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哈佛上大学免费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9:30:51 作文素材
篇一:哈佛大学的学生怎样上大学
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座无虚席
——哈佛,看一眼就会明白中国缺什么
日前,两张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多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
照片显示: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人到底有怎样的发挥潜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我就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
哈佛校园里,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
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到哈佛大学时,是半夜2时,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时,我才知道,在
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在哈佛,到处可以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人在呼呼大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人实在是太累了。在哈佛,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忘我地在看书。
在哈佛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的太苦了,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是什么让哈佛的学生能以苦为乐呢?我的体会是,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就是哈佛学生心中燃烧的要在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从这些学生身上,你能感到他们生命的能量在这里被激发了出来。
谢娟说,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跟我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晕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的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
那个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在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她说,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贡献您的个人思想,才能和大家一
起学习,否则,你是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的,当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时间认真准备了,才可以快速推进课堂讨论的进程,而之前如果不读那么多的书,你就无法参加到课堂讨论之中。
谢娟说,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
在哈佛不仅学生有压力,老师一样有压力。在哈佛的课堂,要求老师讲的东西都是新的。老师每年讲课的内容都要跟住前沿科学的发展变化。因此,哈佛的老师必须处在最前沿科学的研究阵地。哈佛认为,教授首先应当是个学者,能够享受挑战和创新的乐趣,而且能与他人进行有说服力的交流。
我们采访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时,他说: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相比之下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学到半夜。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大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时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谢娟说,我也有同感,我们也对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进行了采访,但却很难感受到哈
佛那样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氛围。谢娟非常感慨地说,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说到中美大学生的比较,谢娟说,我有两点感触,一是,我们的学生缺少吃苦的精神。我们的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我们讲的寒窗苦读,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苦,带着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过浓厚的兴趣。不少大学生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后,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着毕业:上课想逃就逃;考试临时抱佛脚。甚至有些家长也是从小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让孩子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于是,高考结束,学习变得不再重要。而在美国大学,尤其是精英云集的大学所要付出的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在哈佛,征服学习是每个人的口号。要想变得强大就需要学习得更多,为此哈佛的课程安排多而且紧张。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另外,练就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哈佛的毕业典礼
当美国大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聚能量的时候,步入社会工作做准备的时候。身为中国的大学生却长长地舒了口气,觉得我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中国式的教育让学生在高考前“用力”过猛,在该储备能力的阶段不仅没有积蓄能量,而是大量消耗了这种能量。旅美教师吕老师对本报记者说,中国学生在大学阶段被美国学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基础教育。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
篇二:哈佛大学与我们的不同
哈佛学生与我们的不同
——哈佛,看一眼就会明白中国缺什么
日前,两张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多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照片显示: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人到底有怎样的发挥潜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我就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哈佛校园里,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
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到哈佛大学时,是半夜2时,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在哈佛,到处可以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人在呼呼大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人实在是太累了。在哈佛,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忘我地在看书。在哈佛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得太苦了,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是什么让哈佛的学生能以苦为乐呢?我的体会是,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就是哈佛学生心中燃烧的要在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从这些学生身上,你能感到他们生命的能量在这里被激发了出来。
谢娟说,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跟我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最聪
第 1 页 共 9 页
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晕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的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
那个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在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她说,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贡献您的个人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否则,你是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的,当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时间认真准备了,才可以快速推进课堂讨论的进程,而之前如果不读那么多的书,你就无法参加到课堂讨论之中。
谢娟说,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
在哈佛不仅学生有压力,老师一样有压力。在哈佛的课堂,要求老师讲的东西都是新的。老师每年讲课的内容都要跟住前沿科学的发展变化。因此,哈佛的老师必须处在最前沿科学的研究阵地。哈佛认为,教授首先应当是个学者,能够享受挑战和创新的乐趣,而且能与他人进行有说服力的交流。
我们采访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时,他说: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相比之下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学到半夜。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大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时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谢娟说,我也有同感,我们也对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进行了采访,但却很难感受到哈佛那样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氛围。谢娟非常感慨地说,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说到中美大学生的比较,谢娟说,我有两点感触,一是,我们的学生缺少吃苦的精神。我们的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我们讲的寒窗苦读,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苦,带着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过浓厚的兴趣。不少大学生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后,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着毕业:上课想逃就逃;考试临时抱佛脚。甚至有些家长也是从小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让孩子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于是,高考结束,学习变得不再重要。而在美国大学,尤其是精英云集的大学所要付出的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在哈佛,征服学习是每个人的口号。要想变得强大就需要学习得更多,为此哈佛的课程安排多而且紧张。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坚持对事物进
第 2 页 共 9 页
行严谨的分析,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另外,练就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
哈佛的毕业典礼
当美国大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聚能量的时候,步入社会工作做准备的时候。身为中国的大学生却长长地舒了口气,觉得我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中国式的教育让学生在高考前“用力”过猛,在该储备能力的阶段不仅没有积蓄能量,而是大量消耗了这种能量。旅美教师吕老师对本报记者说,中国学生在大学阶段被美国学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基础教育。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
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在高中时期,美国学校培养的是自主学习的习惯。而比较中国,中国的高中是老师填鸭式学习,让学生习惯了依赖。能力、习惯上的差距,让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在大学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哈佛的学生说,在哈佛学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就能够克服了。而中国大学生认为,终于摆脱束缚,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于是,把大多时间用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我们在最该学习的时候断档了。这就注定了,我们的大学生被甩得越来越远。
很多学者用金字塔来形容中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在于,中国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正金字塔,年纪越大学习的空间越小。而美国学生的学习是倒金字塔,他们学会的是持续学习的能力。中国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有大学的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都让他们觉得上大学是无比轻松的一件事情。从自身到外在都没有敦促他们学习的力量,于是,放松成为一种普遍的状态,都在讨回他们前12年被克扣的休闲时间,尽情地休闲。中国学生是刻苦学习12年,到大学休闲。美国学生是“休闲”12年,大学开始刻苦学习,玩命的学。这是走向社会前,最有价值的黄金学习阶段,这4年,他们在本领与情商的提高上会有质的飞跃。
在哈佛,教授们会时常提醒学生们要做好时间管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
第 3 页 共 9 页
有人却在拼命赶路。也许当你站立的时候,他还在你的后面向前追赶,但当你再一回望时,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因为,他已经跑到你的前面了,需要你来追赶他了。所以,你不能停步,你要不断向前,不断超越。成功与安逸是不可兼得的,选择了其一,就必定放弃另一个结局。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遭罪。哈佛告诉它的学生:“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而我们的大学生,正在品尝这种痛苦,我们民族也在为此付出代价。
哈佛的毕业生有一个传统:捐助哈佛。哈佛的资金三分之一来自捐助。很多学生的家长,也都是哈佛校友哈佛人。一代一代的哈佛人,进入社会上层又把财富反馈给母校哈佛。每年的捐款,是哈佛收入的重要部分。
给予往往是相互的。是先有哈佛的给予还是先有给予哈佛,这个问题或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那样说不清。或者只有让哈佛告诉你。
哈佛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新英格兰的红砖墙。即使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过在校园有一个决不起眼的停车位。毕竟哈佛最起眼的是100座图书馆,尤其是一个个像图书馆那样的人,或者说,一个人就是一座图书馆。哈佛或哈佛人是不需要任何包装的。
有人称史华慈是哈佛的一位类似东方的大儒,在他动过癌症手术的82岁高龄的时候,依然天天早上按时去办公室工作,即使有时要倒下。而他办公室里挂大衣的两个衣架,竟是用铁丝胡乱缠绕而成的。
某教授对学生说,你学我这门课,你就一天只能睡两小时。学生想,那么,我学四门课,我就没有睡眠时间了,我就得倒贴睡眠时间了。
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书,每本几百页,还要交上阅读报告。哈佛过桥便是波士顿,前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在哈佛读博士那几年,没有上过桥没有去过波士顿。 哈佛学生或是哈佛教授,首先不是一份荣誉,而是一种证明。
人到底可以有怎样的意志力,人到底可能有怎样的发挥潜力?
哈佛告诉你。
哈佛是一种象征,最高智慧的象征,最高学府的象征。
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
哈佛告诉你。
看一眼哈佛中国你就知道缺什么?
作为闻名于世的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许多名人,他们中有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位美国总统以及各行各业的职业精英。究竟是什么使哈佛成为精英的摇篮?哈佛学子接受了什么样的精神和理念?这些问题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去探知其中的答案。
哈佛老师经常给学生这样的告诫:如果你想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在哈佛广为流传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利用时间抓紧学习,而不是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
第 4 页 共 9 页
用来打瞌睡。
有的人会这样说:“我只是在业余时间打盹而已,业余时间干吗把自己弄得那么紧张?”爱因斯坦就曾提出:“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我的一位在哈佛任教的朋友也告诉我说,只要知道一个青年怎样度过他的业余时间,就能预言出这个青年的前程怎样。
20世纪初,在数学界有这样一道难题,那就是2的76次方减去1的结果是不是人们所猜想的质数。很多科学家都在努力地攻克这一数学难关,但结果并不如愿。1903年,在纽约的数学学会上,一位叫做科尔的科学家通过令人信服的运算论证,成功地证明了这道难题。 人们在惊诧和赞许之余,向科尔问道:“您论证这个课题一共花了多少时间?”科尔回答:“3年内的全部星期天。”
同样,加拿大医学教育家奥斯勒也是利用业余时间作出成就的典范。奥斯勒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成功地研究了第三种血细胞。他为了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读书,规定自己在睡觉之前必须读15分钟的书。不管忙碌到多晚,都坚持这一习惯不改变。这个习惯他整整坚持了半个世纪,共读了1000多本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闻名于世的约翰霍普金斯学院的创始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讲座教授、被英国国王册封为爵士的威廉。奥斯勒在年轻时,也曾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一次,他在读书时看到了一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这句话是“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是做手边清楚的事。”对此,哈佛提醒学生说“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明天再美好,也不如抓住眼下的今天多做点实事。
获得哈佛大学荣誉学位的发明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有一次接到一个年轻人的求教电话,并与他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当年轻人如约而至时,本杰明的房门大敞着,而眼前的房子里却乱七八糟、一片狼藉,年轻人很是意外。
没等他开口,本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然后本杰明就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本杰明就又打开了房门,热情地把年轻人让进客厅。这时,年轻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气里漾着微波。
年轻人在诧异中,还没有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本杰明讲出来,本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
手持酒杯的年轻人一下子愣住了,带着一丝尴尬和遗憾说:“我还没向您请教呢……”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本杰明一边微笑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
“一分钟……”年轻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用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第 5 页 共 9 页
篇三:哈佛校长告诉你上大学的价值
哈佛校长告诉你上大学的价值
内容:美国留学
上大学价值何在?究竟上大学对于大学生来说影响又有哪些呢?接下来大家一起来看看哈佛校长是如何讲诉上大学的意义吧,让哈佛校长告诉你上大学的价值!
背景:
德鲁·吉尔平·福斯特
现任哈佛大学校长(2007年至今,为第 28 任校长),之前担任哈佛拉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院长。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也是自 1672 年以来第一位没有哈佛学习经历的哈佛校长。
在美国成立初期,我们已经看到,民主和公民权离不开教育,社会流动性以及国家繁荣更是以教育为其根本前提。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思维开阔,机遇也更多。但如今还是会有高校的学生和家长们在质疑大学教育的价值——花钱去接受大学教育到底值得吗?
简单回答:绝对值。投资大学教育的回报率是毫无疑问的。大量数据都表明,四年的大学生涯能给个人带来日后的经济优势。就以人的一生所挣得的钱来说,大学毕业生能比那些没上过大学的人多挣 60%。
大学毕业的人也更为积极向上。他们会去参与更多的投票选举,更多地投入志愿者活动,更有可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庭。此外,大学毕业的人身心也更健康,相比其他人群吸烟的比率少了 17 个百分点。他们的孩子会远离肥胖,而且更倾向于上大学。大学教育鼓励人们成为合格的公民,鼓励他们活得更健康、更长寿。
上大学还会带来无法衡量的益处,这些益处同样也很重要,它们为人的一生平添了许多额外的价值。大学带学生走进他们从未涉足的领地。大学就像一张通行证,带领你穿越了空间、时间,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从学习一门新语言到思考人类历史,再到深入解析物质构成。大学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审视了自己,探寻与其他时代、其他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的异同。
大学带学生认识许多他们从未遇到过的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就是通过与教室内外和他们不同的人进行互动交流。我回想起曾经的一名学生,他来自弗吉尼亚州。当时他被哈佛录取,但是他却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能适应在东北部的学校念书。之后他参加了一个
哈佛大学招待已录用学生的邀请会。他发现,自己和来自世界各地被录取的学生一样,成了一个深夜讨论组的一员,当时的讨论内容是如何定义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英雄。虽然最后学生之间不能达成共识,不过观点上的差异让这个讨论变得非常热烈。此时他真正意识到了,自己在哈佛这个汇聚了观点各异的人群的地方能学到什么。
大学教给学生“放慢速度”的重要意义。速度对于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与此同时,“思考”这个过程常常会被忽略,就像我们的大脑努力尝试去追上机器,我们为了更快地互相交流而舍弃了思考。大学却教学生试着“放慢速度”,将信息转化为洞察力,去理解,去知会。放慢速度还能培养学生学会批判性参与,学会大胆质疑,养成对高水平教育的永无止境的渴求,让学生全面地思考信息,增长知识,智慧地度过其一生。
综上所述,大学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给予空间让其探索自身全新的可能性。大学开拓了人的思维和眼界,挑战了既有标准。我经常问学生:“试想一下,在你们高中毕业时和上了大学之后,自己有了哪些不同?”许多学生都回答,他们了解了更多知识。还有些学生说,他们找到了一种自己从未想象过的激情——有那样一个领域、一个职业,值得为其奋斗一生。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告诉我,上了大学后,他们有了一种全新的接触世界的方式,用学习、分析和改变的力量来面对他们需要理解的东西。
大学教育的价值通过那些梦想和抱负更远大的人得以呈现。通过大学教育,他们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未来,决定着自己的命运。
——上海教育-第一教育
大学就像这个社会的缩影,大学能让你接触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同时校园活动,兼职等等会让你的社会经验不断累积,从而能让大家毕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通过大学,大家会发现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对个人的职业规划,人生目标更加清晰,从而带着自己的远大抱负不断前进,不断探索!
篇四:我上大学读《大学》
我上大学读《大学》
教育学院 0909024薛冰
大学,高中之前的奋斗目标。不是因为对它了解,对它很向往而以它为奋斗目标,当时只是觉得自己就该读书,至于为什么读书?是未曾思考的。而高中之后就是大学而已。现在还是不能完全明析自己读书到底是在追求什么?引用屈原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大学》,不记得我是何时知道它是四书之一,一直以为是一本很厚的书,可能许多人会觉得可笑,从没想过要自己去读一下,直到来到了大学,曾经一个师姐问我知道《大学》中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吗?我一脸茫然。后来学习《中国教育史》对它才有了一些了解知道了它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相对于“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大学”讲的是治国安邦,是大人之学。《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守持的最高信条。后来自己也把全文找出来读了一下,当时仅限于了解。现在我的大学时光已过去四分之三,因课程再次需要重读《大学》,这里就结合我的大学谈我所读懂的《大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大学”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古人十五岁入大学,而今我们是十八岁左右入大学。然而古人的“大学”绝非是我们现今的“大学”之意,古人言之“大学”,其指至明至善的修身之道。朱子在《大学》中说:“大学者,大人之所学也。”这里的大人是指什么人?是年龄上的大吗?不是,而是指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都达到某一个水准的人。而今我们身在大学,离“大人”的境界还有十万八千里不止。
《大学》的主要内容总结起来就是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六要素:“止、定、静、安、虑、得”;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的宗旨是彰显人类光明纯洁的心灵,正大光明的德行,在于一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启迪人们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人们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方向,便不会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追求。最近在看中外教育史的过程中,发现不管是中国的教育家还是外国的教育家其实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前最重视的就是德育,很多大教育家都把德育看作是自己教育理论的核心。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不断地提倡“以人为本”,我们由不断地追求物质转而寻求内心的慰藉了。其实,我国自古以来就是
很重视“人”的,只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创伤,就以“富国强兵”为先,逐渐发展经济等等。现在社会的整体氛围是很浮躁的,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很多中国人自己也跟着别人说我们没有信仰。可是,自己又有没有想过自己要信仰什么?要做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为国家尽自己的什么样的努力呢?如果每个人都反求诸己,那我们就有了民族精神。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此句之深刻,将大学之目的与过程精辟概括。抛开现实因素不谈,一个人之所以需要去读书与经历,其修身意义之在,便是追求大善之智慧。不断的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真善美品质的人。但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止而定,定而静,静而安,安而虑,虑而得。大家回想一下,每个人在沉淀的时候总是最为静美的,每个人在遇到困境时候最能让心灵去思考的,因为只有在这些时候,我们才会遇见最真实的自己,我们才会卸去尘世的铅华打开自己的心灵,通往至善之道。我们来到了大学,虽然和古代的“大学”不同,但是我们不就是要在大学里学做“大人”求“大道”吗?高中以前我们被父母老师严格的管着,我们按部就班的做事情,一切都是别人安排好了我们照着做。大学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平台,我们就要培养独立的人格精神,修养自我,成为一个有灵魂有精神的人。现在,在大学里,真正踏踏实实学习的人有多少呢?心里想要的总是太多,结果离自己的目标会越来越远。修身、做学问却被许多事诱惑着、阻碍着。如果我们不懂得大学之道,不懂得独善其身,代价将是我们的梦想,一个人活着如果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岂不是要白走一遭吗?我们要对学习的对象有整体性认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怎么做人,做一个追求至善的人,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现在所谓“成功”的人。成功都是被别人定义的。凡事物都有本末,要明白这个本末,革新自己,让浮躁的心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常常自我反思,是很重要的。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确立自己的大学目标,不浮躁,做事有条不紊,认清根本,而后方能胜券在握。不要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的许多人如果一听你说这些,当着你的面不笑你,背后笑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这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的人就沉醉在自己的自我世界里,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更别说国家了。可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我们作为中国青年学生,更是该以修身为本。梁启超曾在《少
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如不在青年时期立志,以后更没有这种想法。“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了志向追求和向往,才能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想如果每个人都注意修养自己的道德情操,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怎么修身呢?我觉得首先要立志。关于“志”,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有所不同,所立之志自然不同,但是我想我们都应该有同一个方向就是:在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为国家真正的强大,每个人的幸福生活做出自己的努力。 格物致知,何谓格物?即为探索事物之理。天下之大,却不无其理;人心之智,可驰骋万里。一个人若要有对万事万物有自己的理解,便不得不静下心来研究眼前的东西,探索出个所以然。每当想起这点,便觉得自己的大学无比荒废。宽松的大学环境本给自己提供了一个格物、探索事物究竟的机会,但三年来竟没意识到其重要性。让我们试问自己的内心:我有哪些东西是研究得很透彻的吗?我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是总停留在一种浅薄的状态?我经常被很简单的问题难到,老师经常会问一两个常见字的意思,那些字都是我们差不多天天都会用到的,但我却还是不知道,这就是平时不求甚解导致的结果。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博学多闻与由内而发的气质,却不知其背后探索之艰辛。格物致知之人,须用功之久,但其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粗细无不到,其心之全体无不明矣。身在大学,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都是很浮躁的,但大学这一阶段却是具有不可复制的格物致知的好时期,有志之士应把握时机多研究点问题,并且试着真正钻研清楚,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成绩而“学习”。自己在这三年没认真研究过问题,对于已被荒废的时间是充满遗憾的。
诚意正心,何为诚意?何为正心?诚其意者,不自欺也。正其心者,思无邪也。现在社会似乎是倡导厚黑学的社会,诚意正心之人可能被称为不会变通之人。诚意正心与变通矛盾吗?我认为这是方与圆的关系。无方正何成圆?正如陈寅恪先生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价值取向,大学四年更是构建方正品格的宝贵时期。我们做人要外圆内方。我们常常把自己框在一个小的房间里面,觉得自己是学习一个什么专业的就只用看看专业书即可(而实际现在大学中的大多数连专业课的书也是不怎么学习的),自己封闭了自己的视野,成了井底之蛙。实际上许多知识是相通的,我们不要自己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现在大三,同学们谈论工作和考研的更多,都在为自己的所谓的前途而担忧。其实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和前几年,前几十年是有很大关联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要真正的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每一天,先做到不自欺。所以修身者,应该是怀着一颗好奇求真的心,去研究与生活,在研究过程中那种发现的惊喜、舒畅与坦然是不言而喻的。孔子曾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故有所
畏惧,心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心不得其正;有所忿闷,心不得其正。诚意正心之意义也在于此,诚意正心者,在自身困惑、忧虑、畏惧之时会有果断选择的原则、战胜苦难的勇气与面对无奈的潇洒。 总之,读了《大学》我体悟到要想成为大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定会遇到很多诱惑和阻碍,但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坚持不自欺,诚意正心,开阔自己的眼界,培养自己的理想抱负,不把自己拘囿于分数之下,未来的路还很长,如果只是目光短浅的看到分数,将来必然后再次迷茫失去方向。路漫漫,夜正长,而我在路上,在所思所求的路上······
篇五:到了哈佛才知道中国大学到底差在哪里?
到了哈佛才知道中国大学到底差在哪里?
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座无虚席
网易教育论坛供稿:日前,两张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多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照片显示: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人到底有怎样的发挥潜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我就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
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
哈佛校园里,不见华丽服饰,不见浓妆异彩,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
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告诉人们:我们到哈佛大学时,是半夜2点,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
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在哈佛,到处可以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人在呼呼大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人实在是太累了。在哈佛,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忘我地在看书。你到了哈佛,你就知道中国高校的差距在哪里了。
在哈佛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的太苦了,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是什么让哈佛的学生能以苦为乐呢?我的感觉到,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就是哈佛学生心中燃烧的要在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从这些学生身上,你能感到他们生命的能量在这里被迸发了出来。
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主要课程,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晕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的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
那个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在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她说,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贡献您的个人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否则,你是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的,当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时间认真准备了,才可以快速推进课堂讨论的进程,而之前如果不读那么多的书,你就无法参加到课堂讨论之中。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
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
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在哈佛不仅学生有压力,老师一样有压力。在哈佛的课堂,要求老师讲的东西都是新的。老师每年讲课的内容都要跟住前沿科学的发展变化。因此,哈佛的老师必须处在最前沿科学的研究阵地。哈佛认为,教授首先应当是个学者,能够享受挑战和创新的乐趣,而且能与他人进行有说服力的交流。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说: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相比之下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学到半夜。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大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时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
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我们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很难让人感受到哈佛那样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氛围,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说到中美大学生的比较,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我们的学生缺少吃苦精神。我们的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我们讲的寒窗苦读,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苦,带着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过浓厚的兴趣。不少大学生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后,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着毕业:上课想逃就逃;考试临时抱佛脚。二是,有些家长也是从小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让孩子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于是,高考结束,学习变得不再重要。
而在美国大学,尤其是精英云集的大学所要付出的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在哈佛,征服学习是每个人的口号。要想变得强大就需要学习得更多,为此哈佛的课程安排多而且紧张。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另外,练就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
当美国大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聚能量的时候,步入社会工作做准备的时候。身为中国的大学生却长长地舒了口气,觉得我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中国式的教育让学生在高考前“用力”过猛,在该储备能力的阶段不仅没有积蓄能量,而是大量消耗了这种能量。
一位中国旅美教师说,中国学生在大学阶段被美国学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基础教育。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
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
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
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在高中时期,美国学校培养的是自主学习的习惯。而比较中国,中国的高中是老师填鸭式学习,让学生习惯了依赖。能力、习惯上的差距,让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在大学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哈佛的学生说,在哈佛学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就能够克服了。而中国大学生认为,终于摆脱束缚,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于是,把大多时间用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我们在最该学习的时候断档了。这就注定了,我们的大学生被甩得越来越远。
很多学者用金字塔来形容中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在于,中国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正金字塔,年纪越大学习的空间越小。而美国学生的学习是倒金字塔,他们学会的是持续学习的能力。中国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有大学的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都让他们觉得上大学是无比轻松的一件事情。
从自身到外在都没有敦促他们学习的力量,于是,放松成为一种普遍的状态,都在讨回他们前12年被克扣的休闲时间,尽情地休闲。中国学生是刻苦学习12年,到大学休闲。美国学生是“休闲”12年,大学开始刻苦学习,玩命的学。这是走向社会前,最有价值的黄金学习阶段,这4年,他们在本领与情商的提高上会有质的飞跃。在哈佛,教授们会时常提醒学生们要做好时间管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有人却在拼命赶路。
也许当你站立的时候,他还在你的后面向前追赶,但当你再一回望时,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因为,他已经跑到你的前面了,需要你来追赶他了。所以,你不能停步,你要不断向前,不断超越。成功与安逸是不可兼得的,选择了其一,就必定放弃另一个结局。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遭罪。哈佛告诉它的学生:“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而我们的大学生,正在品尝这种痛苦,我们民族也在为此付出代价。
哈佛的毕业生有一个传统:捐助哈佛。哈佛的资金三分之一来自捐助。很多学生的家长,也都是哈佛校友哈佛人。一代一代的哈佛人,进入社会上层又把财富反馈给母校哈佛。每年的捐款,是哈佛收入的重要部分。给予往往是相互的。是先有哈佛的给予还是先有给予哈佛,这个问题或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那样说不清。或者只有让哈佛告诉你。哈佛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新英格兰的红砖墙。即使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过在校园有一个决不起眼的停车位。
毕竟哈佛最起眼的是100座图书馆,尤其是一个个像图书馆那样的人,或者说,一个人就是一座图书馆。哈佛或哈佛人是不需要任何包装的。有人称史华慈是哈佛的一位类似东方的大儒,在他动过癌症手术的82岁高龄的时候,依然天天早上按时去办公室工作,即使有时要倒下。而他办公室里挂大衣的两个衣架,竟是用铁丝胡乱缠绕而成的。
某教授对学生说,你学我这门课,你就一天只能睡两小时。学生想,那么,我学四门课,我就没有睡眠时间了,我就得倒贴睡眠时间了。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书,每本几百页,还要交上阅读报告。哈佛过桥便是波士顿,前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在哈佛读博士那几年,没有上过桥没有去过波士
哈佛学生或是哈佛教授,首先不是一份荣誉,而是一种证明。人到底可以有怎样的意志力,人到底可能有怎样的发挥潜力?哈佛告诉你。哈佛是一种象征,最高智慧的象征,最高学府的象征。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哈佛告诉你。
作为闻名于世的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许多名人,他们中有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位美国总统以及各行各业的职业精英。究竟是什么使哈佛成为精英的摇篮?哈佛学子接受了什么样的精神和理念?这些问题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去探知其中的答案。
附录:
之前网上流传过“哈佛图书馆的20条训言”,后来有人证实这20条训言是杜撰的,我们且不管它的真实性如何,这20条训言读来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不妨附录如下: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时间在流逝。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