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言文常用句型就是:...者.也 这样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1 07:12:49
求文言文常用句型就是:...者.也 这样的
x\n#I:J@ꞙC"[fn}f}HvE( XN -`2n  F/涛Ga<7I+kF[ q4HTg'ūu?O gʏ˧鷏~f=a Fv#*;4/kJߒ5 <7f4fqXԹO~+˷ 19ư`zƜɼu_L#c|{,M7sIcggcO}}enKaXIgLڍzm}-X3Z>,z3fi c J8w|_WY3AsC ii|s&ٚ`7O|U\Y9ye˺ob"=͌hyqۉ5_˒(r=Oe@ ~ңcrdOg_noDm`;s`&B?oNch~90VE39G7K Cym_od5QT869!E"3CK˿L1b5 -R坹?r5c[rCrQtଷ'S4k9cЄϏՠ:,bDޫ߬J~e2 /q~hv qGqJ2iEst짺u6_;U< 5 } Qqp>}׀3DYi,i;f"u~‹H9.4{9R/xN5_k|SDuh%3:ݳx>lкm]c4DҭT4鶹]6g .\ȬΌ! ƃF?nB[wnUnѩXSѼ%eU+9sejg!q*Ug/HEʵHQSTlEdЅ^3MiOjѕ+ iͱTR9V+*ŐiZQ3!cRs͛czkIeL̽ҧ9\!M;ue|R0_3+s?mp+"ƨ.Uѝfm,öH 25'vt =hsXBS12ȑ.I N?rEJ!LN{=.9Po|l PnES3< 4@zj1br uf}F_0쐴j>hgcii  ?#ޡH'd8m͕7{rI]SSeHEiH_$A`SܱH ͬU^">,I+eQ{13cn`B7,19R۰ZaC(UFۘp s GEb9Bٽ]|WyԒv{nD*4"5&ȩ~$AɯNcDvվސB˃BұɈvD:%C|jk;Kў',"բijښxmمK!sC/|~ \w'PoIFa-4[%5uj]x֐f}^D1dgLlg)Q=BfQ!S/)]3_ff_WR7=s#~h ++W Fl1g)ϚmY1D/Tڝu@=kەV*jWr<˩CGhd:=P˻xOuwH#_(X@wh~A d—tʏTv wxm9R=ϛ[)~ƃ˭3ו^b`vF;#f֩nR*vFxlҤdieV#:A ZK xTuQt+J:LxI+I"Mlqz_H_gf5` lZLbF.9)X9FKqIEYAԬqm13ؑG(j[bs i#dCߒ(Np7sAmY `ò訙3yoXGat*f.ݭ)sL{ܔ:0iZl1N/{e;+>uWfp/7hٳƋ'fv*'w'_ses眝kATCa\՝V%'D%J:dIYc'![\M>he%;Gvl sT$ƍԹ,'3/i#)Dvh3ʅѕSD inŷqsFK?zCct,IZp9>9itDd>ūKuo=~wH֘Dl'-RF("UTSMU; +"{%a/p@/ $R%szl<~E>1Y(fh 5Zl|h_wц/n G% O\a-[K!]5C?ؚSЂ'wl 5$lTɏOna櫕zH ̊J$bĠ-*% &Y~3#D"gY"xzuK:Hho#:<RO-4f;[halo@=='.Vf(OωNWy8$RY(,Ijc0B"lz]|Ǫ_QwjNWNa^O PZ{4zŬYfѧRU[.:} e&9de٣ I+{نk0c$dKc>^k(]nMYC2Ȇ7?H亮=5f'o[\ b~}ߠ>M7UP1Ϛru6bVDLP,QԕѵF369tW۲[d:[εj`k7\XSh~~ŷqמ郷]B~=f#K6JTTC (Ѿ5J=KE|+dUEY&SRac+/4S;+[Er{xBQ[f Pcע;}g'7nC V-5q{jUcnĒjoE7։D"NDbS]V8đX9;!nXJPҦ0!Ē(?y&? wE ezA WJ?`!X!B2 S 8f!Ӭs *]^\/"oʮ%u:<0&l? $/E"> /t]Km\VMmMYhAɇycD77sT$f~-م7/ӓh@s@;*sQXBH.QZC5]??@`DR|lEE}j셩/ ɰ&MNz_#XuYXՏ=n:%#ņ5O6yPuF+ vOҺ~ixygƭ %c}\|"_\34Vv7ƺEe>S17*6IUXƼM'.G)>6]jdSFgߩ+ XA>2\Ud{"k+ ?O"a/'dQs݋tHX|H+MZױļ{G40H(l5Hҍ"e%H˼(xeOʲM,UY>{2.ٽSh ?|RtN#&W5{Ynn='(kxnwBᾭ̚K#WߓS}ۣ1.g%n?+&;!J.JQL%X z418 ɨym] !+\9iDЕˈ-^d/QLZM`J?Fo0#b4/B1`Lc0 U!9PW#qLOˁ2%fSpƜ>8+ 6rylC˾K7gpɱsEATԹe<1=cjsR8rx sQ/ǡU[Ej:=W,Ec¤f *ӼƥBEs6Ktw@61.0a5zpr(R] @A0ŌNhߝ`!VIѩfZ22{RQs"װ.-\2h=o^'>ϦEt!W%ݖ0ξT>HMʽԻ=!m]CdϲW_q|٫:HR%ܒ[5_*;?"{ 7T \@E$W RUNbsEA,Q7rI $|jLg<9:nC;ޛY1գx8e"Wʲsv|=j-kaxK†ANhքw#Dm6F-N]`dx<0u0VϭD[ s!3 GRD~

求文言文常用句型就是:...者.也 这样的
求文言文常用句型
就是:...者.也 这样的

求文言文常用句型就是:...者.也 这样的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4、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
6、……孰与……?
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有所……,无所……
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

全部展开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2楼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3楼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
②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六)习惯句式
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4、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
6、……孰与……?
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有所……,无所……
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
③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
8、有以……,无以……
对这种句式的结构,多数语法着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无以……”等于说“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作谓语,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可译为:“(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等。如: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报效太子。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无以为乐”,没有什么用来作乐。
③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

收起

之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