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人是叫介子推还是介之推?就是晋朝为晋王割肉,后来被烧死在山里,清明节因他而来的那个人!可有人叫他介子推,有人叫他介之推他老人家到底叫啥呀?两种说法都很多,所以希望给出较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15:02:25
那个人是叫介子推还是介之推?就是晋朝为晋王割肉,后来被烧死在山里,清明节因他而来的那个人!可有人叫他介子推,有人叫他介之推他老人家到底叫啥呀?两种说法都很多,所以希望给出较详
x]n#IvyFU ݿaO33nekr7qSqERDJL.2_qSIJ鮶 '@fDrsϽRk/q DzH.;+E?Sضv1 ǿ_߼7V%CQAPuD1'5wXsCcDu6I8:wuݎ{v㷏%Y,))mGJj8ybJ2NstJ6vYeN2-!x68,Zb] D0m񴢐xɻ0ǃIϿeQ)9 Fs~_7Sn̲Б Ozn?+kF+nTә.+.8v&EJS'*uEHr^ jVTɎhKCg/u̼;,Iµg"\U5dQ_1G6S _a+,t4u5 ?Dg=ErL, SwvcA$-`9އ3-i^0ȫWEęCjZϩOoO;Be%XY3hA'XV^2ސ3(!N-AM/;t#3}5Ml~VbR(S( 0<r[̧x (XZ_t ^`5U"^j]hݤ! 4 2&Q,aU+7rэ%*3y\"ځ=k؞cRmi`(}pɦݩ\2dQhŎMi5I2Uϧ^i/a,|̺z?)B R#[N&"b\M&ziV4+/5bdûȈ f>-?0lEJn6\P'{j̡gr7d[`AbHAĐ=e bcL:/NEy-k׃;VW/inR[w`eiv BsQeW %c7b&hN9Z"rGlrwJgqzHJ0b"ѓw2_ҵcnE#H_;fV%/D% M;+lPgYP#^&g]mxI1`},1eC_G`%3\瀟cL'#vt{eaڭ7dCͷ=];'GeN]{uꪑ ZX-uơq8:# iDUH)Ƒw0#1W";$nUUbc;-ќ`kk ܲy! i!a,İ+vafx ^B@0+8+͛3nfى2J*ygZij7`X##TNNDVd+^G^zюB)t\d%"Q!%ȏ̄&}Rو)ـڗ[_}PBPilj@l-zefqT̗LO)n :6wri@3h;B$>$7'SL:)XPLMBi^Et/ J8OCN_$np#14e)+W,̿5> 0< LU̔WG %~^lAA|X[ƘڋDxQX<ᵂW+~ASU dfW5rPmdH|u%ZX ՀݹK&WE=.Y/;CF\9v9Ϙ{ 'k(393M 'c, M;y<#W(`5Mee c0=Ձa]rlDg=6҅]{vk0'N{/M B"i Ͽ̆FÚ4[Òӈ;N˖_a88͢3הX/LAg dΡ3c ZiUa-0u'؇G-'f,b-un6Vn~ #oӔ$lMD gYQ#D:jCɫa!fi@2_dZg(&MeuT%nv'FVeAj;VFifAМnWY{ckõ۪Гn1S{^kfUTERQjj:'n_~"&)&ibPQk嘜3 0&pl}色W "Gq41>(qeZ|o/.=Ǭ1aEwer?a0iiM_h=n{=F_ֺ݅S5'OY%vSET?mf6&m]9\`D{t:Gk봚uh!ra\VrUV2[nkT z<Ԇ:g}q?Oxވ$}sH'{G$$@ѯ uMΚw3AdVC3*ϣmuꐦ;{jXe%x.Wt8 |>yQFnl?!x~ea 9i\mGe j(]4"(]پ&~6s*d Q;0m\Ft*4xJ)d;2Dbmd Frx̣>)&j ^yX8c%e1ޕ1$uڻtTð*5@r542FnNѵ?QB4;Bfph)wXxzb˛HW յˆ>rU% <OeoD7pZ,}tG4dNCyKAr{Mw" 4eHp$c3>!4?Ȏk#+r<|\c0ރizH0!_i}=P{ZCupmf-b?o,B*_lʙKb`0d|"iyFLU}B.9 !JT-bUY@>zе 5TAy@C0D?+zeLj1[G4I1] M0p8Q%56hXA R쨩sO:DKd.߈.c^r((#^:#5B(8x l cIY }>Lb=DFbTɕ9I]A?AV~$oK[K& 0=ڒAqohྜྷ{> EԨC9^Mu>]Z>CtՑb$ɀ!'C$v\`ttD9Ur=/.A;C@j5с1j:>Xn5Ƀ>iR(ŠyA}Sͣ=&:H\i (\M0vcm*{: n/`!vLXo!ՑZMx Y&"Qe4hLI-J?_SyGɼroҿ^Ά>R}MvfėK? %;kBÈ]*Z׏ŻN!@T/i",ϟ\~ۼrH>j9TcT>c:Ę_2e]! cbWQ:m7}/J,q ^:;7X.`[3 {o+ #`ez:#PHnϠ'zX3W n>w}S#y}f)aQ~.2uqw.e+I>|܇Nb/|-ФB 0w;LSx)a 0w;LSx)a 0a_r raY/WX ka75߰|ÚoX ka>5߰|ÚoX>1RyA=K~y Qk\[y;lJI2rb;^GR +DwXreÿSkˡ)uX a:,P@uX a:,P@ w;?

那个人是叫介子推还是介之推?就是晋朝为晋王割肉,后来被烧死在山里,清明节因他而来的那个人!可有人叫他介子推,有人叫他介之推他老人家到底叫啥呀?两种说法都很多,所以希望给出较详
那个人是叫介子推还是介之推?
就是晋朝为晋王割肉,后来被烧死在山里,
清明节因他而来的那个人!
可有人叫他介子推,有人叫他介之推
他老人家到底叫啥呀?
两种说法都很多,所以希望给出较详尽的解释!为什么现代人没有任何统一的说法?

那个人是叫介子推还是介之推?就是晋朝为晋王割肉,后来被烧死在山里,清明节因他而来的那个人!可有人叫他介子推,有人叫他介之推他老人家到底叫啥呀?两种说法都很多,所以希望给出较详
差不多 反正是同个人 这个名字算相差不大了 先秦有些名字一点也不一样 竟然是同个人 因为什么古音的关系
这就像现在外国名字音译一样啊 楼主 都是一样的

介子推

当然是介子推
请看http://baike.baidu.com/view/19414.html?wtp=tt

原名介之推,古人喜欢尊称人为X子,所以后人也叫他介子推。
介之推http://baike.baidu.com/view/147561.htm
介子推http://baike.baidu.com/view/19414.html?wtp=tt

介子推

介子推 人名咋解释啊 我记得就叫介子推啊

介子推

介子推
我看过好记个版本
无论是有据的史料也好,现在一些杂志也好,基本上都是介子推
又叫介之推

介子推

介子推,应该是这个吧。

介之推,又做“介子推”,“介推”。
他不是晋朝人,而是春秋时期晋国人。
介之推,晋国贵族。曾经从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臣属,没有赏他。遂与母亲隐居绵上(山西介休)山中。文公寻不到他,曾以绵上作为他名义上的封地。后世称绵山为介山。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因为他不愿出山而被烧死。...

全部展开

介之推,又做“介子推”,“介推”。
他不是晋朝人,而是春秋时期晋国人。
介之推,晋国贵族。曾经从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臣属,没有赏他。遂与母亲隐居绵上(山西介休)山中。文公寻不到他,曾以绵上作为他名义上的封地。后世称绵山为介山。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因为他不愿出山而被烧死。

收起

介子推,他的故事也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灵石)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

全部展开

介子推,他的故事也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灵石)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准此,则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为重耳之“五贤士”,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据《韩诗外传》,谓重耳亡时,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被围,介子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当然,介子推"割股奉君" 是否属实在史界有争议。《史记》对介子推的介绍比较详细,有“龙蛇之歌”的记载,就是介子推的从人不服,编了个“民谣”挂在宫门口,说文公对待介子推不公平。对“割股奉君”只字未提。
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此说显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当是介子推从者所为。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清傅山有诗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对介子的怜惜敬仰,对君主的怨怼忿詈,具蕴之于胸次,发之于笔墨。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君主诏封晋爵,人民祀之诚矣,这种矛盾现象涉及对介子推如何评价的问题。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一些有关介子推的诗:
清傅山有诗云:
青松白梧十里迥,
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
晋国园陵迷草木,
绵田香火动春秋。
名更卖扇传东海,
身隐承颜肖故邱。
还虑寒山太枯寂,
婉客分到牡丹头。
望江南 苏轼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介子推庙
介子推庙位于南门四房内,称英毅圣王庙。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贵族,曾随晋文公流亡多年,历尽辛苦,可是当晋文公掌权后封赏时,却忘了他。他和母亲隐居到山西绵山。后来文公请他出山做官,他又怕别人说他沽名钓誉而不允。文公想用烧山的办法逼他出来,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气节,竟抱树而死。后人为纪念他特定清明前一日,禁止用火,称寒食节。
割股奉君的贤士——介子推
晋文公重耳在62岁立为晋国国君之前曾在外出逃19年,在这19年当中有一帮文武豪杰不离不弃的辅佐,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位。
重耳刚开始奔逃的那几年非常的惨,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有一年逃到卫国,饥饿难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虐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是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做成汤才被救了一命。

重耳复国成功,为晋文公。介子推不愿意与那帮曾经追随重耳自恃功高的臣子们为伍,就有了功成名就归隐山林的想法。每天托病在家,不去上朝。
后来晋文公论功封赏群臣,因介子推当时不在朝,竟然也就把他给忘记了。

介子推有个邻居叫解张,劝说子推去请功封赏。介子推不以为然,笑笑没讲话,后来就背着老母隐居到绵山深谷中去了。

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书信的大概意思是“龙失其所,周游天下,众蛇从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数蛇入穴,一蛇于野。”
晋文公看了书信后,一拍脑门“啊,子推!我怎么会竟然忘记子推!”于是便派人去请介子推。
派去的人回来告诉晋文公子推已经隐居到绵山去了。晋文公亲自带人到绵山去找,可找了很多天都没找到。晋文公很羞愧的说“子推可能是非常的怨恨我,不然不会不出来的。我知道他非常孝顺,如果我们用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老母亲出来见我的。”
另外一个大臣也说“当年我们都追随主公,又不是只有子推一个人,现在他以隐居来要挟君王,真是不厚道。看他出来我不羞辱他一番。”
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文公看见后大哭了一场。命人葬之于绵山,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

晋文公放火烧山的日子是三月份,后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那个月不生明火,吃饭也吃冷的食物。后来一个月渐渐减少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为“寒食节”。过节的当天,家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在野外祭祀、吃冷饭这些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不过现在人们也常常在寒食节纪念死去的亲人。

收起

两个均有记载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灵石)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

全部展开

两个均有记载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灵石)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准此,则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为重耳之“五贤士”,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据《韩诗外传》,谓重耳亡时,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被围,介子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当然,介子推"割股奉君" 是否属实在史界有争议。《史记》对介子推的介绍比较详细,有“龙蛇之歌”的记载,就是介子推的从人不服,编了个“民谣”挂在宫门口,说文公对待介子推不公平。对“割股奉君”只字未提。
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此说显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当是介子推从者所为。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清傅山有诗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对介子的怜惜敬仰,对君主的怨怼忿詈,具蕴之于胸次,发之于笔墨。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君主诏封晋爵,人民祀之诚矣,这种矛盾现象涉及对介子推如何评价的问题。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收起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灵石)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骊姬之...

全部展开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灵石)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准此,则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为重耳之“五贤士”,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据《韩诗外传》,谓重耳亡时,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被围,介子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当然,介子推"割股奉君" 是否属实在史界有争议。《史记》对介子推的介绍比较详细,有“龙蛇之歌”的记载,就是介子推的从人不服,编了个“民谣”挂在宫门口,说文公对待介子推不公平。对“割股奉君”只字未提。
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此说显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当是介子推从者所为。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清傅山有诗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对介子的怜惜敬仰,对君主的怨怼忿詈,具蕴之于胸次,发之于笔墨。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君主诏封晋爵,人民祀之诚矣,这种矛盾现象涉及对介子推如何评价的问题。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收起

介之推;首先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的救命恩人。

介子推的时代并非晋朝.而是春秋晋国..具体见下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灵石)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

全部展开

介子推的时代并非晋朝.而是春秋晋国..具体见下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灵石)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准此,则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为重耳之“五贤士”,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据《韩诗外传》,谓重耳亡时,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被围,介子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当然,介子推"割股奉君" 是否属实在史界有争议。《史记》对介子推的介绍比较详细,有“龙蛇之歌”的记载,就是介子推的从人不服,编了个“民谣”挂在宫门口,说文公对待介子推不公平。对“割股奉君”只字未提。
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此说显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当是介子推从者所为。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清傅山有诗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对介子的怜惜敬仰,对君主的怨怼忿詈,具蕴之于胸次,发之于笔墨。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君主诏封晋爵,人民祀之诚矣,这种矛盾现象涉及对介子推如何评价的问题。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收起

介子推

介子推

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