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12岁以前的语文一年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3:30:54 字数作文
12岁以前的语文一年级字数作文

篇一:12岁以前的语文

12岁以前的语文

——写给老师和家长的话

问题的提出

先从故事说起吧。

某大学教授给大学生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教授从讲台下拿出一只装满大石块的大烧杯问学生:?请问烧杯装满了没有??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装满了。?教授未作评价,伸手又从讲台下拿出一只装满小石子的杯子,高高举起,然后把小石子?哗哗?地全倒进了大烧杯里。教授又问:?烧杯装满了没有??学生们有的说?装满了?,有的说?没装 满?。教授仍未作评价,伸手又从讲台下拿出一只装满细沙子的杯子,高高举起,然后把沙子?沙沙?地倒人大烧杯里。教授笑着问:?烧杯装满了没有??学生们没有声音了,他们不敢再轻率地回答。教授微笑着又从讲台下端出一杯水,高高举起,然后把水慢慢地倒人了大烧杯里。实验结束,教授正式发问:?请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有的学生回答:?看似满的东西其实没有满。?也有的学生回答:?人就如同这个烧杯,说明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教授接着再问:?假如我的大烧杯里先装满沙子或者水,请问大石块还能放进去吗??

这个问题如当头棒喝,促我思考:基础教育、学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的大石块是什么呢?现在语文教科书里选用的一篇篇白话文是语文教育的大石块吗?假如不是,那什么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大石块呢??大石块?的故事促使我对12岁以前的语文应该教什么产生了反思,在学生的童年期该为他们播下什么种子实在是太重要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啊!我们现在种的是什么呢?

12岁以前人的智力发展特点是什么?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12岁之前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人是自然之子,人之成长也如四季之转换。12岁之前如自然之春天,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人的学习的春天是记忆的季节、是积累的季节。12岁之后如自然之夏秋,夏天是生长的季节,是人的理解力生长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在12岁之后的学习应侧重理解能力的培养。人的智力发展特点促使我反思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问题,反思我们到底该怎么教语文?是重记忆,重积累?还是重分析,重理解?这可是遵循人之智力发展规律的大问题啊。

过去的老师是怎么教语文的呢?梁实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朱自清先生也多次在文

章中谈到背诵的重要性:?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俗 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不但能领略声调的好处,并且能熟悉诗的用字、句法、章法。诗是精粹的语言,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学习这些方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背诵便是这种综合的方法。?中国的国学大师、文学大师是怎么产生的呢?可以这样表述:无一例外地在童年时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诗文。茅盾背过《红楼梦》、 鲁迅从小背下《纲鉴》;辜鸿铭背下37部莎士比亚原著作品、杨叔子幼年熟背?四书??五经?、杨振宁熟背《孟子》……过去的成功经验难道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没有启示吗?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几千年的语文教育精华彻底抛弃了吗?

以上反思,使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重构12岁之前的语文教育体系!为了避免使自己走入一时兴起盲目轻率的误区,我慎重地阅读了相关书籍,提出了重构体系的几点理由。

重构的理由

其一,宏观教育史的视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生导师郭齐家教授认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三皇五帝一直到清朝末年。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人文教育的阶段,重视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缺点是重道轻艺。第二个阶段是近一百年来,鸦片战争以后,我们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教育,这个阶段

叫科学教育阶段,缺点是重艺轻道,或者是学艺忘道。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末到2l世纪,是把前两个阶段的缺失加以整合,把前两个阶段的优点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科学加人文整合的新教育阶段。站在宏观教育史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对本民族2500多年灿烂辉煌的文化要珍惜,要传承,要纳入当下语文教学的体系。不可采用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概摒弃。

其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张灏先生在《传统与现代化》一文中指出:?谈到批判传统,首先我们必须澄清一些对传统的误解。我们最需要正视的当然是‘五四’时代所产生的全盘反对传统的思想。这种思想演发到极端,是视传统为一片非理性的黑暗,阻挠 着中国的进步,必须把这片黑暗全部扫除,中国前途才能有光明。这种以黑暗的过去与光明的未来作简单对照,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困难频仍的刺激下,心理失去平衡后的思想产物。因此而对传统所作的全面否定,也难免是情绪的反应多于冷静的反省,武断的曲解多于耐心的分析。然而,不幸的是,情绪的反应和武断的结论常常是一般人所欢迎的。这份‘五四’遗产到今天仍然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就是这个原因。??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它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分水岭,它高

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打倒孔家店,打倒文言文,推广白话文。它无疑是近代中国文化的一场大革命。当历史的车轮走过了一个世纪,我们今天再冷静审视,它对中国的发展走向当然功不可没,但对传统文化的一概抛弃显然失之过偏。其实,即使是?五四?文化运动的健将,哪一个不是在传统文化中浸染成长的呢?朱自清先生曾在文章中坦承,?五四?运动之后中学生国文水平下降了!

其三,个体学习语言的规律。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认为:?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史是人类种系智力发展史的缩影。?人类种系是怎样发展过来的呢?就是靠口耳相传,就是靠不断地背诵民族的史诗、民族的经典、民族的语言、民族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人类的童年就是这么过来的,靠不断地背诵发展他的记忆力来促进他的智慧,促进他的脑结 构的发展。所以靠背诵,人类传承了自己的文明;靠背诵,人类发展了自己的脑神经、大脑,发展了自己的智慧。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结论:12岁以前是人类记忆力的高峰,15岁以后人的理解力慢慢上升,记忆力慢慢退化。根据这一规律,语文学习在小学阶段应以记忆为主,而不是以理解为主!这一规律应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规律。叔本华在《论教育》 一文中论述:?相比之下,记忆力在青少年时期是至为旺盛和坚韧的,所以,我们要特别发挥它的作用,但是这需要我们经过谨慎、周密的考虑以后作出一定的挑选。在年轻时学

篇二: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

“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反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

篇三:12岁以前的语文欣赏tgr

12岁以前的语文 节选 班级 姓名 学号

1.《浣溪沙》宋 秦 观

漠漠清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2.《苏幕遮》宋 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3.《点绛唇》宋 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

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12岁以前的语文一年级)

4.《点绛唇》宋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5.《如梦令》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一剪梅》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7.《醉花阴》宋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声声慢》宋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武陵春》宋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0.《满江红》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1.《蝶恋花》宋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2.《卜算子.咏梅》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3.《诉衷情》.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4.《渔夫》宋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 辛弃疾

郁孤台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6.《青玉案.元夕》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7.《江西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8.《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0.《扬州慢》宋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1.《虞美人》宋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2《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3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5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7行路难·其一 唐代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8春望 唐代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9马说 唐代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0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1长相思·山一程 清代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2大学 曾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33论语 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禽问

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篇四:《12岁以前的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建设初探 2

《12岁以前的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建设初探

【摘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结合语文学科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崔峦老师说过“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以“大阅读”为重要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尤为重要。”我校顺应新一轮课程建设要求,积极引进《12岁以前的语文》,推行利用经典诵读来加大学生识字量,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进而营造书香校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探索。

【关键词】扩大阅读 经典诵读 阅读能力 识字增量 书香校园

一、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12岁之前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人是自然之子,人之成长也如四季之转换。12岁之前如自然之春天,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人在学习的春天是记忆的季节,是积累的季节。要引导小学生记忆背诵中华经典古诗、美文,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12岁以前的语文》全册共六本,其中收录了《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国学经典;收录了唐诗、宋词、《诗经》《古诗19首》《楚辞》、冰心、泰戈尔、普希金等经典的古体诗词和现代诗歌;收录了图画书、童话、儿童小说等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从小多读些经典诗词,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还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低年级学生要认识600-1800个常用汉字,这一巨大的任务让很多从事低年级教学的老师感到很茫然。很多老师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学,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进行书写。可到后来学生的回生率和错误率依然居高不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此,我想引用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名言:“知识应当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我们不能为了教字而教字。在教学生识字时,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极大的活跃。唯有这样才有利于知识的有效吸收。自建校以来,我校也努力建设“书香校园”,打造读书氛围。伴随着优秀经典诗文的阅读内容而来的是诵读方法的兴起,让学生去整体感悟、吟咏、体味。笔者在大语文的观念上,成立课题组,努力推行利用经典诵读来加大学生的识字量,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进而营造书香校园。

二、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的途径与方法

为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拓展学生的视野,学校率先确定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为实验班,并规定除了基本诵读时间外,试验班教师必须一周挤出一节课专门教学《12岁以前的语文》的内容。实验班老师利用拓展教材《12岁以前的语文》,制定晨读计划、教学计划表,结合课堂教学,旁征博引,走进经典,引领经典诵读之先。在探索中,老师们形成了共识:经典诵读可以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加大识字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老师们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听,让古典萦绕学生耳畔

即听诵读录音、歌曲。通过播放国学经典、古诗文录音,以及古诗词为词的名曲,比如《水调歌头》、《春江花月夜》、《念奴娇》等,让学生通过名篇名句朗读、赏析及有关的趣闻轶事,使古韵悦耳,沉浸其中,继而遐想联翩,心旷神怡。而这些过程有都是融入到教学中,不显突兀,推进得宜。

(二)看,让经典浸润孩子人生

即利用班级的多媒体设备,让孩子观看经典故事,还通过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小明星”等方式,利用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班级黑板报,开辟经典诵读专栏,班级可利用的墙壁、走廊张贴经典字画、学生阅读经典的感悟、经典阅读篇目介绍等,学生于课余可随处欣赏这些佳作名言,感受经典气息。

(三)读,让校园处处诗声朗朗

为积极配合语文学科课程建设探索,学校规定,所有班级在早晨7:40早读之前,必须诵读《12岁以前的语文》,国学、诗词、儿童文学都可以。实验班要拿出两个语文早读来诵读《12岁以前的语文》。另外,为适应孩子们在诵读经典过程中的改变,阅读需求的提升,学校规定,所有班级进行午读,午读时间为12:00-12:20,任何看护教师不得以其他借口占用孩子午读时间。更有老师积极创新,锻炼孩子边收书包遍背诵经典诗文,既合理利用时间,又有效防止孩子乱讲话。诵读是学生走进经典的主要途径,课堂中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注重学生诵读的验收和评比。此外,布置学生在课余诵读、阅读经典名作任何。给学生诵读情况反馈时间,由语文教师专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讲,将阅读之感牢记于心

尤其是对《国学》这类经典,我们需要让孩子们读,更需要让孩子们思考,还需要让孩子们感悟。通过大量诵读与讲解,学生可以深切的感触到国学的魅力,为进一步学好它做准备。在这方面要注意现代与古代的区别,做到古今一体,讲解的内容通俗易懂。在这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也可以让同学们自己讲述一些有关的典故,以此提高大家对国学将自己诵读的经典文章背出来,或讲讲自己搜集的有关故事,并指派专门人员记录每天诵读的学生姓名及内容,每周总结一次,优秀学生直接飞信通知家长进行表扬。这项活动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复习,同时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自从有了这个诵读展示的平台,孩子们自信心得到提升,班级中营造了读经典、诵经典的良好氛围,就连平时里默默无语的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上台背诵,学、比、超的诵读气氛,渐渐地越来越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成功的表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讲诗文的意境、情感和韵律。

(五)赛,用比赛激发诵读热情

在开展实验中,班级会出现几个兴趣缺缺的孩子,我结合孩子们近期诵读成果,举行“美文诵读比赛”和“读书交流活动”。在美文诵读赛中,要求全班学生必须参与,学生结合班级晨诵诗与“12岁以前的语文”古代诗文篇章自主选择诵读的内容,积极准备,自我创新,将一篇篇儿童诗展现在大家面前。可以独诵、组合诵、更鼓励学生在表演中诵读,通过读经典、诵经典、演经典、学生们在快乐中诵读,在诵读中成长。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中总结,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另外,几个试验班教室也正在积极探索更具挑战性的比赛方式,可以进行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比赛、年级与年级之间的比赛,以集体的力量感染个别学生。

三、半年经典诵读活动给我们带来的收获与反思

半年经典诵读活动虽然做得很累很忙,但也给我们带来较大的收获。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诵经典,促进品德培养

中国古语云:“教儿初孩,儿童时期,天真无邪,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凡为人父母、师长者,在孩子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空叹为力。”古人先贤所遗留下来的古典教育理念,

与我们今天的教育观、人才观不谋而合。即,要想成才先要做人,品德、智慧要从小培养,并逐渐内化为孩子自身的修养。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虽只有短短半年,但孩子们的言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文明的现象减少了,学会礼貌待人,学会谦让,更懂得尊老爱幼、尊敬师长了等等,这些变化都是令人欣喜的。

(二)诵经典,启迪学生智慧

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加大识字量,渗透智慧美。一年级刚上学开始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篇目时,不认识的字很多,但是通过两个月的诵读,学生们的识字量明显增加,学生识字量大大增多,识字能力大大提高。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学生应学会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在诵读经典中,仅一年级上学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与同期非诵读经典学生比,要多学600多字,识字量几乎提前了一年。由于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文章都注上了汉语拼音,方便了学生拼读,通过多读,识字能力大大提高。而对于高年级孩子,我经常对班级孩子提孔子的话“温故而知新”,我们依照这个原则背诵《老子》,长期的实践,让学生把这种意识渗透到平时学习中,学任何东西都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另外就是反复记忆方法。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该记忆的东西就是要牢固记忆,大部分学生树立了这个观点。

(三)诵经典,提高自身信心

孩子们《12岁以前的语文》时如获至宝,当半年的经典诵读训练下来,孩子们出口成章,国学经典、现代文学、儿童文学语句信手拈来,当他们与亲戚、朋友的孩子相处时,他们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而且使他们更加有兴趣接着背诵下去。尤其是当家长对孩子的记忆力表示惊叹时,他们也增加了信心。

(四)诵经典,规范日常言行

几乎所有的经典著作,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无不以其抒情的美、技巧的美来感染人,以其丰富的意象和美妙的意境,对人的性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净化、延伸和升华。读之则朗朗上口,诵之则心领神会,吟之则意气飞扬。在诵读中生命的能量在无比的欢愉中得到释放,心灵在自由而舒展的意境中获得怡心的体验和感受,营造和谐、人文的校园文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一时之举,更不可急功近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作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来实现,其中之一就是长期的文化熏陶。半年来,我们对课题的不断研究,有收获,也有遗憾,有惊喜也有失落。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半年经典诵读活动在收获的同时,也仍然困惑难解,迷茫难分。这些困惑于迷茫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我校属于典型的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学生存在一定的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面对正常的学习任务,完成起来有时感到十分吃力。如何处理好差生诵读经典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诵读结果难以评价

学生诵读经典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虽然我们通过多种活动和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还预计通过期末抽背、抽默、基础检验等方式考察学生诵读经典的结果。但是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阻碍了诵读经典的开展。所以,为了让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断完善经典诵读评价体系,有待继续探究。

(三)教师读书现状堪忧

校长读书教师才读书、教师读书学生才读书。教师要有书卷气,校园才能溢满书香。教师们读书多半是教育教学类刊物,而没能和学生共同背诵经典,一起品味经典的味道,教师

理应成为学生经典诵读的榜样。教师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关键因素,承担经典诵读工作的教师应该是一支道德水平高、语文素养好的教师队伍。但是现在看各校担任经典诵读工作的教师队伍参差不起,有些教师很难胜任,做好经典诵读师资培训工作是当务之急。

(四)“不求甚解”争议不断

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不求甚解,只求适解”,在课堂上我也是重在诵读,不重讲解。低年级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如一年级孩子,在学习《三字经》时,只有个别篇目会讲的十分到位,大多都是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背诵,我们的目标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先让孩子对经典有深刻印象,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而有些评论指出,儿童对所背知识不了解,久而久之会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厌倦,再者,不理解意义的背诵,遗忘的也快。国学的生涩难懂是事实,争议也有一定的道理,下一个阶段,这也将成为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

腹有诗书气自华。品读经典文化,聆听先哲教诲,在诵读氛围里建立小学生精神家园,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读千年经典,做少年君子”。当孩子们把金色时光用在接受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上时,树立高雅的情趣和高远的志向,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的最终理想吗?我们在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让《12岁以前的语文》渗融于学生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参考文献】

1、《浅说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性》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3、孙双金,《12岁以前的语文 序》,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2页。

4、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1-01。

5、《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第12页。

篇五:十二岁以前的语文----古诗---二年级

十二岁以前的语文----古诗

凉 州 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 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其四)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七首

唐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 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 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 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 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 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 马踏深山不见踪。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wèi)城朝[zhāo]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 中

唐 王维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杂 诗

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寒 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江畔独步寻花 其六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塞下曲(其三)

唐 卢伦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晚 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竹枝词 (其三)

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暮江吟

(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秋 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赠 别

唐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三衢(qú)道中

(宋)曾 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蚕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惠崇 春江晚景

(北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lóu hāo)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晚 春

唐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病 牛

宋(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