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遥想当年少年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7:25:27 体裁作文
遥想当年少年勇体裁作文

篇一: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

【积累整合】

1.ɡt chànɡ wǎnɡ liáo lǚ zhynɡ r?nɡ ch?u qiú a

2.劲:jìn劲头 干劲;jìnɡ劲敌 强劲 尽:jìn尽力 尽善尽美;jǐn尽管 尽量

3.示例:沙洲 州县 竟然 竞争 苍茫 沧海一粟 王侯 等候

4.D

5.“遏制”“遏止”都是动词,都有用强力阻挡的意思。但“遏止”重在“让停止”,常用于重大事物;“遏制”重在“控制”,常用于某种情绪,有时也用于敌人或某种力量。

6.D(毛泽东的词应属于现代诗歌)

7.C

8.B(应该是设问。因为下阙回答了上阙的问题)

9.在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

【感悟鉴赏】

1.看

2.秋天

3.山、林、江、舸、鹰、鱼。

4.不好。因为“翔”写出了鱼的自由自在与旺盛的生命力,而且符合整首诗歌大气豪迈的意象特征。

5.失意、恼恨 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6.升沉 盛衰

7.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8.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 大军阀、大官僚

9.视??为粪土 名词的意动用法

10.恰 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1.月、咽、越、血

12.李词的月凄凉、冷清、伤感;毛词的月虽然也是秋月,但是这个月烘托了一种壮怀激烈的氛围。

13.李词结尾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悲壮之情;毛词抒发的是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的那种豪迈雄壮的感情。

14.同:思想内容上,两首词都表现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甘愿自己经风着雨,也要保持高尚品德的优秀品格。表现手法上,两首词均以写景入手,通过景物描写很好地渲染了气氛,为梅花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效的背景。

异:两首词的意境是不同的。陆游的词流露出寂寞无奈、孤芳自赏的消极心态,毛泽东的词则表现了与群芳同春、积极向上的思想。

【探究应用】

1.提示: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2.略

3.略

4.略

2 诗两首

【积累整合】

1.pánɡ huánɡ liáo xìnɡ pǐ chì chù zǎo ɡüo sù

2.C

3.寂寞:①孤单冷清。②清静;寂静。 寂寥:寂静;空旷。

4.C

5.略(参见课文)

【感悟鉴赏】

1.ɑnɡ

2.B(肝肠寸断不准确)

3.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4.背景意象:雨巷 油纸伞 丁香 篱墙 主体意象:我 姑娘 作用: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在寂寥地下着小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表达效果。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篱笆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就是让人感受到哀怨,凄凉的氛围。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是愁情郁结的象征。

5.首尾运用反复的手法,内容大致相同;不同处是,开首表明希望逢着,后面则是希望飘过。

6.示例:如诗的第二节,诗人用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充满了意境美。在这里,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因此,作者又把她置于雨中去哀怨、彷徨,更突出姑娘的凄清、迷茫、叹息,增强诗歌的惆怅、清丽的意境美。

7.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例如,把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提示:“意象”即“诗人运思而

遥想当年少年勇

成寓意深刻的事物”。)

8.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提示: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9.“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被人称道。(提示:解答此题,要把景物描绘的内容写出来,同时把寄寓的情说出来。)

10.《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①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③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11.D

【探究应用】

1.略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积累整合】

1.xí tái wǔ bō xia niǔ ní chì b?

2.菲:fyi芳菲;fti菲薄 壳:k?贝壳;qiào地壳 悄:qiüo悄悄;qiǎo悄然 结:jiy结巴;ji?结党营私

3.堤堰 偃旗息鼓 揠苗助长 忸怩 纽带 扭曲 屋檐 赡养 高瞻远瞩

4.①排比 ②比喻 ③借代 ④拟人

5.C(乳儿对大堰河的爱并非是含蓄的)

【感悟鉴赏】

1.抚养、喂养 养活、供养

2.一种生理现象,是“梦”的本义 在现实的具体条件下不能实现的想法,是“梦”的比喻义

3.第一、二个:介 行为的目的 第三个:连 行为的原因

4.本课是一首回忆童年生活的抒情诗。由于具有回忆性,用“她”便于写实,写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纯朴,但不便抒情;而用“你”则有利于抒发自己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赞美之情,更容易激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共鸣。

5.排比 勤劳、善良、乐观、充满爱心

6.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如此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但又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分,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她以自己的双手换取自己和一家最低的生活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

7.因为大堰河的身份是一个保姆,梦中做了她乳儿媳妇的婆婆,这对于她来说是非分的,所以不能对人说;但大堰河对她乳儿的爱是如此深切真挚,就连梦中也念念不忘!这个梦体现了她那慈母的深情。

8.D

9.D

10.D

【探究应用】

1.略

徐志摩译

我死了的时候,亲爱的,/别为我唱悲伤的歌;/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也无需浓荫的柏树;/让盖着我的青青的草,/淋着雨,也沾着露珠;/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我再不见地面的青荫,/觉不到雨露的甜蜜;/再听不见夜莺的歌喉,/在黑暗里倾听悲啼,/在悠久的昏暮中迷惘;/阳光不升起,也不消翳。/我也许,也许我记得你,/我也许,我也许忘记。

单元达标

1.A 2.C 3.C 4.B 5.①⑦ ②⑧ ⑩③ ④⑤ ⑥⑨ 6.A

7.D(作者和“百侣”游泳,击起的波浪把行船阻挡住了,侧面表现了游泳者“风华正茂”,搏击风浪,要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8.B

9.C(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手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处应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C)

10.A

11.C

12.山 颜 端 看 寰 间 还 攀

13.指毛泽东从北京赶来重游昔日革命根据地。

14.①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②欢乐祥和,清幽活泼,而又峭拔耸立(山)。

15.这句话应该和下阙首句连接起来理解。此句是说黄洋界地势险要不足观,可观的是当时人民充满壮志豪情的革命景象。

16.C

17.诗歌内容提示:诗的第一节写的“挂图、代数、琴、桨橹”四个意象,表面看来并无联系,其实和“思念”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内心思念的焦灼、烦躁、惆怅、失意等情思。“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极言时间之缓慢,“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极言距离之遥远,两个比喻,诗意全出,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那种焦灼感和迫切感。“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两句诗形象地表明诗人内心虽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却藏在心里,不让它轻易流露出来。全诗写“思念”,但不着一字,写得缠绵、凄婉。

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积累整合】

1.fàn zhuì yì quy huán bǐ

2.(1)ɡōnɡ通“供”,供给。 (2)yǐ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3)zhì通“智”,明智。 (4)yua通“悦”,高兴。

3.(1)焉:为什么。陪:增加。 (2)为:给予。赐:恩惠

(3)阙:侵损、削减。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

(4)因:依靠。敝:损害。 (5)是:这。过:过错。

(6)辞:推辞。犹:尚且。

语气词

(1赞同 (2当做边邑 (3哪里 (4好像 怎么

(5的 (6自己的

5.(1)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3)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4)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5)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6)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6.编年体 左丘明 《公羊传》 《谷梁传》

【感悟鉴赏】

1.A

2.C

3.C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

5.(1)点评:暗示秦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2)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3)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6.(1)逃亡。 (2)复兴。 (3)事奉。 (4)考虑

7.我们国君还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

8.B(提示:“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三句均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申包胥的爱国赤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句是叙述楚昭王的困窘境遇。“秦哀公为之赋《无衣》”句则表明秦哀公出兵救楚。“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之患也”句是向秦哀公陈说吴灭楚后会成为秦的祸患。)

9.C(提示:“秦哀公非常痛快地答应了申包胥的请求”说法有误。“秦伯使辞焉,日:‘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句则说明申包胥如秦乞师不是一帆风顺的。“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句的记叙更能说明这一点。)

【探究应用】

1.(1)示例:烛之武不计前嫌退敌救国

(2)示例:上联:佚之狐临危荐勇士,慧眼识才下联:烛之武受命退秦师,雄辩救郑

2.提示: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如:从秦国的角度看,秦穆公撤军是为了本国的利益,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故其撤军无可厚非;从晋国的角度看,秦晋已结盟,烛之武是在挑拨离间,秦国撤军是一种背叛行为;从烛之武的角度看,说退秦军则是为了国家利益,天经地义??

5 荆轲刺秦王

篇二:遥想当年青衫薄

遥想当年青衫薄

作者:刘春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2年第01期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安徽的一所中专任教,那是我一生中比较艰难的时候。

小时候在家里,再苦再难,都有父母撑起一片天,小孩子不会有太多忧患。上大学后,学校是天,有班级有宿舍有补助金有老师有同学,有听不完的讲座看不完的书燃烧不尽的青春激情,还有上世纪80年代大学的启蒙氛围。现在,离开村庄,离开家人,离开大学,离开青春岁月的朋友,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独自面对生活的全部,一切都变了。那一年,我刚刚20岁。

我工作的学校很小,只有一幢楼,二十几个老师,两个班的学生。学校有个小食堂,一年四季,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菜,炒土豆,炒白菜,炒茄子,荤菜与素菜的区别就看里面有没有肉。开饭时间很短,中午过了12点,下午过了5点半,就什么也没有了,只好回去泡方便面。一到了寒暑假,食堂就彻底关门了,那时候,吃饭就成了我最大的问题。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做饭倒是会,但一个人做饭的成本很高。别的不说,光买肉就是个问题,多了浪费,又没有冰箱,少了别人不卖。那时候工资很低,一分一毫都得仔细着花。

比起吃饭,最难熬的还是寂寞。一到寒暑假,整个学校就没人了,只有我一个人住在教学楼顶层西北角的一间小屋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当然也没有手机,一个人一间小屋而已。夏季,顶层酷暑难耐,热浪滚滚,几乎所有的家具都滚烫。到了冬季,又寒冷得出奇,只好坐在被窝里看书,《金庸全集》我就是1988年寒假看完的,武侠的恩怨情仇刀光剑影,给了我那个冬季些许的温暖。从我的住处往北,不远处是火葬场,白天能看到缕缕白烟,晚上四野寂静,只有西北风呼啸吹过。一灯如豆,一个似乎被城市抛弃的青年只好靠看书度过那些漫长而空寂的夜晚。偶尔,楼梯上会传来脚步声,我侧耳倾听,等待脚步越来越近,等待有人敲门。 其实,在这个城市我不认识什么人,一户亲戚,几个大学同学,那时联系不便,彼此又都很穷,所以来往走动得并不经常。我认识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学生了,由于是中专干部学校,有些学生比我岁数还大,当然,他们也几乎都比我有钱。尤其我教过一届厂长班,其中不少来自酒厂,是他们教会我喝酒,让我在清贫寂寞的青春岁月中感受酒的光芒。很多夜晚,他们中的某一位,会提着一瓶酒两个卤菜,敲开我的宿舍,那必是一个人越来越多、话越来越密、夜越来越短的夜晚。他们中的另一位,会笑眯眯地给我提上一壶散装白酒,自家工厂的,随便喝。那一壶白酒,会就着榨菜萝卜干,陪我度过最寂寥的长夜。

除了学生,前来敲门的,可能就是诗人们了。那是一个诗歌的时代,诗人们一贫如洗却行走于江湖,靠的就是各地的诗友了,有的在杂志上相识,有书信往来;有的就靠朋友问的书信相托了,一个诗人远行,朋友们就搜肠刮肚,理出一份联络图,写上一堆推荐信。我地处偏僻,却也有诗友上门,免不了寻上一个小酒馆大喝一顿,那一顿,常常就是小半个月的生活

费。穷,让诗人的生活毫无诗意。印象中,有一年冬天,晚上八点多,来了远方的诗人,只好央求食堂大师傅,递烟,喊哥,大师傅开恩,把食堂剩下的牛肉丝加干辣椒,美美炒了一大碗。有了硬菜,还有学生提来的散装白酒,那个夜晚就开始温暖,诗意和友情就一点点荡漾起来。那一夜,醉得一塌糊涂。醒来后,诗人已走,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他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1989年后,我终于告别了那所学校,前往北京继续读书。临行的那个下午,还没开学,学校空无一人。我走到楼前空旷处,把几年写的诗稿、论文、书信全部付之一炬。烧完后,我走到胡同口的小酒馆,把往事全丢在酒杯中。

从那以后,再没回去了。

篇三: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小说散文阅读(含解析)

小说散文阅读

1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1~15题。(共14分)

青城山下忆大千

曹积三

①胡立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且是得意门生。我喜丹青,更慕丹青手,便特意去青城山下拜访他。

②先生伴山而居,环境很是清幽,有竹,有兰,草木葳蕤;淡湿而清新的空气漫延其间。室内陈设挺简洁,墙上只挂着一幅张大千的立轴山水,透出主人对老师的思念与景仰之情。 ③先生已沏好茶等着我们。当我接过茶盏,一股清雅的香气,悠然飘来。他说,这是青城山的“洞天贡茶”。呷一口,满嘴生香。青城有茶甲天下,此话不谬。遥想当年,张大千拒当汉奸,不受日寇伪职,化装逃出北平后,独独选了青城山,隐居上清宫,足见其慧眼。 ④“是的哦,大千师太喜欢青城山喽!”胡先生话音朗朗,“这儿哦,是他心中的乐园。” ⑤随他的话语,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

⑥每日里,张大千除了手捧书卷、挥洒丹青,便置身于山野之中,拜望千峰万仞,细品草木百花。他听流泉、看飞鸟、拂野竹、望云海??乐此不疲。他常常伫立于老松之下,盼顾远峰近岚,久不言声。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雨后的夜晚,竟身披薄衫,举步登高,手捋长须,瞧那秋月透过丫桠撒下的清辉,与艳阳高照时的婆娑树影有何不同。

⑦“大千师常说,人间有两部书,一部是有字的,系前人所写;另一部,则是无字的,为自然造化。两部书都要读好,方能成器。一定要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用心去画,才能如登山一样,一步一层天。”

⑧忆起老师的教诲,胡立感慨系之:“这些至理名言,影响我的一生。”

⑨“我算得上是个专情的人,一生苦心孤诣,只画都江堰和青城山,画了大约一千幅。”他说着,眼里泛着泪光,“都江堰,是爹娘生我养我的地方;青城山,是拜师之处,是识得再生父母之地。这里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如同我的血和肉。”

⑩说罢,他展纸,挥毫,为我画了一幅《秀水都江堰》。

11 “大千师云游在外,也非常想念四川老家。可惜,他未能回得来。○”胡立的话音里,有无限的遗憾。

12思乡,是张大千晚年的心结,他曾写道: ○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

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

13读了,○有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胡立告诉我,大千师曾托人几经辗转将一幅画作从台湾送回四川,表达他的思乡之情。为防不测,题款的印章,是夜里,摸着黑,钤上去的,所以,章子上下颠倒了。见到那带着老师体温的猩红印章,他如何忍得了泪水??

14胡立先生为了款待我这位远方的客人,○特意包了饺子。更让我惊奇的是,那醇香的米

酒、可口的泡菜、独具风味的“老腊肉”,都是他的手艺,而那滋味鲜美的小菜,竟也是用他亲自挖来的竹笋烧制的。

15他一面为我斟酒,一面说:○“大千师在青城山时,经常带着我去采蘑菇、找野菜、挖

竹笋??而且,他乐得上灶,炒的青菜,碧绿如鲜;他做的狮子头和粉蒸牛肉,与众不同,尝过的人无不称赞。”

16胡立仿佛又回到了在大千师身旁的岁月,脸上洋溢着激情:○“有一天,刚送走来吃饭

的客人,大千师对我说,做饭烧菜岂可小觑,这也是艺术。烧不好菜,难成一个懂得滋味的好画家。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地跟着他学厨艺。”

17 ○“你知道大千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厨艺和画艺吗?大千师说,‘我的画与菜相比,菜,

当然在上。’”我听了,吃惊不小。

18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 ○

(选自曹积三的博客,有改动)

11. 综合全文,胡立先生受到师傅张大千的哪些影响?(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3分)

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张大千的哪些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段引用了张大千的诗,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从内容、技巧两方面

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我拜访胡立,胡立先生回忆恩师张大千的诸多往事。

B. 张大千告诉胡立,烧不好菜难成一个好画家,胡立就暗暗地跟他学厨艺,最后胡立

的厨艺超过了他自己的画艺。

C. 拒当汉奸,不受伪职,隐居青城山,这些可以看出,张大千是个有民族气节的人。

D. 文章第5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引起下文对

张大千在青城山生活和创作的回忆。

常州

11. (3分)痴情大自然;学习厨艺;热爱家乡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

12. (3分)语言凝练文雅。运用对偶的修辞,简练的传达出张大千的对大自然的痴情,认真

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语言特色很鲜明。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作者的表达。

13. (3分)仰慕张大千对大自然的痴情;感慨张大千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惊讶张大千的厨

艺高于画艺。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蕴含的情感的分析能力。“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在全文的结尾,应该从全文的角度去思考。

14. (3分)内容:刻画了一个鬓发斑白远在天涯,挥毫作画时泪水连连,身在万里外,心里

总恋着家乡的游子形象。技巧:“万里迟归总恋乡”运用直接抒情,抒发诗人对家乡的思恋。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内容理解和诗歌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中明确从内容、技巧的角度分析表达思乡之情,就分别赏析。内容上赏析,主要对诗句的理解与翻译;技巧上从“总恋乡”看出诗人的直抒胸臆。

15. (2分)B

【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提取能力。B. “胡立的厨艺超过了自己的画艺”,选文中说“张大千的厨艺超过了自己的画艺”,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共16分)

河床开始回忆河流

施尔吉·原野

①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②所谓一无所有,说的正是河床。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夏天,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它是什么?它几乎什么都不是。你能相信一个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在雨后,在盛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河,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没了。

③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如果河没了,鱼和水鸟的家也没了。两岸的青草没了,倒映在河里的星星也没了,因为星星不能倒映在石头上。如果河没了,连同河床一起消失是最好的。没有水,留下的河床好像是伤疤,是一条长长的干鱼的尸体。是的,干涸的河床如同尸体。是谁的尸体?是河的尸体吗?没听说河竟然还有尸体,水干了,白花花的河底只能是河的尸体。

④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它抱着不应该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河床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当年水来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

床,带来鱼虾和泥沙。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做河的水流会干涸,这种惊讶比一个朝代的更迭更让人吃惊。

⑤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一家外媒报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中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手里失去了孩子,她们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⑥人说,人是无所不能的,起初我不相信。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这一点,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歉疚。人把河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做不到呢?消灭一条河比建造(请原谅我使用的“建造”这个词,这完全是人类爱用的词,而河流无法建造)一条河更容易。把河流上游的树木和竹林砍光,草原沙化,河就死了,只剩下河床这条敛尸袋。

⑦当大街出现一个带刀痕的死人时,警察会为这个人的死因搜寻原因,曰侦察破案,人类为此发明了一个词叫“人命关天”。如果一条河死了,没人破案,没人痛哭,更没人祭奠。所以,当中国死去两三万条河流时,人们并没觉得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小鸟不是青草。他们忍受气候变化并心安理得,却没一个人指认杀死河流的凶手。在所有的案件里,如果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时候,罪行自然会被赦免,我们都不是罪人。

⑧我们都不是罪人,我们劝自己欢乐并制造更多的欢乐。我们保持着正常情感。而河床敞开空荡荡的怀抱,她的孩子没有了,她以为人们会惊讶会替她找回孩子。先前的人类离不开河流,人类所谓的“文明史”都诞生于河流的两岸。看地图,人类的城市多建造于河边,中国有多少城市的名字带着水字边。古时候,人祭祀河、景仰河,谁能想到后来竟杀死了河。这何止于狠,是把事做绝了。

⑨我们应该派人到河边告诉河床,河已辞世,水利术语叫断流。我们理应为河床献上一些祭品表达歉意,因为河的消失毕竟不是小事。或者,在河边装一个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河水流过的声音和鸟啼声。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选自201 5年5月22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释】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17.请根据文意填空。(3分)

面对河的“辞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而富有变化的。开始,

后来,借大自然和河床之口,

18.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

19.根据要求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3分)

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从表达情感的角度:

20.体会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4分)

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答:

21.本文以“河床开始回忆河流“为题,有何好处?(3分)

答: 镇江

17.“惊讶” “不安”(1分,只要答对其中一种即可)“痛苦”“悲哀”(1分.只要答时其

中一种即可)”愤怒” “无奈或歉疚”(1分,必须要答出“愤怒”方可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解答时要联系全文,根据文意,结合题干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在丰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乍见”就是“开始”,此时作者的感情是“惊讶”和“不安”;“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前者是借大自然之口说出的,后者是借河床说出的,这一阶段的感情是“痛苦”和“悲哀”;最后作者说“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教疚”,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愤怒”和“歉疚”之情。

18.承七启下;(1分,答“过渡”亦可)既具体概括了境内河床干涸现象的严重,(1分,

意思对即可)又以“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一句引发对人类(或“人们”)行为的反思。(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9.(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若答“对比”亦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往昔河水的

湍急(或汹涌)、喧闹,充满着生机活力。(1分,意思对即可)(2)强烈表现了河床对往昔河流的喜爱和怀念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一般从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赏析。从文中“站稳脚跟”“歇”“挤”等词可以看出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0.①对于河流的陨灭,我们人类负有主要责任,应该有表达歉意的行为(意思对即可);

篇四:诗歌翻译答案1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

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秦始皇的阿房宫中,宫女起舞,罗袖翻飞,大富豪石崇的金谷园中,楼台高起,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还系着当年炀帝下江南的龙舟的缆绳,这些往事真是不堪回首啊,又一个春天来到,正是野花盛放的暮春时候啊

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

战火也曾燃烧在赤壁山,

班超投笔从戎却空老在玉门关。

伤心啊!秦时明月汉时关!

生灵涂炭,

只换得读书人一声长叹!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要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角弓上的箭射出了,弦声强风一起呼啸!将军的猎骑,飞驰在渭城的晴郊。

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锐敏捷的鹰眼,积雪溶化了,飞驰的马蹄更象是风追叶飘。

转眼间,猎骑穿过了新丰市,驻马时,细柳营已经来到。

回头看,那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无垠的大地啊,暮云笼罩着原野静悄悄。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贾 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谋议”,谋略、建议,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略”,此处有“大体上”之意;“薄”,指轻视,与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斗蟋蟀。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暮春三月,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江边绿草如茵,四望迷蒙,烟笼雾罩,如梦如幻,不免引人遐思。欢快婉转的鸟啼声中,追想起曾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都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瞻仰凭吊的历史遗迹。无情的就是那台城的杨柳,它既不管人事兴衰与朝代更迭,也不管诗人凭吊历史遗迹引起的今昔盛衰的感伤与怅惘。 繁茂的杨柳)依然在烟雾笼罩的十里长堤边随风飘曳,依旧能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让人想起当年繁荣昌盛的局面。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外任密州知州,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当时,北宋国势长期积弱不振,西北又有辽和西夏的威胁。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扯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带领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酬报太守,人们倾城出动,紧随身后。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两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唱罢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

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

当天色已晚,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

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独自走下了那西楼!

月 夜

杜 甫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

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

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

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

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②

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早梅

唐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

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着太阳开放。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