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洋节之我见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3:36:51 作文素材
洋节之我见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中国人过洋节看法英语大作文western festivals

My views on people gaining interests in 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Nowadays, nobody can deny the fact that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hinese young people are habitually engaged in celebrating some Western festivals like Valentine’s Day and Christmas. For instance, on Valentine’s Day the majority of young people will send flowers and delicately decorated chocolate to their beloved ones. On Christmas, there will be Santa Clause’s pictures hanging on the show windows of different stores and Christmas trees and other related products also can be found in those places. This phenomenon has been brought into public attention in our society. Some people deem that it is beneficial for young people in China to gain interests in 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in many aspects whereas others hold the entirely contrasting point of view. Among the numerous factors influencing people’s opinions, there are five conspicuous reasons that consist in my conviction that the merits of young people in gaining interests in 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outweigh its demerits and we young people in China should celebrate some Western festivals selectively.

First and foremost, 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is an essential method for young people in China to adapt to this increasingly global world. With the constantly cultural exchange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we are kept being exposed to new cultures. If we young people did not have any interest in 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it might mean, to some extent, we do not conform to the current trend and cannot keep ourselves informed of what is going on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refore, we are bound to maintain our interest in 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Furthermore, it is 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that provides young people more opportunities to comprehend different cultures. By celebrating the Western festivals, young people in China can have a more vivid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cultures than just by reading books. 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also se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values and eastern values by celebrating both native and western festivals. It can provoke more consideration about our own culture among us young people so that we may ponder over some related issues more critically. Thus, not only does 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open Chinese young people’s horizon but also facilitates our 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Moreover, 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boosts our nation’s economy. Young people, without any doubt, are the main force of consumption during the celebration of Western festivals. With the aim to pursue more profits, retailers usually hold a sales promotion during this period by offering discounts. In this way, not only young people but also people of other ages may be involved in the celebration to pick up several good bargains. It is more of a chance to go shopping than a ceremony to celebrate certain things. Both consumers and retailers will benefit from the celebration of western festivals because this phenomenon may stimulate the inactive market and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ed boom of our nation’s economy.

What’s more, 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can make the life of young people in China more colorful and exciting. We Chinese have our own traditional festivals, but Western festivals can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ours with the fresh feelings and customs they give us. Our traditional festival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is a case in point. This festival falls on the 7th day of the 7th lunar month.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a beautiful love story about the Weaver Maid and the Cowherd. However, instead of undermining the celebration of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the coming of the brand-new Valentine’s Day provides young with a new kind of feeling and enhances the possibility of embracing new thoughts. Many young people have a great passion for celebrating this festival and they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urageous to express their love to their beloved ones thanks to the influence of Valentine spirit.

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is also a good way of young people in China to get together with friends. We young people usually spend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with our family and visiting other relatives but we rarely have chances to enjoy quality time with our friends during holidays. Celebrating western makes up for this situation. Owing to our common interests in 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I am convinced that a reunion during the celebration will be a big success.

Last but not least,lasting interests in celebrating some western festivals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Chinese young people’s keeping good virtues, especially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The most apparent example is the celebration of the western festival “Thanksgiving Day”. The thought of “thanks” has been influencing Chinese people since a very long time ago, but there does not exist a traditional festival concentrating on “thanks” among our own Chinese festivals. The coming of Thanksgiving Day makes up for this situation. It offers us young people an opportunity to recall others’ help and show our gratitude to them. Festivals of this kind can remind people of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anks”. The same also applies for the western Father’s Day and Mother’s Day. These two western festivals always manage to divert our attention from the competitive society and pressured academic study to our parents, who are long tolerant of our neglect and never complain to us. Consequently, as long as properly used, some western festivals can be vital to keep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values.

From the above discussion, we can come to a natural conclusion that it is an irresistible trend that 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among young people in China and this tendency cannot be shifted in the near future. However, meanwhile we young people also should be aware that the same importance must be attached to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while 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On one hand, we cannot abandon our own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values only to celebrate western festivals. On the other hand, we can try to celebrate some meaningful western festivals in our Chinese way with our own culture as the core of the celebration.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young people maintain our interests and passion to learn and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be developed and glorified.

篇二:话题.doc洋节与土节

话题“土节”和“洋节”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洋节之我见作文

许多人对“洋节日”十分排斥,将它与麦当劳快餐、迪斯尼动画和好莱坞电影并列,作为西方文化入侵的象征。有人还把过“洋节”还是“土节”上升到民族大义的层面。

对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呢?请以“土节”和“洋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话题解读:

一、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洋节的流行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与交流的体现,必须尊重其代表的文化,但同时也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土节与洋节比起来缺乏一定的娱乐性,不够浪漫、新鲜、热闹,再是国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足等都造成了土节备受冷落。怎样让传统的文化传承下去?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郝麦收指出,“洋”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土”衰。他指出,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传统的中国节日也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我们可以用“现代化”的手段去发展、完善一些传统的东西,但不能用“现代化”的东西代替传统,否则,传统节日就不称其为“传统”了。)

作家冯骥才强调,不应将洋节看成洪水猛兽,类似母亲节这样的外来节日可以弥补我国传统节日的不足。

二、洋节的“入侵”实际上并不是孤立的现象,一方面有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又有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革命式态度加上西方文明的冲击,让传到我们手中的文化支离破碎,甚至只剩下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借用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作家冯骥才的话说,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这是导致传统节日深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三、洋节打败土节是文化自卑下的杞人忧天。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相对主义中提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价值,所谓文化上的优越和颓废往往是观察的角度和立场不同而已。那种从新闻、广告、和商业行为中感知洋节大受青睐而土节备受冷落,进而断定洋文化打败了传统文化的结论,不过是一种文化自卑下的杞人忧天罢了。

素材提供:

1、圣诞节是指12月25日,平安夜是指12月24日是圣诞前夕,称为圣诞夜,也称为平安夜。届时,千千万万的欧美人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团聚。圣诞之夜必不可少的节目是Party或聚会。大多数欧美家庭成员团聚在家中,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弹琴唱歌,共叙天伦之乐;或者举办一个别开生面的化妆舞会,通宵达旦地庆祝圣诞夜是一个幸福、祥和、狂欢的平安夜、团圆夜。圣诞之夜,父母们会悄悄地给孩子们准备礼物放在长统袜里。

中国人过平安夜,让欧美人大跌眼镜。每次到了平安夜的那个晚上,各商家总是大肆吆喝,大搞促销,各个商场也是人流如织,人满为患。西方人印象中的那个恬静安宁的平安夜,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却被改造成了一个狂欢购物节。

2、韩国强注端午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例文展示:

土节与洋节

朴桢

说起“土节”,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春节。鞭炮对联压岁钱,门口挂着灯笼,璀璨如珠,随风飘摇,冬日里倒也春意盎然。但现在的年味似乎总是没有过去那么浓郁,连吃饺子穿新衣业少了份被翘首盼望的味道。

而相比之下各式洋节似乎个个行情走高,满街灯红树绿彩带飞扬,叮咚西乐处处可闻,商家纷纷抓紧机会宣传酬宾,年轻人结伴庆贺小孩子盼望礼物,竟也热闹得如本土节日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于是不少人便站出来开始忧虑民族节日的传承问题。再加之韩国端午节申遗的成功,更是加重了国人的危机感。

但我倒觉得土节洋节之争并未严重到草木皆兵的地步。要说土节落寞,也是因为人们生活的改善。过去春节几乎是全年唯一一次吃好穿新的机会,自然被人们心心念念;而现在每天都与过去的过年没什么大差别那份渴望自然减淡。再说洋节的兴盛,大多不过是年轻人喜爱热闹,图个一时新鲜的举动。就比如说西餐,牛排鹅肝偶尔尝鲜自然美味,但又有多少人愿意用它代替馒头炒菜?过几个洋节,朋友之间促进感情夫妻之间增加浪漫,收到几声祝福人心亦暖,还可顺便带动一下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以说土节自然甚好,洋节又何尝不妙?

而那对于传统节日的情结,经过几千年的厚积,如同中国人血液里的黄河长江,骨子里的长城秦川,早已无法磨灭。月是故乡明,传统节日时至今天,过的也早已不是一份形式,而是一份眷恋一份情感,是冷淡忙碌社会中心灵的一抹亮色。这其中深含的文化和情怀,就算无法外在体现,也早已内在沉淀。

至于如今沸沸扬扬的韩国端午节申遗活动,我自然也倍感遗憾,一份疏忽造就了一份文化标记的缺失。但即便如此,在端午节到来之时,名义上拥有端午节的韩国人却未必能感受得到那份缅怀屈子的惆怅,那份逝者如斯的苍凉。此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心中对传统节日心情祝福外化为温暖团聚的力量,深深印刻上民族的烙印,让它们越走越远。

本来我还想呼吁中国的节日走向世界,想了想终于还是没有下笔。

因为中国的节日,只要能在中国人的心里,便也够了。

拿来主义

于东帆

中国人的特点就是不管什么东西,都只管伸出手,喊一句:“拿来!”

中华民族积淀了五千年,积淀出了灿烂的文化,这是任何一段历史、一个文明都无法比拟的,这样让我们自豪的历史文化所派生出的民族节日,自然也就饱蕴含理,盎然又古朴,俗质又鲜亮,我们的民族节日,实在是中华文明最好的牌证,最好的继承、发扬者。可现在,她遭到了一群劣童的攻击。

这群劣童,来自外域!

当代中国,文化多元,有些人崇洋媚外,明眼人也深受外域文化影响,致使中华文化在多元化的同时,更多地遭受了冲击。明明国人信仰耶稣基督的不多,可圣诞节却过得热火朝天;明明中国两千年前的传统,却被韩国佬抢注了世界文化遗产;明明有七夕,可情侣们宁愿要2·14??中华人格的丢失显而易见。

对外域文化,我们统统拿来,从而迷失了自己。诚然,外域文化有其精华,像“五·一国际劳动节”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节日,印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地位和价值,充分显示了人权,这样的节日,我们拿来了,很好,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盲目的拿来。宗教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重复的洋节、以及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洋节我们统统拿来了,后果就是瞎过、胡过、乱过节。中国国格的丢失已然成疮。

当然,也有不拿来,但也漠视土节的,这些人不以民俗节日为荣,反以为耻。连他们自己祖宗们创立的节日,都不屑一顾。对自己历史的否定黯然成殇。

国人在“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对土节已渐渐淡漠,对洋节已爱慕成风,这样的情景,能不引人注意吗?能不让人痛心吗? 一百年前的鲁迅,已认识到了拿来主义的弊端,一百年后的国人呢?

论土节与洋节

张劼俊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所谓“土节”,即是中华民族节日,尤其是传统节日;而所谓“洋节”,则是指近年来由国外尤其是欧美地区传入国内的一些节日。

之所以把“土节”与“洋节”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中西方的节日“实力”正在易位,人们对洋节的热衷与喜爱程度渐渐超过了中国本土的“土节”。人们喜欢情人节的玫瑰,圣诞节的狂欢似乎愈胜于春节的饺子、汤圆与中秋节的月饼。

中国传统的三大节:五月节、八月节和春节,正一个一个地被全球化大潮冲刷激荡着;端午、中秋与春节,似经历过海潮的孤礁,只留下一些单调的传说和人们对粽子、月饼与饺子的回忆。我们不禁会怀疑是不是西方世界对我国的文化渗透,一如时下正在中国农村广泛流传的基督教传播。不可否认有此因素,但有些自身因素更应重视。

任何事物都是以内因为主,才通过外因发生。中国时下土节不敌洋节的现象,有些因素是从新文化运动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那里就带来的,到坠现在也有些中国人妄自菲薄,认为只有西方社会文化算是文明。导致中国传统节日缺乏“竞争力”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客观因素。比如有些地区的“禁放令”,一纸通告就企图止住中国数千年的习俗,渐去的焰火弥漫也抹去了华夏大地浓厚的年味,不看汽车尾气,不看工厂浓烟,对鞭炮污染的指责不也像最近的“杀狗令”出现在某些城市中那样残忍而可悲、可笑?此外,春联在人们对汉字的冷漠中变成了印刷品,串门在人们的“忙碌”中变成短信,饺子、汤圆在现代机器中成了袋装食品,春窗花消失了,五色绳消失了,欢声笑语消失了??另外,一些东西消失了,必然有一些东西来补齐。于是人们心中积累了愈多的空虚与寂寞,洋节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对节日的焦渴;浪漫、狂欢与灯红酒绿似乎让人释放了体内的积压??

只是,被禁锢、修剪过的传统,还能称之为传统吗?只为了弥补空虚的节日,还有节日的意义吗?

当中国黄遇上了西洋红

程佳一

电光火石间,他们相遇,也由此,雪花糕遇上了巧克力,葫芦丝遇上了电机他,旗袍遇上了西装,旱烟遇上了雪茄。这,为中国人平淡无奇的生活掀起了层层波澜,就在那时——重活黄遇上了西洋红。

春节VS圣诞

现在的人们对春节的感觉是越来越淡了,一到春节,上门拜年的人都改发短信了;大包小包的礼品也被一张张购物卡所取代,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重视它,只是节气淡了许多。然而圣诞来临时,家庭,商场的装饰毫不逊色于春节,人们互送圣诞礼物,狂欢到午夜,圣诞有圣诞老人作为代表,而春节却没有。

七夕VS情人节

提起七夕,想必许多人都不曾过过,就连记得的都很少了吧,传说,七夕当晚,情侣们坐在葡萄架下的活,可以听到牛郎和织女的对话,而如今,恐怕没几个人在意。相反,人们对情人节倒很重视,花店玫瑰一大束一大束地送出,商店巧克力一大盒一大盒地出售,就连电影院也贴出了“情人节半价”的海报。七夕有鹊桥,而情人节却没有。

中秋VS感恩节

中秋前后,有一盒盒包装精美的月饼递到人们手中,可是,在复杂包装的背后,隐藏的是更多的礼仪形式和人际关系,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给传统节日打上了商业化的烙印,其实,还真不如向感恩节那样,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谈谈工作,聊聊家庭,否则就失去了过节的含义。中秋有月饼,感恩节有火鸡。

鬼节VS万圣节

虽然已是物质生活发达的新时代,但仍有些带迷信色彩的旧习俗存在,譬如鬼节,这天人们通常烧纸、祭奠,以传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而在西方类似的万圣节上,人们只是开化妆舞会,做南瓜灯,摆小女巫,还是快乐的节日氛围,也避免了烧纸带来的森林大火等隐患。鬼节有火堆,而万圣节有南瓜灯。

当中国黄遇上了西洋红时,春节并未因没有圣诞老人而黯淡,情人节也未必因没有鹊桥而失去光泽,当我们已无法阻止这一趋势时,那么,让我们接受,期待中西方节日的完美融合。

岁月变幻中,他们相互融合,渐趋一体,就在那时——中国黄遇上西洋红的那一刻。

当土节遇上洋节

鞠洪洁

当土节遇上洋节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记得有一年“元宵节”与西方的“情人节”只隔一天,环顾四周,俨然“情”浓一片,而“年味”黯然失色。有商家老板戏

篇三:“下水作文”之我见

“下水作文”之我见

作者:杨勤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5年第02期

摘 要: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曾有过这样的“下水”理论:“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叶圣陶先生的这番言论,力在强调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做些泛泛而谈的指导,玩“空手道”。教师只有亲自去体察,同尝其甘苦,才能提高自身修养,加快个人专业成长,才能在作文教学中游刃有余,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下水作文;写作兴趣;文化素养;专业成长

一、教师下水作文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教学中,我有这样一个感受,就是学生最喜欢听老师的作文。每当为学生读我写的文章或片段时,学生无不屏息凝神、洗耳聆听,读完之后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写作热情也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比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三下年级的习作课《介绍我自己》时,一开始我用猜谜导入:“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身青不青、蓝不蓝的粗布衣,提一柄九齿钉耙,整天懒洋洋,又贪吃又贪睡。”猜猜他是谁?孩子们高兴坏了,一个劲儿地嚷着:猪八戒!猪八戒!一堂快乐的习作课由此拉开了序幕。接着,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这么一段文字:“她个子不高,皮肤白净,脸上总挂着微笑。一头波浪长发有时披在肩上,有时又扎成一个马尾巴。她的声音既温柔又好听,每当她朗读课文时大家都听得特别认真……”这是我介绍自己写的一个片段,让孩子们猜猜是谁。孩子们一看,就兴奋得不得了,一下子呼出,这是杨老师啊!“我爱书,也爱看书,我的办公室、书房里到处都是书。前段日子我到上海培训,到了上海,我一有空就逛书店,?上海书城??商务印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我都逛了个遍,买了很多书。回到家,儿子看我大包小包的背回家,高兴得不得了,以为又有好吃好玩的了,迫不及待打开一看,傻眼了,全是书。在我的影响下,儿子也喜欢看书了,他的生日、重大节日我都会赠书给他,他如获至宝,把我的赠言反复读着,那兴奋劲儿就甭提了。”“这段话写出了老师的什么特点呢?”我的问题一抛出,孩子们“哗啦啦”全举起了手。原来老师这么喜欢书啊!小小的心灵都一阵激动。“不过我做事有点?马大哈?,丢三落四的事儿可不少。比如早上急匆匆地来上班,常常忘了带手机和钥匙,有一次回家因为没带钥匙在家门口?罚站?了一个小时,儿子回家后才给我解了围……”这段话又写出了老师的什么特点呢?这下孩子们更来劲了,老师,你也有缺点啊!当然,老师是普通人,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在介绍自己的时候,既可以写写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可以写自己的性格特点,当然也可以展示自己的优缺点。一切都水到渠成,最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故事,学生的话头一下子打开了,平时讨厌的写作文竟然成了这么有趣的一件事。孩子们脸上露出了欢快的笑容,纷纷拿起笔来开始

写……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写作的欲望,有了能够写好的信心,这样就能独立完成写作。

二、教师下水作文是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过程

所谓“水涨船高”,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同时,自己的文化素养也相应提高。指导《一件难忘的事》时,当时我班学生根本不觉得有什么事值得回顾,就算有,也不知道怎样把它写下来。于是我就把自己经历过的几件事说给学生听,把自己写的“下水文”《难忘顶岗的日子》读给学生听。这样,拉近了习作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再也不感到无事可写了。“下水文”起到了“开茅塞,启心窍”的作用。这篇下水文我还投了稿,被登载在《绍兴县教育》上,“第25个教师节如期来临,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收到的祝福短信明显增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福全镇中心小学——那是我几年前顶岗学习的一所学校。打开手机,一句句饱含真情的祝福犹如一股股暖流滋润了我的心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张张熟悉而又亲切的笑脸……”语言虽然朴素,但感情比较真挚!比如,教学四年级习作《一个我敬佩的人》时,我认为这个题材有点抽象,学生有点无从下手,我打算自己先写一篇范文,刚好前些日子周一贯老师被我们学校邀请来做一个讲座,这下我心里有底了,因为很多年以前我曾经有过和周老接触的经历,我的题目就是《我眼中的周一贯老师》,一开始我这样介绍:“坐在讲台上的是一位老者,一位儒雅的老者,他有着年轻人自叹弗如的超强的记忆力,他出口成章、妙语如珠,此时此刻正在引经据典地给我们讲述着?有效教学和低碳课堂?的问题。他,就是绍兴乃至全国小学界的领军人物——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这个篇头我修改了好多次,自己都觉得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后来这篇文章让周老看到了,他还直夸我有文字功底呢!回顾这几年,我的文学素养的确在不断提高。 最新颁布的课程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定是听、说、读、写样样精通的人。只有勤于写作,经常“下水”,与学生一起“试笔”,才能在教学中学会研究,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曲霞.小学作文创造性教学策略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01.

篇四:以“土节和洋节”为话题

“土节和洋节”话题作文指导

(

作文话题:节日就是一种文化,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是在有意无意中延续这种文化。面对圣诞节和情人节,面对端午节和中秋节,我们的学子们的态度却呈现出强烈的反差:重“洋”节而轻“土”节。

请以“土节和洋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600字。

审题指导:

一:确认话题含义 虽然话题是“土节和洋节”,但它只是一个大范围,根据材料提示可知,话题是指向学子们重“洋”节轻“土”节这种现象的,立意必须围绕这种现象展开。如果只扣话题大范围而仅仅介绍几个典型的洋节和土节,肯定是偏题的。

材料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材料对重“洋”节轻“土”节这种现象持否定态度,作文立意应该与之保持同一。“节日就是一种文化,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是在有意无意中延续这种文化”,重“洋”节而轻“土”节的现象反映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鄙薄和外来文化的热衷。可以用以下几个问题来开启思路:重“洋”节轻“土”节有何具体表现?重“洋”节轻“土”节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重“洋”节轻“土”节有什么危害?“土”节有何价值和意义?怎样才能改变重“洋”节轻“土”节这种现象等等。

辨证分析问题 这个话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关系话题,对“洋节“不可全盘否定和全面批判,应合理取舍,剖析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对本国文化的淡漠;对外来文化的盲从。所以洋节可过,但要适度,毕竟浪漫轻松只是生活的点缀;土节虽土,但内蕴深厚,文化传承责无旁贷。

二:变话题为问题

1、怎样的背景产生这样的风气?

2、如此“重”下去,我们将失去什么?

3、对“土” 节和“洋”节我们该持什么态度?

4、“土”节有什么传统意义?

5、这种心态仅仅是节日的轻重吗?

三:题目示例

1、“洋”节可过不可过“火”

2、月是故乡明

3、情人节里说情感

4、一曲清流万古新

5、归来吧,中国节

6、由“假洋鬼子“想到的

土节和洋节

记得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写别离思归的篇章,那些哀怨悲伤总是催人泪下,而其中写节日里仍在外奔波,或独对青灯的情景更是分外令人难忘。

天还没亮,僻静的小路上只有一个人打着灯笼走着,柿子树上的霜正浓,枫叶上的露珠盈盈地捧着一红。“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征人急急走着,不时望望天。在这节日的前夜,全家恐怕只有他还在外未归。家里的门神该贴上了吧?灶神该请了吧?桃符该换了吧?家人当在盼自己呢!当他推开家门,听到一声呼唤,孩子们拥上来扯着衣角问候,他的心都醉了,纵然眉毛上还凝着霜。相信在主人公推门的那一刻,你也会由衷地替他高兴。

是呀,咱们中国的节哪个不让人牵挂,哪个不让人铭记!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中秋时游子的思念;“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重九时登高遥望的凄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是七夕时有情人对久别重逢的憧憬。在无数个中秋,炎黄子孙仰望苍穹,遥想节日寓含的那份神秘、隽永与多情,在星辉斑斓里祈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也许是我们健忘,也许是我们审美疲劳,也许是我们“喜新怨旧”,故而屈原故里,端午节龙舟寥落;七夕之夜,有情人月下少见;元宵节,很少看到“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美景。而圣诞节却摆满了圣诞树,情人节全城玫瑰花畅销,愚人节蛊惑整人短信盛行。难道你没有心痛、不安的感觉?是的,这属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你是否知道,我们的每个传统节日,都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沉淀和结晶?端午节我们竞舟江上,是为了缅怀一个忠贞的灵魂;重阳节我们登高遥望家的方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思念养育我们的父母;中秋节我们待月山中,

是在遐想仙子飞升的浪漫和寄托一种美好的祝福。传统节日,其实也是传承文化传统、表达自己情感的载体。我们尊重洋人们的节日和习俗,但我们也绝不能鄙薄和淡漠自己的节日。

让我们记住我们应该记住的节日,重视我们应重视的文化。你可以在圣诞节怀念耶苏,但作为炎黄子孙,当然也应该在“春风送暖入屠苏”时,喜气盈腮地新桃换旧符!

[点评]这篇散文引用古诗恰当,想象丰富,凸现了古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揭示了传统节日蕴涵的人文因素和美学意义,并列举当今人们重“洋”节轻“土”节的现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对待节日重“洋”轻“土”不可取,要“记住我们应该记住的节日,重视我们应重视的文化”的观点。

篇五:作文之我见

作文之我见

从开始上学到现在,写作文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但从未遇到过这样的题目,也从未认真

思考过自己究竟是怎样写作文的。不过这个题目正好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回忆与总结的机会, 让我在这几天里想起过去很多在作文中获得的欢乐与沮丧及对作文教学的一些反思和建议。

是的,作文带给我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初中高中时几乎有一半的自信和优越感都来自于它。这里为什么没有追溯到小学,估计是由于那时的写作量不是很大,我的写作能力还没有被开发出来吧!言归正传,我开始真正地喜欢上写作文是在初三那年,我刚转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老师同学都还不熟悉,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我感到特别的沮丧和压抑。烈日炎炎的下午语文老师走进来布置了写作课的题目,要求以“我与大自然”为话题,自主命题写一篇八百字的作文。清楚的记得我的作文题目是《倾听大自然》,那天下午我搬着凳子坐在教室外面墙角的树荫下完成了我在初三的第一篇作文,因为想给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所以写的格外认真。在交回作文后我长舒一口气就又投入到忙碌的学习中去了,过了一个星期再上写作课时,老师开始点评上次的作文,我很意外的听到了我的名字,老师夸奖我的作文写的很好,之后让我上讲台给大家读我的作文,一篇八百字的作文我好像读了很长的时间,心跳加速,腿也不听使唤的颤抖,不用说,这时激动、紧张的心情可想而知。这是写作文历程中第一次也是印象最深的一次记忆,从那以后每当我写作文时都有一份愉悦和期待被认可的心情引领着我认真地完成,而每次写作课上给同学们念作文,还有老师写的红色的“传阅”两个字让我在枯燥压抑的学习中稍有一些欢欣。渐渐地我发现,在初一初二时看的好多在爸妈认为是不正经的书都给我写作文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于是就在初三课业很忙的情况下,我也会偶尔看一两本课外书,并做一些好词好句摘录和读书笔记,等到初中毕业时,我的读书笔记本也写了厚厚的两本,这些都成为我初三记忆中最美好的事。等升入高中后,我还念念不忘那两本在初中毕业收拾时不慎遗失的读书笔记,即使在后来又有了新的。高中三年过去了,我还是很喜欢写作,也深深的喜欢上了语文这门课。

在我看来,写作文是一件美妙的事,就像品茶,刚入口时也许感觉有些涩,但是越品就越被它饶舌的香气所吸引。作文也许开头很难,但只要静下心,捋清思绪,用心去捉摸、体味,一篇文章就会跃然纸上。现在之所以好多学生都不喜欢写作文,我认为,一是由于语言基础不好,词汇积累量不够导致的“肚子”里的东西没有写不出来;二是因为生活实践不足,不敢说真话,总是套用惯常的模式说假话。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首先我主张作文“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在不追求词句华美的前提下,语句通畅,文章朴实,内容真实可

感,这是作文最基本的一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还应该有意识地读一些课外书,并做好笔记和摘录,开阔眼界,积累词汇,以此提高写作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也正是这个道理。此外,写作的过程也是观察实践的过程,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善于观察和发现也是写作技能的一种。做到这些,一篇好的作文也就成为顺其自然的事。

但确实又会有学生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写作文呢?”,其实我以前也在心里不止一次的想过为什么,就是后来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没有弄懂。现在我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大学生,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也就清楚的明白了写作对于我们中国人的意义。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两种:书面语和口语,这是我们进行日常交流的两种主要方式,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写一篇通畅的文章,这是我们使用汉语最基本的要求。写一篇好作文,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还能促进我们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从叶圣陶说:“作文是各科学习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中可以看出写作对于我们的学业也是很重要的。写作是表达情感,整合思想,锻炼思维的有效途径,一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高低也体现在说和写上,认识到这些,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写作态度,积极的去学习写作,快乐的完成写作。

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记得我在初中时,一星期有两节连着的写作课,老师总是一节课给我们讲理论知识,剩下的一节课让我们写作文。理论课上,老师讲一些常用写作手法、写作技巧、修辞等基础知识,我们常常听的昏昏欲睡,还要死记硬背这些枯燥的概念。最让班里学生头疼的是第二节课,老师布置一个题目让我们开始写作文,每到这个时候,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就开始你看我我看你的干瞪眼,表情痛苦,要不就是搞小动作,有的同学到下课也写不出一段来,老师也很无奈。后来由于转到另一个学校,老师夸奖我作文写的好,每次写作课上都会同学们的对作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针对重点问题一一分析,从那以后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也不断给我带来快乐和自信。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确实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前一个教师的教学步骤没有错,在学习写作过程中,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是基础,教给学生理论之后让其进行适当的练习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放弃举例单纯地讲理论,应当将理论的知识融入鲜明的例子中,赋予死板枯燥的理论以生命,这样不仅老师教的轻松,学生也学的灵活。这样的教学还应再结合教师精彩的讲评,向后面这个老师的讲评就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友好、谈话式的课堂中积极主动的思考自身的问题,并在教师适时的表扬下获得鼓舞,快乐而有效地完成写作。

经过大三半年在小学的实习,我觉得目前小学中的写作教学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语文老师谈及最难的教学部分,大多老师都认为学生的写作是最难教的,有些老师甚至在应付每次的写作课,而且在小学的公开教学中基本没有老师会讲作文教学,这一直是老师们心中的难题,也是老师们平时最容易忽视的部分。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们的态度首先就不正确,教书育人的岗位要求老师要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极高的责任心,一丝不苟,不断地从外部汲取养分提升自己。尤其在写作教学中,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有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创造性的文章。另外,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也是一大原因。老师只要一提写作文,学生立即一副愁眉不展,苦大仇深的样子,就是由于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缺乏写作资料,最主要的是怕动脑,总想捡现成的,等着老师给出答案又或者总是按照某种固定的形式去思考问题,缺乏思考和创新。

针对以上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实习中也想过如果是我来教学生写作应该怎样克服这种教学问题,那么我来谈谈我理想中的写作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我认为,写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尤其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上一节好的写作课,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保证,除了搜集资料、设计教学过程外,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其次,写作课的教学不应该仅限制于一味传授,而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运用讨论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师提出作文的主题(题目)后,做简单的引导,提出不同的思路或让学生读一两篇范文,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多向交流,相互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口头作文,讨论完成的小组由组长报告给老师,老师做一定了解后即可让学生着手写作文;第三,认真审批和讲评,教师审批学生作文应持认真负责态度和以鼓励为主的思想,共性问题应留在课上进行集体交流与讲解,个别性的问题可在批语中简单明确的指出,提醒学生避免再次出现这类问题,课上的讲评包括解决问题,朗读写的好的文章,对整体作文写得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并对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作分析讲解,加深印象,学会运用;第四,老师也可参与到学生的写作中,与学生分享写作经验,朗读自己的文章,让学生来做点评。此外,写作教学还应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日记、做读书笔记和即兴口头小作文等),要求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爱书藏书的习惯、有选择性的进行阅读等。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篇好的作文重在平时的积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

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那么,首先应该有一定的词汇积累,除了课堂上的学习还必须多看一些课外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写日记和读书笔记;其次,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阅读困难和问题,先查找资料或工具书试着自己解决,读完一篇好的文章想想如果自己写会怎样写,列出提纲和简单的思路;再次,要善于观察、敢于质疑,观察是认识事物的起点,是发展创造力的第一步,只有认真观察,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真实可感。另外,要勤于实践、乐于动手,如:做家务、正确使用各种工具、制作模型、亲自做试验等。 “实践出真知”,经过实践会拓宽视野,激发创造力,才会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因此,写作教学一定要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经过回忆、反思和总结,我不仅对写作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把它当做了一门艺术来看,它的魅力不只在于写出的好文章,而在于写的过程,这既是思考、探索、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展开胸怀、荡涤心灵的过程。也因为如此,所以我深深地喜欢写作!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