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言文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07 09:39:51
中国的文言文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
xW[rH]+ TԬg3AXay%O@Kʛ-JAS3 }sO^I,BUD6}kW,"b+x﨣zQuϏχUO/?2ݡ,=IV,lz{g9tq.SVU]:a, \^ʱhsKz7Gz8sYn{-[0sC*uXT$5ZT >FG;QqY6evIlݣr.*bU^IX zV "ca Y8=͞8yJEZtR%m)!]TxG,ܞTUC}3<N,^B*YU$74eJ."*e<׿Y4oа5+%ޟ/HdcIݦyQgV.=H541,f.[$HzRgѤLn,+o;8-`^q*3()g'e-(0&_n4l96Cr¼ I|f2C/ԷhE~KzY^b Zڪwj}/{|)rXVI B ScK&X18ׁډCl!5N{\JÅJ;ҬA@YAn"4 3@HXbS>=uW䰚hʑE!Cp)vr;$='N'n@]=Fӥ*Qgw87[Ҥ=f˚L5m#p9_uOsXܷ }atmSnoQ{'i(gTSFޖS͸t#ZoP(Nn[Kog9I5+q' E>}L#J %`ҳi[Hb\RZ5'z}yEVj6#{] fLPaB>L-mX-q"#hCAmjb…lЗj:{]%, $pD& =f_u@xPDiz;o30Q/~:+C'0Cp2bl|'ZsK;h~_t?Q4 L:9]Bokj͊"8ۑ6M);x1Nf٣E7j8!4P3J5I` w;_IaofgN"96jJX˞~W{',Tq]=04e|;؁ h(rn/JWE;N/HVkBdS;OhN]0FYlQH4h=#]wzEx>Z&EjcwJәۭR軞gX-zSt@Ke4,nً3RE w@]p.3aW [f1eop pYk|ymqapdҰi,3~txj,wGݧpW g(#YBscGê«gHby-GƌNiQvr [^B. }ϿW

中国的文言文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
中国的文言文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

中国的文言文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
现来抱怨一句:这谁问这么一个蛋疼又累死人的问题啊.问起来容易,考证起来要人命.
下面是正式回答问题:
首先,古文是有标点的,比如:
春秋时期的《侯马盟书》中使用一条或者两条短线表示标点.
上面红圈圈出来的短横就是标点.
汉马王堆帛书《老子》:
其中的标点以蓝色圈标出,此时的标点系统已经比较复杂,除了之前的单、双短横外,还有拐角符号,三角符号,圆点符号,方块符号等,用法也各异.
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图为宋刻本):
这里的顿号、句号已经基本具有了现在的形态.
宋代《尚书表注》
书中以圆圈、方块、黑三角、扁长条,半圆等图案作为标点.
明代《罪惟录》
标点和《经典释文》类似,基本上也是顿号句号两种,另外圆圈也用作着重号.
明代《永乐大典》:
只用句号(圆圈)一种标点,图中小红圈即是.
另外在文言文中还有不用符号的标点法,例如:
空格标点:以空格作为标点的,如宋本《华阳国志》:
注疏标点:以注疏作为标点,即到整句的地方再行注疏,如宋本《六臣注文选》
汉字标点:以“句”“读”等汉字作为标点,即在每一句后加上“句”或者“读”字以断句,如清代《四书句读释义》
当然,古代也有大量没有标点的书籍,对于这些书籍,往往采用特定的方法来表示标点,例如《诗》中用重复的形式、整齐的句子,《骚》中用“兮”表示一句结束,另外如韵脚、语气助词等,樊燕挺老师已经有比较详细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注意这些不仅是划分句子的方法,也是当时写文章所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文心雕龙·章句》就谈到了写文章时采用虚词协助读者断句的问题:“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于句外.寻兮字承句,乃语助馀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耶!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况章句欤.”
当然,这些方法仍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古文中才有不少悬案,例如《论语·子罕》篇首句: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究竟是该断做:“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还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历来总有人提出不同的解释.碰到这些问题,需要参照多家注疏,配合小学功底,仔细鉴别,方能领会其原意.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看得出来,中国古代不但不是没有标点,反而是有大量的有标点书籍存在的.问题在于标点的系统不统一,几乎每家各用一套系统,你用圆我用方,你用实心的我用空心的,你标注在文字左边我标注在文字下面……和其他各种学问一样,问题也是出在没有系统上.没有系统,所以不能流传,进而就会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