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花山梗概300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1:35:30 体裁作文
篇一:毛主席在花山梗概
毛主席在花山梗概
今天我阅读了【毛主席在花山】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毛主席关心和爱护群众的事。
1948年毛主席转移到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居住,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而操劳着。毛主席门前有一台石碾,是乡亲们碾米的地方。警卫员为了不影响毛主席的工作,让村长叫乡亲们到别处去碾米。毛主席知道后,执意把乡亲们请到自己的房前碾米,把自己一直不舍得喝的茶叶请乡亲们喝,并和警卫员一起帮乡亲们碾米。
课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句子是:“同志,你想过没有,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能有今天这个胜利的局面吗?”毛主席这令人感动的话语,让警卫员不得不服从命令。我被我们独一无二的好主席各个的言行举止所打动!
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毛主席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充分地认识到毛主席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无私工作的伟大情怀。正因为毛主席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人民群众,所以他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受到了很深的教育,那就是:关心人民,关心他人,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赢得他人的拥护。
篇二:毛主席在花山梗概
《毛主席在花山》梗概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毛主席在花山梗概300)一九四九年春夏之交,毛主席在花山村一个借用的农家宿舍里夜以继日的为人民解放的事业操劳着.一天,毛主席忽然抬起头问警卫员今天为什么没有听见碾米声,警卫员把事实告诉了毛主席,只见毛主席皱了皱眉,让警卫员把乡亲们叫回来。没过多久,警卫员回来了,这时,毛主席一边表扬他一边又交给了他另一个任务——把茶沏给乡亲们喝。虽然警卫员知道这茶是毛主席最舍不得喝的,但是,他还是按照毛主席的意思办了。乡亲们的放下手中的农活,都跑过来喝茶。这时,毛主席出来了,他给大家讲了讲喝茶的好处,然后,他还叫警卫员一起帮着乡亲们干农活。
篇三:五年级梗概
《开国大典》梗概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参加的人数总达三十万人。会场在天安门广场,主席以设在天安门楼上。广场上汇集了群众队伍。下午三点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三十万人的目光投向主席台。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乐队奏起国歌。毛泽东主度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升旗时还响起54门齐发28响的礼炮。接着,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海军、步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都经过主席台进行检阅。阅兵式完毕,人民群众们开始游行。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欢着,欢呼着,退出了广场,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青山处处埋忠骨》梗概
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毛主席接到电报后无比悲痛。彭老总要求把岸英同志的尸体运回国,可朝鲜首相请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毛主席渴望见一见儿子的遗体,但他想到:朝鲜战场上多少中华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毛主席最终做出了艰难的抉择——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毛主席在花山》梗概
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村,他日夜操劳着解放全中国的事业。
一天早晨,毛主席忽然发现门口的碾台没有碾米的声音。一问警卫员才知道,原来警卫员怕打扰毛主席工作,就请乡亲们去别处碾米了。毛主席听了这话之后,很生气,告诉警卫员,不能因为他们而耽误群众吃饭。应该把碾米的群众请回来。 警卫员请回碾米群众后,毛主席让他把自己一直舍不得喝的茶叶沏给碾米的群众们喝。警卫员不肯,毛主席又告诉他,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虽然他是主席,也不能搞特殊。警卫员把沏好的茶水倒给乡亲们喝,这时,毛主席来了,对乡亲们说起了喝茶的好处。说罢,他又帮推不动碾子的乡亲们碾米。这时,一位老人发出疑问:“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篇四:12.26毛主席在花山
备 课 记 录 表
上课时间:12月 26日 星期五
教材内容:28毛主席在花山《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篇五:毛主席在花山教案
《毛主席在花山》详案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同学互助的形式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的难词
2、 朗读课文,概括毛主席在花山的事情,感受毛主席普通群众的情怀。
3、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方法。
4、 尝试着写梗概。
二、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毛主席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主席关系、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尝试着写梗概。
四、 教学过程
(一)、题目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毛主席在花山》,全班齐读课题。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呢?
(预设:1.花山?2. 为什么去花山?3.什么时候? 4.住在哪里?5.去干什么?6.事情?)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会提问题。今天是老师第一次给我们班的同学上课,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回答这些问题。那这两个最简单的问题就让给张老师来解答吧!
(学生读)河北省阜平县有一条优美秀气的河,叫胭脂河。胭脂河边的山沟里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花山。花山村前村后的山坡沟壑满是花草树木,春天,满山的桃花紫荆花喧闹枝头;秋天,有醉人的野菊、迷人的红叶。村东一条小河,缓缓穿村而过。潺潺的水声夹着百鸟的齐鸣使这个山村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评:第一次读就读得如此流利,真不简单)
(学生读)1948年5月18日凌晨,毛主席的住地城南庄遭敌机轰炸。于是,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在极端绝密的情况下,毛主席秘密转移到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隐在大山里的巴掌大的美丽小山庄。
(评:在你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当时情况很危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那么其他的问题就要请同学们去课文中寻找答案了。(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遇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不理解的字词请工具书或同桌帮忙)
师:我们知道学好一篇课文的先决条件是把课文读正确,你觉得哪些字词较难读或较难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理解旮旯):旮旯这个词语比较难读。师:对,这是这篇课文的生字,老师想请你来做小老师领读,把这个词语读3遍。你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偏僻的地方)真棒,你懂了这个词。那老师还是要考一考咱们班的学生,花山比较偏僻叫山旮旯,门角落我们可以叫做门旮旯,房子的角落叫犄角旮旯。
生:这个词语不懂。师:谁愿意帮助他?
(出示词语:旮旯 沏茶 笤帚 吱吱扭扭 凉多音字)事先准备好黑板条
师:读准读懂了词语,再来看看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吧!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预设师:五(1)班的同学真有效率,看到那么多跃跃欲试的小手,张老师知道答案在你心中了。
预设师:看来咱们五(1)班的同学都比较严谨,没想好最好的答案就不愿举手。没关系,大胆一点。你愿意试试吗?
回答3.1948年的春夏之交。师评价:找到故事发生的时间了
4.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师评价:你真会找
5.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师评价:我们发现了这几个问题的答案都出现在第一自然段,请同学读一下。(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去干什么。我们知道毛主席正在干一件大事,关系着四万万群众的大事。(抓重点词“夜以继日”,这句话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毛主席工作的状态,哪一个?你知道这个词语什么意思吗?不分日夜,没日没夜。 1948年,是中国共产党决战的一年,所有毛主席夜以继日地操劳着
1948年,9天的花山之后,中共中央将在西柏坡成立当时中国革命的最高统帅部。所以,毛主席夜以继日地操劳着
1948年,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准备夺取全国胜利。所有毛主席夜以继日地操劳着
白天想战略方针,晚上想如何安排各个领导人员,这一件件大事,让毛主席寝食难安,日夜工作。但在花山的这些天里,他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中国解放吗?不是。
那么他在花山做了什么事情呢?
5.(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送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真棒,你真会概括)(他说完了,有谁要补充的吗?)(看来这些问题都难不倒我们五(1)班的同学们)
2、课文讲了三件事,请问这三件事在文中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所以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三)、默读感受
师:这三件事都是毛主席为群众而做,那么我们会在这篇课文中看到一个怎么样的毛主席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细细品位主席的一言一行。默读课文,在句子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预设交流:
师引语:同学们,老师从你们的奋笔疾书中看出你满满的感受,让我们来交流吧! 交流前,提个小
要求,同学站起来读句子前,先说出是第几自然段。
①?? 说说你的感受。(我觉得毛主席为群众着想,关心群众??)
②这怎么行?什么不行?
③谁认为行?理由是什么?(警卫员村长认为行,理由是怕影响毛主席工作。)(是啊,我们联系第一自然段,毛主席工作多忙,多重要啊,忙得都是国家大事)
④是啊,他们把主席放在了特殊的位置!
⑤然而主席却认为不行,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上,你也许又有了新的感动?(皱了皱眉、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严肃)穿插感悟读
⑥在香烟拿起又放下的一刹那,主席想到了什么?
⑦交流感悟读
(师评价语:Ⅰ、多么真实的想法。读——
Ⅱ、宁愿自己忍受吵闹声,也得让群众吃上饭。读——
Ⅲ、这就是主席,关心群众的好主席。读——
①谁还找到了其他的句子?
②出示句子
③体会到什么?
④一位关心群众的好主席,一个慈祥的长者。读——
(中间学生若讲到别的句子,老师适当点评)
①为什么这样的句子也能让你感动!警卫员为难的是什么?
②出示:这筒茶叶是南方工作的同志送的,转了好几道手才送到毛主席这里,他一直没舍得喝。(抓住:“转了好几道手”“才”“一直没舍得喝”理解)
③师:可是如今主席却要怎样做?
a、指生回答(主席却要把这筒茶叶给群众喝,警卫员为难了。)
是啊,在毛主席的劝说中,我发现了有两个反问句,谁来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
(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
正是有这样一个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想让群众都能过上幸福日子的主席,我们的革命才会取得胜利。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茶叶,这还是普通的茶叶吗?它代表着——?
(代表着毛主席对群众的一份爱、一份关心、体贴)
⑦这就是主席,一个关心群众体贴群众的好主席,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语重心长的话。(男生读——) c、他一直没有把自己放在特殊的位置,他认为他只是——?(普通的百姓、为人民的公仆)
①一个热爱群众、关心群众的主席让我们感动,文中主席的哪些一言一行还引发了你深深的感动? ②预设:
Ⅰ“从舀了两碗茶水”看出主席一点都没摆架子。(评:是啊!细小的动作)
Ⅱ“从你们俩歇会儿吧”看出主席十分的关心那位母女。(评:简简单单的话语)
Ⅲ“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看出主席平日里也要经常干这活。
(评:深入群众)
⑦是啊,其中的一位老人细细端详后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出示句子,指生读)
这里老师有个小小的疑问了,这位老人他见过主席吗?
四、写作特点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三件事: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送去茶水,帮群众碾米。在你看来,这三件都是小事,与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解放事业操劳着比,有这明显的落差,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刻关心群众,把群众放在第一位、平易近人的好主席。这也是张老师今天要教你们的第一个诀窍:写作文时就可以运用对照比较法,衬托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五)说一说
看着黑板上写的三件事情,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三件事情串联在一起吗? 自己试试
交流
评价(如何把这个故事的发生的时间地点联系在一起就更好了)
(听了你说的,我相信没看过这篇课文的人都已经了解这篇课文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你们说的就是我们这个单元作文的其中一块——写梗概。 写梗概能帮助我们更快记住文章的内容,提高同学们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
这也是张老师今天要交给同学们的第二个诀窍:如何写梗概呢?就是先概括出一篇文章的各段大意,把它们串成一段连贯的话,适当保留一些关键语句。你会了? 时间关系,老师在课堂上不能让同学一一交流,那请你们把梗概写下来,课后同桌或四人小组进行修改。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