的膳食养生。民间常有“吃碗鱼汤面,赛过老寿星”之说。东台鱼汤面如此美味,也难怪当地老百姓常说“吃一碗,想三年”。

生炝条虾起始于明朝洪武年间。那时,盐城仅是一个海边小镇。沿海盛产条虾,其虾壳晶莹剔透,故又名白条虾。母虾秋冬季产卵,幼虾于次年清明前后向北回游,此时虾壳柔软,肉质鲜嫩,是食用的最好季节。生炝条虾食之滑润肥泽,爽口不腻,慢嚼细品,回味无穷。作饮酒佐菜,具有解酒助兴之功效,备受宾客的欢迎。

滨海香肠,以有近百年历史,历经三代人发展至今。历史悠久。多年来以其独有的香醇口感,享誉苏北地区。无论蒸,煮,炒均可食用,其特色闻之奇香,食之味醇,回味无穷,故有“诱人之香,夺席之味”之美称。

通过分析这么多美食,不得不承认每个地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也展示着我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所以说各种文化的交汇才能碰撞出灿烂的艺术火花。

扬州、盐城,这两个古老的小城,一直安静地接待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他们可以为你的旅途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瘦西湖的美景、个园的韵味、大明寺的宁静??在观赏之余,你还可以尝到各种美食早点,最可口的饭菜,最独特的小吃。扬州和盐城,都以饱满的姿态等待着各位游客的到来。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