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足迹主题征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7:27:57 作文素材
篇一:寻访红色足迹主题征文
寻访红色足迹
安东卫街道中心小学
五年级五班—王淳
今年恰值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今天我满怀自豪、崇敬之情来到了安东卫保卫战遗址公园,重温先烈们的光辉事迹。
安东卫保卫战遗址公园位于岚山中路以南、玉泉二路以西,占地面积1.5万平米。来到门口,清晰地看到两块巨大的石头,底下的石头是个六边形,上面的石头突兀不平,很威风,上面刻着十个鲜红的大字:“安东卫保卫战遗迹公园。”沿着大理石铺成的路,来到公园中间,那里有一座铸铜雕像——浴血奋战的安东卫连的战士,击退日寇之后高兴地挥舞着长枪,脸上、身上虽然沾满鲜血,却露出了胜利的微笑。塑像两侧有花草,花草前方有浮雕景墙。一共六副图,前三幅图展现是八路军英勇杀敌。剩下的三幅图描绘的是老百姓帮助革命同志运粮食和运弹药。
看到这里我不由的想起我们老师给我们讲过的英勇的安东卫连的事迹: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为坚决粉碎日寇扫荡,我八路军滨海区二十三团一营二连奉命于安东卫西(原安东卫小李庄)阻歼敌人。从七时至晚九时,七百余日伪军使用山炮、迫击炮对二连阵地猛轰,发起十几轮攻击。二连指战员英勇顽强,不畏牺牲,迫近齐射,隐蔽投弹,白刃格斗,共击毙日伪军二百余人,击伤七十余人,夺回安东卫。指导员钟家全四次负伤,壮烈殉国。滨海军区司令员特令嘉奖,
命名二连为“安东卫连”,追认钟家全为战斗英雄。安东连不畏困难,近年来,这支英雄连队的传人正擎着先辈们用鲜血染红的连旗,谱写着一个个壮丽的诗篇,现北京区第38集团军338团“安东卫连”为机械化步兵部队,先后出色的完成了‘探索——2004’信息化演示等一些项目。
我漫步公园,浮想联翩:正是这些革命先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我们这些儿童现在才能在宽敞的校园里学习、玩耍,才能丰衣足食??想到这里我不禁眼眶湿润了,我冲着铜铸塑像敬了一个队礼,表达我的敬意!
我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二: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
上海适存小学四6班 包敬豪
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
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我们全家参加了一次“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走进南方三
年游击战争根据地——井冈山、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追寻红军足迹之旅”夏令营,七月的 一个周末,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
天刚蒙蒙亮,我和爸爸、妈妈就出门了,到了纪念馆门口,就看到高高飘扬的红旗和穿着红色队服的队员。到了车上我数了一下,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六十多人。原来有这么多人想了解红军的足迹呀! 翻阅1927到1937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井冈山,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基,在这纵横几千里的大地上,播撒革命的星星之火.为了了解这段历史,感受深邃的历史内涵,接受一次革命传统精神的洗礼,并从先辈们的奋斗轨迹中思索26日到29日开展了为期四天的重踏长征路活动,追随着先辈们的足迹,我们踏遍井冈山、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篇-巍巍井冈山 深邃历史内涵
井冈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我们此次旅程的第一站,当我们的车队驶入它的怀抱时,巍巍五百里的山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心灵的震撼.毛泽东、朱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树立“工农武装割据”的红旗,播撒燎原神州的星火,开辟着“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如今,井冈山处处都留有红军的足迹,革命遗址遍布全市的各个角落.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对巍巍井冈山的敬畏,对先烈们的敬畏,依次参观了黄洋界、象山庵、八角楼、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大井革命旧址.站在先辈们奋斗的地方,触摸着他们用过的物品,看着一幅幅陈旧的相片,一件件尘封的文物,我们窥到的不仅仅是历史,而且是一种精神.在黄洋界,站在炮台边,远眺群山,黄洋界保卫战宛如就在眼前重演.一炮把敌人吓得魂飞魄散,一条妙计、一个战略取得了保卫战的完胜.“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首《西江月?井冈山》就是毛泽东同志为这次伟大保卫战胜利而作.如今身临其境,当年击中敌军指挥部的隆隆炮声和红军的欢呼声、锣鼓声依稀还在耳际回荡;在黄洋界,站在毛泽东和朱德等革命先辈挑粮的地方,内心震撼不已.往下看,是曲曲折折的山路,险峻,陡峭,独自攀登尚有难度,何况肩上挑着沉重的粮食;在大井革命旧址,一件件遗物使我们肃然起敬,看到了当年厮杀用过的大刀、长予、土炮、土枪,经过无数战斗的军装、军旗、军鞋布衣,上面还带着战场的硝烟,还有带血的遗迹,一张张先烈的照片,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是那样的陌生,又是那样的熟悉,千千万万红军的遗容,与我们零距离,面对面,脸对脸,凝固在历史的瞬间,仿佛您们有多少话要对我们讲,又有多少事儿要对我们谈.我们的心跳的快了,零距离接触,使我们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仿佛心在一起跳跃,血又在一起沸腾,刹那间,在我们面前您们又是那样的高大、庄严,巍巍身影化作雄伟的井冈山;在八角楼,我们参观了毛泽东曾经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看着室内的陈列如床架子、桌子、砚台、油灯、茶几、高背椅等原物,让人陷入到历史的隧道中,通过这个时空隧道,看到了毛泽东在深夜疾书.在这里毛泽东写作和完稿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7日上午游览了龙潭之后,我们的车队离开了井冈山,沿着先辈们的足迹向苏区方向出发.中午时分,我们车队到达了闻名全国的“将军县”-兴国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年只有23万人口的兴国县,就有8万多热血儿女参军参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孕育出54位功
勋卓著的兴国籍解放军将军.为了缅怀将军们的丰功伟迹,兴国县兴建了将军公园,通过雕像、图片、文字等形式把“将军”的伟岸形象和英勇事迹陈列园内,供世人瞻仰学习.站在将军们的雕像前,我们显得如此渺小.我们一路瞻仰了54位将军的雕像,并详细了解了每位将军的不朽人生.
傍晚时分,我们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来到了于都河畔.站在红军长征第一渡口前,望着如今平缓的江水,思绪飞扬,历史的镜头回放到1934年10月16日傍晚,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万里征途.18日傍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从于都县城东门踏上浮桥渡河,率领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向西挺进.如今,8个渡口全部建起了大桥.先辈们是搭浮桥去打天下,而当今的于都人是走长征大桥去闯世界的.时代已经变迁,但,并没有使于都人淡忘了曾经在这块土地上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红军,更没有忘记岁岁年年传播和弘扬长征精神.当我们进入中央红军出发纪念馆时,已经是差不多六点,讲解员已经到了下班时间.或许是被我们的诚恳感动,或许是被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敬畏所感染,她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延迟下班时间为我们讲解.我们跟随着讲解员,参观了全馆.一副副珍贵的历史相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历史原物,一段段扼要的文字说明,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这段历史,在这里我们感觉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叉,感受到了长征不朽的精神对我们心灵的震撼.
篇三:寻访红色足迹征文
追寻红色足迹 弘扬革命精神
--------游灵山战斗旧址有感
招远西苑学校 五年级三班:孙凡超 指导教师:李伟红 早就听说上世纪,在我的家乡招远市蚕庄镇的灵山上,发生过一场八路军与日伪军的生死决战。趁着周末,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灵山,来寻访老一代革命军人浴血奋战过的战场。
昔日的战场已经遥不可寻,只有半边矮墙在昭示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腥风血雨。习习秋风中,我坐在山顶,俯视着周边安详宁静的村庄、梯田,听着爸爸妈妈给我讲述灵山战役,思绪飘到了75年前。
1940年6月1日开始,胶东日军对招、莱、掖等根据地展开了大规模的扫荡。6月5日,扫荡之敌800余人包围了驻防在招远蚕庄灵山冯家的八路军五支队十四团。为了掩护胶东区党政机关和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胶东支校安全转移,十四团两个连在团政委张咨明、副团长宋子良的带领下,占领灵山高地阻击敌人。面对数倍于己之敌,战士们毫不畏惧,浴血奋战,但由于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战斗异常惨烈,副团长宋子良、军需处处长王吉山相继牺牲。张咨明政委率剩下的12名战士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战士们相继牺牲,张咨明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手握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200余名将士以血染青山的代价,
保护了灵山一带抗日民众的生命财产,掩护了抗日军政大学安全转移,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精心策划的“扫荡”势头。
望着这绵绵青山,我仿佛听到了战场上传来的隆隆枪炮声和先烈们冲锋陷阵的呐喊声。因为有了他们舍生忘死的奋战,才有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下定决心:要继承先烈遗志,发奋学习,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篇四:寻访红色足迹
寻访红色足迹
胜利第三中学高二年级一班 王辰芮
又是一年天高云淡,望穿天际也望不到南飞的大雁,没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呐喊,亦没有“何时缚住苍龙”的气魄,一切都归为沉寂。漫天的血雨腥风已远去多时,微风袅袅袭来,可还有些什么在时空的山谷间不停回响,回响,回响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间?
北伐战争、国共合作、八年抗战、解放战争??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对中国而言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推翻了封建王朝,打败了北洋军阀,赶走了日本人,建立了新中国,在枪林弹雨间舍生为国,无数英烈用鲜血染就了中国通向新生的道路,那段过往的颜色因此被定义为:红色。
从未到过延安、遵义这些“红色圣地”,只记得小时曾到访过南京的梅园新村,简陋至极的屋子,曾是周恩来、周恩来、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邓颖超等曾为和平解放与国民党谈判办公的地方。
回想1921年,我不知道是怎样一种强大的信念让十三位有志之士相聚在上海法租界的会馆,同时给嘉兴的南湖也笼罩上一层深厚的历史感。
此后的十年,共产党似乎在等待一个重大的时刻来证明自己才是民族解放的领路人。只是这个过程千难万险,这段经历荡气回肠。犹记得,1934年,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踏上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河,“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爬雪山,过草地,胜利的信念支持着红军将士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甘宁根据地,为最后的胜利养精蓄锐。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曾如此评价彭德怀,百团大战的胜利证实了彭将军不虚此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亦有许多如丁玲般“昨日文小姐,明朝武将军”的巾帼英雄,是对国家的信念,对民族的忠诚,使四方志士会聚延安。狼牙山、王老庄、大别山,晋察冀??一个个地名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共同筑成一道比长城更为坚硬的防线。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寻访红色足迹主题征文)南京,著名的六朝古都,渡江战役胜利后毛泽东曾写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统治了中国21年的国民南京政府垮台,蒋介石携亲信逃往台湾,中国的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枪声可以停息了吧,警报可以解除了吧,杀戮可以停止了吧,无数人的流血牺牲终于使得天地换新颜。
梅园的灯光从未曾熄灭,延安的宝塔依然屹立,是的,艰苦的历程已经结束,可红色的精神却不能被磨灭,寻访红色足迹不只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传承,一种发扬,一种文化, 一种信念。
指导教师:肖婕
篇五:”寻访红色足迹“征文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同学们,你们熟悉这首歌吗?这就是影片《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曲。
在这次假期中我和爸爸妈妈观看了这部影片。电影讲述了一位年仅十多岁的少年儿童潘冬子一心想参加红军。这不仅因为冬子的父亲就是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更因为冬子发誓要为被敌人残杀的母亲报仇。怀着这个心愿,冬子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冒险为游击队送盐,送信,并在残酷的斗争中不断磨练自己。主力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时,冬子的父亲给了他一枚意义非凡的红星,那是一颗闪着光芒的红星,冬子把它当做最宝贵的物品珍藏着,而这颗红星就像是冬子心中的明灯,一直为勇敢的潘冬子指引着道路。终于,冬子带着那颗红星参加了红军。
当我含泪看到这样一个片段时,我真的觉得潘冬子很机智勇敢而且坚强。胡汉三封山的时候,怕山下的村民给山上的红军供粮食,所以,要上山的必须经严格的搜身。冬子山下要盐,当他来到最后一户人家的时候,他不仅要了盐,还要了一瓢水。寒风凛冽,他把盐水倒在自己的棉袄上, 再把一勺清水倒在了竹筒里,躲过了国民党的搜身。
当影片中出现一团团熊熊的火焰,一片片满山的映山红时,我内心强烈的民族自尊感与爱国激情不禁油然升起。在现代化发展飞速的当代社会,这种精神更值得国人牢记在心。毕竟,没有伟大、勇敢、
冲锋献阵的战士,这一切,所有的一切,将化为乌有。同学们,潘冬子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想想过去,比比现在,我们应该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要珍惜少年好时光。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国家,爱人民,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建设由革命先辈们打下的江山;用科学文化知识来编织我们美好的家园;用科学文化知识让党的光辉传万代。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前进!前进!再前进!!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