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夜水明楼,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5:31:39 字数作文
篇一:《次北固山》赏析(全)
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意):我这次回乡的消息从什么地方才能告诉家里的人呢?这时正好一群北归的大雁飞过头顶,它们不是正要经过洛阳的吗?那就托大雁捎个信吧: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把我即将归家的消息早点告诉我家里的亲人吧!
【题解】:
王湾(公元693年~751年),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玄宗先天年间(712)进士,授荥阳县主簿。唐玄宗开元五年(717) 受荐参与编次官府所藏图书,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其后行迹不详。 《全唐诗》卷一一五录存其诗十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次北固山下》。
诗人在唐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曾游历江南。于岁末春初之季诗人在舟旅兼程返还故乡途中,泊舟京口(今镇江)北固山下拂晓启航的时候,触景生情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一千古名篇。
诗题作《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在北固山下。 “次”:旅行所居止之处所。此作“停宿”解。“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横插江中,三面临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诗人泊舟北固山下拂晓启航时看到眼前潮平岸阔,残夜归雁壮美的景色,引发思乡之情,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五律《次北固山下》。全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写诗人作客江南,于岁末春初之季正舟旅兼程返还故乡。
“客路”:客:旅客,客路,即旅途中的道路。“青山”:这里指北固山。“客路”在“青山”之“外”,是说其旅途道路之遥远。诗人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表明人在返乡旅途中,时而鞍马陆路、时而行舟水上,日夜兼程,并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其思家赶路的急切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首联诗意):迢迢的客路绵延在青青的北固山外,而此时我乘坐着船儿正行进在碧绿的江水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颔联写诗人伫立船头眼前所见江面上的景物。江面上是“潮平两岸阔”;行舟是“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宽阔了。由于春到江南,雪消雨降,因而江水上涨,与岸齐平了。既然江水高与岸平,那么严冬枯水季节高出江面的两岸自然就消失不见了,展现在船上人视野中两岸上的景物也尽现眼底,显得更加开阔了。
“风正一帆悬”。风正:指顺风。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但如果猛烈,那船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平顺地“悬”着。“悬”反映了风顺而和,行船平稳。可见诗人写景遣词之传神。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是转弯子,这样的景致是不可能出现的。如果在山峡之中行船,即使风顺而和,但由于江流湍急,这样的景致也是无法出现的。所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联,就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风貌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颔联诗意):潮水上涨,高与岸平,船上人的视野也显得更加开阔了;和顺的江风轻轻地吹拂着,那船帆就象悬挂在江面上一样轻盈地向前划行。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颈联继续写诗人伫立船头眼前所见江面上的景物。远处是“海日生残夜”;近处是两岸“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残夜”,“海日”:从海上初升的红日。海,这里指长江。古诗中常以海指江。“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海日生残夜”,含有“江中日早”的意思。“江中”为什么“日早”?在“潮平两岸阔”一句中,诗人已作了暗示。长江下游,由于潮水上涨,江面宽阔,水天一线,恍若与大海相连。诗人行舟江上伫立船头,视野辽阔。所以,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东方与海水相接处冉冉升起时,诗人便能很远地望见。此处诗人用一“生”字,把红日初生之际的情形拟人化地表现出来,非常地贴切生动。
“江春入旧年。”“江春”:江上景物所表现出的春意。“旧年”:指即将过去的年头。这里指行将逝尽的残冬。“江春入旧年。”指残冬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初春。诗人用一“入”字形容春天的来临,非常生动。把春天到来势不可挡的气势形象地描绘出来。
诗人在“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句中,用“生”字和“入”字把自然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使诗意更十分地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诗人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虽无意说理,但却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
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海日生于残夜,必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必将赶走严冬。诗人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在诗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诗意):在残夜还未消退的时候,一轮红日,已从东方碧空与海水相接处生了出来。大地上那已显露出的浓浓春意也闯入那行将逝尽的残冬。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尾联写诗人因触景而生发出的思乡之情。
“乡书”:家信。这里指回乡的消息。“达”:告诉。这句的意思是:我回乡的消息从何处才能告诉家里的人呢?“归雁”:北归的大雁。“洛阳”:作者的家乡。诗人伫立舟头,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诗人头顶晴空,触动了诗人思乡的情愁。于是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大雁北归不是正要经过故乡洛阳吗?那就托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故乡的亲人吧!尾联两句紧承前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诗意在清新明快中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朗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思。次北固山下虽是写羁旅乡愁,但只有淡淡一缕,更多的显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境。
总之,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和作者的思乡感情。
主旨:淡淡的乡愁。
篇二:2015年高三二模古诗鉴赏.doc打印
2015年高三二模古诗鉴赏
奉贤区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苏轼久病初愈之时。②春浅腊侵月:春浅,尤言春迟。腊侵年,因上年闰月,现年的立春日出现在上年的腊月中。③衰病少悰:衰病,病刚刚好,身体衰弱。少悰,少乐趣。
14、“冰雪破春妍”句有两种对立的理解,一是 ;
二是 。(2分)
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年春浅腊侵年”句,着一“侵”字,以比拟手法道尽春寒之久,起笔便呈新奇。
B、“露微意、柳际花边”一句,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也流露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小桃杏、应已争先”一句,是词人的想象,属于虚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D、“朝来”与“楼阁”两句实写,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
16、评析词中画线句的抒情特点。(3分)
①虹口区
定风波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①此词为作者被贬黔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时所作。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奉节县东,因地势险恶而得名。③两谢:指晋诗人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
14.黄庭坚是宋代著名词人,字 ,号山谷道人。(1分)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起调低沉,用“万里”“乘船”二词,暗含去国怀乡之感;
B.“一漏天”“似乘船”,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
C.“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有久雨得晴、喜出望外的感觉;
D.“鬼门关”是用地势险峻来烘托作者重阳纵饮,举杯消愁之态。
16.结合内容,赏析本词中“老翁”的形象。(4分)
③①②
秋日众哲馆对竹
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14、本诗对仗联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1 B、2 C、3 D、4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叠词“萧萧”,生动地突显竹子“凌霜”的神韵美。
B、“异”字,写众哲馆竹色彩不同于三湘竹的变化美。
C、首联写竹傲寒而立,翠绿凌霜,描摹竹林的静态美。
D、颔联写风动起寒声,竹影爬墙,描绘竹林的动态美。
16、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和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5分)
静安、青浦、宝山
卜算子 谢逸
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隐几岸乌巾,细葛含风软。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注】①幂:覆盖。②绀色:青色。③隐几:靠着几案。④岸:露出额头的戴头巾法。
14.从诗歌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古体诗 B、格律诗 C、长短句 D、元曲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写出了烟雨空濛、水光潋滟的美丽景色。
B、以并州剪刀剪来吴江水,突出眼前水色之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
C、乌巾、细葛的穿着,伏于几案的动作,刻画了清贫自得的农夫形象。
D、陶渊明是柴桑人,这里以不见陶渊明,寄托了孤独之感、向往之情。
16.“心共孤云远”句中的“远”字用得好,请对此作赏析。(4分) ③④①②
【中吕】阳春曲·春景
胡祗遹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洛阳花酒一时别。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14.“中吕”是这首曲的 。(1分)
15.对这首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春能得几晴明”起过渡作用,流露悲哀之情。
B.“窗外晓莺啼”写春声盈耳,营造了和美的氛围。
C.“红雨”句运用比喻,生动描绘出桃花纷落之状。 D.这组“阳春曲”,语言自然流畅,不见雕琢痕迹。
16.结合全诗,赏析“闲煞旧蜂蝶”一句中的“闲煞”。(4分)
普陀区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①玉柱指的是筝上端固定和调节弦的柱,筝柱斜向排列,如一排飞雁。
15.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词中的□□。(1分)
16.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起句将筝称之为“哀筝”,为整首词奠定了哀婉动人的基调。
B、“湘波绿”中的一个“绿”字描绘出湘水碧波荡漾的景色。
C、“当筵秋水慢”一句形容筵席前弹筝女子眼神专注的样子。
D、这首词通过多角度的描写折射出弹筝女子的凄凉人生境遇。
17.这首词将乐声中的“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请对此作简要的赏析。(5分)
①
徐汇、松江、金山
浔阳春·春去
一从泽畔为迁客,两度江头送暮春。
白发更添今日鬓,青衫不改去年身。
百川未有回流水,一老终无却少人。
四十六时三月尽,送春争得不殷勤。
14.诗中的“迁客”即本诗作者 。(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从地点、时间上照应标题并奠定基调。
B.颔联的副词强化了作者的形象与身份特征。
C.颈联运用对比,突出人老不同于自然规律。
D.本首七言律诗除尾联外,前三联均为对仗。
16.本诗用语“词浅而意深”,从这一角度赏析尾联。(4分)
杨浦区
长安秋望
赵嘏(唐)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释: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4.从体裁来看,本诗属于七言 (1分)
15.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颔联中的“残”、“雁”呼应了首联“凄清”一词。
B. 颈联中“菊”取意于“采菊东篱下”,示有归隐之念。
C. “红衣落尽渚莲愁”一句诗人采用了移情的手法。
D. “鲈鱼”用了典故,同时也是诗人回乡的动因。
16.杜牧称赞赵嘏为“赵倚楼”。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①②
闸北区
月
(唐)杜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注: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现四川奉节)西阁,此诗就是在那里写的。
14.本诗句句写“月”。颔联写了 、 。(2分)
15.对诗句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首联中“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初升景象,赋予“山”动态的美。
B.“疑鹤发”、“恋貂裘”,既是诗人的推想,又描绘了月之白与月之寒。
C.尾联,明写嫦娥孤寂,实则推己及人,表达诗人自况自伤之情。
D. 深秋月夜,诗人通过所见所感,抒发自己衰老孤寒、凄凉寂寞的境遇。
16.“残夜水明楼”被后世称为“古今绝唱”,试加以赏析。(4分)
长宁、嘉定区
小车行
陈子龙
小车班班黄尘晚,
夫为推,妇为挽。
出门茫茫何所之?
青青者榆疗吾饥。
愿得乐土共哺糜。
风吹黄篙,望见墙宇,
中有主人当饲汝。
扣门无人室无釜,
踯躅空巷泪如雨。
【注释】①陈子龙(1608-1647):明末诗人,松江华亭人。②班班:车轮滚动的声音。③榆:树名,其嫩叶及果实榆荚可以充饥。④糜:稀粥。⑤釜:做饭用的锅。
14、本诗紧紧围绕一个“ ”字写人叙事(用原诗中的字回答)。(2分)
15、对这首诗所写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出征 B、逃荒 C、访友 D、咏物
16、本诗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极为成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⑤④③②①
篇三:上海市闸北区2015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试题详解
闸北区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学科期中练习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
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 (节选,有删改) 黄国荣
?全民阅读成为当下文化界的热门话题,媒体上传国家将为它立法,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不再读书让人忧心忡忡。号召、立法固然是件好事,但这事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其效果也不容乐观。假如我们不正视民族当下的现实,不脚踏实地抓具体落实,仍然继续满足于文件上写、嘴上说、电话上统计、形式上忽悠这种浮夸、应付、糊弄的工作作风,而无实际阅读活动的组织和现实困难的解决,即便立了法,也只能仅仅是一种空打雷的声势而已。 ...
?我们民族当下的现实是什么呢?北大王余光教授说,20年前季羡林老师曾经说,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我不赞同季老师这话,但不好意思当面反对。我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最爱读书的民族,而是不爱读书的民族。梁晓声先生也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说,我国年人均读书四本多,这个数字是骗人的,中国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读过四本书。我非常赞同二位的说法,我也认为,中华民族真不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
?中华民族若不爱读书,怎么会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炎黄子孙那么多苦读书的美传,没有耳闻?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这个“悬梁刺股”的典故可能外国人都知道。还有匡衡“穿壁借
光”的故事,唐代诗人岑参还曾有诗赞“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但是,我要请问一句,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就证明我们的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我还要问一句,孙敬、苏秦、匡衡们如此苦读,读的是什么书?他们又因何如此苦读?很显然,他们读的是当时的课本或教材,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这种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吗?
?我们现在所说的全民阅读,并不是指在校学生为完成学业为应试而读课本读教材教辅这种读书,而是指民众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陶冶自我的心灵情操,完全出于自觉的阅读。这种阅读既没有人逼迫,也没有任务要求、更没有指定书目,是没有功利,纯粹个人爱好的阅读;所读的书不是教材教辅,而是那种可读可不读的“闲书”。
?自古以来,读“闲书”是遭反对的。我们民族观念中的读书,是为仕途、为功名而求学,是非常功利的。历来视求学读教材教辅是“走正道”,读“闲书”
是“走邪路”。过去是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苦读;如今是因“年龄是个宝,学历不可少;戴了博士帽,才得乌纱帽”而苦读。尽管《论语》中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种勉励学人勤奋读书的名言,但实践中,书读好了有余力了去做官的人数不胜数,而官做好了有余力了再好好地读书的人却不多,古往今来也少有这方面的典故。
?中华民族是不爱读书的民族,这话听起来不好接受,但这是事实。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始皇帝就做过“焚书坑儒”的傻事,他就不想让国人读书,不仅要把全国的书烧掉,而且要把全国的文人儒士也都坑掉。不只是皇帝不让中华民族读书,连我们的圣人老子和孔子,他们也并不赞成天下老百姓都读书,做有知识的人。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他是说,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使百姓头脑简单浑沌,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志气,强健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无知无识、没有欲望。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说,可以指点老百姓走哪条路,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不只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流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是如此。
?读书其实是一种习惯,一种区别于野蛮的文明习惯。自古以来,中国读书的人只是士人,读书是文化人的事情。今天的中国人,除知识分子外,一般普通家庭几乎没有藏书的习惯,倒是有相当多的人是以藏书来装潢门面的。
?让一个本来不爱读书的民族改变习惯热爱读书,光靠政府立法、下文件、发号召是不管用的。事关民族习惯、民族素质、民族尊严的事,要全民族来认识,来改变。
?在国外,公园、候机厅、候车室、飞机上、火车上,随处你会看到捧着书孜孜不倦地阅读的人们。而我们中国人呢?我们手里捧着的不是书本,而是IPad、手机,在玩游戏,在读“八卦”。人一天到晚泡在游戏和“八卦’里,是提高不了素质的,相反只会让人更庸俗、更自私、更没有道德底线。因嫉妒而毒死自己的同学、一受挫折就跳楼自杀、个人理想的破灭就报复社会??IPad!手机!你们要把中国的年轻一代引向哪里去?
⑴我们切不可躺在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那是咱们祖先的功劳,我们要不努力,祖先们创造的悠久文化谁来传承?怎么发扬?又怎么发展?没有发扬、没有创造,最悠久的文化也会衰落,最宝贵的遗产也会破败,最丰硕的财富也会丢失,最优秀的品质和优良传统也会失传。
1. 第?段中加点的词“空打雷”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
2.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3.就全文而言,第?段列举“悬梁刺股”等典故的主要作用是( )(2分) ..
A.说明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B.证明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
C.说明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
D.告诫我们切不可躺在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4.有人认为文章第(8)段在论证思路上跳跃,应删除。你认为呢?请说明原因。(3分)
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以第(11)段为例进行分析。(4分)
6.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
惊蛰
①气候太冷,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致一个冬季下来,懒于动笔,东西写得少,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一个节气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二十四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信,该过去的过去,该到来的到来。
②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爱,不如是敬畏更多一些。
③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天寒地冻白雪飘飘,万物从盛极到衰落及至冬眠,大地进入了一年中最为萧条的季节。
④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脸上,而印证则在农民的肩上、手上,因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气为主线。倘若农民忙碌一年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节气便是小说中的二十四章节。冬至若为农民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则担着小寒、大寒,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分量更重一些。小寒、大寒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
⑤惊蛰的意思是 。古人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更是用文学语言描述这一个节令:“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本纵横舒。”
⑥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 ⑦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到黄经345°时即为惊蛰。这句充满天文地理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化,又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⑧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鸠替代。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升温,雨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地里过冬的虫卵要开始孵化了。
⑨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
⑩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年不但四季分明,而且春夏秋冬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江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再明显不过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夏茂秋收冬藏。冬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生长,四时配置,不紧不慢,这种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的植物,不分季节,不分昼夜,拼命地长、长、长,一个字“累”。也不像北方的植物,生长季节太短,刚
刚嫩叶爬满枝头,正要拼命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备越冬了,你想怎么长也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子,而且冬季又特别的漫长。
⑴惊蛰时节的晴朗天,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你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意的萌动。“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地表上,紫云英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油菜花也争露金黄色,更有众多不知名的田间野花,也竞相绽放。地底下,昆虫经过一冬的长眠,渐渐复苏,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她:“真是懒虫。别睡了,起来啦,外面天气暖和了。”
⑵而乡间田头,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晾晒种子,准备各种土杂肥,给即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吃精细饲料??
⑶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7. 二十四节气,“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季的,除了立春、雨水、惊蛰之外,还有春分、 和谷雨。(1分)
8.根据第⑤段的内容,“惊蛰”的意思是:(2分)
9.作者喜爱、敬畏惊蛰这个节气,理由是:(4分)
(1)
(2)
10.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11)段画线句。(3分)
11. 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
A.第③段写冬天的寒冷与萧条,衬托出即将到来的惊蛰节气气候温暖、生机勃发。
B.第④段多用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农民才对节气的变化有着真切敏锐的感知。
C.第⑧段引用先辈的物候分类,生动地写出了气候物象的变化,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
D.第⑩段写热带和北方的植物,与江南的植物形成对比,突出了后者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
E.第⑴段中运用引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田野的春意萌动。
12.文章以一首田园诗结尾,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饭疏食,饮水,。(《<论语>七则》)
(2)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4)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5)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常恐秋节至, 。(《长歌行》)
(7) ,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 ,教然后知困。(《礼记》)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4—16题。(8分)
月 杜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14.15.A.首联中“吐”字生动地写出亮初升景象,赋予“山”动态的美。
B. “疑鹤发”、“恋貂裘”,既是诗人的推想,又描绘了月之白与月之寒。
C.尾联,明写嫦娥孤寂,实则推己及人,表达诗人自况自伤之情。
D.深秋月夜,诗人通过所见所感,抒发自己衰老孤寒、凄凉寂寞的境遇。
16. “残夜水明楼”被后世称为“古今绝唱”,试加赏析。(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
?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馀,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执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馀年间,中外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执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
——后汉书·班彪列传(节选)
【注释】?更始:更始政权,是新朝与东汉之间的过渡政权。?三辅:指长安及其周边地区。?执数:执掌(国家政权)的道理。?即真:这里特指王莽称帝、建立新朝。
篇四:次北固山下赏析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解
1、次:停留。2、残夜:天快亮时。
3、江春句:还没到新年江南就有了春天的音讯。
4、归雁句:古时传说雁能带信,这句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将家信带到故乡洛阳。 译文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及译文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原文: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浸:泡在水中。萧萧:形容雨声。子规:布谷鸟。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篇五:现代文阅读鉴赏语言
现代文阅读复习——鉴赏语言特色
主备人:马鑫 赵艳霞 使用时间:2011-10-26
学习目标:明确语言特色的内涵,能用常见的表现手法鉴赏语言的艺术特色。
B案
课前小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兴奋剂( ) 粘( )连 答( )理 烘焙( )机 ....
哂( )笑 杀手锏( ) 匕( )首 一哄( )而散 ....
户口簿( ) 慰藉( ) 麻痹( ) 猝( )不及防 ....
戕( )害 濡( )染 驽( )马 按捺( )不住 ....
刹( )那 瘦削( ) 颤( )动 狙( )击 ....
2、写出正确的字形
头zhù( )香 再接再lì( ) 精cuì( ) chū( )生牛犊 天机不可xiè( )露 两全qí( )美 Shēn shēn ( )( )学子 按bù( )就班 民生凋bì( ) 梦yǎn( ) 有志者事jìng( )成 桃李不言下自成xī( ) 焦zào( )不安 diào( )脚楼 一chóu( )莫展
一、何为鉴赏?
语言特色指为了使表达对象表达得更完美而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从而使句子(段落)具有的一定特点。所以在鉴赏句子时,一定要分析出该句(段)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讲了什么内容,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概括而言,即“用什么手法说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二、课文内容回扣,请鉴赏以下段落。
1、那是五月间的事。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在广场的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每闯一次祸,受伤的人总有几十个。(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
2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地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必修二《荷塘月色》)
3、一提到雨,也就自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和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冬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必修一《江南的冬景》)
C案
1.(苏北四市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回望雁门》
(甲)秋风瑟瑟荒草萋萋,深秋的勾注山,一派滚滚无边的黄褐,远远近近薄薄的初雪花花点点。
又见雁门关,是一个盛夏的下午。(乙)轻风吹拂,小草欢快地跳动着,阳光慢慢扫过土黄色的城门,抚摩着沧桑剥露出的深深裂纹。
分别赏析画线处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6分)
甲处:
乙处:
2、(09年潍坊一模)《皮影王》
皮影张在小镇一角把行头一摆,叮叮当当小锣一敲,人们就三三两两拢过去了。人愈多,小锣也愈欢快。蓦地一下,戛然而止!人物登场了,劈山救母、哪吒闹海、三打白骨精……当然也有现代戏,哪一部是不精彩呢?大家仰了头,静静去看,一瞬就被吸进去了。再瞧,憨态出来了。有人笑出涎来,拿手一抹,暴叫一声,好!演完了,皮影张的那张脸才从(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残夜水明楼,赏析)后面转来,手一拱,并不多话。大家便将手伸进兜里,掏钱。不掏,也不计较。
3、(2010年江苏卷)《溜索》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4、(2009年湖北卷)《书房的窗子》
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阴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A案
请鉴赏以下语段:
1. (07年全国卷)《总想为你唱支歌》(6分)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本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2009年南通二模)《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6分)
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到了我自己。
请多角度赏析本段的表达特色。
【相关链接】
品味文章的语言是鉴赏的基础。无论是体会文章深刻的思想感情,还是赏析其艺术表现手法,都与语言密切相关。不同的文章,语言上各具特色,有的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有的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崇高人生境界的热烈追求。有的语言凝练含蓄,形象生动,情理相谐,意境深广。 特别是散文的语言风格很多。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就要仔细玩味,仔细体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文学作品对语言的要求是形象、含蓄、生动、感人,非文学作品对语言的要求则是清通、平实、简明、连贯。
【作品语言的鉴赏角度】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语言风格举隅:
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 ②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 ③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 ④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 ⑤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 ⑥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
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
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B案答案
1、(运用拟人的修辞,将“肺炎”写得生动形象,语言幽默、诙谐,写出了肺炎流行的过程和危害。)
2、(第一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流水,又运用“泻”“浮”“洗”“笼”等动词,将静态的画面赋予动感,以动写静,勾勒出十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把画面写活了。 第二处:运用通感的修辞,由视觉向听觉转移,化静为动,把景物写活了,增添意境和的温馨和雅趣。)
3、引用诗句来写雪,借诗句的意境来增加作品的意蕴,使语言更典雅。
C案答案
1、参考答案:第一处:运用叠词(语言风格)渲染了勾注山的萧瑟、寒冷的气氛,为下文写深秋雁门关的肃杀、苍老、空旷作映衬。(手法1分,效果2分)
第二处:运用拟人手法(修辞手法)渲染了祥和、宁静的气氛,表现了作者不同于前两次游历雁门关的安宁、愉悦之情。(手法1分,效果2分)
2. 以观众痴迷入神的“憨态”—“笑出涎来,拿手一抹”的举动和忘情的“暴叫”来侧面烘托皮影表演的精彩动人。
3、【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参考答案:
4、【答案】 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 (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
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A案答案
1.答: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2. ①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运用排比、反复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我”的各种走姿,表现“我”从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到最后欲疯欲醉的变化过程,活灵活现,生动传神。
②从句式的角度分析:善用短句,加快语言节奏,极力表现“我”稀奇古怪的走姿的变化多端,千姿百态。
③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分析:诙谐幽默,表现了“我”驾雾行走时轻松雀跃的心情。 ④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每点2分,回答三点得满分)为何不做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原来雾不只染白了草垛、冻土,不只染湿了衣着肌肤,雾还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