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话说北京胡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1:24:09 字数作文
篇一:北京胡同
胡同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脉络,交通往来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是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北京有七千余条胡同,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胡同深深,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根本原因。因此,有人称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胡同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北京的胡同历经数百年沧桑,记载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它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更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而我们,则迫切地需要一种共识来维护这个城市的记忆与遗存 南锣鼓巷最时尚的小资胡同
南锣鼓巷长800米,是近年来北京最热闹的胡同区,也是最时尚的胡同区,没事时来这里逛逛小店,吃碗奶酪,再找家小店坐坐或者寻个特色小餐馆大吃一顿,真不是一般的惬意。 什刹海
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
什刹海是京城内老北京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周围有许多的王府和花园,如保存最好的恭亲王府、醇亲王府等
后海是什刹海的精华所在,这里家家户户临水而居,风景秀丽恰似江南水乡。从古至今,这里多豪门大院,名人居所。后海胡同区里大都是以前的皇亲贵族的住所,现在更多的成为人们一种回忆所在,这里的四合院也成了香饽饽,大家要是来到北京,除了要去故宫北海参观,也都不会错过到北京后海胡同。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的形成和发展与鼓楼和什刹海的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有密切的关系。烟袋斜街在后海的北侧,街的东口北侧就是鼓楼,据说这条胡同是北京最著名、最古老的斜街,曾留下不少文化名人的足迹。
鸦儿胡同
东南起小石碑胡同,与烟袋斜街相连;西北至甘露胡同。元代称沿儿胡同,为后海北沿。鸦儿胡同东头是北京城内最著名的一座石桥——银锭桥,整条鸦儿胡同沿着什刹海的北岸蜿蜒
向西,与后海北沿平行,一直延伸到后海西沿的甘露胡同,胡同全长820米是北京城中比较长的胡同之一。
大小金丝胡同
这里在旧时统称为金丝套地区,这个地区原是风光秀美的小岛,岛的四周便是前海、后海、月牙河。只是后来因为西侧月牙河被覆盖,建成今天的柳荫节和前海西街,这里就成了“半岛”,这个“半岛”中有18条曲折的胡同蜿蜒其中。这些胡同是什刹海景区中保存最好的老街巷。
南官房胡同
在后海南侧,前海西侧;胡同不宽不窄,恰到好处,整体感觉很棒,尤其是南首路口处,很有老街巷的味道。南官房胡同39号是首户获得“奥运人家”的民宅,以青花瓷盘标志的家庭。
胡同文化历史守望者
一、“胡同”最初不是汉语二、胡同与井关系密切
从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从一片荒野上建设起来的。它的中轴线傍水而划,大都的皇宫也是傍“海”而建。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区,在设计和规划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井的位置。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因井而成巷”。
从胡同的名字上看。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这么几个:以寺庙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机构命名的,以工地工场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场命名的等等。但是,为数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儿胡同”就曾经有过十个;加上大井、小井、东西南北前后井、干井、湿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个。这说明,胡同与井是密切相关的。
三、奇怪的名字原于音译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为用汉语无法解释。但是,如果把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语,就好解释了。例如:屎壳郎胡同,译成蒙古语是“甜水井”的意思。朝内有个“墨河胡同”,蒙古语的意思是“有味儿的井”。此外,如鼓哨胡同,苦水井;菊儿胡同,双井;碾儿胡同或辇儿胡同,细井;巴儿胡同,小井……
八大胡同风月场的沧桑岁月
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独独八大胡同闻名中外。
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称,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以西。公认的八大胡同是: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现名韩家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现名棕树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现名大力胡同、小力胡同)。
北京胡同之最
最窄的胡同——大栅栏钱市胡同。位于珠宝市街西侧,临近大栅栏,胡同全长55米,平均宽仅0.7米,最窄处仅0.4米,两个人通过此胡同需要面对面侧身通过。
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单地区一条东西向的胡同,东起府右街,西至著名的商业街西单北大街,中与枣林大院、西黄城根南街、东斜街、新建胡同、背阴胡同相交,因先后扩充现最宽处已达到32.18米。
最长的胡同——东交民巷。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
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坐落于琉璃厂东街东口东南,桐梓胡同东口至樱桃胡同北口。一条胡同、一尺大街、十来米长、只有6家门脸、店铺,是北京胡同的缩影。
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位于宣武区东部,东口与铺陈市胡同相连,西口从校尉营胡同通出,全长约390米,弯曲之处不下于13处,堪称北京城弯道最多的胡同。
最古老的胡同——砖塔胡同。被誉为“北京胡同之根”。胡同之称始于元大都,当时出现过29条胡同,但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这条胡同,就是砖塔胡同
篇二:浅谈北京胡同文化
北京的胡同文化
去北京旅游的人们,多少都会被北京的胡同文化所感染。胡同作为北京的一大地域特色,历史悠久。它不仅构成了北京城的交通网络,而且是北京居民生息活动的场所,成为反映北京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舞台。胡同文化是北京传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是北京传统文化在民俗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北京胡同由四合院民居组成。老北京们世代居住于“皇城根儿”下,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形成了乐观悠闲的气度和善良恭谨的品格。下面通过资料考察,从北京胡同的历史、四合院建筑特点以及“老北京”的朴素民风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对北京胡同文化认识。
一、北京胡同的历史
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朝,是伴随着元大都城的建立开始出现的。忽必烈定都北京后,谋臣刘秉忠以琼华岛(今北海公园)金代离宫为中心,开始主持大都城的规划设计与修建工程。按照《周礼??考工记》关于帝王都城的设想,皇城居城内繁华区当中,皇城以外分布着阡陌纵横、状如棋盘的街巷,其布局体现了浓厚的井田制色彩。全城街道以南北干道为主导,小街、胡同基本上沿其两侧平行排列,与南北干道呈东西交叉状。据《析津志》载,“元大都大街宽二十四步,小街宽十二步,胡同宽六步??元朝的一步为五尺,当时的尺合0.308米,那一步就是1.54米。可见当时的胡同宽为9.24米”。所谓“通衢交错,列巷纷纭”,这就将大都城里皇城以外的居民区划分为五十个坊。关于坊内民宅,据《元史·世祖纪》记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大都城基本建成以后,“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赀高(富有)及居职(当官)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份。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名作室”。元世祖忽必烈将一块块八亩见方的地盘分赐给臣民建屋造宅,就意味着将其固定在他所规划的坊巷格局中加以统一管理.这是坊巷胡同形成的政治原因,也体现了坊巷胡同的政治功能。
明朝的北京,仿“城必有郭,城以卫民,郭以卫城”之制,将皇城之外,又分内城、外城两重。内城大部分街道胡同承袭元大都旧制,只将五十坊改划为三十六坊,而外城是明定都北京一百多年后加修的。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由于北郊经常遭到北元军队的骚扰,市场只能在南郊发展,同时江南地区的丰富物产也通过水陆交通线云集南郊,所以北京城商业中心由内城转到外城。外城前门、宣武门、崇文门外,以市场、商品、作坊、店铺命名的街巷胡同大量涌现,如前门外的鲜鱼口、豆腐巷、煤市街、羊肉胡同、炭儿胡同、柴儿胡同、珠宝市、草市等等。这些胡同同时又是市场所在地,体现了胡同的经济功能。
清朝内外旧城的总体布局与明朝大体相同,街道胡同有所增加。这一方面因为明朝的一些官府、仓、厂被废除改建为居民区或王府,另一方面因为旗民分城而居的制度增加了外城人口,便出现了许多规则或不规则的新胡同。
二、北京四合院的特点
北京胡同由一座座等级高低有别。规模大小不同的四合院连接而成,成为北京民居的一大特色。北京的传统四合院遗存以清代居多,院落四壁都有墙壁,外面的人看不到院里,院里的人也看不到外面,一家人的活动都在院墙之内,与外界相通的唯一渠道就是大门,而平时大门是紧闭的,因而四合院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封闭式文化,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
四合院的房屋布局是既定的,对家庭成员的居住安排也有严格规定,反映出传统大家庭的等级观念,“长幼有序”的传统要求。布局上一般是正房高于侧房,面积也比侧房大,住房安排上一般是家长住在正房,晚辈住在厢房耳房,一家老少,从上到下,什么辈分的人住什么样的房,一切都是按规矩来,没有可争议的。这种安排不仅突出了家长的地位,而且有助于家族内部的秩序,强化等级观念。根据北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四合院中的房子以坐北朝南的北房为
最好,其次为西房,再次为东房南房,有“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的民谚为证。因此,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
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和功能上也体现了北京传统文化的正统性。三、北京胡同的民风
北京的四合院存留至今,大多数已演变成多户群居的大杂院。较之单门独户、封闭规整的四合院而言,四方杂处、半私密性的大杂院更能体现“老北京”的风俗人情。北京城的平民百姓在胡同和大杂院里演绎着他们平静从容、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即使是深处困窘时。也没有人自暴自弃、自轻自贱,都在挣扎着寻求自己做人的“体面”和尊严。这种“挣扎”又是阿Q式的,伴随着北京土话的插科打诨,用对己对人的善意嘲讽消解生活的不足。无法实现“天棚、鱼缸、石榴树”的精致富足,就在屋檐下用破脸盆种上五颜六色的“死不了”,夏天,草茉莉的清香也能飘出去很远;春天够香椿芽、秋天打枣;养猫遛鸟逗蛐蚰,喝茶下棋扭秧歌。老祖宗留下的乐观心态和悠闲气度是人们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法宝。
大杂院是五行八作、三教九流聚居之地,院落是公共的,水龙头是公共的。甚至厕所被盖在胡同里,也是公共的。基础设旌的简陋带来了生存竞争的严酷。一不留神就会引起邻里纠纷,小家庭的秘密也会被别人窥探去成为饭后的谈资。然而,世代浸染的儒家文化培养了人们温和善良、谦让恭谨的品格,公共的空间也为人们提供了沟通交流、消除隔阂的场所,使得温馨和睦的总体气氛得以形成。长期的友好交往基于这样一些观念上的共识: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爱护弟妹,
扶助弱小;一家有难,大家支援,一家有喜,同祝共贺;互通信息,互通有无,邻里守望,集体防卫。
这些共识构成了胡同文化的精神内核,闪现了北京传统文化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高雪莲.北京传统胡同文化概说[J].大江周刊·论坛,2012(4):60.
[2] 牛靖文.中国文化之----四合院的文化内涵[J].文学界,2011(5):212.
[3] 翟鸿起.胡同----瞬间逝去的风景[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4] 关立勋.中国文化杂说----北京文化卷[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篇三:北京胡同
主题:
简介: 北京胡同——歪门邪道一般形容不正当的手段,估计是怕北京人不走正道,所以北京城在规划的时候,道路全是笔直笔直的。可事事无绝对,北京也有些“斜”胡同。
北京什刹海——北京有这么一个地方,男女老少都喜欢逛,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这里有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里是明清时期的高档社区,这里充满了五行八作的文化产业,如果时光倒流,这里将重新演绎北京城的前世今生。
基本流程:
胡同里的歪理“斜”说:
? 胡同不长 为何看不见头
? 藏宝坑 它为什么绕着走
? 隔墙有斜街 其实是个圈儿
? 皇帝旅游 如何抄近道
? “正”门“斜”道
北京有个什刹海:
? 北京的蓝色密码
? 什刹海还是十刹海
? 什刹海在哪里
? 烟袋斜街——什刹海的核心商业区
特色经营得来的冠名权
烟袋斜街广福观——失业人员的集体宿舍
烟袋斜街庆云楼——百年前的经营理念
这里欢迎您——今日什刹海
材料:
主持人:
目的:
篇四:北京胡同
北京胡同
1、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北京东城区的一条很古老的街道,南锣鼓巷街道不宽,仍保持着元大都街巷、胡同的规划。它始建于元朝,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整齐地排列在两侧,从外形看犹如一条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点保护的四合院街道。
2、帽儿胡同 帽儿胡同属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东起南锣鼓巷,西至地安门外大街。因有文昌宫而得名。清代因有制帽作坊,改称帽儿胡同。
3、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南邻后源恩寺胡同。
4、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称,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以西。“八大”是虚指,该地区至少有十五条胡同属于老北京的“红灯区”。公认的八大胡同是: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现名韩家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现名棕树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现名大力胡同、小力胡同)。
篇五:闲记北京胡同
闲记北京胡同
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作者:郑国芬
对于北京的胡同,我自然没有老北京人那样的深厚情感,不过以一个江南人的过客身份,来看那些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胡同。或许,能看出另外一种味道。
按老北京人的说法,北京胡同,有名字的几千条,没名字的多如牛毛。对于北京的胡同,我自然没有老北京人那样的深厚情感,不过以一个江南人的过客身份,来看那些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胡同。或许,能看出另外一种味道。 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是一条胡同,北京人居然也有不知道的。
我从东城南锣鼓巷打车去百花深处,司机不认识,说没听说过。我就给他手机导航领路,开过德胜门,车停在西城新街口南大街,找到一位老北京人问路,那人手指对面一条不起眼的巷子说:“那里就是!”
如果不是胡同口墙面上那块标有“百花深处”的牌子指引,这条陈旧、安静的小巷,谁会知道,这里就是曾诞生出那首唱柔了多少人的《北京一夜》的“百花深处”。那婉转的青衣京腔,和陈升的粗犷吼音,相衬得如此绝美精妙,百转千回。
“胡同是狭而长的。两旁都是用碎砖砌的墙。南墙少见日光,薄薄的长着一层绿苔,高处有隐隐的几条蜗牛爬过的银轨。”我没有见到老舍先生描写的绿苔,墙面的碎砖也被涂上了灰色水泥,洁净而平整。倒是看见入口几步处一幢粉刷鲜绿的建筑,门面上竖着“长寿集团”几个金字。再往里走,一间木板围成的小屋,深褐色的木头门上贴着几块文艺的标牌,显然是个喝茶和咖啡的小资会所。循着墙上的门牌号一路往深里走,逐见民居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攀沿到屋顶的南瓜藤上,开着黄色的花,纠着细绳索爬行的丝瓜腾蔓结着嫩而小的丝瓜,窗台上齐整整摆的各种盆花,昭显着这间屋子的生机。有一间屋顶上,高高耸立着一个鸽子笼,一群鸽子在上面悠闲地看天、吃食,俯视路人。
胡同里少有人,我一个外乡旅人东看西瞧,显得有点突兀。一直走到胡同尽头,黑漆逼仄装着墨绿纱门的小屋里,飘出炒菜的油香和蒜香,勾起我的胃酸。已近中午,这几户人家在准备午饭了,这里是“百花深处1号”。
我在寻找“百花深处16号”。据说这里曾是某位音乐人的录音棚,我想看看它现在是什么样的,或者住着什么人。
只看见17号和15号,却怎么也找不到16号。
为什么把胡同叫做“百花深处”?曾去查过渊源。
说是“明万历年间,有张姓夫妇在新街口南小巷内购买空地二三十亩,种青菜为生。渐渐地有了钱,在园中种植树木,叠石为山,挖掘水池,修建草阁茅亭,使这块菜地成为一个十分幽雅的所在。又辟地种植牡丹、芍药,在池中选种莲藕。夏日,当夕阳西下的时候,驶上小舟往来绿波之中,香风扑面,令人心旷神怡。在黄菊澄香之秋,梅花晴雪之冬,均有四时皆宜之感。当时城中士大夫等多前往游赏。因此北京人称它为百花深处。”
倒真是一个令人会心一笑的美丽故事。
但后来的百花深处之所以吸引许多文艺青年前往,大概就是因为这里曾是当年那些怀揣音乐梦的摇滚青年的梦加工地。唐朝、张楚、何勇,还有陈升都在这条窄小昏暗的胡同里,建起录音棚,折腾自己的梦想,而我要找的16号是张晓微当年的录音棚。
现在,胡同宁静得几乎无人出入,摇滚的迹象更是不见丝毫。偶然看见隔壁护国寺大院弄堂里,走出一位穿着随意的中年妇女,身后跟着一只走路摇摇晃晃的腊肠犬,肥圆松垮的肚子几乎贴了地面。听见头顶二楼晒台上一男子向她打招呼:
“出去溜儿啊?”
“溜会儿去哎!”
寻而不得,怅然往回走。路过刚才进来时的长寿集团,猛然看见“百花深处16号”晃在眼前,惊喜,好奇地往里张望,一位身着清爽的男子坐在屋里,屋内幽暗窄小,却也整齐干净,木桌、电脑,俨然一间办公场所。转身回头的一瞬间,瞥见另一头墙面的一块牌子,醒目地写着“北京市音响器材厂”。
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百花深处胡同不过就是北京那些多如牛毛的几千条胡同中极寻常的一条,要不是当年那些摇滚故事,谁会像我这样傻傻地特地跑来一看?也难怪大多数北京人不知道。
还是塞上耳机,听听那年陈升在这个胡同里偶然间灵魂里跳出来的这首《One night in Beijing》吧!
耳边响起刘佳慧韵味婉转的京腔调子——人说百花的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面容安详的老人/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
听得心软软的。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毗邻什刹海,通银锭桥,与隔壁的鸦儿胡同相连。
斜街其本身就好像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像烟袋杆儿,东面入口是烟袋嘴儿,通往银锭桥向南边折弯的西面入口便是烟袋锅儿了。当然,“烟袋斜街”名字的来历并不是因为这个,乃当时这儿繁盛的烟袋铺子。
清末,居住在这儿的旗人,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要装在烟袋中,于是街头就开起了一户户烟袋铺。门前竖一个木制大烟袋,黑色烟袋杆儿,金色烟袋锅儿,极惹眼极形象的标牌打响了“烟袋斜街”的名头。据说当年有家“双盛泰”烟袋铺子,门口竖的木雕大烟袋,足有一人多高,碗口一般粗,真可谓醒目招摇至极。 我们住的民宿小院就在斜街附近,穿过七绕八弯的小胡同,走过地安门外大街,就进了烟袋斜街的东入口。古朴。典雅。即使走在街头,一不小心碰见一些衣着鲜亮金发碧眼的老外迎面而来,明清的风情依然藏在斜街深处。
作为北京最古老的商业街,这里的店铺含蓄、低调,老北京味道,民俗文化风情处处可见。“京扇子”,顾名思义卖扇子的,但这里的扇子极有味道,蒲扇、折扇、绢扇,配以山水、花鸟、书法,手工绘画、名家书法的装点,扇子已不纯粹是扇子,是一种文化。“青花的记忆”,一听名字就能感觉出古典的味道——青花古瓷、手饰、服饰的品牌店。“斜街烟斗”里的烟斗,价格从几百到几万,一只几寸长的烟斗叫出上万的价,真让人咂舌。大概卖的不是烟斗,是品味了。 要说这里在清朝光绪年间最是繁盛红火,是当时达官贵人的游赏休闲之地,王公权要纷纷在这里建私家园邸,“富庶殷实莫盛于此”。除了烟袋经营,古玩玉器、装裱字画各色商铺云集,沿岸亦是歌台酒馆,贵族之气铺呈整条什刹海一带,所以文化品味留传到现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广福观位于烟袋斜街中间,据说是明朝一位太监的宅院,明李东阳《西涯杂泳十二首》有《泳广福观》诗:“飞楼凌倒景,下照清澈底,时有步虚声,隋风渡湖水。”很美!可当我抬脚跨进观内,欲一睹诗中所描绘之景时,里面一股刺鼻的异味冲出来,直入鼻孔,呛得我转身逃离。跑进了一家清新雅致的小饰品店,挑了几个木雕的小鸟物件,回家插于盆花中,必定趣味盎然。
斜街的尽头就是银锭桥,因形似一个银锭元宝,故名。连接前海和后海,“银锭观山”为什刹海一景,可遥望西山。“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这是出生在这里的纳兰性德笔下的
风景。我没看到荷花,看到的是后海两边翠柳条条,桥下水波粼粼,湖面船影绰绰,俨然一派江南水乡韵味。
因为住得近,去烟袋斜街吃小吃是极方便的事。著名的“烤肉季”没去尝,天热之故,一家回民的清真烙饼店吸引了我们。一张烙饼裁成四份,一个人吃不完。松软、香糯,里层夹了一张脆脆的薄饼和几根葱花,一口咬来不干巴,还特别饱腹。就着小米绿豆粥,那一餐早饭吃得舒坦有滋味。
夜晚的斜街却是另一番景象,邻街后海的各色酒巴街,把白天古朴的斜街带进了喧嚣热闹之地。因白天的闲逛累及了腿脚,想在后海边寻一处吃饭之地坐下歇脚。一圈逛来,只觉满眼灯红酒绿,震耳的摇滚音乐和迷幻的霓虹灯光,混成一片斑斓的夜色,嘈杂而迷离。我们只想坐在后海边吹吹风,安静地吃聊,只好逃离,去鼓楼附近找了家极具北京特色风味的酒楼,也算浅浅品了京城文化。 还是诗人叶宝林写得妙极:
“后海波寒柳雾凉,一根烟袋点残阳。银桥可载西山重,老店犹飞爆肚香。” 南锣鼓巷
当我站在南锣鼓巷北的鼓楼东大街路口时,正是清晨时分,两边的店门尚未开张,胡同呈现一片喧嚣过后的静谧,只有几个像我这样想来感受胡同宁静的游客,从身边走过。
沿8米宽南北走向的胡同闲步,灰砖灰瓦的四合院,门口风格迥异装饰极有个性的招牌吸引了我。“过客”,很文艺的店面,应该是个旅店吧!“窝儿”,我猜不出是个什么店,上前一看究竟,原来是家咖啡店。“西府海棠”,名字取得雅!门口标志性的灯笼和玻璃门上亮眼的红字告诉我,是家湘菜馆。“这儿没有玉米汁儿”,“小象同学的泰式柠檬茶”……还有这些夸张的店名,把现代元素张贴在传统古朴之上,倒也相得益彰。只是这样一来,已然找不到昔日皇家的富丽气派。
都说南锣鼓巷是最具老北京风情的胡同,左右如鱼骨般散开的八条小胡同,密集列藏着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没有三里屯酒吧街的喧嚣张扬,不似后海一条街的嘈杂迷离。它安静、自然,又厚重深邃,像一个老人,虽穿着簇新服饰,骨子里丢不下传统、朴素。
这里曾经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是当年明清时代的大富大贵之地。郡亲王府、大学士住宅、总管大臣府邸散落其间,文人故居,总统行辕毗邻而居,绝非平民百姓能随意进出之地。只是此刻,在一个远道而来的
江南人眼里,它破旧、杂乱,无一丝皇族风范,看上去也只不过一间间普通四合院老宅,处处散发着民间生活气息。
走进南锣鼓巷南口东面的第一条胡同,是炒豆胡同。在炒豆胡同西口不远,一座稍显气派的院落,墙上标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是清代郡王僧格林沁的王府“僧王府”。
让我们回到晚清那个年代。来自科尔沁草原,因骁勇善战而被册封为郡王,在道光、咸丰年代颇有威望的僧格林沁,抱着对朝廷的一腔忠诚,在同治年幼继位时极力拥护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使清朝最后走向由一个女人当朝专政的局势。而这样的结果,55岁就战死沙场,从一个放羊娃荣升到铁帽子王的僧格林沁怎会预料到?
当年的僧王府,因为主人在朝廷无可动摇的地位,豪华堂皇得不可一世。横跨炒豆和板厂两条胡同,僧家祠堂就在胡同西口。像这样祠堂和王府在同一个胡同里的,在清代极少见。
东面第三条胡同叫东棉花胡同。没有皇家府邸,却是一幢极具现代气派的建筑。黑漆的铁门,高耸的楼宇,光净的外墙,绿色爬山虎密密攀满院子里的墙面,门口站着穿笔挺制服的保安,一副闲人莫入的庄重。这里曾经是段祺瑞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旧宅,而现在,是传说中培养出巩俐章子怡等明星大腕的中央戏剧学院。
再往北走,穿进帽儿胡同,一座低矮的“旧宅院”隐隐出现。朱红色大门紧闭着,黑色琉璃瓦飞檐翘角,娴雅、安静,仿佛它曾经的主人,末代皇后婉容的仪态。踏进旁边虚掩的小门,走进这个当年婉容未嫁给宣统时的娘家故居。一辆灰旧的男式自行车倚墙斜靠,一张斑驳的似乎要散架了的旧桌子,灰尘满布地敞开着抽屉,残破的窗户下,堆着用塑料布包裹着不知何物的废弃物件。往里,木柱子上“游客止步”四字昭示着这个宅子如今的荒凉落寞。
出生贵族名望,又从小接受内务府大臣父亲的西式教育,出嫁前的婉容才貌双全,精通书画,气质优雅,算是贵族中的典范。17岁那年被选为皇后入宫,从此便踏进了一条不归路。40岁病死在伪满帝宫吉林延吉,身边无一亲人,至今坟墓无处可寻,凄惨悲凉的皇后一生,犹如这间荒凉的旧宅,让人唏嘘嗟叹。 院落中歪歪斜斜长着一棵老树,枝头垂挂的一串串青涩小葡萄,倒给这棵如老人一样衰颓的树添了些生气。靠着老树,倚着一个鸽笼,破旧的塑料布罩着,鸽子们的食物和排泄物散落一地。屋檐下,松挎的电线上晾晒着不同颜色的衣裤,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