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悦读:成功学没告诉你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0:18:19 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每日悦读:成功学没告诉你的作文
成功学没告诉你的
曹红蓓
心理学鄙视成功学,不是因为心灵鸡汤的书卖得没有成功学的书好。心灵鸡汤可以看作是“一旦没有成功学”,跟成功学差不多。成功学可恶,是因为它跟心理治疗抢病人。一个人心理有病,本来应该来看医生,结果被成功学这个跳大神的给忽悠了,结果就不来了。跳得好了倒也罢,跳不好再来看病就更难治了。
你是在说成功人士都有心理问题吗?不,我说的是大部分成功人士是因为有心理问题而导致成功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不要自卑,你有可能成为成功人士;如果你老也成功不了,不要自责,你有可能只是心理比较健康而已。
这世界上大部分的成功属于要求自己必须成功的人。这样的信念才能赐予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以及自虐的勇气。什么人才会要求自己必须成功呢?是那些不成功就没办法自处的人。偌大的世界,仅以成功作为自身存在的理由,这不是有病又是什么?对于那些自杀了的高官、企业家、公众人物,如果你知道他们给自己留的生路是多么窄,或许就理解了。几年前,国内一个顶尖高校里曾有一起预备自杀事件,那个学生已经站在楼顶准备跳下去,被解救后问他跳楼的原因,他说估计GRE考试不能得满分了。什么东西一和生存联系起来,可就了不得了。饿了三天的原始人如果发现面前站了个大熊,会噌地一下爬到树上去,这个就是由死亡恐惧激发的能量。焦虑可以看作是轻一点的、慢性的恐惧。对那些把成功和存在的意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来说,在强烈的存在焦虑下,是可以把全身都调成兴奋状的,就像有大熊追着的原始人。他在一段时间内果然比别人蹿得快。
谁会要求自己必须要成功呢?缺乏父母接纳的会是首当其冲,还有干脆被父母抛弃的。比如乔布斯,人人皆知他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然而,作为世界的我们,有没有拜托他来帮忙改变呢?在心理学看来,他拼命想要改变而又绝望地发现根本无法改变的只有一个事实,那就是他的身世。他在这个事实面前的暴怒促使他去改变除了这个之外所有的东西。他说了一句话:爸爸你当初抛弃我是个错误。中国学校里的阴盛阳衰也可以用这个解释。不是男生普遍比女生蠢笨,而是女生普遍不是她们父母想要的孩子。为了告诉父母,你生我是对的,女生就得要逼自己成功,就跟乔布斯一样。
成功还源于自卑。由于家贫、貌丑,或力弱,不是父母不接纳他们,是他们自己不接纳自己。“自卑与超越”理论的创始人阿德勒,本身就是个残障人士,老是超不过他那高能健美的大哥,结果他一怒成为心理学一派之祖。因幼时家贫而奋斗成富豪的,个案更多。还有那些因为长得丑而多看的书,最终也会变成才华甚至金钱。你看那些仪表堂堂、父疼母爱的北京本地的哥,因为起小就没有什么可自卑的,甭管是不是的士之星都心中洒满阳光。
在高校给学生咨询的时候,听到不止一个男孩子说,只要能成功,他们不在乎成为变态人士。当他们这么说,咨询师会在心里画一个凉凉的笑。因为在社会机构给职人做咨询的时候,见过很多他们想成为的那种人。有两种人格障碍是心理界公认最容易发财和成功的,一种是强迫,一种是自恋。在极端成功的人士里,这两种特质几乎必居其一。前者自己会非常痛苦,后者会害得周围人非常痛苦。前者痛苦到,他们愿意用所有的成功去换取症状的消除。对于后者,由于他们让别人痛苦而导致的不利事件对他们的成功也会造成损害。
对于大部分想要成功的人来说,他们所要的其实不是成功本身,而是成功许诺的爱。他们潜意识上想要爱,但是意识上告诉自己他们只想要成功,或者用爱标价成功。这是因为,其实他们潜意识里也不相信成功真能解决爱的问题。带给一个人成功的某些东西,比如把自己和他人都当作机器使、放弃有滋有味的真实生活、权诈、情感隔离等等,很可能会让一个人在爱的方面变成废人。他以为在自己和爱之间挡着名叫成功的这座山,他千辛万苦地翻过去了,却发现山后边只是一团白雾。
到底有没有心理健康的成功者?有的。那是些自我实现的人。他们只是怀着对世界和自我的好奇,想知道这世界的糖罐里到底藏着多少蜜,想知道自己这粒种子最后会长成一个什么样的植物。他们也期待成功,但并非真的在乎结果。就像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玩泥巴的孩子,他们专注地玩泥,也会丢下铲子去扑打飞过的蝴蝶,最后他们建了一座辉煌的泥巴城堡,这个就是成功。
篇一:逼你成功每日悦读2015.1.8
逼你成功每日悦读2015.1.8
中国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对天津市1054人的调查显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2008年,中日韩美四国的研究者发现:即使是正常家庭的父亲也已经远离了孩子。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
当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但现在婚姻的不稳定使母亲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于是母亲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丈夫继续被往外推。母亲认为安全感要从孩子身上获得,毕竟这是血缘关系,是牢靠的、最安全的。所以妻子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父亲的世界。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撞而来。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一个没办法回家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可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成为妈妈“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心里未被
2
成长的部分被严密的包裹,以其他各种身心疾病来表现;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但当孩子开始失控,“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又会使得家庭系统重新达到一种病态的平衡。因为教育孩子的矛盾会升级成家庭的主要矛盾,从而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这种现象隐藏的是家庭问题:当问题出现后,夫妻之间没办法良性地交流和发展。
男人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但其实,每个人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被别人忽视、蔑视。
最大的危机是夫妻作为父母分工合作系统的破裂
从女性视角很容易简单认为:男人连基本的责任心都没有,直接把男人贬为动物层面。因为男人没有责任,父亲的角色缺失,所以孩子得不到照顾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很多母亲抱怨:你们这些男人知道不知道我有多么辛苦?男人也会说:我养家也很辛苦!双方都抱怨对方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于是就更不愿意去理解对方,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3
让大家更平和地看问题,不是简单的否定和批判,批判只能带来反击,即使对方真的错了,但是也会出于面子去反抗。
所以,我们不如理智的思考一下:一个男人为什么没办法执行父亲的角色?难道单纯地是由于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吗?当然不是。
1、应试教育的问题或者工业城市化问题
农业文明中,孩子有很多的生存技能需要从父亲那里传承,比如说木匠是祖辈传下来的,必须要服从父式教育和管理,这是农业社会的特点。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孩子不再需要去父亲那儿学习,到处都可以获得知识,父亲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应试教育导致在孩子早期、未成年前,父亲和孩子的交流无从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学习,母亲照顾孩子的起居。还有,就是中国的家庭关系,西方国家夫妻关系是
子亡子不得不亡,父亲会不自觉的提醒自己“要保持威严”,“不能离孩子太近”,这是一条迈不过去的沟壑。
3、男人害怕担当父亲
从心理学角度讲,男人长大必须要期待一个重要契机,就是要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而这种摆脱的阶段对于他是痛苦、焦虑的。所以男人在潜意识里对于孩子的诞生和到来总是“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虑和分离的痛苦会呈现出来,他会有些害怕,担心妻子有了孩子后,他又要面临分离。
对于男人影响更大的是情感,因为妻子的情感势必要转移到孩子身上去,所以丈夫会有被忽视感,这种被忽视感与他童年和母亲分离的痛苦会产生联系,等于放大了他的恐惧。因为每个人心里面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些早期受到的创伤和痛苦恐惧,让他经常在成人的角色与孩子的角色之间转换。
男人是矛盾的动物,他既渴望爱,女人给他独一的专属;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爱,又会受到束缚,没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子嗣继承血脉,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爱会失去。
系统地看问题,为中国式家庭寻找出路
中国这几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处理情感问题,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危机。男人把生活的焦虑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虑投射到孩子上,都是无法处理自己的状态。父亲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如果你简单地认为是男人的问题,那么只能造成社会中男女之间彼此的仇视、孤立和怨气,只会导致孩子与父亲更大的隔离。
5
下页篇二:逼你成功每日悦读2015.1.2
逼你成功每日悦读2015.1.2
我是你的“望师石”
那天你拉着我坐在你的身边,并亲昵地喊:“老师,我是一块望师石。”别人或许还不甚了然你的意思,别人大概听到过“望夫石”一说,没有想到你从中模仿,拿来即用。你的创造再一次说明你对语言有着特殊的感受力。
你是怎样一个女孩呢?反正在我眼里很多时候欢喜和悲伤写在脸上,算是一个心地素洁的孩子吧。听你那么亲切的不加抑制的欢喜,我竟然觉得被你欢喜有些受之有愧。
记得那个学期期末复习阶段发生的事儿吗?你在最基础的听写上反复出现纰漏,我是有言在先的,强调了依然故地重游的,板子伺候。结果我当着不少孩子的面给你结结实实几板子,你的手心霎时间红肿了,蹲在地上哭着,执意把手缩回去。姑且放过,下次不能轻饶。孩子,回望自己曾经对你的伤害,内心觉得很是对你不住啊。面对学生的错误,一个老师没有更加高妙的手段去分析错误的原因,没有拿出对汉字的形象描绘解说,让学生在形象的解说里收获汉字的神奇,而是生硬地抽出板子,以身体的疼痛让学生在错误面前长点记性,疼痛、推倒、重建,这真是有些妄想了,这算是走向穷途末路了。你那么喜欢语文,我不懂得呵护、关怀,居然那般对待你,再想到你亲昵地冲我喊“老师,我是你的望师石”,对不起,这些简单粗暴的方式伤害了你,好像你一并把它忘记了。如若换成极力对抗的孩子,他会以表面的臣服认错,而在心底里早把我碾压数遍而后快了。
应该感谢你,真的。大概在你的心中并没有对老师的举措心生怨恨,或许你觉得老师并不是甘愿为刀俎,有意把你当成鱼肉来惩治的。我本意是希望你不要把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不要重蹈覆辙。毕竟语文是你的长项,在长项的基本点上失去分值显然无法完成对自己的交代。是出于这样的本心吧,你没有对老师心生忌恨。其实,我知道,你总是用善意的心来理解别人。当有人向我转述说你的妈妈对你严厉的时候,只一掌下去,鼻子里的血就淌出来了,我一下觳觫不安起来,甚至内心燃起了复仇的因子,怎么可以这样暴力!要是我的妈妈这样对我,我的心里真是烦透了,十天半月也不想睬她。你的想法可和这个不同,哎呀,谁让她是我妈呢。就这一句话,孩子,我在你面前就矮上几分了。我想起了家里的丫头一次数学考试不甚理想,爸爸把她推到楼下,哐当一声就把门给反锁了。
愿和你共勉。
未来宽广,叛逆有味才堪说
家访到你这里的时候,你早就跑的无影踪了,你的妈妈红肿着眼睛跟我絮叨着你的退步,每当我要他在学业上尽心尽力的时候,你猜怎么着老师,他就拿出什么韩寒、比尔什么茨的来堵我的嘴,口口声声说什么那些人也没有苦读死读,照样牛气冲天。他还不忘补充说那些读大学的又怎么样呢?不也是难以找工作吗?和那些不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读书的还没有不读书的混得好呢!他的道理一套一套的,说的那些名字我都不太明白,跟他也对不上什么话啊。老师,你看看怎么办呐。她揩了一下眼睛期盼着我的回应。我理解了一个母亲的无奈,也感觉到孩子剑走偏锋了。放心,我会找他谈谈的。
你说的那些人物确实很牛的。韩寒牛,读书一路红灯照前程,潇洒拒绝大学抛来的橄榄枝;童话大王郑渊洁,祖孙三代拒绝上学,为能够抵制上学成功抱头痛笑;比尔盖茨帅呆,不读大学,创立微软公司,成为世界首富??那些不爱上学的,讨厌学校教育的都成了你欣赏的对象,那些读书一时间找不到理想工作的都成了你奚落的对象,见一个嘲讽一个。
这样心态的你做了什么呢?你追随着他们的幻影,批判教育,厌恶读书,青春的时光里浪起了不叛逆枉费青春的念头,于是你叛逆,逃学,睡懒觉,逗网吧,沉溺游戏,看穿越剧,还调侃那些学习刻苦的学生,觉得他们不懂生活,没有情调。孩子其实你错了,你只看到了他们人生的一角而已。你被这一角这些外向的东西遮蔽了自己的眼眸。
羡慕韩寒对教育的抵抗可以(教育中确实存在让人抵抗的糟粕),但是请扪心自问一下,你有韩寒的才情吗?你欣赏郑渊洁,你有他对生活的热爱吗?他虽然没有在学校里受教育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停止从生活中学习,打捞更加深邃的智慧啊!你羡慕比尔盖茨,你有比尔盖茨的创造力吗?要多追问一下,将他们与自己做深入的比对,这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欠缺啊!
还想对你说,一个人的明天如果没有一个更加开阔的成长成功的平台施展他的才华才情才能,他以往的那些叛逆,那些引以为傲的行当将会变成加倍的酸苦悲涩回忆。如果这个人的未来有一个更加开阔宽广的成长成功平台来接纳自己,那么以往的那些离经叛道的做法就会成为温馨暖和的回忆,是生活的浪花,是多姿多彩的人生组成,是人生路途上金黄的赶车谣。
你应该知道马云吧,别人调侃他长的歪瓜裂枣,对不起观众,读书时成绩确实不怎么样,连续三年参加高考,数学从1分到19分再到最后79分,勉强读了大学,可是他却开创了阿里巴巴,支付宝,身价数百亿;还有那个叫俞敏洪,他也是连续三年参加高考,英语从33分到55分再到95分,他现在是新东方英语培训的董事长。设若他们没有现在的成就,读书时那可怜巴巴的分数将是他们不堪回首的隐痛吧。正因为他们有了无限宽广的人生平台,所以往事都变成美妙的人生组成了。当然还得告诉你一下,他们取得今天的成就不是偶然,那是依靠不变的信念及不懈的努力换得的。
再说说你眼中看到的客观事实吧。你说那些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样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我在《读者》这个影响力不小的大众读物上看到了一则调查数据,84%的国人认同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观点。你说的那些人不代表大多数,即使一个时期内有的大学生没有好的就业渠道,但是请相信受过教育的人自身还是有比较强的竞争力的。
希望你能记住这样一句话:无论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迁,有知识有学问有专长的人是不会被淘汰的。未来逼仄,叛逆苦涩不堪讲;未来宽广,叛逆有味才堪说。祝愿你的未来有一个开阔的人生平台。
为了阳光来到这尘世间
你有着沉郁的神情,这增加了你的魅力。一直觉得沉郁是由于心底积压了太多的不如意,
满溢出来了,横陈在脸上。可能有的人把苦痛深埋心里却在脸上化成一枚甘甜的果实。那要多深的沉潜和修炼啊,你是一个性情的孩子,大体上不至于如此啊。只是我无法到位的辨析出这沉郁背后有怎样的成长历程,那是专属于自己回望的岁月时光,打开,看到温情,或者感到阵阵寒意,无可代替的独特的生命之旅。
从你的笔下,我大致了然一些,但愿你是出于真情,而我绝无半点亵渎之意。你那么小的年龄遭遇了亲人的离去,留下羸弱的臂膀承担命运的捉弄,还没来得及享受温暖,就被寒风吹彻,你小小的身子,无法抵御寒冷,有啮人的逃避,在你挣脱的日子里是不是刺伤了对你期待的眼睛,比如亲戚,她们会出于抱憾的心直接面对你,觉得你当更加懂事,明理,但是你却在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终于激怒了那些眼光,她们感到你不堪用,当着你母亲的面,奚落嘲讽,一并侮辱,她们以为狠心做下这样的判断能激发你的抵抗力,谁知道你不是那种愈挫愈勇的孩子,你变得更加脆弱不堪一击,甚至由此怀疑了生命的价值,心悬涯际,让人担心忧惧。你向命运低头的时候,刚好成全了她们的评价。谁都不是赢家,大家都输了。你的亲戚和你之间从来不是一决高下的对峙。请你明白这一点。
我想告诉你林清玄的故事,他小的时候梦想周游埃及金字塔,而他的父亲鄙夷地说他痴人说梦,后来的一天,他在金字塔下为父亲写信,他告诉父亲自己就在金字塔下,写到这句话时他的眼泪濡湿了信笺。借他的故事我只想对你说,没有一个人的一生可以被确定。谁都没有力量规划另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除了他本人之外。
其实我知道你是一个需要不断给予信心和激励的孩子,而有些人过于着急,她们渴望看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说到底是她们缺少爱的能力,把很大的压力投寄到你的心空,幻想你力能扛鼎。她们缺少爱的能力我们不能怪她们啊。菩萨还要求己,我们都是多么普通的人啊,更要自己求自己。别人背离了你,你却不能选择背离自己,这是你唯一的底线。转过身来,面向阳光,阴影就在身后窥视却无法征服你了。
你终究还是一个心怀热爱的朴素的孩子。你选择了慨然面对,我想你迈出了这一步,你就是最大的赢家,你的至亲愿意看到这一刻。我还是隐隐担心,你内心缺少持续的燃烧的能量,总是踟蹰犹豫,得意飘然,失意凄然,而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变数,不如意的事情如影随形,看到命运的不可期之真容,就要告诉自己,不好高骛远,务实进取,尽心做事,过好每一分一秒,不要懈怠自己的追求。只在乎今天,明天的事情不确定,所以不要被明天负累。需要谨记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一句话:尽吾力而不至者,可以无悔矣!
今天又看到这则消息:全美父道组织整理的调查显示:尽管只有20%的未成年孩子住在单亲家庭中,但青少年犯罪工作小组认为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全国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的犯人来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患者来自无父家庭。80%的强奸犯的动机来源于无父家庭转移的愤怒。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迪根据多年的潜心研究得出结论:“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跟母亲相比,父亲教育孩子,往往只给划个大框框,为孩子留下一个较大的自主空间。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迫使孩子去发挥自己的智慧、能力,而不指望血缘亲情的庇护,从而在意志品质上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充分锻炼,使孩子的智商更高、学习的进度和深度更理想。
我固执的把它放在这里的目的就是期望你成为那些数据的例外,你肯定会是一个例外,相信自己,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请多读书里面有不竭的力量,拿天地浩然之气来弥补不足,汲取精神的力量;请站在理性的检阅台自觉屏蔽那些负面的情绪,让强韧的内心带领你开辟一片新的天地。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诗吧:我要在冬天的木屋里,燃起清寒的柴枝。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个体,为了看到阳光,来到尘世间,也一并把阳光给予。
怒而不發苦而不言喜而不語
“怒而不發,苦而不言,喜而不語。”睿智而深沉的三句話,囊括了做人之境界與智慧。教人內斂、低調、沉著。不大驚小呼的品性;為人謙讓,不以傲慢而自居品格。
怒而不發,是達到“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之境界;不是頽喪、懼怕、怯懦的表現,而是保持胸襟開暢,樂觀愉快,防止過度的情緒波動,精神內守的表現。
只有冷静地“沉著”,才能“應戰”,經歷過程需要隱忍、韜晦;將被動的局面扭轉。若心懷怒氣,那什麽事都做不好、做不成;此時,作出的決擇往往是錯誤的決定。
在生活與工作中,不少人往往容易受到傷害,悲苦不已,逢人便訴,甚至淚涕漣漣,以博人之同情。或許起初,人們會為你抱不平,可是時日一久,不平已變為不屑,而你卻不察、不知,依然喋喋不休,抱怨不已。
此時,在人們眼中,宛如條長又臭的裹腳布,纏繞不淸,臭氣熏人。於是乎,人們紛紛掩鼻而避逃......
苦而不言,是一種智慧。人生在世,往往會因這樣或那樣的傷害而心痛不已。羅素説過,累累傷痕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禮物。與其喋喋抱怨,不如靜下深思,畱年似水,靑春的灼痛終將沉澱為一種經歷,成為蘊藏在靈魂深處的暗夜精靈。
與其苦形於色,不如苦過之後,輕輕拭去眼角的淚痕,用燦爛的笑臉遮掩憂傷,將暗涌深藏。正是這些刻骨銘心的痛讓我們懂得了珍惜生活,珍惜身邊的人。
有時候,一个微笑可以讓兩个宿怨之人冰釋前嫌,可謂“相逢一笑泯恩仇”;也可以讓異域他鄉之人倍感親切温暖。發自內心的微笑,是世界上最簡單的肢體動作,完美地詮釋了人間最復雜的道理。
喜而不語,畱給人們更多的遐想空間,猶如蒙娜麗莎嘴角那一抹淡淡的微笑,散發出來的魅力,讓世人為之做出無數猜想,一个平凡的女人因為不平凡的微笑感動了無數人。世界也因此多了一份神秘而冷静的美。
在某个閑散的時光,翻開隨筆或日記,你偶會發現,過去所有的誤會、傷痛、苦難;早已隨深秋的落葉,消融在歲月的風雨中,唯有那淺淺的微笑,銘刻在歲月的記憶中。
那些暖到心底的话
儿时生过一场大病,父母带我到省城大医院就医,最终确定做个手术。那天被推进手术室时我觉得冰冰冷冷,心里很害怕。有人让我躺下,有人帮我固定住手脚,有人给我蒙上眼罩,却没人和我说一句话。
准备工作就绪的时候,终于有个护士说话了:“小朋友真乖,一会儿阿姨给你打完针,你睡一觉,醒来手术就做完了。如果你做得到,阿姨答应给你买个冰激凌,好吗?”我应了声“好”,然后安心地躺着。打完麻药后,我并没有睡去。我从没吃过冰激凌,所以趁医生手术的空档我拼命记着护士的诺言,并不断去想象冰激凌的样子。
从手术室出来我浑身无力,父亲来接我时递给我一个锥形的东西,告诉我那就是冰激凌。我轻轻舔了一口,感觉好甜。然后我就哭了。父亲手足无措,以为我怕冰激凌的冰。他哪里知道,我的眼泪是为护士的那两句话而流。尽管,我连她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工作后有次我遭遇了很大的挑战。刚到车间管理生产线,领导给我下达了死任务,每天完不成不准回家。流水线上的作业员却根本不配合,各自干完了自己的活就发呆,不愿协同作业。
我几次偷偷抹泪,却不甘认输。午间作业员都下班,我就留在车间苦苦学习容易堆积的工序,只为在正常生产时帮他们一把。有天下班,我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工作之余别忘了照顾自己的身体,长期不吃午饭肠胃容易出问题。接下去的每一天,下班时分我都会收到同一
个人的关怀短信。
直到几年后离开那家公司,我都没有找出短信的主人。但我深深记得,在我最失落最无助的那段时间,每天都有一颗温暖的心在默默陪伴着我。
婚后,有次深夜和丈夫吵架,我负气走出家门。丈夫随后跟了出来,想拉着我往回走。我气急败坏,只想逃离他的视线,于是我们在路上又争吵起来。说到痛处,我甩掉丈夫的手然后朝他大吼:这日子还怎么过得下去?我干脆从这桥上跳下去,不活了!
丈夫一言不发,只是再次紧紧抓住我的手。静默了片刻,远处传来了一个苍老的声音:孩子,没有过不去的坎,生命只有一次,可千万别轻生啊。那声音不大,却很有力量,我当即泪流满面。此后和丈夫再有小争小吵,我都会想起那夜那个老人说的那句话。然后明白,真的没有过不去的坎。
有次我用洗面奶洗脸,6岁的女儿问我为什么要涂涂抹抹然后再洗洗。我说妈妈开始长皱纹了,即将老去,不涂不抹就不行。之后我一洗脸,女儿就主动向我递来洗面奶,还帮我挤很多出来。我说她浪费,她一副快哭的样子:妈妈,你多洗洗就不会老得那么快了,你要是老了,以后谁陪我玩呢?
想想,我听过的最经典的暖话,应该是邻居一个奶奶对爷爷说的。爷爷病重,奶奶坐在他床头拉着他的手说:我愿比你多活两岁。那天爷爷就走了。我不明白奶奶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当天晚上,奶奶竟与爷爷同去了。事后我得知了一件事:爷爷和奶奶同月同日生,但奶奶比爷爷年长两岁。
我愿比你多活两岁。多暖的一句话。
篇三:成功者根本没有告诉你故事的全部杨奇函
成功者根本没有告诉你故事的全部
文/杨奇函
本文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
有个妹子看到某女孩周游世界,出版了多少本书然后被某世界名校录取,就也要踌躇满志通过旅游、写作来积累人生经历,放弃高考来追求名校。结果忙活了一圈,根本没有哪个出版社肯出她的书,因为内容实在太烂,虽然比那位名校女孩写得好。也没有学校愿意录取她。结果她后来详细考证了一下名校女孩的背景资料,原来其父母为某地高官,想找单位出书出钱一句话的事儿。那这个妹子呢?悲剧了呗,继续高考。
一位美国留学高中生朋友历经辛苦准备上斯坦福,同屋的室友每天穿着斯坦福的T恤,表示也要坚持上理想中的大学斯坦福。他们就约好一起努力。但是时间久了,他发现这哥们也不是很努力,每天四处玩,但总是说坚持就会胜利。最后俩人都上了斯坦福。留学高中生感慨,果然是坚持的力量啊!结果后来他才知道,去他妈的坚持,他室友家里人是斯坦福的校董,全家都是斯坦福,闭着眼睛都能上。
之前朋友参加了一个新媒体培训讲座,题目是“如何在四线城市一个礼拜将微信账号粉丝刷到七万”。听者有五百多位。分享经验者运营一个商场公众账号,一个礼拜之内将粉丝数刷到了七万。他讲了无数经验,但是朋友发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讲座内容无外乎“在意读者”“专注用心”等老生常谈的话题。后来朋友私下打探了一下这个账号的“成功秘籍”,原来是商场经理下了行政命令,全商场集团的五千名员工必须关注和拉粉丝最少十个,实行任务配额与绩效考核。结果七万多粉丝就来了。朋友感慨:“这样才七万啊?!”
成功者的故事太多了,漏掉的关键信息也太多了。我们不否认成功者的个体能力很强,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他们过人的出身、背景和机遇。如果抛开这些出身、背景和机遇,和他们具备相同能力的人很多,但是能够取得这样成就的人是非常少的。如上这些例子,成功人士只是展现了他们愿意给你展现的那部分真实。
成功人士的确会坦诚地将自己落魄的过去和辛酸的奋斗的主要脉络讲述给你,出版自传,等等。他们会用自己精彩的人生来激励后辈或者指点后辈。他们会非常善意地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给所有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年轻人。他们会告诉你什么叫忍耐、什么叫谦虚、如何与恨你的人化敌为友、如何用舆论的力量
来凝聚团队等等让你耳目一新的成功经验。你听过了这些经验之后确实能够提升对人生的认识,增强对理想的信心,保持生活的温度。
但是,成功人士不会告诉你故事的全部,即便他们谆谆教诲,语重心长,痛哭流涕,慷慨激昂。在社会这个犬牙交错、龙蛇混杂的热带雨林,陷阱重重,蛇蝎满满。比起更多的真善美,我们每天都会面临着假恶丑。而如何应对这些血淋林的魔爪和明晃晃的刺刀则是要靠各种各样的方法、态度和机遇。成功者在走向成功的路上,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用假恶丑对战假恶丑的关键战役。我们不知道他们用怎样的非常手段打垮了不择手段的敌人,也不知道他们凭借怎样的非常规途径才获得助力,让自己获得了强悍的保护伞。
成功者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精彩得多,更比我们听说的精彩得多。他们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努力就会有回报的理想桃花源,那里人丁兴旺,鸟语花香,鸡犬相闻,阡陌交通。仿佛只要你如他一样的坚韧、执着、刚强,加上谁都可以拥有的常规运气,就会取得他一样的成功。但是,这桃花源的背后,却有多少“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口若悬河地向我们讲述他们的曲折多变的奋斗历程,却可能只字不提特殊背景或者特殊机遇在关键时刻的特殊作用。他们的演讲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他们觉得可以拿来与我们分享在阳光之下的真善美,但是他们不会将自己在飞跃处和转折点的丑陋、虚伪、阴险、凶残等分享给素不相识的你和我。他们的传记也大多包装精美,言之凿凿。但是这书香四溢的人生历程背后,确是一段又一段险象环生,尔虞我诈的不堪历程。
正是这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故事,在特定的关键时刻帮助他们成为了今天的他们,才甩开了不曾有此机缘的人。而这些,他们未必会讲,我们却不得不在乎。毕竟社会不像他们口中说的那般纯粹。所以,有些故事听听就好。他们没有讲出故事的全部,我们不能将这些故事当作故事的全部。
成功人士的人生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惊险刺激,只不过他们将自己的故事在转述中往往简化成明媚高歌。至于那些隐隐发挥决定作用的人生细节,我们一生都看不见、摸不到、学不来、用不上。成功者的很多故事听听就好,只要成功了,那些故事放到谁的身上都是传奇。
“听过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从成功者的演讲、传记和采访中都“学到”了坚持、相信、忍受、努力等等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和方法,但是我们依
旧只能够在地平线仰望他们翱翔的身影,因为我们只相信这些就是他们成功的全部——即便我们将挑选西瓜的方法烂熟于心,我们也不知道如何收买瓜农将最甜的瓜偷偷留给我们或者如何结交一个具有绝对渠道的瓜场主,我们可能依旧没有好瓜可吃。
那些将成功人士讲出来的所有故事都当作成功必需的金科玉律的芸芸众生,基本上都还是芸芸众生。对于向往传奇和非凡的广大平庸丝,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不寻常路径是多么让人渴望又沸腾,于是他们在成功人士描绘的路上迈着成功人士描述的步伐,跋涉到累死,死不瞑目。殊不知,成功人士在迈开步子之后没多久,就凭借天赋和机遇等很多人可遇不可求的交通工具,一骑绝尘了。
我说兄弟,这些年在机场没少花钱吧?那些成功学演讲和名人励志书籍都还安好?那些充斥着烂俗的成功学语录、反复引用的企业家名言、换了各种插图的政治家演说很有可能占据了你大量的青春年华。那时候的你青涩纯真,要复制唐骏的成功来开拓不一样的人生,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一定还在挤地铁吧?
与其信奉一个远离自己实际生活的故事,不如相信自己手边就蕴藏着改变的力量;与其模仿一个脱离自己生活境遇的榜样,不如着手践行些许的进步的努力。有背诵马云语录的时间不如背两个GRE单词,为有更多机会具备国际视野而努力;有花费高价购买机场成功学光盘的金钱,不如置办一张健身卡,积累“革命的本钱”。
看看曾经以为可以复制的名人传记,是否为自己的年轻感到可笑?想想当年觉得可以通用的精神信条,有多少已成为折射我们幼稚的谶语?那些放在书架上的名人传记、企业机密、伟人演讲之类的,该扔扔,该甩甩。与其痴迷在精神上依旧让我们沉浸在幼稚状态的《人性的弱点》,倒不如放上一两本《童话大王》来回味纯粹的童年。
片面的故事描述的只是抽象的人生,部分的事实诠释的只是残缺的真理。能听的听,不能听的别听;该信的信,不该信的别信。从成功者身上了解一些具有普世意义的美好德行和处世技巧,足够了。至于他们的传奇故事和奇葩路径等等,当小说听听得了,然后该写作业写作业,该写报告写报告,该刷盘子刷盘子,该送快递送快递。
当我们一头雾水又踌躇满志地东施效颦的时候,成功人士的秘密百宝箱正叮咚作响。这锁匙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吊儿郎当的跋涉者猝死在沙漠中,他们一双双死不瞑目地盯着成功者们的眼睛,直勾勾的。
人生不定,攸关性命,前面路这么长,雨这么大,狼这么多,几个走街串巷的说书匠讲出来的二手真理以及骑着高头大马的达官显贵随手的只言片语哪能当作技能傍身?听完演讲,聊完故事,该结束的也就结束了。真正陪我们同现实生活厮杀的只有自己和爱我们的人,真正让我们向青春梦想奋进的只有我们自己的实在力量。
本文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
微博@杨奇函爱手工微信公众号:负负禅师
杨奇函,清华大学学士、硕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曾经的高考作文满分获得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学生会主席,学生时代作为主持人对话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艾瑞克·马斯金、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等。
《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
因别人的轻视而努力证明自己;假装友好地与每个人攀谈;靠着“等有钱了,一切都会好的”麻痹自己??正是这些盲目而不得法的勤奋,让我们如此卖力,却仍然活在一个无解的方程之中。
成功的定义本就是稀缺的故事。《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是一本有刺之书,它解剖我们成长必经的关键词,刺穿了32个让你更强大的残酷事实。
人脉:五十元再好看,也不如一百元招人喜欢
虚荣和欲望:不是别人爱炫,只是我们太low
愤怒:你真正想要的不是公平,而是分一杯羹
失去:我们的恋情没有失败,只是没有在一起
??
作者犀利、毒舌,但他的狠话里有慈悲,他揭穿自己,抵达你。愿这些提前听到的狠话,让你免于碰壁,免于流泪,不受人生假象的欺骗与伤害。
关于作者
杨奇函,清华大学学士、硕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
小时候的梦想是有一根属于自己的锯条,一张可以打磨的砂纸,当一名优秀的木匠。
曾经的高考作文满分获得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学生会主席,学生时代作为主持人对话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艾瑞克·马斯金、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等。
业余时间在网络分享自己的成长心得,被《人民日报》、求是网、新华网等各大媒体平台推荐和转发,引发众多公众号热门转载,多次刷爆朋友圈。全网累计阅读人次破亿(截至2015年6月)。
比起客套话和大道理,他更愿意分享思维,路径和方法,哪怕它们是稚嫩的。他坚信青春不需要“过来人”,只愿成为你前进路上的同行者。
篇四:每日悦读37
每日悦读(37)
对屠呦呦的关注还能持续多久
毛建国
幸福总是来得这么突然。没有预告,没有通知,北京时间5日晚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6日上午,一直不愿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但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对于获奖,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这两天的版面,几乎都被屠呦呦占领了。特别是6日,也就是公布屠呦呦获奖次日,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把头版头条留给了屠呦呦。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一个科学家的礼敬,还传递了一种期许,那就是让科学家更有尊严,让科学更加造福人类。
再多的版面留给屠呦呦都不为过。在这几天,似乎也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只是我们依然担心,对屠呦呦的关注能持续多久。会有一个月吗?会有三个月吗?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有着活生生的现实镜鉴在前。
这两年诺贝尔奖还是很给中国人面子的,又或者是我们的积累到了,已经水到渠成。在此之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曾像屠呦呦一样,持续占领了几天舆论场的头条。在最热闹的时候,即有声音提醒:对莫言的集中关注并不代表是持续关注,莫言的胜利也不代表是文学的胜利。现在看来,一语成谶,很想问一声,短暂轰动后,有多少人认真读了莫言的作品?甚至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上了文学?我们分明看到,今天的文学依然“秋风秋雨愁煞人”。
繁华过后是落寞。对于舆论的集中关注,莫言不会在乎,屠呦呦也不会在乎。如果他们过分在乎身外之物,就不会站得那么高、走得那么远。但我们在乎,因为对屠呦呦关注的持久度,反映和影响着科学的未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屠呦呦的获奖,并不能证明破解了“钱学森之问”吧?在对屠呦呦关注中,就隐藏了破解答案。
很多人纠缠于屠呦呦的“三无”——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有人讲,这不是问题,“没有必要因此给一位科学家本人贴上或许她并不情愿的标签”。其实大众关心的不是一个屠呦呦,而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所有科研人员,能否赢得社会的足够尊重,有没有一个自由公平的学术环境,有没有灵活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一句“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曾经刺痛了无数心灵,我们真的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吗?看看科学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想想科学家所在的学术环境,念兹在兹,无法欣慰。
提起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一直没有抱怨,反倒是充满怀恋。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就这么悄然绽放。从事科学是十分辛苦的,要有信仰有毅力,但也永远不要忽视环境的影响。身在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之中,科学家们浑身充满力量;相反,一个不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难免对科学家们产生影响。而且,科学研究充满着魅力也充满着偶然,有的科学家终其一生,只是证明了“此路不通”,而有些科学家则是幸运地站到了苹果树下。这就更需要一个多元化的支持和评价机制,让每一个科学家在温暖中前行。
很想问一声,对屠呦呦的关注还能持续多久?今天我们向屠呦呦先生祝贺,向屠呦呦先生致敬,更应该构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让千千万万个屠呦呦在成长。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能告慰钱学森先生。至于收获更多诺贝尔奖,根本就不是问题。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