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09:19:28
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xYr~W֦I ; /\| !xk_!_O͞TNfӗn1Lޙ,[O&_V_ombV~1KX ƥVwr(nvFA='o/MC̟L]ʫRg߽Sa=$=i,["Qr"n5ZV)&à=»V]y4G8UJgoEbn֜AxuXtdž(=FDߎDvd{,vqLѰȸD9oJ|9; 5a0/ޟ* ѹIT{R8m:HH~w mXM}H% %O XȧTtuqf8ME*9̂,a-ĝ(94]#1[;Q.8J {Q a!PY#h>{^ZxJ +|]!et{ 7k Ibڦ#!\ ԥLdg#vkQyw{أNDZO@CN"y9 ]}wo~`մkk0:#>׫jՐImp{$ǽKP/Y#xDf;^F\V!?L㻦"y;8Ht 蜊؍G ",ymùH̦dYwDD&šSݦ  SȽKbPX^*tZgy?@ ΃/ 0p}Q l& R8u(͊`3Ҫ9}XoO@~7A'߳8$zA/7BҐ_6/ LE:0⭇QlQ>sHMT ["k8|1MV67Dr/mfF1rڣ\ z]_9p6Lj w[ wUD2T@LP\Ex#@ASpy ly{#nMhoHMK2*9¡PGj:Ɵ:̇ a&xq(챹[l[5Tp-jx..ƇyXC̤w,G;1J퀁Ef ˜S[9eV!ط [mᯆ;s+ Rp**85]$ޫ/}SـrT6eKF|W ĵ yoΧ`_՛nAU0D1 w"#2VhU Y.tZs##{gG"+AMp˛r ilr\55WOuԈ"ߴq\vb8OMbDKπd((:w"wbE ^n9~ ) Et?)_oħc?̪S!BOq|Rn5Iќ#f f{BelB0X\dBZ"[NB> >h,a ,=j s'J9V~@?t 6u Xw}ᩕ6U~: GF@j>ly\ڃG]jG׌.o RSi.Gu .ը+_-Q*=g~E={ GJ_ >kMq!x"]Ӽ@Sw!QN(TZDg[/$Etx(W?# i`&`/`h G\gaѠR C> v:Tqn^ gw.]>j*Q޻nb7%1'MUtjq(2M7,Ϫ oJ !ciF ;( sO? {Et &|s=6@a]ɻ u< rA@O:*!rzy{mQsQ́|!bf5#TP! ZNH]$£]ܧZ[j^hD!x:-ڇ$Hp$OxVRngiqm'~. r4xUg H .#Ad{(" ,[m'PNipq`|"ut`:ՇxP9jVA;h.AEqL?aT]m5ٍhڬ]!7T "rdSK E&MQ .pqLGK Dx~NDͣjUٓ3Y]L{A%E`2,2?s.]D}E5i?~mPm3UTEnTgu1SBwG^ѻ) *TJS'Ε?/TF<"-ZyT: oQ ;&<$8Pө]I™t UFa:GYq[ݧ֨҅|ZLe}\wlTS-ϝb˒hEGc")Ї]3 CpocC]F`4d3xq5qq=3ǵ&zRg*9P`Mxy^+t4d&N$g

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材利用与开发上与以往有别.在《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要树立一个意识——新的教材观.
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局限于用教材去引导学生的知、情、意、行,习惯于用教材或参考资料中现成的材料去施教,很少有教师再去考虑学生的生活,刻意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即使有,也是展现生活中短小的片断,模拟社会中狭隘的场景,设计出一个个知识性的辨析题……现在,新的品德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型的教材观:教材,是教师用以教学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教材,是教师智慧的一部分,但不是智慧的全部.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范例设法去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回归自己的生活,触动自己的心灵.在具体设计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道德发展水平的层面出发,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将学生现实的生活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新的教材观要求教师努力成为课程开发者,由单一的教授者、课程的消费者的角色,转变为既是教授者,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因为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在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教师要让教材在教学的生命体中“活”起来.
二、要具备两个条件——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
树立了新的教材观以后,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还需要本课程的有关专业知识,精通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又从何途径评价……只有做到“心中有课”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去搜索、去发现、去整合、去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虽然,目前我们这方面较缺少理论与技术的支持,较缺少信息与资源的共享,还较缺少合作与交流的途径,但我们正在努力,而且好多教师都已有收获.
三、要做好三项工作——用好教材、开发教材、处理教材
首先,要用好教材.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教材是一个“开放的文本”,是一件可以“活用”的工具.“教材与其他读物之不同在于它要通过教学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达到使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学赋予教材以生命.”在“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学生”这一流程中,课程标准是依据,教材根据儿童生活选材,教师则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向未来的生活,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选择、加工,进行教材的二度创作.
如使用教科书中的图例,我们不能把它上成看图说话课,就图说图,就事论事,而要用图片去“引发”儿童对自己真实生活的回忆,“激发”儿童对真实问题的探究、反思;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要善于取舍,按需或“放大”,或“缩小”,或“无中生有”,或“置之不理”,甚至一册教材中课的排列顺序,也可根据实际的教学状况进行调整;对于留白,有的可以让学生填写,有的只需口头讨论,有的可以让他们绘画,有的可以把实践活动后的成果如照片、资料进行剪贴.如此灵活处理,都要恰到好处,因为对儿童而言,最有教育意义的教材就是结合他们自己的实际生活.
其次,要开发好教材.
A、学校课程资源:包括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B.社会和自然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军校部队和科研院,还有各种自然景观;
C.信息化课程资源:包括图书、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和影视、录音、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
D.人文资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如此说.
有那么多的课程资源可供我们选择,重要的是我们要选择和会选择,选择那些“能为我所用,能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的课程资源.
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支粉笔,先对全班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照着教师的样板画出来.结果,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比较而言,美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费劲且不太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苹果”,中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轻松且很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黑板上的苹果”“老师的苹果”!
这个例子虽然是个形象化的笑话,但可以折射出两国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如果单从课程资源的角度而论,后一种做法的资源意识是比较淡薄的.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没有条件发苹果,可我们推断学生一定见过吃过,为什么不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呢?要知道教育价值也是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并怎样去运用它们.
再次,要处理好教材.
1.透彻理解教材,在教材中寻找新课程理念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其中必然渗透着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要透彻理解教材,在教材中寻找新课程理念,把学习新理念与理解、把握新教材有机结合起来,用“活”教材上好课,让学生的课程生活“实在”起来、“亲近”起来.
2.认真把握教材,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所以在教材中,有一些内容看似远离学生当前的实际生活,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这些内容,我们不能随意地割舍放弃,而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既要对学生的当前现实生活给予必要的指导,又要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3.创新使用教材,注意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
课程标准在表述第三个基本理念时,明确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在“实施建议”中提到:“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还“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所以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恰当地调整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注意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与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以实现综合教育效益.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或撷取现行教材中适用的信息,或利用学生生活中有益的资源,或抓住当下周围有利的时机,来充实、拓展、延伸教学内容,让教材内容离本班学生的实际再近一些,联系再实一点.
总之,实施新课程,运用新教材,都需要教师创造意识的树立,需要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更需要教师创造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