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莫言的作文素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3:30:27 体裁作文
篇一:有关莫言的作文素材
关于莫言的作文素材
冷静看待莫言获奖
如果我的记忆没出错的话,莫言是在不久前加入过抄写《讲话》的作家行列的。我想说的是,一个作家是否配得诺奖,除了作品,还要看其是否对文学真诚。莫言2009年在法拉克福演讲中再三声称,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超越党派、超越政治,三年之后却毅然加入抄写《讲话》的行列,而《讲话》的精神核心就是作家与文学应当政治标准第一,就是文学为政治服务。像王安忆那样“有所不为”不算道德苛求,莫言却连恪守一己之文学信念都不及格,遑论别的。
经历过文学被政治戕害时代的作家,如果还昧着良心去抄那样一段恶心的《讲话》,那只能说这是一个缺乏道德底线的人。是文学上的巨人、精神上的侏儒,虽然可以得诺贝尔奖,但永远得不到我的尊重。这一切与酸葡萄心理心理无关,只是缘于对中国文人与政治割不断理还乱的奴婢心理的戒备,与知识分子记忆深处不太遥远的文革记忆。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无国界的,如同普世价值与人道主义无国界一样。我认为莫言这次获奖,并不是对中国目前的言论自由状况和文学创作状况的认同,先不要去扯什么百年文艺复兴成功,更不要因此称对中国大国崛起的肯定。这应该主要是对一个作家的作品的肯定。而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主题是人性,是人道主义。因此,我希望中国政府能对中国所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包括和平奖)进行人道主义宽容,而不是把精力花在对莫言的鼓吹上,对民族主义的鼓吹上。如果这样,我为莫言悲。 莫言作品经典语录
1.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
2.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了十六个年头。
3.因了命途中的你们,我才没有荒芜了青春。
4.我总喜欢逆着时光,寻找我青春的足迹。
5.黄昏是青春短暂的悲伤。
6.所以。兵荒马乱也要轻装简从。
7.回首。才看见我们是以快乐的心情写悲伤的青春。
8.满腹经纶是黔驴之技。易于迁延与迟滞。
9.把每一个句子后面加一个完结的句号,记作虚无而迷惘的守候。
10.久远是迷途里酝酿的酒。愈陈愈香。
11.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
12.哀莫过于心不死。
13.我很好,不吵不闹不炫耀,不要委屈不要嘲笑,也不需要别人知道。
14.我是你转身就忘的路人甲,凭什么陪你蹉跎年华到天涯?
15.爱的最高境界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
16.童话已经结束,遗忘就是幸福。
17.最初不相识,最终不相认。
莫言及其作品简介
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
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莫言(1955年2月17日- ),1955年二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参军,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 1997年 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
民币的奖金
?
?
?
? 2000年 《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1年 《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 2003年 《檀香刑》获第1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2005年 再次失手于茅盾文学奖。《四十一炮》获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获香
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 2006年 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生死疲劳》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 2008年 《生死疲劳》获第2届红楼梦奖首奖。长篇小说《四拾壹炮》入围第7届茅盾文学奖最终
入围作品。
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创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1至1984:《春夜雨霏霏》
第二阶段是1985至1986(莫言创作的爆发期):《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球状闪电》《白狗秋千架》和《红高粱家族》(含5个中篇《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狗皮》)等一系列作品。
特色:以天马行空的气势,以激烈的反传统姿态大胆探索,扩展了新时期小说的创作空间,他用自己瑰丽奇谲的想象为新时期文学添加了精彩的一笔。
第三阶段是1987以《红蝗》的发表为标志:《檀香刑》 《丰乳肥臀》 《酒国》 《蛙》等
特色:在成功的煊赫中放松了节制,那些曾经受着艺术规则约束的感觉描写,在作品中变成了一种铺展和宣泄,创作不再是一个精心采撷和酿造的过程,而变成了对艺术材料与非艺术材料的兼收并蓄;感觉描写被大量抛洒,艺术想象信马由缰,于是他的某些艺术作品水准有下降趋势。
“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气。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莫言是这样解释他的文学创作的
莫言小说代表了我们时代特有的文学气质,其小说主题鲜明可感,表现了特定时空环境下的人的最原始的生命特质:豪迈.奔放.在他的笔下,无论是英雄还是平民小人物都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语言的自然流利,想象的丰富多彩,视角的变幻莫测等无不显示出作者的睿智与追求.
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体验,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红高梁》是莫言的成名作之一,是一部宣扬生命个性、赞美生命的中国新时期小说。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我奶奶19岁时,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按乡规,新娘子要被颠轿的方法折腾一番,但不管轿夫怎样折腾,奶奶始终不吭声。奶奶到了十八里坡后,与余占熬发生了感情,而余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不久,李大头死了,众伙计不想再干了,我奶奶劝住了众伙计,又撑起了烧酒作坊。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们凑钱又将我奶奶赎了回来。但我爷爷看到我奶奶头发凌乱,非常生气,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我奶奶,我爷爷才罢休。我爷爷在刚酿好的高梁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高粱酒的味道格外好,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我奶奶搬出被日本鬼子杀害的罗汉大叔当然酿的十八里红
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我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我爷爷他们,却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给打死。愤怒的我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军车炸飞了我爷爷,他呆了似的与我爹站在我奶奶尸体旁,我爹放声唱起了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1987年《红高粱》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它曾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并获得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轰动中外
意义
歌颂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通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 。(张艺谋)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力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现的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全书弥漫一种颗粒感的血腥暴力之美。 人物性格鲜活,情节环环相扣。 动荡时世众生相。趋炎附势,人与人之间互相攀附,相互勾结又不断提防着。 莫言总喜欢把人写成妖魔,下笔极其血腥残忍,穷凶极恶屎尿横流极尽渲染之能事,中国作家里没谁比他更擅长写杀戮写酷刑,他把变态升华成了美学,字里行间透着血腥和疯狂。
书中仔仔细细的描绘了两种清代的刑罚:凌迟和檀香刑。
凌迟,人身上包括眼睛在内,100多块肉,都会用各种刀具来挖掉,为确保刑罚的残酷性,刽子手要保证刑犯不可以在挖掉最后一块肉(心尖)之前死去。
檀香刑是这样的:用上等檀香木削成一根三指粗五尺长的檀香木棍,一头尖一头钝,放进大铜锅里用上等香油煮三天三夜,然后风干,让香油都渗透到檀香木棍里,使其硬韧适中,涩滑有度.然后从犯人的肛门钉入,顺着脊骨往上钉,技术好,不流血,不伤内脏,然后从嘴里钉出来。
檀香刑,各个细节更是讲究非凡。檀木,在油里浸泡多时,为的是避免木头吸血而使刑犯在饱受痛苦前死去。一截檀木,在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游走,保证犯人几天几夜不会死,还可以把他从嘴巴那边的棍头和肛门那里的棍尾挂起示众.
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既是一部汪洋恣肆、激情迸射的新历史主义典范之作,又是一部借刑场为舞台、以施刑为高潮的现代寓言体戏剧。它以极度民间化的传奇故事为底色,借助那似非常传统的文本结构,充分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叙事独创性,张扬了作者长期所崇尚的那种生命内在的强悍美、悲壮美。同时,在这种强悍和悲壮的背后,莫言又以其故事自身的隐喻特质,将小说的审美内涵延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并直指极权话语的深层结构,使古老文明掩饰下的国家权力体系和伦理道德体系再一次受到尖锐的审视。
这部小说完全是以一种喜剧性的话语方式来展示悲剧性的精神内涵,且悲与喜在小说中都叙述得浓彩重抹、登峰造极。这种两极化的高度整合,不仅体现了莫言高超的叙事技能,也表明了《檀香刑》绝不是一般意义上对传统小说创作模式的复归,它是莫言在沉入民间之后,以自己特有的艺术生命在激活民间话语的过程中所暴发出来的独一无二的声音,是莫言对中国当下先锋文学的再度开拓。
《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步入中年的姑姑跟专捏泥娃娃的手工艺人郝大手结婚,是某种意义上的忏悔。这时候,姑姑不可能再有自己的孩子,但她对孩子充满从未有过的期盼,于是,她几乎是不择手段地让自己的侄儿和徒弟得到了一个孩子。
《蛙》的叙事和语言对比莫言过去的作品无疑是干净而内敛的,莫言放弃了他最为擅长的泥沙俱下的描述性语言流,也没有利用众声喧哗的民间口语,而是力求返璞归真,用超然的第三者视角朴素、简洁、干净地讲述催人泪下的故事。这也许是莫言在批判与责疑声中的自我改造与升华吧。但说实话,我还是不太习惯一个文质彬彬、西装革履的莫言,而更喜欢那个粗野的、狂放的、不按常规出牌的莫言。好在,《蛙》
还是贯穿着一片嘹亮的具有穿透力的蛙声,在蛙声中我可以不去想象莫言形象的改变,而是专注地触摸其中华丽却锋利的思想刀锋并久久地感动、沉思。
莫言,中国当代最好的小说家之一。他总喜欢把人写成妖魔,下笔极其血腥残忍,穷凶极恶屎尿横流极尽渲染之能事,中国作家里没谁比他更擅长写杀戮写酷刑,他把变态升华成了美学,字里行间透着血腥和疯狂。他受日本文学影响很大,事实正是如此,作品里总是影影绰绰闪动日本美学的魅影,莫言喜欢大篇幅写景,写景中肆无忌惮的使用通感,用混乱的色彩进行渲染,叫人看着触目惊心。他还受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作品里魔幻气息很浓重 ,说文学是一种悲愤的抵抗,可是他的抵抗未免有些过火,抹煞了一切关怀和温情,中国传统文学里的含蓄美被他全盘破坏,一切情绪全用魔鬼般的疯狂来展现。
莫言的文学特色
十三年前的1999年,我在湖北大学工作的时候,我和刘川鄂,搞过一个排行榜,当时,我们就觉得,中国作家,最有希望获诺奖的,莫言,是其中之一。
莫言是出色作家中,意识形态色彩最不明显的。诺奖有的它的价值系统,离开这个价值系统,很难与诺奖沾边。在国内创作,要成为一个和这个价值系统不沾边的“杰出作家”,叙事策略非常难以把握,莫言是有效地规避了这些的。其实,之前,我的文章中,详细论述过找一点,价值判断上,莫言甚至是完全走在了“启蒙主义”的对立面 ,但他依然可以成为最杰出的汉语作家之一,在我最近《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整体反思》一文中,我还着重论述了莫言,在文章中,我说道: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真正的反鲁迅,莫言的《檀香刑》是一个标志:《檀香刑》是对鲁迅启蒙主义写作逻辑的悖逆,看客、刽子手、被杀者的身份意义及关系逻辑完全颠覆了鲁迅《阿Q正传》的描写。如果说,贾平凹(他是在10年之后,才通过《秦腔》回应了莫言)、余秋雨是通过逃离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传统来反现代的,那么莫言,则是通过正面迎击现代(包括启蒙传统及革命传统)而重塑现代”。而在这一点上,贾平凹,他是在10年之后,才通过《秦腔》回应了莫言(尽管他们有一致性,贾平凹在更早的小说中也展示了这种倾向,但是,他把它变成一部特殊的长篇,的确是到《秦腔》才实现的)。。
莫言在世界文化版图上为人们贡献了一种中国化的叙述图景——一种中国的地方性知识。“《檀香刑》全书弥漫一种难以言状的血腥暴力感,然而这种暴力和血腥又是那样美,以至于当代文学理论界对此束手无策。如何解释这种特殊情况的“美”,我们需要一种该地方性知识的内部逻辑。”
这种逻辑的发现,我认为是20世纪末,中国现代小说终于诞生了自己的典范作品的标志。
在语言上,我认为莫言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汉语言体式,展示一种方腔(音)小说的可能性,但是,《秦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土话的乡土小说,那种乡土无法发声的小说。《秦腔》好就好在,它是有声音的,这个声音,我数年前在莫言的《檀香刑》中就听到了,并且很赞赏,写文章传扬一通。我把莫言和鲁迅比,鲁迅的小说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的人不说话,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智慧,不配说话,也说不出话,或者,因为太有知识,太有思想,这种人看得太透,颓唐了,不愿意说话,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阿贵、闰土是前一种人,“在酒楼上”的“孤独者”等人是后一种人,鲁迅小说里主人公的这种无声,和鲁迅小说的不能读,不能发音,是一致的。反过来,莫言小说在寻求一种声音,他的人物是唱着的,赵甲是一个没有什么知识、修养,更没有自觉意识的人。但是,莫言对赵甲的处理,与鲁迅对阿贵的处理完全不一样。他让赵甲近乎狂欢化地发声,小说里充满了鸹噪,莫言把它定义为“猫腔”。 ,当然“猫腔”是莫言想象的。《秦腔》也是如此,它是发声的,但是,它的声音要比“猫腔”弱一下,没有莫言那么极端,所以它能被批评家们理解,或者准确地说,它能被那些评委理解。相比较而言“猫腔”走得太远。(《贾平凹的文言与土语》)
“在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现代小说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存在要义并且诞生了自己的典范作品,这多少让人欣慰。小说家必须意识到自己的天职,它们有义务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民间深处,至今尚未被文人语汇污染的词语,这些语词比现时代的任何一种文人思想都要更靠近思想的本源,比当今任何一个文人语汇都接近真理的源头,将它们发掘出来,让它们在原始意义上发光放彩,而不要修饰它们,遮蔽它们,让它们赤裸裸地来到我们这个时代中。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就够了。”
相比较而言,在语言上,莫言走得比贾平凹极端,尽管我认为这种极端,对于汉语小说的尝试来说,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也许正是这种极端,让莫言的在现代汉语创作上,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前辈们的路径,而且走得非常远。
他彻底地摒弃了那种西化的知识分子语言,在中国民间语言的土壤上,建构了一种真正的汉语语言——我把这种语言称为“非普通话”的“方音”语言。
莫言获奖,会称为很多人的论据,来论证我们作为现代文化大国的崛起、实现以及等等。但是,我想说的是,莫言的获奖,于其说是现代中国文化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失败,他正是一个站在现代启蒙文化、现代白话文创作的废墟上的一位作家,他显示的可能是汉语作为方言而不是作为普通话的胜利,他显示的可能是汉语小说作为民间说唱文学的延续、一种汉语叙事传统的胜利,而不是现代白话小说的胜利,他先生的是汉语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胜利,而不是一种普遍知识的胜利。
事实是,他不是汉语作家获奖第一人(我也希望汉语文学界不要忘记另一个曾经获奖的作家,如今这位作家甚至很多中文系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都不知其名)。莫言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获奖的汉语作家,他的获奖,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的可能:汉语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汉语,汉语小说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汉语小说?汉语小说如何对世界构成贡献?
也许我们应该暂时抛开价值判断,抛开20世纪的种种政治鸿沟,从诺奖中学会如何来看待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叙事。而不是被政治牵着鼻子走,一种政治的赞美和指责,都可能是短暂的,而这样的思考,却可能是长久的。
莫言获诺奖有什么了不起?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本来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好消息。中国人毕竟第一次获得该奖,而且是真正意义上中国大陆人获得诺贝尔奖,其意义非凡,焉能不喜不贺?
但是,不知为什么我还是觉得莫言没有什么了不起,尤其是在现下一切向钱看的中国社会里,区区750万元人民币奖金又算得了什么?
最近新华社记者采访莫言:“巨额的奖金大家都很关心,你准备怎么用?”答:“我准备在北京买套房子,大房子。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元一平方米,750万元也就是120平方米。”莫言的回答很有趣,一半调侃,一半讽喻。退一步讲,买2.5万元一平方米的,不就能买250平方米左右么,也算不上豪宅。看京城有这样宅子的人多了,有什么了不起的?
如果要PK官员,就更差多了。最近不是就曝出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政委蔡彬及其妻儿名下就拥有21处房产么,按当前市值,计约4000万元。莫言获得个诺奖,还不如人家一个小小的处级干部。可是你写出那么多小说,耗费了多少脑细胞、劳细胞、苦细胞?牺牲了多少休息、休闲、娱乐和睡眠时间啊?两厢比较,得与失,种与收、苦与乐,真不如人家当官的。看人家每天吃香喝辣,出入有公车坐,时不时还能用公款出国旅行。而你呢,说不定回山东老家也得自己掏腰包呢。
由此我也不免想到了影视明星,看人家,演一集电视剧就是五六位数,唱一支歌就是几万几十万;有的什么都不干,仅一个出场费就是几十万,莫言能和人家比吗?至于知名度,就更是差若霄壤,莫言,谁呀?根本没有听说过。而章子怡、范冰冰、赵薇,比你年龄小多了,又有几个人不知道?因此我说莫言得诺奖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论奖金还抵不上人家拍几集电视剧多,论知名度就更差远了,连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更别说妇孺。
文学作为人学,永远不会消亡,但文学的寂寞却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的肇兴,文学就更显得寂寞了。如今的年轻人,有几个静下心来读名著名作?一位大学生说的好,“我以前只知道韩寒、郭敬明,不知道莫言”。此话真是一语中的!看我们的电视台每天播出的节目,正如麦当劳、肯德基。快餐文化已经取代阅读文化,娱乐文化已经取代正统文化,外来文化正在取代民族文化。这是文学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
去年有一个调查,说中美同等学力学生,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水平大大高于美国,而阅读量却大大低于美国。这就是中美学生的差别。不学会数理化,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而缺乏阅读量就很难插上想象的翅膀!中国人缺乏创造力是不是源于此呢?
文学作为写人的科学,是所有文化的基础,诚如美术之素描,体育之田径,音乐之谱律,戏剧之剧本,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它。但愿这次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能激起一股读书热,形成一个全民阅读的良好习惯和风气。
2012/10/13
莫言获奖的影响
篇二:莫言作文材料
作文素材——莫言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
负责评奖的瑞典学院在陈述颁奖理由时说,莫言以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记载和当代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
据新华网介绍,莫言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1955年生,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获文艺学硕士学位。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11部,中篇小说《爆炸》、《透明的红萝卜》等20余部,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冰雪美人》等80余篇,还创作了《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等话剧、电影文学剧本等。莫言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作品被译成20多种外文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蛙》是莫言的近作,2011年8月,莫言凭借这部长篇小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南方周末》曾就小说《蛙》采访过莫言,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说:“我希望读者看了《蛙》这部小说后,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认识到生育——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最基本的权利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也曾经是这么样的艰难曲折。这里面可供追问、可供思索的东西非常多。我仅仅给读者提供了这么一些思索的材料,每个读者都应该沿着我所提供的材料思索一些更深的更基本的关于人的生活、人的生命,关于这个世界的一些本质性的问题。”
据莫言介绍,《蛙》这本书主要围绕着“生育”,从五十年代一直写到当下,“生育满足的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计划生育是我们社会现实的一部分,它影响十几亿中国人的生活几十年”。
南方周末 专访莫言
高密,山东半岛中部的一个县级市。
2012年10月11日,这里成为中国最为灼热的新闻中心。
连续两天两次的媒体见面会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和形形色色的各路人马,莫言宣布“不再接待任何人”。
见面会的下午,莫言接受了央视的采访,被主持人董倩问道“你幸福吗”。“我不知道。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莫言说,“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
2012年10月13日上午8点,南方周末记者在莫言的书房见到了他,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当时,一群外媒记者已经拥挤在客厅中等候采访。 莫言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面对南方周末记者的镜头,他还是配合着脱掉了运动外套。
1
“这几天我实在是有点疲倦。”10月16日中午,南方周末记者接到了莫言的邮件,他说:“从昨天开始,感冒发烧,浑身酸痛。”
为什么惊喜,为什么惶恐
南方周末:你获奖后的第一反应,媒体报道有几种不同版本:狂喜和惶恐;惊讶和觉得遥远;还有“没什么可兴奋的”。上述表达哪种更准确?或者都准确?再或者是一种复合式的反应?
莫言:10月11日18点40左右,我接到评奖委员会的电话,通知我获奖并询问彼时的心情,我说的是惊喜和惶恐。为什么惊喜?全世界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家——包括中国——都没有获得,排着漫长的队伍,我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年轻的。他们有的八十多岁才获奖。为什么说惶恐,我想,这么巨大的荣誉降落在我身上,面对世界上这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都有获奖的理由,但他们没有获得,我得到了,因而惶恐。“惊喜”经过两道翻译就变成了“狂喜”。白岩松电话连线采访时也问了这个问题,因为已经过去好几个小时了,当时心情比较平静。应该说,最准确的表达是“惊喜和惶恐”。
南方周末:颁奖词用十分简洁的评价概括了你的文学成就,其中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是一个关键符号。你曾经说过深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影响,并且多次提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经典作品,但四大名著独缺《红楼梦》,而尤其推崇《聊斋志异》,这与文学界的主流评价有很大的差异,为什么你对“聊斋”格外偏爱而冷落“红楼”?
莫言:关于古典名著,当然读过《红楼梦》,天天说话,有时候为节省时间,就没有提到。即席的讲话总是有漏洞。即便是反复修改的文稿,依然不会面面俱到。《红楼梦》我是18岁读的,在老家高密棉花加工厂做临时工的时候,从一个工友那边借来看的,它对我的影响很大,里面的很多诗歌名句都能背诵。比如描写贾宝玉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对“聊斋”、“三国”、“水浒”的兴趣与年轻有关,经过历练之后,再去读《红楼梦》就读得出味道,《红楼梦》在文学价值上当然超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什么特别推崇《聊斋志异》,因为作者蒲松龄是我家乡人,“聊斋”里的很多故事,我小时候都听村里的老人讲过。还有就是他的精美典雅的文言文,让我读得入迷。
南方周末:你的作品很多,但是翻译成瑞典文的只有三部,《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和《生死疲劳》。为什么是这三部?是出版社的意见还是你的意见?
莫言:是翻译家的选择。瑞典汉学家陈安娜(Anna Gustafsson)翻译的。《红高粱家族》,是因为电影在前面,有一定的影响。《天堂蒜薹之歌》,是因为之前已经有了英文的版本,还是不错的。至于《生死疲劳》,他们的选择很准确。这都是翻译家的选择,我从来不干涉,也不会向他们推荐。
最虚幻,最现实
2
南方周末:《生死疲劳》是你被翻译成瑞典文的“最近”的一部作品。颁奖词的另一个重要符号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生死疲劳》充满了“魔幻”色彩,但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这部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几乎可以算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莫言:关于颁奖词,据说翻译得不太准确,我看到有两种译法,一是“幻觉”,二是“幻象”,好像还有一些译法,总之是一个与“魔幻”不同的概念。是虚幻跟民间艺术的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的结合,这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我作品的特质,当然用一两句话很难精准地概括一个写了30年的作家,但是还是相对准确。我觉得颁奖词很可能是因为《生死疲劳》这本书。虚幻的部分,比如生死轮回变牛变马,各种动物,但动物眼中看到人间的生活,这部分是现实的。小说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年。对历史的延伸,可能是50年之前的,100年之前的。
历史和现实的结合。这两部分缺一不可,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没有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现实中国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既是现实生活但同时又高于现实生活,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
南方周末:马尔克斯之于你是一个被重复了许多遍的名字。这次的诺贝尔颁奖词也有他。我的问题是,你是否见过马尔克斯?媒体曾经报道,你因为要见到他,在前一年终于读完了《百年孤独》,却反而发现了他的败笔。
莫言:《百年孤独》我很早就读过,但没有读完。他的书改变了我的文学观念。2008年要去日本参加一个活动,他们说马尔克斯也要参加。我想,要见崇拜已久的大师,就应该读完他的《百年孤独》。用两个星期读了一遍。读完感觉18章之后写得勉强,甚至有点草率。感觉作家写到这里,气不足,有点强弩之末。我就说,即便是马尔克斯这样的大师的巅峰之作也是不完美的,也是可以挑出不足的,当然这只是作为读者的我的个人看法。后来由于个人原因我没去参加这次会议,他因身体原因也没有出席,很遗憾没有见到。其实,作家之间互相读作品,就是最好的见面。
南方周末:法新社曾经发表评论,认为你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蛙》是最勇敢的作品。写作《蛙》的时候,你有付出比其他作品更大的勇气吗?
莫言:没有,“最勇敢”这个评价是不准确的。我1980年代的中短篇,《枯河》、《爆炸》、《金发婴儿》、《欢乐》等,在当时都是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上离经叛道的。他们也可以看看我的《天堂蒜薹之歌》、《酒国》。当然他们很可能指的是,《蛙》涉及了计划生育。去年获得茅盾文学奖,我接受采访时也说了,作家当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写小说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如果是报告文学当然是越真实越好。小说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写出有典型性格的人,塑造让人难以忘记的人物形象。《蛙》是以我的姑姑为人物原型,她从解放初期开始担任妇科医生,一 3
直到退休。写这样一个人物,自然要涉及到从1980年代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写这个问题是文学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这个小说是文学作品。问题没有压倒文学,事件没有破坏人物,挑战性也不仅在于题材本身,还在于小说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难度。
开放的故乡,爱知县的“莫言”馒头
南方周末:《生死疲劳》里,元旦之夜在县城广场上,万众欢庆,大雪纷飞中辞旧迎新的场面,你说其实不是高密,而是你2004年底在日本北海道札幌市的经历。那个夜晚有多重要,为什么你会把这个场景加进了文章里?
莫言:这是个故乡经验的问题,一个作家老写故乡经验会不会资源穷尽?作家开始写作时,一般都会写自己的故乡,包括自己的亲身经历,亲朋好友的故事。但这些资源很快就要罄尽,这就需要不断补充。我说过,作家的故乡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变化的概念。作家作品中的故乡,是不断拓展、丰富着的。就像一个巨大的湖泊,四面的小河小溪往里面涌入。发生在世界各地,天南海北的事件,各种故事,包括风土人情,自然风光。都有可能拿来移植到他最熟悉的环境里去,于我而言,就是我的高密东北乡。这个日本北海道雪夜狂欢的场面,就被我移植过来。
南方周末:日本爱知县一个寺庙里,有以你的名字“莫言”命名的点心,味道是玉米味的,据说厨师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你怎么看待你的作品在日本的影响?另外,请你谈谈你跟大江健三郎的故事,很多人都认为是他在矢志不渝地把你推荐给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还有你怎么评价村上春树的作品?他在本届的竞争中呼声也很高。
莫言:我在日本出版的作品是比较多的,多数都是长篇。除了大江健三郎先生,翻译家吉田富夫教授和藤井省三教授也来过中国高密,后两个都是日本当代非常优秀的中文翻译家,本身也是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研究很深,尤其对中国农村社会非常了解,在翻译我的作品当中,也渗透了他们汉学研究的学术功底。由于优秀的翻译,我的作品在日本赢得了一定的读者。
我去看过爱知县的莫言馒头,和点心铺老板吃过饭。爱知县有个称念寺,住持和尚伊势德,是个文学爱好者。日本和尚和中国和尚不一样,可以结婚不需要剃度。穿上法衣就是和尚,换上西装革履就是平常人。和尚对我的小说很有研究,而且是个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他把我的书分发给周围的信众看。点心铺老板夫妻就是他的信众。是他建议点心铺老板做一种莫言馒头,高粱米的颜色,里面是糖、奶油,馒头还不错,我吃过,可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那边。和尚还做了酒,红萝卜酒,红高粱酒。
日本文学对中国影响很大,比如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三岛由纪夫等等,我看过很多,也很喜欢。大江先生是非常有担当、正直的知识分子。一边写作一边参加政治事务,对日本军国主义一直强烈地反对,他最可贵的是有博大的胸怀。大江先生在获得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在颁奖典礼上提到了我。后来到中国的数次演讲中也提到我,他一直说 4
我应该获得诺贝尔奖。最近十几年,他是不是每年向诺贝尔奖推荐,我不知道。但以他的影响,一直在说我,这是客观事实。
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在全世界读者很多,被翻译作品的数量非常大,而且赢得很多年轻读者的喜爱,很不容易,我非常尊重他。他虽然比我大,但心态比我年轻,英文很好,西方交流比较广泛,具有更多现代生活气质。他写日本历史方面比较少,关注现代生活,年轻人的生活,这一点我是无法相比的。我也是他的读者,比如《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他的作品我写不出来。
做歌德,还是贝多芬
南方周末:你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面来了国王和大批贵族。贝多芬昂首挺胸,从贵族中挺身而过。歌德退到路边,毕恭毕敬地脱帽行礼。你说年轻的时候也认为贝多芬了不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意识到,像贝多芬那样做也许并不困难,但像歌德那样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莫言:大家应该领会我的潜台词。贝多芬的这个故事流传甚广,但是否真实谁也不知道。当年的音乐家要依附爱好音乐的贵妇、国王或者有权势的人,他们需要被供养,否则就饿死了。贝多芬见到国王扬长而去是了不起的,而歌德留在原地,脱帽致敬,被认为没有骨气。当年我也觉得歌德软弱可鄙,而贝多芬可钦可敬。就像据说是贝多芬自己说的“贝多芬只有一个,国王有许多个”。我年轻的时候,读到这句话觉得扬眉吐气。科长,局长,成千上万,而我只有一个。我在军队工作时,有一晚上在办公室看书,一位老领导推门进来,说:“噢,没有人。”我立即回应道:“难道我不是人吗?!”这位老领导被我顶得尴尬而退。当时我还暗自得意,以为自己很“贝多芬”,但多年之后,我却感到十分内疚。 随着年龄增长,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理解:当面对国王的仪仗扬长而去没有任何风险且会赢得公众鼓掌时,这样做其实并不需要多少勇气;而鞠躬致敬,会被万人诟病,而且被拿来和贝多芬比较,这倒需要点勇气。但他的教养,让他跟大多数百姓一样,站在路边脱帽致敬。因为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礼仪,比如国家的尊严,和许多象征性的东西。英国王子结婚,戴安娜葬礼,万人空巷,那么多人看,你能说路边的观众全都是卑劣、没有骨气吗?你往女皇的马车上扔两个臭鸡蛋,就能代表勇敢、有骨气吗?所以当挑战、蔑视、辱骂权贵没有风险而且会赢得喝彩的时候,这样做其实是说明不了什么的。而跟大多数老百姓一样,尊重世俗礼仪,是正常的。我一直反感那些不把自己当作普通百姓的人,我看到那些模仿贝多芬的行为,就感到可笑。
南方周末:你的名字和你小时候父母对你的教诲有关,他们叫你不要在外面说话。你吃过“乱说话”的亏吗?什么时候开始“不乱说话”了?
莫言:确实吃过亏,那是“文革”时期,人人自危。我现在还是乱说话——按照某些人的逻辑,我经常乱说话,有时候得罪了这一方面,有时候得罪了那一方面。要两方面都不得罪,那只能闭嘴。其实,我一直用文学在表达我内心的话,我习惯把我要说的话写到小说里。
5
篇三:关于莫言的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莫言改名”的范文
[文题回放]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2年12月6日,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大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的本名叫“管谟业”,改名莫言有三个原因,一是“谟”字拆开就是“莫言”;二是小时候因为乱说话,给父母带来很多麻烦,所以他们教育我要少说话;三是人如果多说话就没精力写作了,既然选择作家这个职业,就把用嘴说出的话全都写出来。当前最希望重新回到书桌前写小说,有人说一个作家获得诺贝尔奖后再也写不出好作品,但也有很多优秀作家打破了这个魔咒,我也希望自己努力加入这个行列,打破这个魔咒。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的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
做语言的主人
哲人言:话未出口,你是话的主人;话出口后,你便成了话的奴隶:还是少说为妙!
三国时期曹军主簿杨修,虽才智过人,却长了一张与他的才智不相称的嘴,最终让他丢掉了性命。
在“阔门事件”中,曹操在门上写上的那个“活”字,“人皆不晓其意”,杨修却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大家都不明白曹操在想什么,只有杨修看明白了门上的字的含意,并且很得意的把它告诉了别人。这当然让曹操对杨修有了“忌”意。在“梦中杀人事件”中,曹操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而杀死了给自己盖被子的近侍以示警告。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有杨修又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在“鸡肋事件”中,众军皆不识曹操为何以“鸡肋”为夜间号令,又是这个杨修,不仅识破,还要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当夏侯惇问及为何如此时,他还要自鸣得意地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惇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曹操得知此情后,是忍无可忍,大怒道:“你怎敢造谣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杨修是很聪明,但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犯了做人之大忌:做人不能不聪明,但不能让别人觉得你太聪明。所谓大智若愚嘛!这个“愚”不是“真愚”——有人给“真愚”下的定义是:语言走在思想的前面。所以,话还是少说为妙,至少想好后再说,要和思想同步。
好说的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好展示自己。但言多必失,最后不但不能如愿,有时候反而还会损毁了自己。所以孔子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所以,交流的最佳方式不是表达,而是倾听。让别人“说”比自己的“滔滔不绝”更能给人带来快意:这不仅是一种交际的技巧,更是一种做人的修养与气度!
最喜欢苏轼,特别是经历了黄州之后的苏轼,大师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对他的评价真可谓是精彩至极:“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是呀,这是一种不需要用任何语言描述的人性的丰碑。
做语言的主人,言同心生,让语言同思想一起流淌,在国学《中庸》所倡导的“不偏不倚”中智慧地经营自己的美丽人生!
材料作文“莫言获诺奖感言”导写及范文
[文题回放]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知获奖后,莫言直言“惊喜而惶恐”。惊,是没想到奖项会落到自己头上,他说自己从不为获奖而写作。喜,是果真颁给了自己,他说很多作家都具备了获奖的资格。惶恐,是担心有了这层光环之后,会不会有更多人盯着自己找毛病,为难自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构思指导]
一、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莫言获诺奖惊喜而惶恐。
二、立竞角度:
1.惊:A.惊讶: “自己从不为获奖而写作”——写作不为奖,淡泊。B.吃惊: “很多作家都具备了获奖的资格”——低调做人,平和待人。c.震惊:自己的作品真的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一自己从没有奢望过什么。
2.喜:A.为己而喜——“颁给了自己”,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B.为民族而喜——自己让中国跻身于世界诺奖之列。
3.惶恐: “有了这层光环” “会不会有更多人盯着自己的毛病”——对荣誉带来的压力做好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参考立意]
1.在文学史上,无数事实证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凡是成功的作品都与功利心无关。所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不止是诗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哪一位诗人是为出名创作出了成名之作?其他文学作品也一样,摒除功利之心,才能写出佳作。其实不仅是文学创作,许多事情都是如此。
2.“树大招风” “出头的椽子先烂”,尤其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但是谁也无法阻止他人说话。莫言获大奖,加之他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独辟蹊径的风格,受到非议是必然的。 昔有孔子遭荷葆丈人指责,今有明星遭遇绯闻,智者应预先做好心理准备。
3.莫言与一些所谓名人不同,他低调,平和,而一些所谓名人则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相比之下,优劣分明。也许这一点正是他能够获得大奖的前提,具备此种平和心态的人才有希望成为“大家”。
[学生习作]
文学当是“心外无物”
陆九渊先生云:“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不论其它,文学正当如此,心外无物,以笔写心。
文学,是纯净的,纯净得像天山的雪水;是澄澈的,澄澈得像九月的天空;是纯粹到脆弱的,像水晶。文学,是经不起染污的,一旦成为名利场的玩物,便一文不值。文学家当有赤子之心,切不可追逐名利,如纳兰性德,不是人间富贵花。文学家当率性而为,如李白,有月光一般恣意流淌的真性情。唯有不为心外之物影响而作的文章,才能璨若明珠;太过功利,总会成为负累。古代科举考试的文章,往往不如随笔优美,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
莫言不为获奖而写作,同样如此,这是一种超脱,也是一种胆量。胆量,是文学家的必备素质,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一种胆量;季羡林默默走过十年浩劫,是一种胆量;海子的自我毁灭,同样是一种胆量。他们的胆量,来自坚守,坚守自己的内心;来自摒弃,摒弃功名的羁绊。文学家,或者说文人,都应当有这种胆量。这叫做文人的骨气,它源于心外无物。韩寒,一个引发众多争议的人物,一个弃学从文的偏科生,不论其它,我敬佩他的胆量。他敢于放弃我们所不敢放弃的,敢于投入我们不敢坚守的。我相信中国有文学天赋及修养的学生不止千万,我也相信热爱文学的青年
数不胜数,我还看到有那么多的职业作家耕耘文字,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再拥有老舍,巴金,鲁迅? 所幸我们又有了莫言。对于钱学森之问,我想答案应是——心外有物。蔡元培在北大就职演说中曾强调,净化学风,消除校园的名利风气。今天依旧应该如此。文学青年们,热衷于政,热衷于商,哪有心思埋头写作呢?即便选择文字工作,为了获奖而写作,怕也难成大器。莫言是心外无物的,不在乎, 自然不惧怕;不惧怕, 自然专心致志;专心致志,自咸大家。
相信莫言在惊喜而惶恐后,能沉静下来,回归自我;希望有更多青年人能参透其中道理,投身文学。
[点评]
本文视角独特,议论有针对性,说理深刻,语言富有个性。
1. 主旨鲜明。文章针对材料中的“不为获奖而写作”,紧扣文学创作当“心外无物,以笔写心”,旁征博引,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突出主题。语言简练有力而集中。
2.说理深刻。能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因为作者对“文学”本身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其次是作者能够由表及里深入地分析说理。
莫言浮名,默默坚守
提起莫言,我感动于他的坚守。
他曾说,起名莫言,是希望自己不要说,在写作时却一切都抛于脑后,该说的不该说的一同进发。他还笑称自己平日里可以是孙子,是懦夫,但在写作时却是胆大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正是对良知的坚守,让他如此“胆大”,不顾所发表的言论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影响,坚定地揭露社会问题,人性的劣根,履行作家的职责;他不为浮名,不图利益,不会为了迎合某些读者,而改变自己的写作方向,他说: “就算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份坚守,他的读者越来越多。
我又想起了另一位与莫言一样默默坚守的作家,史铁生。他在最好的年纪里,突然失去双腿,生命和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起初他也哭过闹过甚至想过自杀。他一天天坐在地坛里,听着园神对他讲: “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既是你的罪过,也是你的福祉。”终于他在日日的冥想中寻觅到生命的真谛,于是他拿起笔,将自己的感悟一一记下,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展现在世人面前,直到走向生命的尽头,他依旧坚持本心,努力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他坚守着生命的意义,让世人为之感动。
除了两位坚守的作家,二战时期一位“女版辛德勒”也在道德的坚守中获得灵魂的升华。伊蕾娜,化装成护士深入集中营,拯救了2500多名儿童,使他们与家人团聚,免受法西斯的迫害。她坚守道德底线,挽救了无数生命,她在黑暗的二战集中营里,燃起点点星火,那是人性的光辉。
坚守,是一个恒久的话题,早在几千年前孟子便告诫世人,切勿“失其本心”。然而古往今来,很多人为名利失其本心。如贪官和珅,如炫富的郭美美??,他们都在名利的漩涡中丧失了自我,成了名利的奴仆。
莫言虚名,坚守本心。正如莫言不为获奖而写作,我们也不应为了外物虚名而失其本心。应该坚守心灵的净土,让人性之花开遍世界。
[点评]
文章开宗明义,首段亮出观点。关键词“坚守”多次出现,结构上既照应题目,使个个段落连接紧密,也使得主题突出。
结构上,运用了“一线串珠”的手法,即一个中心串起三个典型论据材料,简洁而巧妙。
材料作文“莫言,燕尾服”范文
【文题回放】2012年11月9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大哥管谟贤做客山东大学,透露,
莫言现在正在准备赴瑞典领奖,还做了燕尾服,也要学习跳舞。此言一出,网上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呢?请据此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优秀习作]
莫言,你的名字叫中国
11月9日,莫言的大哥“爆料”,莫言现在正在准备赴瑞典领奖,还做了燕尾服,也要学习跳舞。因诺贝尔奖,莫言一时之间成为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因燕尾服、跳舞,莫言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我想起了时下的流行口头禅“元芳,你怎么看?”,莫言,你有需要,有必要穿那燕尾服,学那跳舞吗? 自诺贝尔奖产生以来,尤其到了近代,中国人素有“诺贝尔情结”。你想想,堂堂大中华,泱泱十几亿人口,怎么就产生不了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呢?更何况,现在GDP全球第二了,经济实力加强了;航母出海了,军事实力也提高了。中国已然以一个大国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是,诺贝尔奖,好像总是与中国擦肩而过。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民族太需要得到世界的承认,而诺贝尔奖无疑是增强自信力强有力的砝码。今年,终于,诺贝尔收入囊中,莫言获奖了。因此,一吐怨气,全民欢呼。这诺贝尔奖,不仅是莫言的个人荣誉,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脸面。于是,我终于发现,原来的我们的自信是来自他人的赞赏,而非自我的肯定。于是,我终于明白,原来貌似强大的我们,内心居然是如此的脆弱。 而当我听到莫言将要穿着那来自西方的燕尾服在诺贝尔奖颁奖晚会上翩翩起舞时,我更悲哀了。一个以乡土为写作题材的中国作家,一个以自身的文学才华而获奖的中国作家,何苦要委屈自己,为了迎合西方的品味,而硬要自己去穿那不合身的燕尾服,去跳那不熟悉的社交舞。与此相比,我希望看的是,我们的莫言,中国的作家莫言,穿着我们的中国的本土服装,传统的唐装也好,现代的中山装也好,甚至就穿着平时的便装也好,昂首挺胸,自信满满地走上领奖台,而非现在这样,一个中国作家穿着来自西方的燕尾服,跳着来自西方的舞步。我们必须明白,我们的自信来自我们内心的肯定,而非他人的赞赏,他人的肯定。
一个强大起来的民族应该是充满自信的民族。近代世界无疑是西方的世界。他们曾经独领风骚,但今天,我们已迎头赶上。我们,已经不需要琢磨西方的心思,不需要迎合西方的口味。而应该是,我就是我,一个土生土长,喝着长江水,而非可口可乐,吃着白米饭,而非割着嫩牛扒的中国人。我们有着我们的独特思维,有着我们独特的审美,有着我们独特的文化,有着我们独特的着装。而这些,都是中国的,而非西方的。
经济增长了,国力增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自信地站起来,告诉他们,我们是中国人,而非西方人,更不是披着西方皮毛的中国人。脱掉那一身燕尾服,把我们的唐装穿上,莫言,到时候,我将为你鼓掌。
人非圣贤
据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大哥管谟贤称,莫言将赴瑞典领奖,不但做了燕尾服,而且还学跳舞。此言一出,网络众说纷坛。
对于莫言的行为,有的人认为他不该把诺贝尔奖看的那么重要,有的人认为他应该学学村上春树的那种淡定,淡泊名利。而我认为,莫言只是莫言,他不是村上春树,更不是一个圣人。
莫言的做法,只是在做回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说是一个作家获得的最高荣誉,莫言高兴一下,认真的准备一下有何不可?相比于一些作家的假惺惺,莫言显得更真实、可爱。人非圣贤,我们不应该将古往今来的圣人的品质都要求于莫言的身上。莫言他做燕尾服,学跳舞,只是尊重这个庆典,而非造作、自大。为何他一旦出名了,就一定要用完美的标准来要求他呢?还记得最
美妈妈吴菊萍,因没有将奖金捐出来而受人指责,然而,吴菊萍也是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将奖金用来减少家庭负担。在此时,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她的无奈,她的真实,毕竟,她也不是一位圣人。 从小到大,我们就被人们灌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的思想,即使他们告诫我们这样做有多危险,这样做有多正确,我们有时也会义无反顾地想要违背他们,因为我们清楚,他们要求我们做的事太多了,他们几乎想把我们塑造成圣人。于是乎,我们开始反抗,向他们宣示“我们只想做回自己”。只是这样的呐喊声随着我们的深入社会开始被逐渐淹没,面对上司,我们不得不阿谀奉承,面对官员,我们不得不拍马屁,此时此刻,我们沉沦了。够了,真的够了,我们没有必要去掩饰自己,做回真正的自己吧!
人非圣贤,即使是孔子,也有回答不出两位小孩提出的问题,因此,何必把自己藏于面具之下呢?让我们一起摘掉那虚假的面具吧!学学莫言,尽情释放自己的喜悦;学学陈光标,高调行善;学学梁漱溟,独立思考,表里如一。寻找回真正的自己,给自己一方空间。
人非圣贤,我们没有必要因他人而对自己有过多的要求。莫言,你想穿着庄重的燕尾服领奖,你想在晚会上翩翩起舞,那就去做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本真 莫言赴瑞典领奖,准备了燕尾服,还要学习跳舞。这不禁让我深思,一个“寻根”的作家,凭借《蛙》等本土作品得奖的中国作家,却为了一次世界性的颁奖而改变面貌,迎接西方文化,为了什么? 平时很少在公众视野出现的莫言,得奖后大受追捧。这次到瑞典领奖所做的这些准备大概也是为了迎合西方的文化——燕尾服,跳舞,接下来或许有酒会、达官贵人、上流社会??这些词就令人浮想联翩。这并没错,是西方给他颁奖,做这些准备无疑会为莫言添上一份光彩,使他更有时代气息。可是,这是颁奖给他的初衷吗?
莫言曾说,不要被文坛上的名和利左右了自己,控制了自己。他获奖的理由更是因为他的作品融合了历史、当代和民间故事。由此,他代表着中国,一个富有千年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国度,不仅是他的作品反映着中国文化,而他本身也承载着中国文人所有的丰富内涵。这样的人怎能披上西方所特有的燕尾服呢?相反,一身中山装更能展现东方之子特有的精神面貌。
大师季羡林留德十年却仍一生未改那淳朴的气质,尽管获奖无数,称号、美名满天下,但那一份朴厚而又坚贞的气息从未改变。放眼看去,哪一个至今人们依然念念不忘的东方学人不是如此?陈寅恪西方游学多年,未改乡音;傅斯年狂傲于人却一心为国;钱钟书更是拒绝英女王的邀请??他们都是典型东方学人的代表。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即使有再好的条件,他们也为国坚守,为文化坚守,从没有失去自己的本真。何况在这个文化高速发展,生活小康的今天?我们的学人、作家更应坚守我们的文化,体现我们的文化。
诚然,与时代接轨没错。可细细想想,一个“寻根”作家,若穿上燕尾服,跳华尔兹,还是我们所歌颂的寻根作家吗?我认为,一个能突显文化内涵,拥有中华之特有精粹的东方文人更能代表中国文化,赢得世界瞩目。
辜鸿铭说过“外表变更,与内心无关”,可是,站在世界文化的最高领奖台上,展现给世人看的,不是追逐时代的卖弄,而是代表一个泱泱文化大国那一抹最质朴的气息,那真正的东方内涵,那千年文化的精粹。
请脱下燕尾服,回到本真。
篇四:高考作文素材人物 莫言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4)莫言
★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莫言成为首个获此奖的中国人。
从1981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至今,莫言共发表了80多篇短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出版过5部散文集、一套散文全集、9部影视文学剧本,以及两部话剧作品。他的作品还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
★杂说莫言
酷爱阅读。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为了换取别人的书看,莫言给别人家推磨,只要能捧着书回来,他都是满脸春风
书架上只剩经典。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我这两年一直在书房里做减法,每年会清理出一批书来送给一些学校,现在把书架清理得就剩100多本书,都是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面向苍生背对文坛。莫言曾说:“背对文坛是我对自己精神上的一种提醒。不要被这些文坛上的名和利控制了自己、左右了自己。应该知道作家最神圣的东西是什么?作家应该追求的是什么?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并不代表一种行为。”也许正是背对文坛的“莫言姿态”,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和更自由的空间沉浸到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去。
媒体上很少露面。2011年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出来,其他获奖者接受采访的时候,莫言正悄悄地待在山东高密老家的村子里,记者们几乎找不到他。他说自己不是低调,也不是不看重茅盾文学奖,只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作家来说,写作是最难的,但也是可控的,写完了之后读者买不买,能不能得奖,就不是作家能决定的了。”
当今为何没伟大作品?莫言:作家应从自身找原因。这个时代具备了产生伟大作品的物质基础或者资源基础,剩下的就是作家的胸襟、气度和才华。
谦虚低调。尽管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声望足以让莫言骄傲,他仍然常常怀疑自己配不配得上“作家”这个称号,他自称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的谦虚不是表象更非伪装,只有对自己、对他人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的作家才会有这样谦和又自信的胸怀。莫言曾说“不能因为名声大一点就目空一切,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态度,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莫言表示,“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我会继续努力。”
反对修缮旧居。政府曾经提出要修缮莫言旧居,但莫言不愿意,他认为这样做劳民伤财,也完全没有必要给地方政府添麻烦。在这一点上,莫言今年90岁的老父亲管贻范与儿子的观点高度一致。“他是从高粱地里走出去的人,通过自己的辛苦写作成名了。去年不同意修缮,今年拿了奖,同样不会同意。那样太张扬了,做人要低调。”
用笔写作的作家。原来莫言曾经尝试过用电脑写作,后来他觉得不方便,没有手写得快,就又恢复了手写。莫言用笔写作还有一个考虑,就是想让自己的手稿留存下来。
莫言的家教:莫言的父亲管贻范,今年90岁,旧社会上过4年私塾,家乡一解放就担任各种伙计,记账、扫盲,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到生产队,到国营农场工作区,再到生产队,一直担任会计。他对后辈教育非常严厉。有一次,莫言下地干活,饿极了,偷了一个萝卜,被罚跪在领袖像前,做父亲的知道了,回家差一点把莫言打死。后来莫言根据这个经历写出了
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思考·借鉴·运用】
◆伟哉莫言:在一定程度上,莫言慰藉了我们多年渴望诺贝尔文学奖的焦灼的心,从关于鲁迅、老舍、沈从文等早期的被获奖,到连续争议了十几年的谈论中国为什么出不来诺贝尔文学奖,甚或拿出与中国这个大国不相称的言论说事。这固然有政治因素及酸葡萄心理在其中。但中国文学进入到新世纪来一直处于喧嚣浮躁之中,缺乏文化自信也是不争的事实。当下社会商业化气息太为浓厚,作家太过于名利,往往被虚浮的躁动气息裹挟,出现了羊羔体诗歌等的流行。莫言用自己潜心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大胆细腻的创作征服了世界,何其伟大! ◆理性看诺奖:诺贝尔文学奖绝不是对文学的最高奖赏,要言之,任何机构的颁奖都不可能是对文学的最高奖赏。文学的最高奖赏,永远是读者和时间。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哈代、契科夫、普鲁斯特、里尔克、乔伊斯、卡夫卡、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以及即将错过的已经垂垂老矣的米兰·昆德拉、安伯托·埃柯??这些像钻石一样光芒四射的姓氏,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丝毫不会影响他们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他们错过诺奖,不是他们的遗憾,而是诺奖的羞耻。
如果说此前,中国人抱怨、贬低诺贝尔文学奖,会被讥笑为酸葡萄心理;而今莫言获奖,我们依然要固执己见,重弹老调:自1990年代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水准便出现大幅溃退,领奖台上布满了二流作家的苍白身影,一流作家如君特·格拉斯、奈保尔、帕慕克、略萨等反而是例外,他们犹如孤独的闪电,打亮了世界文坛的黯淡岁月。
◆给莫言获奖泼点凉水:我们要杜绝过度神圣化,消除文学虚荣心,没有必要膜拜国外一切。有一些事实让人痛心,电影得不了奥斯卡,拿不了金熊,那就是失败,于是乎观众不去买账,票房就是明证;文学获不了诺奖,获得茅盾文学奖又有什么用,各个书店里都张着诺奖作品集的大海报,许多读者捧着诺奖的大部头争相阅读,而冷落了国内的优秀作品。这是崇洋思想在作祟。莫言的获奖足以证明潜心于文学锻造自己的实力,终会获得世人认可的。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是一种荣誉,代表着过去,而不是永远。诺奖并不是衡量作家作品的唯一标准。没有获奖的《战争与和平》《娜拉之死》等对全球影响巨大深远,而一些诺奖获奖作品对很多读者来说连听都没听过,更遑论去读了。但也有一点必须清醒,当下社会商业化气息太为浓厚,作家太过于名利,往往被虚浮的躁动气息裹挟,也出现了羊羔体诗歌等的流行。长此以往,文学将不文学,何谈获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作家,还是静下心来,端正创作态度,正视文学创作,这样才可能有更多的中国作家走到诺奖的行列。
◆电影《红高粱》人物:有人给一张莫言原著,张艺谋导演、姜文与巩俐主演的《红高粱》旧照配文字:“当年莫言32岁,张艺谋比他还大些,巩俐大二??如果来一老道说,你,将来拿戛纳奖,你,将来拿威尼斯奖,你拿金熊奖,至于你,诺贝尔文学奖。估计谁都会以为是天方夜谭吧??”
◆亦真亦幻的“高密东北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而“幻想”“历史”“社会角度”这几个关键词,对于熟悉莫言作品的人来说,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高密,想到那个不出家门也让莫言魂牵梦萦的地方。
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亦真亦幻的文学王国,现实中的山东高密,也就是莫言故乡中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传说,都奇迹般地成了他小说的一部分。莫言所创造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如同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和马尔克斯的马贡多镇一样,已在世界文化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在现实中,经过数十年的经营,虚构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成了山东高密的文化符号。
“高密这一方水土养育了莫言,地方文化、历史熏陶了莫言,如果没有高密的风土人情,也就没有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另一方面,莫言也成就了高密。” 莫言文学馆馆长毛维杰如是说。
莫言这位从高粱地里走上文坛的作家,他的创作视觉极少游离高密。他对于故乡的大地,有着异乎寻常的迷恋。正是立足于高密的黑土地,将真实的人物与事件,纳入了独特的艺术结构当中,他才写出了一系列有着独特历史氛围和地域人格色调的佳作。莫言对媒体称,“我不会离开中国,甚至不想离开高密。我喜欢这里的一切,我也离不开这里。”
对于莫言和故乡之间的关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曾说,高密的大智和诚朴、艰辛与欢乐滋养并成就了莫言,而莫言的创造让高密不再是一个平凡的地理名词——从此她与人心憧憬的神奇想象力有关,她有能力吸引世界的注目。
有记者亲临高密现场后很失望,因为它平淡无奇,跟中国任何一个村庄没什么两样。对此,莫言的哥哥管谟贤说:现实中的高密东北乡不会有沙漠,也不会有高楼大厦,都是乡村。小说里什么都有,有大楼,森林也有,湖泊也有,他需要什么就把什么挪过来。
◆莫言与中国现代文学:即便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耀普照到莫言头上,也不能改写在午夜徘徊的中国文学衰弱、贫血的残酷现实。六十年来,这世上最为庞大的中国作家群并未留下可以媲美四大名著的经典作品,他们生产的垃圾,千百倍于他们挤出的营养。莫言的显著,不无矮子里面拔将军之嫌。
◆文学与现实:略萨等作家都主张,文学应该有一种批判的精神。这里的批判,哪怕仅限于政治,在莫言的小说当中,亦不鲜见。问题在于,莫言并未将这种批判精神从作品化入现实,借用村上春树的名言,“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莫言的作品站在了蛋这一边,如解构正史、反思计生;现实当中,他却站在了墙那一边。这样的精神分裂,委实令人痛心。
◆莫言作品进教材:已经有出版社表示,会考虑在语文课本中增加莫言的作品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语文课本中的“版图”也有望随之扩大,语文出版社已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但是也有专家学者担心,对于中学生而言,接受和学习莫言先生的魔幻现实主义文风可能存在难度
◆莫言的“根”:莫言的哥哥管谟贤认为:研究莫言必须从新文化这个根上来找,不是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统称,鲁仍然是孔子那一套,孔子是从来不谈什么议论,齐文化非常浪漫,妖魔鬼怪都说,农村的民间故事,所以这个颁奖词写得非常好。魔幻现实主义和民间故事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你从齐文化找根。莫言生活在高密的大地上属于齐文化,这个文化DNA很深。
篇五:2013届高考备考作文素材莫言
2013届高考备考作文素材:莫言
人物简介: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莫言成为首个获此奖的中国人。
1、酷爱阅读。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为了换取别人的书看,莫言就去给别人家推磨,有时候整整推一天的磨才能换来一本书。一天下来,莫言脸色煞青,但只要能捧着书回来,他都是满脸春风.
2、书架上只剩经典。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我这两年一直在书房里做减法,每年会清理出一批书来送给一些学校,现在把书架清理得就剩100多本书,都是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因为每次拿起一本书来,还没有读一半就被别的事情打断了,等你下一次拿起另外一本书来,又把前面的书忘掉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3、孤独是一种财富。莫言在很多地方重复过一句话:“海明威曾经说过:?不幸的童年是作家创作的摇篮?。”莫言这话多少有些冤枉双亲,因为比起从小失去父母的川端康成和有一个酒鬼父亲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来说,莫言的那点不幸实在可以忽略不计。莫言常说,饥饿与孤独是他创作的财富,其实莫言童年时候正是中国最困难的时期,饿得面黄肌瘦、痛苦不堪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最后能饿成作家,特别是像莫言这样有名的作家,屈指可数。他的不幸,也是他的财富,在于他的孤独。
4、面向苍生背对文坛。莫言曾说:“背对文坛是我对自己精神上的一种提醒。不要被这些文坛上的名和利控制了自己、左右了自己。应该知道作家最神圣的东西是什么?作家应该追求的是什么?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并不代表一种行为。”。也许正是背对文坛的“莫言姿态”,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和更自由的空间沉浸到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去。
5、写作源于生活。《蛙》是莫言的代表作,小说通过讲述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既反映了乡土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这部作品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长篇力作。他说,触发自己写这样一个故事的动因并非因为其敏感,而是人物:“生活中一些人物感动了我,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我是先被人物感动,然后才去关注事件的。”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姑姑”的人物原型,是莫言大爷爷的女儿。想以姑姑为原型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由来已久,以前莫言也在一些中短篇里写到过一些,而这次的出手,莫言称之为“算总账”。
6、媒体上很少露面。2011年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出来,其他获奖者接受采访的时候,莫言正悄悄地待在山东高密老家的村子里,记者们几乎找不到他。他说自己不是低调,也不是不看重茅盾文学奖,只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作家来说,写作是最难的,但也是可控的,写完了之后读者买不买,能不能得奖,就不是作家能决定的了。”
7、当今为何没伟大作品?莫言:作家应从自身找原因。
莫言表示,关于“伟大的时代没有伟大的作品”,这是近些年反复提到的话题。
我们这个时代到底是什么时代?莫言说,狄更斯在《双城记》,阿斯塔菲耶夫在《鱼王》中都曾罗列一些对立、 矛盾的话语,来描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们关于时代的矛盾的描述,“也完全可以移植到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 莫言认为,在今天这个对立矛盾现象比比皆是的社会,“我们还要发现这个社会的主流”。什么是这个社会的本质?对于作家来讲,社会上的各种现象,确实会令人眼花缭乱。但记录这些眼花缭乱的现象并不是一个作家的职责,记录这个社会发生的各种怪现状也不是作家的职责。莫言说,这个时代到底是不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和答案。但是总而言之确实是一个波澜壮阔的、空前绝后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面作家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因为这样的时代为作家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因为在这样的时代里面人的丰富性得到了最
强烈、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说这个时代具备了产生伟大作品的物质基础或者资源基础,剩下的就是作家的胸襟、气度和才华。
8、谦虚。尽管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声望足以让莫言骄傲,他仍然常常怀疑自己配不配得上“作家”这个称号。有时候,他会说自己是个写小说的,他甚至不太愿意用小说家这样的字眼。他的谦虚不是表象更非伪装,只有对自己、对他人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的作家才会有这样谦和又自信的胸怀。莫言曾说“不能因为名声大一点就目空一切,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态度,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你才有可能进步。如果把自己的作品看得比谁都好,那这个作家也就到此为止了。”
9、获奖不能代表什么,将会继续努力创作。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表示,“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我会继续努力。”
莫言与母亲的四个故事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流泪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母亲中年患病活着没有乐趣 只为让家人放心.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了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生来相貌丑陋 母亲教导只要心存善良,多做好事,丑也能变美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
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也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笑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母亲曾因我太会讲故事而发愁: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很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腔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派活儿,默许我去集市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母亲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 “莫言”这个名字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敦敦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摺罚弧妒啡倨蟮资ハ头⒎咧饕病?/p>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