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离家出走的妻子小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1:31:48 字数作文
离家出走的妻子小说字数作文

篇一:那些出走的女人

那些出走的女人

——对比《玩偶之家》与《伤逝》

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与中国作家鲁迅的《伤逝》,在他们各自的国度乃至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的创作都从某些方面反映出了对女性生存境遇以及女性命运的关注。

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伤逝》中的子君,和易卜生先生的名剧《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是两位伟大作家成功塑造出来的鲜活、生动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女性形象。子君和娜拉所处的国度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都是作家借描写家庭夫妇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在妇女解放的道路上,娜拉是“妇女独立宣言”的代言人,子君则是一个勇敢而悲壮的倒在革命征途中的女战士。在她们身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让我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对比,去探寻那些出走的女人。

很多人把子君比作中国的娜拉,的确,娜拉和子君都是向传统封建礼教做出抗争的思想解放的新女性,她们都渴望自由的爱情,并为之付出自己最诚挚的情感,但这些在当时的情况下,却只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她们身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探究。

娜拉和子君都是天真、善良、热情、活泼、勤劳、无私、热爱生活、重视爱情的女性。她们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并愿意为他们付出自己的全部,独自一人默默的承受着生活的艰辛。

娜拉在丈夫当上银行经理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家用,只能靠自己辛勤持家、节俭度日。当丈夫海尔茂因患病而不得不去南方疗养时,娜拉伪造了父亲的签名向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笔钱,让丈夫得以顺利的疗养。之后,娜拉从家用中省吃俭用,却没有让丈夫和孩子“穿得太不像样”。除此之外,娜拉“还用别的法子去弄钱”,例如抄写的工作,每天一直抄到后半夜。娜拉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却从没有一句怨言,还向她的好友林丹太太无不骄傲的宣示:“我几乎觉得自己像一个男人”。

子君与涓生私奔后,在吉兆胡同的一个小官家暂居,仅靠涓生在某局工作的微薄薪水艰难度日,除此之外,饲养家中的狗和油鸡也都成了子君的工作,而因为油鸡导致的与官太太的暗斗,让子君“包藏着不快活的颜色”,面对涓生却又“装作勉强的笑容”,独自承受着以前没遇到过生活的琐碎。

但同时,她们都遇到了一个不靠谱、不负责任、自私、虚伪的丈夫。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她们的丈夫却把一切都抛给了她们,尽显人性的丑恶。深受伤害的她们毅然决然选择了“出走”这条路。

娜拉的丈夫海尔茂每天“小鸟儿”、“小松鼠”的叫她,可是在她伪造签名借钱的事情暴露被柯洛克斯泰威胁时,海尔茂却大骂娜拉是“伪君子”、“撒谎的人”、“犯罪的人”、“下贱女人”、“真是可恶极了”,并把自己幸福的葬送、前途的断送都归咎于娜拉。当风波过后海尔茂的名誉、地位不再受到威胁时,他又恢复了以前对娜拉的态度,娜拉又成了“小鸽子”,“小松鼠”,“可爱的小鸟”了。但此时的娜拉已经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明白了自己一直以来自认为的“幸福生活”的本质,于是娜拉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去寻找她“理想中的幸福”去了。

子君的丈夫涓生,在失去工作后,面对生活的窘迫,开始动摇了当初的信心,“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涓生为了“救出自己”,甚至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样的话。这让子君对爱情的憧憬完全破灭,无路可走的她最终跟着父亲回到那座封建大牢笼,最后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而娜拉与子君之间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她们都敢于反抗传统封建旧思想,面对爱情的不贞,社会舆论的压力,她们没有选择逆来顺受,而是反抗,哪怕是无声的反抗。她们都是传统观念的叛逆者,是觉醒了的妇女形象。

娜拉是十九世纪欧洲觉醒了的知识女性的典型形象。她天真活泼、诚恳热情、坚毅倔强,

追求理想是她性格的主要特征。她向往自由幸福的生活,她相信丈夫爱她,真诚地爱着丈夫。 然而当她认清了海尔茂的丑恶灵魂,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以及现实社会的不合理时,她为改变自己的处境和追求理想的生活进行了勇敢的抗争。她对丈夫海尔茂严正地宣称:“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娜拉的言行显示出她是一个觉醒了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是我对自己的责任”。觉醒以后的娜拉,否定了现存的世俗偏见和伦理道德,勇敢地冲破了男女不平等的法律、宗教和道德习俗的枷锁,实现了“人的精神的叛逆”。

子君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中国女性形象。她不求显贵,只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无邪的真情。她并不怎么了解外界的生活,没有经受过风雨的锻炼。当一线光明照到她身上的时候,她的心灵就呈现了异彩。她勇敢地反抗家庭,冲破社会的束缚,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大无畏的反封建的宣言!本来,子君连看一张秀美的雪莱的像都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现在,为了拥有幸福的家庭,她不顾叔父不再认她做侄女,“不在意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坦然如入无人之境。这些都表现了她的觉醒以及强烈的反抗性。一个同封建社会抗争的女战士形象跃然纸上。

虽然娜拉与子君都是反抗封建礼教的斗士,她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做出了常人不敢做的事情,但是她们之间还是有很多的不同。

首先,她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度不同,因此所接触的社会背景必然不同,世界观和人格独立程度也不同。

娜拉所处的挪威,地处北欧,受到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较晚,在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时候,正是挪威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时候。从娜拉的性格中可以看出她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较深,渴望相互平等、互相关爱的夫妻生活,因此她才会瞒着丈夫做些她力所能及的事,并为此感到骄傲。可是她的丈夫海尔茂却只顾自己的名誉、地位、金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拜金浪潮的产物。他心里只有自己的前途,把自己的妻子当成“玩偶”,高兴的时候就亲热地叫个不停,好象真的会为她付出一切。而善良的娜拉也相信丈夫会保护她不受到伤害,因此她努力地为这个家庭做她该做的一切。然而当海尔茂的地位、名誉受到威胁的时候,他就凶相毕露了,不但毫不领妻子的救命之情,反而责怪她毁了自己的前途,全然没有往日“真诚“的样子。当危机一解除,他又开始对妻子甜言蜜语说个不停,这让娜拉真正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前途与地位才是丈夫唯一的追求,自己只不过是他任意摆布的玩偶。于是娜拉觉醒了,愤而离开了这个毫无自由可言的家。娜拉追求的是自由、平等的爱情,与资本主义的拜金思想的自私、虚伪是不可能相融的。

子君生活在时代的变革中,当时“五四”运动的狂飙席卷全国,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然而有着二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封建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在漫长的积淀中,根深蒂固地根植于人们心灵深处。子君是就是一个由多种社会因素塑成具有复杂心理特征的典型。她是具有一定文化的知识女性,在她的身上具有反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争取婚姻自由的坚决果敢;又有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冲动、脆弱和革命的不彻底性,以及人生目标太低,容易满足的弱点;同时,在她的骨子里,还是一个被封建思想严重禁锢着的女性。各种观念复杂、自然而有序地支配、局限着子君,这种复合性格构成并决定了她能勇敢地追求爱情自由,成为一个反封建的时代女战士;决定了她在婚后无法继续迈进,甘心情愿把自己封闭起来沦为丈夫的女佣,“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成子君的功业”,“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部忘掉了”,“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这也注定了她最后悲惨的结局。

其次,子君与娜拉虽然都是离家出走,但是却有天壤之别,娜拉的出走比子君更为彻底。 娜拉的出走是一次石破天惊的壮举,是她女性意识被激活,她已经彻底看清了丈夫虚伪

的真面目,对资本主义拜金思想深恶痛绝,且不论她出走将会有怎样的后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她出走的那一刻是义无返顾的;子君则是男权制度下的牺牲品,她的出走是因为涓生不再爱她了,她当初离家出走的唯一的信念已不存在,无路可走的她只好跟着父亲回去。可悲的她到死,也没有发现到“自己”,也没有自主意识。

而且,在我看来,海尔茂和涓生其实也是有些不一样的。我始终认为涓生对子君的感情是认真的,从文章前后涓生对子君的思念可以看出他是个有感情的人。只是因为所谓的爱情是一定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所以当生活需要而又无法满足起码的生存条件时,不可能有人会饿着肚子展望未来的生活,分开也就成了必然。

与其说娜拉与子君面对的是不同的丈夫、不同的爱情,其实还不如说她们面对的是不同的社会难题,娜拉面对的是整个资本主义的崇尚金钱、地位的思想,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也是作者想要批判的东西,而海尔茂则是代表这种思想的人物。子君面对的除了社会的舆论压力,还有无法逾越的经济问题。

面对这两位出走的女人,我们看到的应该不是两个人,而是一大批没有出走、想要出走、和已经出走的女人们。虽然已经相隔多年,但她们的精神,她们身上蕴涵着的深刻的思想,跨越了时空,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做为女人应该自重、自爱、自立、自信、自强,在子君和娜拉身上找出教戒,进行反思、获得启迪,做生活的奋斗者和强者。

篇二:夫妻一方离家出走的离婚程序

夫妻一方离家出走的离婚程序

一、夫妻一方离家出走的离婚程序

对于夫妻一方下落不明,另一方起诉到法院,不论下落不明人出走时间的长短,法院均应受理,按照普通程序进行审理;法律文书用公告方式送达。对下落不明的人提起涉及人身关系的离婚诉讼由原告住所地的法院管辖,如果原告的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的法院管辖。

二、文书送达及审理期限

法院对于起诉书、通知举证和开庭日期等送达公告期是60日,判决后对判决书送达公告期还需要60日公告期。采用公告送达方式的案件,诉讼期限大大延长了,一般的离婚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的在三个月内结案,适用普通审理程序的,也会在六个月内结案,而离婚诉讼的被告失踪或下落不明的,加上公告期计算至少需要六个月才能结案。

三.法院审理及判决情形

法院公告送达后,被告仍未找到,就要缺席判决。但判决结果并不是一定要判决离婚,人民法院还要审查夫妻感情是否破裂,原告还应当向法院提交夫妻感情破裂的证据。如果一方(被告)下落不明或失踪满两年的,人民法院会判决离婚;对于下落不明或失踪未满两年,又没有其它证据证明夫妻感情已经破裂的,人民法院会判决不准离婚。

1、只审理判决离婚事宜,而对夫妻共同财产既不做审查,也不做判决。

2、只对财产进行简单审查,主要是根据原告的陈述来确认,而不做具体核实,也不做分割处理。

3、对财产做出明确判决,对下落不明当事人所享有的部分作为子女抚养费判给主张离婚的当事人一方。

附:相关法律规定

1、《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2、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1条:夫妻一方下落不明,另一方诉至人民法院,只要求离婚,不申请宣告下落不明人失踪或死亡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下落不明人用公告送达诉讼文书。

3、198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

裂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2条:一方下落不明满二年,对方起诉离婚,经公告查找确无下落的,视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经调解无效,可依法判决准予离婚。

篇三:致我从未离家出走的女孩

甜言蜜语是谈恋爱用的,是朋友同学之间表达友谊用的,小酸词是文青闺蜜用的。唯有至亲骨肉,一个眼神,或者几个字,就够。好比人类与太阳的关系,就三个字——晒太阳,就够。

致我从未离家出走的女孩

亦池考研成功,亲朋好友知道了纷纷恭喜和祝贺,都说你女儿太给你长脸了。是的,我的确是满心高兴,的确觉得脸面光彩,自己遭遇中的不顺心不公平,也都顿时无所谓了,出出进进在车马喧嚣烟尘飞扬的城市,也都只觉得是绿水青山带笑颜。我们社会就是这样的习俗文化,自家小孩,似乎唯有书读得越高,考的学校越有名气,才是最耀祖光宗的。是的,我也逃不出世俗,虚荣心也非常满足。然而,最让我由衷喜悦和深感欣慰的,却是亦池的这一把玩票。

文学不是亦池的专业,也算不上她的爱好。她从小跟随我,阅读量倒是不算小,但是并没有表现出对文学写作的酷爱。小说翻译更是新手。亦池一边做大学毕业论文,一边翻译这本美国小说,果真是当作论文之间的思维调剂和休息。后来,亦池快要翻译完毕的时候,我的担心实在忍不住,问她是否需要我亲自做一次她的责任编辑,是否愿意把文稿给我,让我看一看。这个时候的亦池,倒是蛮谦虚的,说:“当然要妈妈看看的。”

不久我就收到了亦池的翻译文稿,没有想到一读就被流畅而俏皮的文字吸引了,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可以说,我阅读了无数外国文学作品,有无数优秀的翻译大家,比如傅雷的“巴尔扎克”等等,可惜近年,翻译的外国文学越来越多,质量却江河日下,不忍卒读。翻译行当普遍浮躁,粗浅急就,遍体硬伤,毫无文学意味,更有许多外语学院学生分片包干,最后拼凑在一起,以老师的名字出版。在这种情形下,亦池的翻译文本,是如此惊艳。以至于我怕自己因为母爱糊涂,夸张了,便特意私底下求了一位朋友、文坛公认的文学作品鉴赏大家,请他看看一部翻译书稿,事先我并没有说是亦池的。他很快看完,大加赞赏,问是谁翻译的,把美国一个十六七岁女孩子的心态翻译得如此准确,并且特别能够传达这个年龄女孩子的青春气息,文字也特好。获得佐证,我放心了。我这才告诉她,这是我二十一岁的女儿翻译的。

我清醒地知道,我在夸孩子;我更清醒地知道,夸孩子是自己给自己挠痒痒——自己特舒服,别人看着不雅。但是我在讲孩子的故事,如果孩子真是值得一夸呢?那也要举贤不避亲了。我要举个例子,以供读者自己来判断我的判断。我要推荐亦池翻译的一首诗歌,我的确情不自禁要推荐,因为翻译得太精妙了,超过了我所读到的版本。在这本翻译小说里,原作者引用了一首诗歌,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诗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的诗:《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的情书》之《葡萄牙十四行诗》第43首。勃朗宁夫人的这本诗歌,在中国早有翻译出版,且有多种不同译本。我在网上看到白金汉英语官网上选录了这首诗歌,没有注明翻译者姓名和版本来源,我想它们应该会选择最好的版本在网上呈现。如下:

《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的情书》之《葡萄牙十四行诗》第43首:

我是怎样地爱你,让我细说端详。

我从心灵的最深、最广和最高处爱着你,

深到口力之极 ,广到存在的边缘,

高到上苍理想的荣光。

我爱你已成为我每日最平静的渴望,

如太阳和烛光那般轻无声息。

我无拘无束地爱你,像人类追求天生的权利,

我真心地爱着你,像他们一样不需要赞扬。

以我对陈伤旧痛的深情,

以我孩童时的虔诚和信仰,

我爱你,以我对失去圣徒的痴情,

我爱你,以我一生中所有的呼吸,所有欢笑和泪水!

而且,假如上帝的选择英明,

我死后必将更加爱你!

而我的孩子,亦池的翻译如下:

《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的情书》之《葡萄牙十四行诗》第43首:

让我来细数我对你的爱:

那是我竭尽了自己灵魂所能触及的深度、宽度和高度,

直至视线都到达不了,

直至生命的尽头,

直至完美的极限。

我对你的爱是每一天最基本的需求,

就像我需求太阳和烛光。

我对你的爱不由自主得就像人们对真理的追逐,

我对你的爱纯粹得无须称赞也不求回报。

我对你的爱充满激情,

这份激情只在从前悲痛万分的时刻

与儿时天真的信仰中才有过。

我对你的爱是我以为本已经失去的

和我渐渐流失的时间一起消失的那种爱。

我对你的爱是我生命里的每一次呼吸,

每一个微笑,

每一滴泪水。

如果上帝允许,

在我死后,只会更加爱你!

以上两个版本的翻译,对照比读,我相信读者是可以明鉴的。亦池翻译得太好了!自从亦池这本小说出版之后,网上再出现的这首勃朗宁夫人的情诗,就有许多读者都是使用亦池的版本了。

而诗歌又是最难翻译的,比小说难度更大。一般在小说翻译过程当中遇到引用诗歌,翻译者大多会选用一个现成的版本。亦池也是完全可以按照行业惯例去这么做的,那就省事多了。可是亦池对现有的翻译版本很不满意。以她在英国读到的《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的情书》英文原版,她觉得中文现有版本翻译误差太大,韵律也差,损失了许多激情深度。因此,亦池大胆地做了重新翻译。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诵读一遍,对比一下,就不难读出,不同的翻译带给我们的是不同水平的诗人。我的孩子,我作为一个热爱好诗的读者,我是如此感谢她。我很快就会背诵亦池翻译的这首诗了,它真美!

为这首诗歌,当时我很感动地给亦池写了一封电邮。现在我有点羞于发表出来,因为现在看来,我显得十分冲动和幼稚,与亦池的关系有点颠倒,像一个高中女生写给成名翻译家的信。不过,我还是再三地鼓起勇气,把这封信真实地拿出来了,否则,不足以证明我当时当刻的激动和喜悦。我写到:“亦池翻译得多好啊!亦池你一定还不知道,勃朗宁的整本诗歌44首已有中文翻译,我看过了不止一次,其中许多首诗歌很遗憾的匠气十足,毫无诗味。而你的翻译是如此传神,其激情充沛、美妙绝伦之感与历来世界上对于勃朗宁诗歌的评价完全吻合。你远远超过了原有的版本!你把妈妈看呆了!”

亦池怎么回我信的呢?我不记得了。也没有留下来。不是特别的信我不会留下来。可以肯定的是,亦池并没有上杆子,没有以同样的冲动和热情应和我,也没有随我的吹捧飘飘然或者感谢我。好像过了许多天,亦池才简单回邮几个字,很平实的那种,比如“知道了我在忙论文还看了一个狗狗选美赛”。诸如此类,前面没有称呼“妈妈”,后面也没有落款“亦池”。这是亦池多年如一日给我写信的基本模式:就事论事体。

就事论事体,我懂的。我喜欢。我是默默喜欢着,理解亦池的风格。只要她给我几个字就好。看她几个字,心里就妥帖了。我知道,孩子这样写信,正是因为妈妈太亲,亲到世上所有甜言蜜语都用不着,用了反而隔阂。甜言蜜语是谈恋爱用的,是朋友同学之间表达友谊用的,小酸词是文青闺蜜用的。唯有至亲骨肉,一个眼神,或者几个字,就够。好比人类与太阳的关系,就三个字——晒太阳,就够。不过,家族里却也有亲戚或前辈或老人,也有背后嘀咕的,以为亦池这孩子嘴巴不甜,不亲热人,不会奉承,觉得冷淡。我也不过多为亦池做辩护和解释,不要求人人都懂你,这一点世情,亦池应该从小就知道。反正有妈妈懂就好,我这个傻妈妈,只管热乎乎写我的信,只管夸我的孩子,随便亦池怎么回信都行。世上从来都是水往下流,我看重和恭维孩子很自然,要我孩子看重和恭维我,那倒是不自然了,我会不自在的。

我之所以如此看重亦池这一次玩票性质的小说翻译:首先是可以检验出她的语言水准,中文和英文的。同时可以考验她的契约精神,是否信守合同;是否按时完成每一道工作程序。再次,可以反映出她的合作能力。出版是一个集体行动,亦池要与责编、美编、发行、宣传等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合作得好不好,全看亦池是否善于沟通协调,是否尊重礼貌但又善于求同存异,一年多的合作过程最终结果是否达到理想目标,这都是课堂知识以外的知识,都是更加重要的知识,都是考试分数。如果这种社会能力考核及格,那么我孩子将来的立锥之地之稳固,立身之本之牢靠,才有可能。我孩子一辈子的健康、快乐和幸福,才有可能得到她自己能力的保证。

有一天,在图书馆尘封已久的资料堆里,我翻到了一些英国的哲学思想书籍,发现英国在16世纪就开始高度重视和研究孩子的教育。比如1511年,英国就出版了《论学习顺序》,该书具体到探讨如何建立圣保罗学校的课程设置模式。1531年《论教育》出版,这是对于孩子们教育目标和方法的思考。同年,一个名叫托马斯·埃利奥特的爵士,出版了《统治者之书》,这本书成为了划时代的指导著作,影响了整个16世纪英国的孩子教育。伊丽莎白女王的私人教师阿沙姆,在1548—1550年之间,教授未来的一代英豪女王伊丽莎白,后来出版了《教师》一书。他认为:诗歌、历史、哲学和雄辩术,是孩子们必须学习的“素材”类著作。英国要凭借这种教育“挽救和保存古代智慧形成”,而“古代智慧形式比任何现代世界所能够渴望得到的东西更为深厚”。他说:“如果通向智慧的小道被严重堵塞,孩子们就无法获得智慧和庄重。”

英国的教育家们的共识是,要“把人文主义教育理论的普遍原则应用到普通文法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去”,以便“使孩子们成为智慧、庄重、德才兼备、勇敢顽强的文雅之士”。

这就是说:让孩子们成为怎样的人,是教育的第一位。怎样的人才有怎样的智慧和庄重,他才能有怎样的出息。人的因素第一。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英国的教育极其成功。最典型的例子和楷模,就是在后来登上王位的伊丽莎白女王。这个女子,不仅被教育成为淑女,还同时被教育成为智者。正是她,带领英国一崛而起,并在她执政的几十年里,让英国逐步变成了世界强国。

吸收古今中外智者前贤的教导,永远是最好的启迪和帮助。我的孩子,尽管是平凡人家女孩儿,但与伊丽莎白女王同样需要智慧和庄重。或者反过来说,伊丽莎白女王个人也同样是一个女孩儿,她学习的东西首先也是要满足她作为一个女子的立身之本。治大国如烹小鲜,做女王与做自己,若要获得快乐、健康和幸福,需要学习的生存本领是一样的。

在翻译出版的整个过程当中,我看到亦池与译林出版社沟通和合作良好,最后新书出来,双方都是感觉十分圆满,皆大欢喜。这是大学毕业后的暑假了,亦池正好回国。译林出版社为亦池在上海书城举行了新书首发式,也正好与预期的美国出版社在美国同步推出新书。译林出版社非常高兴地看

到亦池翻译的书稿超过了他们的预期值。出版社一干人,从南京来到上海,与亦池见面,一起操办新书首发。译林出版社的编辑们,对亦池是人见人爱,好生喜欢她的恬静性格。

新书首发式那天,亦池不让我到现场。我当然要听她的。我也知道我的出现,可能会影响亦池的发挥:亦池要与记者和读者现场问答互动和签名售书。妈妈在场,会让孩子产生孩子感;妈妈不在现场,孩子会更自信地充满大人感。我理解。答应亦池不去现场。

可是,我怎么能够不去现场呢?我的孩子,第一次出书,如此隆重盛大的首发式,我怎么按捺得住自己的喜悦而不去分享呢?我当然还是去了上海书城,在外围闲逛,直到广播里公布亦池的新书首发会开始了,我才悄悄上楼,躲在会议室门外偷看和偷听。我看见著名作家叶兆言的女儿叶子,复旦大学的在读文学博士,是亦池的对谈嘉宾。我看见满场记者和读者,争相提问。我看见亦池不慌不忙,从容不迫,问答自如,还有幽默感,不时引起会场笑声。因为气氛热烈,大家不愿意散去,新书发布会延长了时间,外面天都快黑了。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了到会记者深夜发的微博,说:真希望新书发布会再长一点,就可以再多看看亦池,与她再多一点对话的机会,亦池真乃一大家闺秀啊。

有这样的好评,被人这样夸赞,亦池表现如此出色,我心真是甜如蜜,比亦池骄傲多了。发布会结束以后,我进门了。出版社朋友和记者朋友还有读者,纷纷祝贺我,祝贺我有亦池这么好一个女儿。我是太享受了。

晚饭是庆贺。在上海滩一个顶楼露天花园餐厅。这是亦池第一次隆重请客,用她的稿费,请我和朋友们

离家出走的妻子小说

吃饭。大家谈笑风生,频频举杯庆功。我则是百看不厌自己的孩子——我真就是一个溺爱孩子的庸常妈妈。整顿晚饭我只有一个念头,我对亦池教育方式的坚持,居然效果如此良好,我是太幸运了!中国老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完全是传统中国文化,亦池还吸收了英国式的诚信、真诚、宽容和做事注重细节与认真。让我觉得,亦池以后的饭碗是不用我发愁了。年轻人,只要能吃苦,能够把事情做好,能够招人喜欢,怎么都会有好工作。这孩子就算以后做翻译,也是可以糊口的了,我总算把孩子养大了,自立了。尽管还要继续读硕士,还要继续努力拿到硕士毕业证书,但是我不再有什么担心了。亦池不会留级或者论文通不过的,我相信我孩子一定会把握自己要做的事情。

亦池送了我一本她的新书,扉页上题记是:“送给从未离家出走的妈妈”。

我只偷偷瞧了一眼,热泪就涌出来了。我觉得孩子是在夸赞我离婚后独自抚养她,坚定不移地与她在一起,经历着严峻的一切。我又觉得孩子的意思是:妈妈就是家。但是又觉得我的理解都不太靠谱。就只是这句题记,就只是写得很漂亮的钢笔字,就只是我体内的一个小小胚胎到如今出版了一部翻译小说,足够让我激动、让我幸福、让我浮想联翩。

本文摘自池莉新书《立》

池莉,作家

篇四:90后妻子因“520”没礼物离家出走 老公焦急报案

90后妻子因“520”没礼物离家出走 老公焦急报案

5月20日这天,有多少人因此喜结连理,家住巴南区的“90后”萌妹子晓晓(化名),却因为老公周某没给自己买礼物而“离家出走”,老公急得报案。 家住巴南区鱼洞某小区的周某和妻子均是“90后”,两人结婚一年不到,平日里也比较恩爱,没有什么矛盾。

晓晓被查到后,在电话中向民警诉苦说,5月20日这天,她希望能收到礼物,结果老公没为她准备,第二天仍没有动静,她就任性地玩失踪。周某得知事情原由后,整个人完全“蒙了”。周某说,因为自己工作的关系,平时不怎么上网,他完全不知道最近还有这样的日子,不知道老婆如此在意。

民警向周某透露了晓晓所在地,周某表示自己会马上去买礼物,向老婆道歉,带其补过“520””。

民警对晓晓进行了批评教育,自己有什么要求可以向老公提,没有必要采取极端的方式。听了民警的话,晓晓也意识到错误,并表示会接自己老公电话。

篇五:只因不能生育,妻子离家出走

只因不能生育,妻子离家出走

文章来源:无性婚姻网 http://www.wx920.net

那段时间,村里的老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说,要是我们家多添一口人,也就能多分一些房子面积。于是乎,很多难听话又出来了,这话传到小晞耳朵里,她心里越发不是滋味。她的心理压力变得更重,执意要跟我离婚。我当然是不同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离婚之意越来越坚定,甚至到了斩钉截铁的地步。去年的一天,她想一个人去民政局办离婚手续。幸好我知道了,拦住了她。也幸好离婚手续一个人是办不了的。

一见倾心,我们在一起

两个人的相遇,不一定要多么浪漫唯美,只是那一刻,见到了她,我的心便犹如一颗石子丢进湖里,激起一圈圈涟漪——在书上,我看到过这样类似的文字,说,这就是爱情的感觉。我认识小晞(化名)的时候,便有这种感觉。 1997年,二十出头的我背井离乡去广东打工,进了一家工厂里。上班下班,食堂、宿舍、车间,三点一线的生活单调又乏味,于是一有时间,就约几个湖北老乡一起聚聚。就在聚会中,我遇到了小晞,一个秀气朴实的姑娘。 让我备感亲切的是,我们发现彼此不仅同在一个工厂(厂太大,人太多嘛),还同是湖北Z市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们之间的拘谨一下子就没有了,话也多了起来。

小晞是一个开朗大方的女孩,直率热情,跟她聊天,有一种特别舒心的感觉。小晞也觉得我是一个不错的人,善良正直,老实可靠。心照不宣的好感,让我们的来往越来越频繁。大半年之后,我们很自然地就在一起了。年底,我们回家乡过年,我带小晞回家。

父母见到小晞之后,觉得她挺不错的,各方面都还好,唯一觉得遗憾的就是小晞的身高。我个子将近1.8米,小晞身高却不足1.6米,我父母觉得我们两个人站在一起落差有点大,看上去不太般配。但是,我一点也不在乎这些外在的因素,我看重的是我和小晞情投意合。我坚持要和小晞在一起。父母见我从未对任何一个女孩这么好,拗不过我,最终也同意我们在一起。

1998年的农历九月十八,一个吉祥的日子,我和小晞满心欢喜地在民政局领了两本红彤彤的结婚证,在亲戚朋友的声声祝福中,幸福地走进了婚姻殿堂。

重压之下,我们都很难过

婚后很长时间,我和小晞久久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之中,出双入对,如胶似膝。她还非常孝顺我的父母,一家人其乐融融。可惜,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太长时间。

原来,在我们家乡,一般年轻夫妻结婚一年左右就会有孩子了。可我和小晞结婚一年多了,却迟迟没有动静。我父母总是催促我们说:“你们年轻人不要贪玩了,赶紧要个孩子,我们还等着抱孙子呢!趁我们身体还行,可以帮你们带呀!”

最开始,我总是安慰我爸妈说,现在我们还年轻着呢,不着急。可是一年两年过去了,三四年过去了,村子里的闲言碎语越来越多,有些人指责我们只顾自己快活,一点都不为老人着想。还有更难听的,就是什么不是我就是小晞有问题……慢慢地,我父母脸上也挂不住了,在家里总是唠叨个不停,有时候还长吁短叹。每每这个时候,家里的气氛就变得特别尴尬,后来甚至还有了几分凝重。

外人的闲言碎语也就罢了,公公婆婆的脸色不好看,小晞这个当媳妇的当然就变得很敏感。虽然表面上她不怎么回应,可我知道她的心里有多痛苦,有多压抑。

后来有一天,小晞主动提出去医院做做检查。我们悄悄地去了武汉一家医院。检查结果不啻一个死刑判决书:小晞是先天性的子宫发育不全,不具备生育能力。那天,得知这个结果,小晞整个人伤心到了极点,泣不成声。我对这个结果虽然也有难过和遗憾,但看着所爱的人如此悲痛欲绝,我更多的是痛着她的痛,疼着她的疼。

我深深明白,当妈妈,做一个完整的女人,为夫家延续香火,给家庭带来更多欢笑,是每一个女人最基本的向往。

我把这份理解转化为安慰。很多时候我都劝小晞,不要想太多了,也不要过分自责,不管怎样,我依然爱她疼她,决不会因为没有孩子而嫌弃她。我想,只要我给她足够的安全感,她就不会乱想了吧。而在父母面前,我说是我自己的身体有问题。我希望他们不要再像以前那样责怪小晞了。

就这样,我在父母和小晞之间周旋着、平衡着。我只希望,这个家即使没有孩子的欢笑,也要像以前一样,和和美美。

四处奔走,只为解开她的心结

可是,自从小晞知道自己没有生育能力之后,就变得心事重重、郁郁寡欢,跟以前开朗阳光的她相比,完全就是变了一个人。见到小晞这样,我的心也跟着愁苦不安。

小晞是个心地善良、善解人意的女孩,虽然我们非常相爱,感情很好,但她就是傻傻地认为,既然她不能为这个家开枝散叶,就会耽误我家香火的延续,而且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定时炸弹,动辄就会引发夫妻矛盾、婆媳矛盾……她开始经常跟我说离婚的话题。含着眼泪,她劝说我:趁着年轻,你再找一个好女孩吧。

其实,虽然我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但我对这些世俗观念真的不以为然。我经常安慰小晞,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只要两个人在一起生活

得开心快乐,去抱养一个也跟亲生的一样。何况就算是亲生的,不孝顺、不听话的孩子大有人在,所以不要老抱着那些陈旧观念。很多时候,我还在想,这也许是老天对我们感情的一次考验吧,因为好事总需要历经磨难,但小晞却说我想得太天真了,不懂得一个孩子对于婚姻有多么重要。

我开始认真思考孩子这回事。小晞的心结就是孩子。只有一个孩子的出现,才能舒展她深锁的眉头;也只有一个孩子的出现,才能挽回她昔日微笑的面容;也只有一个孩子的出现,才能让这个家充满欢声笑语。

于是,我和小晞四处托亲戚朋友帮忙打听哪里有小孩可以领养,还先后到过鄂州、大冶、黄石等地方去寻找合适的人家。可是半年、一年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等到好消息。

后来,我们又想到了儿童福利院。听说武汉有个儿童福利院,我们赶紧跑过来。可是结果不遂人愿,很长时间,我们没有发现合适的小孩可以领养。

领养一个孩子的希望,似乎变得越来越渺茫,让我和小晞心灰意冷。我其实还无所谓,但寄予了很大希望的小晞,就像钻进了牛角尖。

爱你不变,我在这儿等你回来

去年,我们村里开始征地建社区。大伙们个个热情高涨,为土地分配的事出谋划策,大多数家庭主张按照人口多少进行分配,于是,我家人口少的问题立刻凸显出来。

那段时间,村里的老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说,要是我们家多添一口人,也就能多分一些房子面积。于是乎,很多难听话又出来了,这话传到小晞耳朵里,她心里越发不是滋味。她的心理压力变得更重,执意要跟我离婚。我当然是不同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离婚之意越来越坚定,甚至到了斩钉截铁的地步。去年的一天,她想一个人去民政局办离婚手续。幸好我知道了,拦住了她。也幸好离婚手续一个人是办不了的。

今年10月,小晞见我总不肯去跟她办离婚手续,便回了娘家,并躲着不肯见我,说让我冷静地考虑一下。后来,她索性就在她家附近的服装厂上班了。

每次去小晞娘家找她,岳父岳母都为我的痴心叹息、感动,可是小晞的态度却没有丝毫改变。仍然对我总是逃避,听不进去我的半点劝说。我很纳闷,为什么小晞就不能明白我的心呢?我发誓不会抛弃她,她担心什么呢?

小晞走了,家里空荡荡的,我越发思念她。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多少次,我们一起骑车出去兜风,享受着幸福的二人时光;多少次,我们偎依在一起,开心地聊天打闹……

我想再一次地对小晞说:十多年的风雨同舟,我们一起走过,就算我们的爱情没有结晶,就算我们始终是二人世界,我也不会在乎,也不会对你变心;我会把对孩子的那份爱全部给你,这辈子都好好地爱你疼你……

回来吧,小晞!不要再顾虑那么多了,不要再对我如此冷漠了,只要这辈子有你在我身边,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二人的世界同样可以过得很精彩!希望你重拾起微笑,重新开始我们的幸福生活。老婆,我在家等你回来!

那段时间,村里的老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说,要是我们家多添一口人,也就能多分一些房子面积。于是乎,很多难听话又出来了,这话传到小晞耳朵里,她心里越发不是滋味。她的心理压力变得更重,执意要跟我离婚。我当然是不同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离婚之意越来越坚定,甚至到了斩钉截铁的地步。去年的一天,她想一个人去民政局办离婚手续。幸好我知道了,拦住了她。也幸好离婚手续一个人是办不了的。

文章来源:http://www.wx920.net/article-9723.html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