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14:41:39
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翻译
x}Wr#KV9Yfe]kYX - $(j($D^C|{2F <\\y?ǛxZvW{XM:əߝ& =^Mv7~feߺhﹹլ Mz7qS:Zf-ÕSXM0[rǏ#:mL]b/XT94ʹ xȏF̔vpk5zXM[jRr_fg[n_ny/s tYM1Ʌ[g3=qn#֖Mz6]p-4jC:7sSP$wNzk7e<jh&Q0|pzV&FxvZ@x77,N*fVocW#氚|=!0\ ´;ȡ3sv Snjٿ7o~Ĕ t%_fH~Vb䴕qc N*|f:2 &Qy+I#.gƹC׭m)mBe WɊN YTn(`1{}FA[Y0;RPۚ,Tg D-[:羽}sh x6~Cm|N^wc[U`ڕ-RaU5g ӡ-.f]UmA>L}rC8_I~AEf8u5-\'Þ<\@+w=9r3ׁsLP-kMZ38a:xJPa~(Ȱs9uz0S9U@RԫmRgO )&I%ȻOz.}əPo??[d'[/ߊ1 E4䇏b?|ElF~X F Plp}\P3 MtQXt*UAo> yk5S _!|`JAHcUHъN+F,"ea\FsO{(A֍-.pC+w _~0 " JT$~°A *)}Ȅ!{_G4هQ _Y5~^hy X#L4Wc:ʡDpnaX]}|2l F BUG"G#M"1QR o>)a"_JJtO#&RI'Q(e>t-23ᛨ%Bx1iMw1CԤ tFNoB( J Ti e!"u ,bp:0"6(BBȏ1/'^g_9IżI<6` a3d|eyQAJtS=j``Ƨt0 ~V>% )7rc1v> q'f/nv{M:eI4Xr$T+$Zs\ >zMNeZ{PM]EFl511 GBqEfϧM 2͖gGˁ~}?qO2\Ж0]Y,II <x `R,İ|+wV_c 8C5D,D 2NY]xR31yNz0#f@7dpS~#vvI˻)7iԫ1g0$dJUˤw 3<уy 6WqApD3]P[{S^.fʠx: DP:+ݫwMc&piS]ƈf~4ȸs⑝drsNdRE0vpf[ !u|11fmL!I`ٙ)JH!`\M 8 {S.yg8Di"1cM3> 4sKs#;j4^w)s;G~lRdsxh^xscsbe WԝX{9 }VV`E!^3%2:IBXƍТkVUasVΕqn8 ip9ش#H${F=BqAp0Gt.a@ߐ^`si~E>fl㝤a(éx xY7k*3ҟ=芈0}D1?i2zXHKݏSa,[WMؔU.v@3-~=m,rd< dhVlnĵN!L Rc/;з8|78kLG` A)H9rnC=z"l\2͸9 b̙nB bP^+͘ɛFTh թ 2H֛F&[bbMa?Jo?7s=uQb* B$I MJ%W8w`KqYib7P+rNV͎ V/V$^Mdv)W]} F+Ԇs7|zFykYdDk|R#.'S,tdLԚ3~wg:!EtBjZm(Pﶠ c/cإLAON!ۻ{<ę/+{˕,gFldz—&zA3%LL] BnvxL5;x7>0bc^/Nh`jN$: Cٴ?wܱ8.;`=@;K)Qt#'gM̀eu,lS9vi^'zݔw!g(JfTw9Z &ֈo3k"}]K',A=Sbvm]o&sP~# Npvm2@hͥx}O}]lchzCNɸ!sï뫙 ,^(DTBO km|ԩ7i q0\dl`=I N#&f߿bO&eh<:Y(oD+oc'8Y?ד)x[=b:性J::mH` `YH6ߣnpyC~l1DrQV\Su`4lP/=o1 ӹ9IK Mb y1Bp apE LA`>ύP5\1Ȍ`mP} e`pO7|@BN۴3nt@1!54@یJ#nIE~PJAPW_J4b +q{HN 3@W(f0t`i_N{҈kɔa}x>e$a}q0z0$/_O) l i&/dѤK G[+L E ̒S !{5Go-NENYLrOOxF?6sS}- a'CN``O Ўƽh ~}<,v\x㑔D[&ASa sa,n +u#p*j,3Kz}f$ts*b%cJK)xkp9dfuT4j|D8yH\]?93imөn#R#:Zch@#&i+/jt/_*W|G#8) fi!B4َWfS ()3m<(R٘y0lݢ @v3a+0X$Er?K"U׬3RCYFJ|f?Ʊa ^KXU2߽S`- w{!SDEb<-pO츹scudk،u \}C."PsnEqޕ +Z ,)սJv~i3AxS|aLx IESIR[;ᚳ;zO(hy#t&gS5ϠkV3L!9YԈyd,0@Em `X (RO:jHW1+A0[&̜u &Q]#r:!u"0e n=]MɊD?Nr{Rf f*ϧU=ur>ig̊1bfxVӬE0 ,l( NCM77B˕gЭKl9SYEcZQwbwm\YWuI<gh)niNaVjYxp 1b)`::, Y7+_$9Ygj4#;gVM)9\Щ@T8t3G3ru$"0~>p$]cz\)UeFNk':2+3C)=^ ݁ GGm7!y$zWNL!Kl՛iHvu\ʋ5'X3c)7+pٛfy { GQ Є0e„ÍeKNצHqwn2P  2o|K zY4ؓhu<>~SK3t̐a)ZJ'[MOr0g|l19P t 6A2g#)J/ϸ;4♺m>©1ܛp(5}ЁoR%'bdI 2EYS iϗLeBP}^"$ n{&)[֔;=+,aJ H>Ǐ2z<3$X zXDHJ`{-skU,WyKVpig&%fB'fZ##{/*@m ̿xtszo_1Pgc9yPbyĮjyՆ.N/.0P&C! H[%qxߞOnS&c - 9dsc 1sw"1]Ywdݍz ZVuL=>rEu54bL`\Zj%(i›]"KmqOAQݠC3T^q{*žPa6Ô,t @s='IƌX6uŽB{%ND&Iě5YLէg-qqʂNn8ĭTܝ@9W̸ N*gh `@fVT࿒/u/5y @XKrZcd/!ܬ`5iOFAxDפ>0oOvmm3 IvW v d3fY4;iti2s,Lɟ7SS%*LfݫSmDMuZMu&b*QLEH 0Q˶\;9jC< n'vv ;J=9v2SfBҦ@laRD,,XX*7v_&5eaG׆!f Q!H+?ʮ[2:摍-~?svcNpwϠ*w^o$tf^vj7B ɹSapnjZ*v6wM-{˰Zo*S@H}}qJ/;-Q,j/+"r?&(B=]jxqQkZs r=Ԫ=t0w`K 3sM:Oʤv@~ov)q1挭*rHB*>,Tei17{$5$vshZBiftcy].8U\ < +j2Ƽ.?yZ5tX`jQx+6vm%~ˋMX&v(`!HFܦ۶GEB<]Aޤ{ Sۥ|<:$/)Z8P!d,\F 9}!ף4h0AhAG?ڄ0p.BFAq6[,^XOmq?idx3'J./An4'{n>j#w׉o}h)wL*Ot_q ;wG#\۷ >KnC9ɹ )gQiCu4ɦ;dHya.HkqpXTChQ%-DgP\wMz`gmaH:lZAgkt2YSPƧoY8t8&t;h>Kqp%pRi-Li$|c, jcE6a=q$0"AqHIڈjGtۦNWn0e',F˰yU3&go 6}Z3ǁ[c `~>-[u_姇 HPgU )5-Zd ![U{.圩N i((p m9/HmE{aqO1rJv+CNXeVfIRJU~IKu%ͮy7QpYfl!10.4`eAOjk:"$4ːUƓff[}GGV|yK-ɡ}N$5פ Iv%JQ{l?W Kө$ * jiA6ʶꂛ4-&PxÔ;MaLdO sr &,ezDӢegbzx>,ʰC`)cDCb7xJkȨ1 '`:Ȟ*[=}j?X3{VTqK?jTayDXt&QޫD؆nѭ=:& 6={mF|LRz̻onipu : x31ݡ);t0נ ^%B+Y ?jyy@#8;U9x8`UPI!dY73r #tU; ac?5d(Ar>lg)n5 x ۛWכ=w޲ut4tETG܏LlaQ \v%]5bh,W#\u$ 1?ؘ\$ dճW1nlH*buzNvP.^ ^jr^h{^BB=zqĿEn9[}wߒEpTUrc,( 7P'r"&<zr9_H=TPeRi'R]S>3)>q8z(=A u&HKiY"#4WAˑ@-L9$xDkX)]ûK=ZŪjCY7d X-OyƂ}Jjv}}zL ]bZhWB|[B1ޯH_;7ctz#87Xf#\%rweFρ+қ9d ZU`3'GQ L2)/]mN|IZQ(chB{x+ ywrs ,X^F.hVB bhF\=t ed(1),b|_Ye!JKa1Odjmz.^xq+&%V6{^׀"\jo1tKF$W:SjQPU l^Z*^X"}~w%ԋ>M\N=I=ߦC]9i־3j_Ew5/Or!+KQL ~g]1 uRX率r)¯L~yKzOe?^%AIR5ۼRxs `B Ck6C+2<$Yvh'v''n[ZSzT+rGJ\^2a?xEǻj=U$Wܔ'ʿ*7{G'%X`>@\Y'Ms&Nj@׿l M=u X.QdL9Vb2&5.J\,T`YNlo%tPu`8w-lu] e)ϻa!,XFQie,S./{ˎҿl }?y>}>u>}?y_Q

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翻译
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翻译

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翻译
具官修谨斋沐拜书中丞执事.修前伏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主簿于台职最卑,介,一贱士也,用不消当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措也.介为人刚果有时令,力学,喜辩长短,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皇帝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曰当罢.修独觉得否则.然不知介果指何事而言也?传者皆云:介之所论,谓朱梁、刘汉不妥求厥后裔尔.若止此一事,则介不为过也.然又不知执事以介为是为非也?若随觉得非,是年夜不成也.且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略居台中者,必以耿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罢了因言事见罢,真可谓耿直、刚明、不畏避矣.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愿用.改日又问,复以进,又不消.改日以问,复以进,太祖盛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改日又问,则缝补之复以进,太祖年夜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结果而不成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成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长短则后已.若介虽忤上,而言是也,当助以辩.若其言非也,犹宜曰所举者为主簿尔,非言事也,待为主簿不任职则可罢,请以此辞焉可也.且中丞为皇帝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低者也.今备位之臣百十,邪者正者,其纠举止信于台臣.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觉得不克不及,则亦曰不克不及.是执事自傲犹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皇帝守信于执事哉?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措也.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斯,则必得愚暗懦默者然后止也.伏惟执事如欲举愚者,则岂敢复云;若将举贤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当代之官,兼御史者例不与台事.故敢布大言,窃献门下,伏惟幸察焉.
--------------------------------------------------------------------------------

具官修谨斋沐拜书中丞执事。修前伏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主簿于台职最卑,介,一贱士也,用不用当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然不知介果指何事而言也?传者皆云:介之所论,谓朱梁...

全部展开

具官修谨斋沐拜书中丞执事。修前伏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主簿于台职最卑,介,一贱士也,用不用当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然不知介果指何事而言也?传者皆云:介之所论,谓朱梁、刘汉不当求其后裔尔。若止此一事,则介不为过也。然又不知执事以介为是为非也?若随以为非,是大不可也。且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真可谓正直、刚明、不畏避矣。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肯用。他日又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则后已。若介虽忤上,而言是也,当助以辩。若其言非也,犹宜曰所举者为主簿尔,非言事也,待为主簿不任职则可罢,请以此辞焉可也。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今备位之臣百十,邪者正者,其纠举止信于台臣。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哉?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伏惟执事如欲举愚者,则岂敢复云;若将举贤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
今世之官,兼御史者例不与台事。故敢布狂言,窃献门下,伏惟幸察焉。

收起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

全部展开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整体把握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二、问题研究
《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练习说明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习惯。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它对于牢固掌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效果,也要在课堂上完成。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调,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应该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从整体上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是悲还是喜。对文章作细致研读后,还要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题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品味,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能够使认识更加深入。
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记住词的基本意义。
参考答案:
1.歇,消散。
2.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3.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4.但,只。
教学建议
一、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三、知人论世。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特别是《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只有在了解作者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1.《答谢中书书》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二、“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三、《答谢中书书》赏析(徐应佩、周溶泉)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优美的意境。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缜密的结构。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结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得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上)》,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四、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霍松林)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东西。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苏轼的确是胸有“万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创作而言,那“万斛泉源”溢为政论和史论,涛翻浪涌,汪洋浩瀚;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寻“乐”。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接着便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运用之妙,因人而异。不能说作者没有用这个比喻,但他的用法却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与山石曲折”,至此当“止于不可不止”了。“止”于什么呢?因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当止于月;看见“藻、荇交横”,却原来是“竹、柏影也”,当止于“竹柏”;谁赏月?谁看竹柏?是他和张怀民,当止于他和张怀民。于是总括这一切,写了如下几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选自《阅读和欣赏》,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有删节)
五、字唯期少意唯期多——读苏轼的一篇散文(吴功正)
该文所以能写得字约义丰,关键在于作者抓住了特点,然后运用经过认真提炼的语言文字加以表达。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户。”作者正欲入睡,忽见月色清凉,窥入窗户。这样,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点出了“夜”的特点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风高。作者就抓住这个特点,铺展文墨。“月色入户”,如此良夜,如此月光,激活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这一行动的发因是循着“月色入户”的夜景而来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交代了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等。“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连贯性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至承天寺”又一次点题,但是,到承天寺的一路经过,因与主题无关,就略而不提。“寻张怀民”是什么情景,又因与主题不相关涉,也付之篇外。这样,为“记游”所必须交代的人、事,仅用最简略、经济的语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就不再添枝加叶。尤其是夜游的景色描绘,更富特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先写了水色,继写水中诸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写了庭下诸景后,跳出这样一句:“盖竹柏影也。”文意陡然一变,用语出奇制胜。作者初写庭下积水、水中藻荇,都是为了写竹柏投影,是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澜、节奏。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作者不施一笔,这正是用墨高明、精妙之处。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苏轼在此文中处处扣住个“月”字写夜游,这是特点之一。他写月,不像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由于抓到了特点,整个描述就显得精约而传神了。
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仅仅满足于写景、叙事是不够的,还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才会余味无穷。这里,一方面要文辞所概括的客观内容丰富;一方面又要所表达的主观内容,即作者的思想情感深远。苏轼这篇散文同样提供了范例。
本文是写景的,但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是心理活动,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情绪因之荡起微澜。经过转折,作者猛然想起张怀民。“遂”,似乎不假思索,但微露出只有张怀民才是赏月的相知好友之情。“寻”字又分明显现出急切访友的心意。“怀民亦未寝”的“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在月光倾泻下,二人“相与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适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节奏之中。从“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的款款情思经历了几多转折,终于稳定在平和容止的心境中了。作者寻友访寺,写月夜美景,然后将眼前即景推展开去,兼及身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何夜无明月临照,何处没有竹枝柏影,却很少有“如吾两人者”。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词之中。而这种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现为旷达。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27 短文两篇
课文研讨
答谢中书书
整体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整体把握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二、问题研究
《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练习说明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习惯。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它对于牢固掌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效果,也要在课堂上完成。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调,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应该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从整体上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是悲还是喜。对文章作细致研读后,还要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题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品味,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能够使认识更加深入。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