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杨梅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7:26:48 字数作文
篇一:德化县杨梅乡白叶村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办法
德化县杨梅乡白叶村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办法
为坚持依法治火,严格火源管理,运用科学的组织方法,采取各种法律、行政、经济措施,及时有效扑救森林火灾,实现森林火灾“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资源损失,促进林业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概况
白叶村设有10个村民小组,有7个自然村落,263户956人,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面积20418亩。
二、机构与职责
1、指挥机构。成立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村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协调工作。
组 长:陈忠昀(书 记) 联系电话:13906997249 副组长 :陈文禾(村主任) 联系电话:13959829128 成 员: 陈忠祥(支委兼护林员)联系电话:13665983483 苏有贯(支委) 联系电话:13599130675 陈忠奋(副主任) 联系电话:13859729147 陈金妹(村委) 联系电话:18959919896 林礼圳(护林员) 联系电话:13959944584 陈亮合 (护林员) 联系电话:13505937415 乡镇挂村领导:王杰生(武装部长)联系电话:13808535836 驻村工作队:梁贵程(乡镇干部)联系电话:13599930338 2、工作职责。领导小组成员采取包片包点包户划分责任片区、责任点。日常负责森林防火宣传,联系、巡查、观察、报告火情;火灾发生时,负责向上级报告、组织群众扑火队处
置初始火。火灾发生后,负责落实更新造林工作。
三、森林火灾的预警
1、本村防火重点区域。为保证森林资源的安全,根据我村人员活动和农田耕作情况,确定稿溪、陈地、中白叶角落为我村森林防火重点区。
2、森林防火宣传。大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采取“一对一”的措施,对本村的老人、小孩、痴呆人员监护人重点宣传,不留死角,力争做到家喻户晓。
3、森林火险预警响应。根据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发布的火险信息,及时更换森林火险标识牌,向群众示警。做好分级响应:三级火险以上督促本村全体护林员上山巡查,村级森林消防队伍进入戒备状态;四级火险以上村两委和护林员全员在岗对重点部位严防死守,并及时将禁火令传达至每家每户,村级森林消防队伍集结待命。
四、森林防火物资储备 我村储备砍刀6把。 五、森林火灾的处置
发生森林火灾时,按步骤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向乡镇和县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起火地点、起火原因、山场植被疏密情况。
2、组织本村森林消防应急队伍处置初始火。
3、在主要路口安排熟悉地形的人员担当火场向导,为调派的森林消防队伍带路。
4、及时通知森林火灾可能威胁到的房屋中的人员马上疏散。
5、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提供扑火需要的应急食品和饮料。 六、灾后处置
1、森林火灾扑灭后,组织本村有关人员看守火场,防止
发生死灰复燃。要求明火扑灭后3小时才能撤离火场。
2、组织火烧迹地的更新造林。
附件:1、白叶村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名单
2、白叶村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工作小组责任片区一览表 3、白叶村护林员责任片区一览表 4、白叶村森林防火重点部位情况表 5、白叶村森林消防队伍名单通信录
杨梅乡白叶村党支部
杨梅乡白叶村委会
2010年12月8日
附件1
白叶村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名单
附件2
白叶村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工作小组责任片区一览表
篇二:德化县姓氏志
? 德化县姓氏志
一、本志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如实记录德化县姓氏的历史和现状。
二、本志篇目依据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文件(闽志委[2002]1号文)要求,结合德化县实际情况设置。
三、本志上限溯至姓氏发端,下限截至2006年底。
四、本志采用章、节、目结构,按时序记述,部分结合纪事本末体。1000人口以上的姓氏独立设章,章下设源流、分布、谱牒、文物和人物五节;1000人M以下的姓氏合章编写,章下酌设节目,排名不分先后。
五、本志以各乡镇政府暨各姓氏提供的姓氏志资料为主要依据,参照省、市、县有关史料编写。
六、本志中全县人口总数,为德化县公安局户籍管理部门提供的2005年1月在册人M微机统计数。各姓氏人口数为各姓氏统计数。
七、本志中民国前人物以八品(含同级、下同)、举人以上者为人志对象。民国成立至今人物以行政正科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高级以上者为入志对象。非以上对象而有特殊贡献、特别影响的人物也入志。以生年先后为序。
八、本志纪年,民国以前采用朝代年号,括注公元纪年;民国时期采用民国年份,括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律采用公元纪年。本志统计数字、民国年份、公元纪年均用阿拉伯数字;民国成立前历史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月份(一般指农历)、不定数、世次、习惯用语中的数字使用汉字数字。
九、本志中古地名一般括注今地名或辖属,无从稽考者,恕无注明。
十、本志酌用概指时间文字。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乃以1949年10月1日为界;“文化大革命”期间概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改革开放以来”指1978年12月以后。
目录 ·
?
?
?
?
? 封面 德化县姓氏志 《德化县姓氏志》编纂委员会 编辑室人员 审稿单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序 序 凡例 图片 德化县地图 德化县城关 照片附图 德化县公务大厦 德化县城一瞥 县城富东街 县城德新街 赤水镇李山锦屏堂 赤水镇李山始祖陈汉 赤水镇李山水尾宫 赤水镇戴云狮峰岩 城关大旗山西校场上李山始祖陈汉墓 金门下坑(夏兴)陈氏宗祠 龙浔镇高阳村顶头堂 浔中镇乐陶村坂上堂 龙浔镇高阳村胪传堂 浔中镇乐陶村凤昌堂 葛坑镇富地村卓地厚大堂 春美乡新阁村颍川堂 国宝乡祥云村西乾堂 雷峰镇蕉溪村葛埔井堂 雷峰镇蕉溪村新厝堂 龙浔镇高阳村长林琼林堂 陈氏入闽始祖大宗祠追远堂 葛坑镇三山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永泰县洑口乡金山堂 国宝乡北斗口大东堂 杨梅乡大龙堂 水口镇久住村双溪口钱山堂 盖德乡宴林口世紫堂 美湖乡尊美厚房祠堂 三班镇双桂桥 水口镇淳湖村湖山桥亭 三班镇硕杰明郑沛墓 仙溪郑佛胪墓 三班镇三班村大兴堡 上涌镇桂格村永思堂 三班镇三班村光裕堂 三班镇东山洋村光裕堂 龙浔镇宝美村龙井祖宇 宋代瑞坂墓道碑 葛坑镇富地村梅岭堂 春美乡双翰村新兴堂 春美乡双翰村世德堂 龙浔镇大坂村柳金堂 水口镇承泽村美山堂 赤水镇锦洋村钱安堂 葛坑镇泮侯堂 龙浔镇官路下璐霞堂 桂阳乡王春村宏开堂 水口镇榜上村厚塘堂 明崇祯元年进士赖垓画像 琼溪颖川堂赖垓代天赴楚封藩竖匾 大铭乡琼溪村颍川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汤头乡吉山村上井堂大厅 三班镇龙阙村龙山堂 上涌镇门头村卿元堂 南埕镇西山村长安堂 龙浔镇丁墘村沙头堂 雷峰镇长基村石龟堂 水口镇亭坑村龙兴堂 水口镇村场村石柱隆基堂 浔中镇沙堤祠堂 李道泰像 葛坑镇田地后裕堂 桂阳乡彭坑村凌山长墓 南埕镇半岭村井后堂 南埕镇半岭村瑞斗堂 美湖乡洋坑村龙源堂 龙浔镇湖前社区湖前堂 水口镇八逞村东龙堂 赤水镇永嘉村珊宝堂 赤水镇福全村厚德堂 美湖乡上岸村科荣堂 盖德乡凤山村儒山宗祠 金液洞 汤头乡福山村秋竹堂 龙门滩镇霞碧村东山堂 三班镇奎斗村理阳上垵堂 三班镇奎斗村理阳儒园堂 儒园堂厅堂 儒园厅堂“父子联登”牌匾 理阳洞内寨红石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宝乡格头村连氏大宗祠—诒燕堂 国宝乡格头村安济林诒燕堂 2006年12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为诒燕堂题写的匾额 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丁启濬为安济林祠宇题写的匾额 南埕镇蟠龙村大楼堂 南埕镇蟠龙村厚安堂 南埕镇蟠龙村龟洋仁寿堂 龙门滩镇硕儒村碗坑敦永堂 雷峰镇双芹村双芹堂 雷峰镇荐解村侨胞捐建荐解小学落成典礼 赤水镇铭爱村小班里开基祖宇 赤水镇湖岭村美趣堂 铭爱村下明光祠堂 铭爱村五百年桂花树 赤水镇铭爱村一瞥 上涌镇下涌村侯伯卿封侯堂 下涌村桐仔坪郭起墓 下涌村墓亭垵宋进士、江西省德化县知县郭体墓 汤头乡坑里龙美堂 雷峰镇埔头千年水松 浔中镇世科村燕贻堂 世科村驷高石塔 世科村古樟树 浔中镇世科村一角 三班镇泗滨村永茂堂 永茂堂大门 永茂堂大厅 三班镇东山洋村颜芳墓 三班镇泗滨村鸟瞰
篇三:德化县域概况
德化县域概况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东经117°55"~118°32",北纬25°23"~25°56"。东与永泰县、仙游县毗邻,南和永春县接壤,西连大田县,北毗尤溪县。辖龙浔镇、浔中镇、三班镇、龙门滩镇、雷峰镇、南埕镇、水口镇、赤水镇、上涌镇、葛坑镇、盖德乡、国宝乡、美湖乡、大铭乡、春美乡、汤头乡、桂阳乡、杨梅乡等10个镇、8个乡,共有11个社区、191个行政村。全县土地总面积2209.48平方公里。
德化县地处福建省第二大山脉戴云山脉主体部分,以中低山地为主,大部地区海拔700米以上,为闽中地势最高的县份。境内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58座,最高峰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为闽中第一高峰。地势由中部略向四周倾斜,呈层状逐级下降,最低点仅217米,境内相对高差达1639米。全县坡度大于25°的土地占总面积的40.7%,小于15°的仅占 24.7%。
德化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温热湿润,四季长青,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7.9℃,年降水量1744毫米,无霜期270天。区内水系发达,主要河流有浐溪、涌溪、双翰溪、大樟溪。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4万千瓦,可开发16.27万千瓦,德化为首批全国农村电气化达标县之一。
德化县有高岭土、无烟煤、铁矿石、黄金、钨、锰、铅锌、石英石、石灰石、钾长石、叶蜡石、泥炭等40多种矿藏,其中铁矿石、高岭土、石灰石储量均在亿吨以上,黄金储量20吨以上,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很大,目前已发现的大小矿产地279处。城关云龙桥场边洋、葛云、蕉溪等地有温泉。
德化县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和省级森林公园各1个,是我省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级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县份。
德化县拥有抗日时期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驻地坂里旧址,九仙山、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石牛山、岱仙漈瀑布、龙门滩水库库区等旅游景观资源。德化县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有古瓷窑址200多处,其中屈斗宫德化窑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仙山唐代弥勒石刻造像、唐宋冶炼遗址、宋代水利工程丁溪林厝圳、长廊屋盖梁式木桥等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一、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德化县土地总面积为220372.4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5099.49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85%;园地面积4816.8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18%;林地面积177643.5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
的80.62%;牧草地面积8087.9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3.67%;城镇及工矿用地面积4725.24公顷(其中“203”村庄用地面积2705.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14%;交通运输用地面积2397.68 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09%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262.34 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8%;其他土地面积4339.4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97%。
篇四:德化古代窑址
德化古代窑址
德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重要产瓷区之一,德化窑址于1961年5月由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斗宫德化窑址”(包括浔中、三班、盖德3个乡镇宋至明代的窑址)于1988年1月13日公布提升为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近40年来的普查,迄今全县已发现唐宋元明清历代古瓷窑址238处,古陶窑址6处,窑址遍布全县各乡(镇)。
现将1976年重点发掘的碗坪仑宋代窑址、屈斗宫宋元时代窑址和全县已发现的古瓷窑、古陶窑遗址简介于下:
一、碗坪仑古瓷窑
碗坪仑宋代古瓷窑,在县城西部盖德乡盖德村,距县城约7公里右侧的山坡上。窑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1966年2月普查发现,1976年6月9日至7月16日,由省、县、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组织发掘,揭露总面积87.25平方米。在第2层(上层)、第3层(下层)发现残窑基2处,出土各种瓷器和窑具共1700余件。
上层窑头尾已被破坏,窑残长12米,宽2.60-2.80米.残高0.15-0.25米,窑壁用长方形砖砌成,两壁有残窑门5处,该层系青瓷与黑瓷共存的堆积,迭压在白瓷堆积之上,出土釉、黑釉和酱釉瓷器497件,产品有碗、盘、碟、钵、罐、壶、瓶,以碗、瓶为主,造型以瓶和军持为优。有迭烧、芒口覆烧、套烧、支烧和扣烧等方法。出土的生产工具27件,有垫圈、垫饼、垫柱、匣钵、筒形垫具、试片、磨钵和铁刀。在中部偏东的古瓷堆积层,出土了早至唐“开元通宝”,晚至南宋“建炎通宝”的14枚铜钱,根据瓷器的造型、纹饰、釉色和制法特征推断,该层为南宋的龙窑。
下层发现一个窑头和近似半椭圆形的残窑基,残长约3.70米,身宽1.40米,残高约0.70米,窑头券顶已经倒塌,火腔、通火孔及窑壁保存尚好。出土的生产工具有垫托、托盘、垫柱、匣钵、支圈、垫圈、垫饼、钵模、小碟模、带把模具117件。瓷器产品均为白瓷器,有碗、盘、碟、洗、钵、壶、瓶、盅,粉盒的数量最多,质量最好。部份产品因火候差异呈青白或灰白,乃至牙黄。烧制方法以支烧为主。根据瓷器的造型、纹饰、制法等特征的综合分析,该层为北宋的龙窑。
碗坪仑的产品,形式多样,坯体多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上釉技术主要采用蘸釉和荡釉兼用的方法。北宋器物的碗、盘、粉盒盘口特大,花纹富丽而注目。产品造型精致,圈足宽矮规整,胎质薄细,致密度高。釉色滋润,白里泛青。装饰方法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线条简洁粗放,流畅明快。纹饰以莲荷、牡丹、云水、蕉叶和缠枝花为主体,兼有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珠点、鱼、鸟等几十种,构图严谨,生动秀丽。南宋碗坪仑窑,改生产青瓷和黑瓷两大系统,除以碗、盘、钵、罐、壶等日用瓷外,还新生产了大量造型美观,形式多样的荷口花瓶和军持。这些产品质坚胎厚,圈足外敞,同类器形式变化多样,造型端庄持重,釉色青里闪灰,透明如镜,体现了南宋瓷器注重釉色的时代风格。器表多素面,花纹较前期显著减少,那种图案规整、线条粗放、丰富多彩的纹饰,已为少量划刻粗糙和模印的瘦长莲瓣纹、云水纹和弦纹所代替。新兴的用毛笔书写款识的方法,为后期瓷器装饰的多样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碗坪仑窑址出土的军持、粉盒和腹部凸印莲瓣纹的青白釉小花瓶产品,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发现。证实它是一个重要的外销瓷窑址。
二、屈斗宫古瓷窑
屈斗宫窑位于浔中镇宝美村破寨山西南坡上。
这座于1976年由省、地、县、厦门大学历史系联合发掘的宋元时代古瓷窑址,范围较大,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150米。挖出的窑基全长(坡长)57.1米,宽1.4-2.95米,共有17间窑室,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完、残瓷器标本。
屈斗宫窑窑头火腔和窑床基本保存完好,从窑基现存构造看,窑体宽大,火腔狭小,呈半圆形,火腔与窑床交界处,保留有5个通火孔。窑室一般呈长方形,两边都留有火路沟。室与室之间保留有隔墙(或称挡火墙),隔墙底设通火孔,由残存隔墙观察,隔墙系由窑室底部砌叠至窑顶部。窑室底部倾斜,有分间(或室),但不分级。上铺石英细砂,砂上放置匣钵垫或托座。
窑基共残存14个窑门,其中11个开在东边,3个开在西边。窑身两壁外附有护墙,一般建立在两个窑门的中间,以保护窑壁。窑顶全部坍塌,从窑室内出土的模形砖考察,窑顶应为拱形。
根据窑基出土的现状和结构分析,它既不同于龙窑,也不同于阶级窑,而是属于由龙窑发展到阶级窑的一种独特的窑炉类型——“鸡笼窑”。
屈斗宫窑出土的生产工具印制铜锣盘,小盘、直道纹洗、莲瓣纹碗、缠枝纹盒和军持的印模,制坯(修坯)用的转盘,有敲开匣钵的铁窑刀,有作为承托各类匣钵的匣钵垫,有装烧各种器物的匣钵(平底钵、凸底钵、圆底钵)和匣钵盖,有覆烧芒口碗的支圈,有莲瓣纹碗和洗形器对口烧的托座,有放置支圈用的垫底饼,还有垫圈。出土器物的品种有碗、盘、碟、壶、罐、瓶、洗、盅、盒、高足杯等十余种,而每种又各有不同形状的变化,多样别致。瓷器的釉色大致可分为两
种,一种近乎影青系统的白釉,有的洁净滋润,光泽强,纹饰从釉色反映出来,显得非常美丽;二是白釉有的洁白无疵,滋润纯净。此外,或灰或黄,或深或浅等不同色调,都是在焙烧过程中未烧熟和生烧所造成的败色。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浮雕等。纹饰有弦纹、卷草纹、篮纹、云纹、直道纹、篾纹、钱纹、凤纹、莲瓣纹和人物,还有莲花、梅花、葵花、菊花、牡丹等花卉,尤其盒盖上的图案花纹,更为丰富。有的图案花卉中还有“福”、“寿”、“/”、“般”、“金玉”、“金玉满堂”、“寿山福海”、“长寿新船”等吉祥字眼。这些花纹和文字都是模印阳文(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德化杨梅乡),线条比较流畅,反映了当时制瓷匠师的高超艺术水平。
从屈斗宫窑基内出土的器物和堆积层中器物排比,废弃年限应在元代。
屈斗宫窑中出土的军持、盒、小瓶、飞凤碗、执壶、弦纹洗、高足杯、瓷壶等同类器物国外都有发现。它为研究宋元时代的烧造规模、烧制工艺、窑炉发展和瓷器外销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屈斗宫窑址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陶瓷专家、考古工作者和史学界的重视,纷纷到此参观考察。现已建了窑棚,加以保护。
三、各乡村古瓷窑址
经过多次的普查,至1995年12月,全县17个乡镇68个村中,发现古瓷窑址238处。
(一)浔中镇:窑址分布在11个村,共96处。
浔中村,共14处。即:(1)西墩边鼓垄窑(宋、元);(2)西墩谢厝窑(民国);(3)西墩王厝窑(民国);(4)西墩叶厝地窑(民国);(5)东头外窑(宋、元);(6)东头内窑(明、民国);(7)东头九间窑(又称“仑仔窑”)(清、民国);(8)东头杏脚窑(清、民国);(9)东头田边窑甲址(清、民国);(10)东头田边窑乙址(民国);(11)东头隆泰窑(清、民国);(12)东头福源窑(清、民国);(13)东头福兴窑(民国);(14)东埔窑(民国)。
宝美村,共26处。即:(1)屈斗宫窑甲址(宋、元);(2)屈斗宫窑乙址(明、清);(3)屈斗宫窑丙址(明、清);(4)祖龙宫窑甲址(宋、元);(5)祖龙宫窑乙址(明);(6)拱桥垄窑(宋、元);(7)公婆山窑(宋、元);(8)寨后窑(宋、元);(9)五斗垄窑(又名“虱母岭头窑”)(宋、元);(10)水堀垄窑(亦称“后窑乙址”)(明);(11)后深埯窑(宋、清);(12)后店仔窑(宋、元);(13)后窑(宋、元);(14)后井窑(清、民国);(15)潭边窑(清、民国);(16)石排格窑甲址(宋、元);(17)石排格窑乙址(亦称“车碓岭右窑”)(清);(18)石排格窑丙址(清、民国);(19)岭兜前欧窑(宋);(20)岭兜窑(明、民国);(21)岭兜月记窑(清);(22)甲杯山窑(明);(23)程田寺格窑(民国);(24)下井亭窑(清);(25)尾库窑(清);(26)石排岭窑(民国)。
丁墘村,共5处。即:(1)太平宫窑(宋、元);(z)庠柄山窑(宋、元);(3)窑埯窑(清);(4)崇道宫窑(清);(5)丁墘窑(民国)。
丁溪村,共4处。即:(1)西门头窑(明、清);(2)坂头窑(清);(3)坪埔尾山窑(清);(4)坪埔窑(民国)。
隆泰村,共16处。即:(1)乐陶窑(清、民国);(2)乐陶宫兜窑(明、清、民国);(3)六车窑(明、清、民国);(4)六车寨仔山窑(清);(5)后所大草埔窑(宋、明);(6)后所窑(明、清、民国);(7)宏祠窑(明、清、民国);(8)凤洋桐上窑(明、清);(9)凤阳大路口窑(明、清);(10)凤阳陶铸坑窑(宋、元);(11)凤阳宫山尾窑(民国);(12)坂上大珍窑(明、清、民国);(1 3)后所虎头山窑(明、清、民国);(14)乐陶格仔窑(明、清、民国);(15)后山洋水尾窑(明、清、民国);(16)后山洋堀仔窑(明、清、民国)。
龙翰村,1处。即:黄竹林窑(清)。
高阳村,共25处。即:(1)杨坪张窑(清、民国);(2)大路巷窑(清、民国);(3)布伏山窑(清、民国);(4)埯园窑(清、民国);(5)窑埯窑甲址(清、民国);(6)窑埯窑乙址(清、民国);(7)杉林烘窑(清、民国);(8)土厝坂窑(清、民国);(9)石辟仔窑(清、民国);(10)后湖窑(清、民国);(11)后宅窑(清、民国);(12)羊广岭窑(清、民国);(13)后溪窑(清);
(14)草埔窑(清、民国);(15)松柏林尖窑(清、民国);(16)岭头窑(清);(17)大路后窑(清);(18)蜈蜞垄窑(宋、元、清);
(19)窑埯窑(清);(20)孝坊山窑(清);(21)宝寮格窑(又称“破寮格窑”)(清);(22)蜈蚣牙窑(宋);(23)梅垄窑(清、民国);(24)今厝荇窑(清、民国);(25)陈公窑(清、民国)。
英山村,1处。罗溪窑(清、民国)。
世科村,2处。释仔山脚窑(清);改良场窑(民国)。
石山村,1处。初溪窑(宋、元)。
石鼓村,1处。解路窑(又称“科荣窑”)(民国)。
(二)盖德乡:共6处,均在盖德村。即:
(1)碗坪仑窑(宋);(2)碗洋坑大坂内窑(宋、元);(3)碗洋坑大坂外窑(宋、元);(4)宫后头公田仑窑(宋);(5)后坑垅窑(宋);(6)后垅仔窑(宋)。
(三)三班镇:窑址分布8个村,共28处。
三班村,共4处。即:(1)火炉脚窑(明);(2)窑垅山窑(又称“上寮内窑”)(宋、明、清);(3)上寮外窑(明、清);(4)桐岭窑(明、清)。
泗滨村,共6处。即:(1)大垄口窑甲址(宋、元);(2)大垄口窑乙址(宋、元);(3)尾林窑甲址(宋);(4)尾林窑乙址(清);
(5)梅岭窑(俗称“南岭窑”)(明、清、民国);(6)溪碧窑(清)。
东山洋村,共3处。即:(1)下村林窑(清);(2)新棨寨窑(明、清);(8)乌鲁坪窑(宋)。
蔡径村,1处。洞上窑(清)。
岭头村,1处。东坪窑(宋、清、民国)。
桥内村,共4处。即:(1)佳春岭窑(又称“家春岭”、“脚疮岭”、“王厝山”窑)(宋、元);(2)邱尺仔窑(宋、元);(3)碗窑溪窑(又称“碗窑山窑”)(宋、清);(4)店仔地窑(民国)。
龙阙村,共2处。即:(1)窑仔林窑(清);(2)石尾山窑(清、民国)。
奎斗村,共7处。即:(1)湖枫林窑(宋、元);(2)碗窑(宋、元);(3)旧窑(明);(4)新窑(明、清);(5)啤坝窑(又称“窑垄仔窑”)(明、清);(6)水吼窑(清);(7)溪口徐碗(清)。
(四)龙门滩镇: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13处。
苏洋村,共四处。即:(1)坎脚窑(清);(2)公所窑(清);(3)古洋水尾窑(清);(4)东霤窑(民国)。
村兜村,共3处。即:(1)真武亭窑(清);(2)水头窑甲址(清);(3)水头窑乙址(清)。
朱地村,共5处。即:(1)林地窑(清);(2)水尾窑(清)。(3)坊山窑(清);(4)尾仑窑(清);(5)山垄窑(清)。
(五)南埕镇:窑址分布在2个村,共3处。
南埕村,共2处。即:(1)瓷窑岭窑(清);(2)瓷窑垄窑(清)。
蟠龙村,1处。瓷窑岐窑(清)。
(六)雷峰镇:1处。
瑞坂村:瑞坂窑(清、民国)。
(七)水口镇:窑址分布在2个村,共3处。
湖坂村,1处。涌口窑(清)。
邱坂村,2处。即:(1)下楼坂窑(清);(2)白潭坂窑(清)。
(八)葛坑镇:窑址分布在5个村,共13处。
葛坑村,1处。胡须窑(清)。
下玲村,共4处。即:(1)坷垄窑(清);(2)石坊窑(明、清);(3)龙广窑(清);(4)二板桥窑(清)。
湖头村,共3处。即:(1)李田窑(清);(2)下仓尾窑(宋);(3)阿腊窑(清)。
龙塔村,共3处。即:(1)乌山岭窑(清);(2)双溪口窑(明、清);(3)鹭鹚坂窑(清)。
大岭村,共2处。即:(1)龟洋窑(清);(2)苏田窑(明、清)。
(九)杨梅乡:
窑址在白叶村,共4处。即:(1)下坂窑(清);(2)仑仔边窑(清);(3)牛头尾山窑(清);(4)荣福堂后山窑(清)。
(十)上涌镇:窑址分布在14个村,共31处。
上涌村,1处。月形仑窑(明、清)。
云路村,2处。即:(1)东洋尾窑(叉称“屈斗楼窑”)(清);(2)陈兰坂窑(清)。
曾坂村,1处。瓷窑坪窑(清)。
黄井村,1处。瓷窑坪窑(清)。
辉阳村,1处。仙亭厂窑(清)。
下涌村,共7处。即:(1)虎龙头窑(清);(2)虎垄坪窑(清);(3)后寮埯窑(清);(4)碗窑山窑(清);(5)桌头坂窑(清);
(6)花树格窑(清);(7)潭仔边窑(宋)。
桂格村,共5处。即:(1)和玉窑(清);(2)胡龙桥头窑(清);(3)麒麟斩尾窑(清);(4)许坑林窑(明、清);(5)凤坑后碗窑(清)。
后坂村,1处。后坂窑(清)。
西溪村,4处。即:(1)常思窑(清);(2)水尾林窑(清);(3)炉坂窑(清);(4)西溪炉窑(清)。
门头村,3处。即:(1)黄仔坂窑甲址(清);(2)黄仔坂窑乙址(清);(3)吾洋窑(清)。
中洋村,1处。陈七垄窑(清)。
下村村,1处。后格垄尾窑(清)。
桂林片(含桂林、中洋、下村、门头、东山5个村)共3处。即:(1)羊条窑甲址(清);(2)羊条窑乙址(清);(3)羊条窑丙
址(清)。
(十一)汤头乡:窑址分布在4个村,共16处。
汤头村,共5处。即:(1)洋头瓷窑路(清);(2)石公格窑(清);(3)格头窑(清);(4)赤土寨窑(又名“水尾山窑”)(清);
(5)山边洋窑(清)。
岭脚村,共3处。即:(1)石坊垄窑(清);(2)长坂窑(清);(3)瓷窑垄窑(清)。
格中村,1处。丘埕窑(清)。
福山村,7处。即:(1)社里岭窑(清);(2)下楼坂窑(清);(3)西墓丘窑(宋);(4)路尾窑(清);(5)苦竹埯窑(又名“桥头窑”)(清);(6)牛头格窑(清);(7)瓷窑坪窑(清)。
(十二)桂阳乡:窑址分布在5个村,共9处。
涌溪村,共3处。即:(1)洪潮坑窑(又名“龙泽坑窑”)(清);(2)瓷窑坑窑(清);(3)后洋坂窑(清)。
王春村,共2处。即:(1)镇倒村窑(又名“颠倒村窑”)(清);(2)下地洋窑(又称“下甜洋窑”)(清)。
梓溪村,1处。斜岭脚窑(清)。
彭坑村,共2处。即:(1)下林坑湖头坂窑(清);(2)永丘村窑(清)。
安章村,1处。下过路窑(清)。
(十三)大铭乡: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6处。
联春村,2处。即:(1)瓷窑(清);(2)瓷窑仑(清)。
大铭村,1处。瓷窑坑窑(清)。
琼山村,共3处。即:(1)下格坑窑(清);(2)后溪窑(清);(3)单山隙窑(清)。
(十四)国宝乡: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4处。
南斗村,1处。溪口窑(清)。
祥云村,1处。上云窑(清)。
格头村,2处。即:(1)格头窑甲址(清);(2)格头窑乙址(清)。
(十五)赤水镇: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3处。
苏坂村,1处。瓷寮坝窑(清)。
铭爱村,1处。霤头尾窑(清)。
东里村,1处。东官洋窑(清)。
(十六)春美乡:1处。
尤床村,尾桥下窑(宋、元)。
(十七)美湖乡:1处。
上田村,墓林窑(唐、五代)。
上述窑址如按年代分,唐-五代共1处,分布在1个村;宋、元时代共42处,分布在17个村;明代30处,分布在12个村;清代177处,分布在62个村;民国时期55处,分布在15个村。上述窑址的年代分布,为研究中国民窑——德化窑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古窑址调查中,还采集了一批各时代的瓷器标本,为德化瓷的历史研究和产品特色等各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四、古陶窑址
至1988年,全县4个乡镇5个村中发现古陶窑遗址8处。即:
浔中镇隆泰村的“乐陶窑”和“三车洋窑”;
春美乡尤床村的“洋头窑”、“仑头坪窑”及古春村的“盖德尾窑”;
杨梅乡杨梅村的“王坑窑”;
赤水镇永嘉村的2处陶窑。
篇五:德化县财政局
德化县财政局 德化县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德化县农业局
德财〔2010〕13号
关于下拨2009年县农业产业化项目、撂荒耕地复耕 奖补资金及粮食生产工作考评奖励资金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农业和粮食生产会议精神,制止耕地撂荒,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县人民政府相继下发了《关于制止耕地撂荒稳定粮食生产的通知》(德政〔2008〕95号)、《德化县制止耕地撂荒规定(试行)的通知》(德政〔2008〕245号)、《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德政〔2009〕106号)文件。今年,我县的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产业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验收了一批农业
产业化项目,表彰了粮食生产、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现将2009年农业产业化项目及粮食生产工作考核先进乡镇、先进个人奖励资金共计83.337万元全额下达给你们。请各乡镇将奖励资金于3月5日前全额发放到项目实施单位和个人。
附件:1.2009年农业产业化项目、撂荒耕地复耕及粮食生产
工作考评奖励资金汇总表
2.2009年德化县农业产业化项目汇总表
3.德化县2009年复耕20亩以上撂荒耕地情况汇总表 4.2009年德化县粮食生产工作考评奖励资金汇总表
德化县财政局
德化县人民政府 农村工作办公室
德化县农业局
二○一○年二月二日
2
附件1:
2009年农业产业化项目、撂荒耕地复耕及粮食生产工作考评奖励资金汇总表
3
附件2:
2009年德化县农业产业化项目汇总表
4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