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好句好段摘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22:42:40
昆虫记好句好段摘抄
x}nkKݯTi_Vnt[0 H8HDIfR3D_{x_Zso_sA2#cX"2'?M=+O?suҮ_lQ/-֛4_Y_KSfv Mi׎Lgdo|Ōܭմsa5Y R#:X& w2qs3b~wK<퍓/޷}^#hz^4~f~\m^A)m] o5DW:!gi~AybJ.{fֽao.Tў.ڸ^MJd7/Jq|163=ѯ1Gyc%(ռXa.)$ AMZŴWwSZgt1p/ˠyG toNl;Y3(Ji g~yfNzڎZ7RaX.~~̌W5`u\b) j 3%oQم`0ۇ;C3W 7bP\X3No}sS,P|5Xn5{JfC2Pn.e>< ֝_ f{O6T/:,?84Fm5uՆyǜ0\%6Qi[Îr!,:Ldv1pV…9L#]>*0.Nl68͘+w<8,i7x-ώgT7S|2AL}@Wm;pʍF.stSZznfjoapC1X/7-T yr |Y9+: C)Ǝ=7in 5eL=jKf pբ&fP[9:UhuP ;GawiƓB kQa&apދr:KO)XM1դ 7fp|@JEWTmfj&{dq]PI[_X<܍rUqú ~N:zGNjbV}`bTO  XAɺLtQ;Fsz)`존[HG2K|0Nс?<BlcNEg:e"' Jz0x2CPE/6ˎFpQg[L@[RqkcpT 3|h:/GL1b_&zGgP)cf \?",jr,G,Zjz7 3OYnE4(\:;vf4V l~@Ak|ҼcSzvF삉f|v*:*[Q:G]y]3\KEguj7y KjyWy1\7|x'^سgR.x >cF&֝Gۆa*Ep[67gfk_$(5|zi( !X]=6~煃{{:{涆aH'Ή@:C*>zjLYf% ׉etE>POk ~R7|N'~^= ͪQe;EHtP(χUx9E-yf((V'inh&/CtA{A<7:%L#3;@ w+ĺ~@3YytMkP3Nw+ᰌ G8"&-xE~ Ϟ~&fc<]xqY8PtT;Ƞ$"xUxĿYism%a.4|d&Y0}y(fjL _nՃ 7m~ w+S8uaՃY76ah.bӖP|!Qz֖j©^@FUEɦ.b6&fsiЄUngE?!gxg]_SF'za´mǻXZQgT`v6vV_oַCv??9ki=%VfL63?P`=o$X .-E<$(2zB$ hޘmIϬ.6@^Xui!EXXG0'WgVG-h(CW!͢rS|_kL8 :皠wZCSO>Ԥs%dBz9v7Y$aV"j*߿ ݭrz!;,I48gE`m-#b ?+c ғ=G|DF)C<"*?~P[w'2_YA $ۅlKɵynΕF QMYM._\@aP D|CgK=M܂o`d/ $cdY'@=ڔ/(K7H_-`L^%9SVy2XL!>nTRHMmLsɏ]B`IS͛1jm צטysАI0g=:EmX"Y3:D##T0J+b`SBWi JYoy)|m 1 G{%I3V&ёfAÉ9=`=&ZzP{;f!7RYОd4떶LMX=+>lij =M0Lv5|¸2Ql۽D]dakaEIr7k*ˋK( f'-d̉f`Nwvwttc[o]Lۜ[hp+m>3q:*Vٙ]Gnxܶ*>Rg '³\}y MRVS:?8pPz)rʶNp-\LiRCq `#qGM`xL,rhAfR*DHPKy&QF`3cKөE%}b#ޓH-!Qu tyb ԴhC涠FbK.%֙W]?SЦ\@ L9^ͫʿ+'栅!dg|$ tw$1`߲: ?^י'T5C=Dr5fzۦPg2%4p ?Z;x)p?kD"pұoX\À# zr?C+pl %Q$pцMfX^)ٸjqzLqÆqXm|6;۸ [u W4jN(g[~`'+2QרS"mYK"gf[ٙC(D Ok1gҼй"~'f쉽lYQʳt}be VIJ F \iR.vj-W&V؄Zz:U+O/[Q:EfU5+ԌM^{W!JCeHp sؒb8¹ )beJY FQDI| x(| Pz|:߃&& }0_(׸,ΣCC -^8o ~HE@a dlYqei[+HAz\*a8[oTk])ɚj)}OxL4ߣZSH(.g|sn^Bfi*Jk%+@@e;=ʲ~e>Tsp&+P0L >4o2|}+| MeeISvH !ԑtq(F=M칩0Hž XRrN wD2W1Ӕ^X-fԥ=_О>;T,o;I뚒J4kߥNVuȅGZaOuVB|M(h~1[Bl o͠}n|ha>Xo寻EE'5mژ-7,ߘX'Cc)V:] tKka}V+F[ܐ~ Սi3Ĵ @b0,zWF?B`'t㽠ݵ:VBRE.yDmPvMky4H^)e;-`YY yUoL+¶8 Kh36݄_<}&`+ґ35wp ^j[ΛyfW)n)2w>[3yĊ ’J^(%E= ^tDo g/!9ykolkӝ.ɳ*91]}j9Z[e&X=هRuRk?'i3@a426%8%5p3YFTFW W誀XֱI_:5Tml<t>4;qN:מ霧8*MW:Ӧam;~aWy4!P8.w^;-gę09!(g "(Vk-N`͢Keg My$?S͡oLlt(8zfP&:~!8N.$ˌ3Tw06@"qdԲcnl,RÏ<-';[ /UcBqwT(fMW@Rv\e@ps8Ţ_#pZC".aR^_\7 ."V׫tT"`KV-+K~-EOۈ-&LGb08*qt&28sCU5bI7:0*H x̘xBߩkrH6ppZDa,,'L~d:QvYV5mm}άf]7Y r>͏4 e--z;i~f4?{ IMuggَq@ m]I 8ɇR2ίқ&, hze3bԥ/Nq6!ՒTxm'TNV2}Vl){ڊ#d<+YqH x(vi.9iIv=W3FUwbd1ȑ{;AO*2Bc,xJyS}PglUܸQ%1cIܕB@5DPӆt #FϣB*\H1SB6;6I}q$B[2r [3B.I%]tjj!ۜsE`-ӊIGlE\u|oSsO>=he[ SʼFGU=Avzj;e'c,{"`!2;7aIo63eҦ๦jK D hB2nlB;MXC#->Zf|-ٮEm5f S3)12جQ E7;얇xf~zx5hTSJ, t*: X}'7i/ݒƢ%?zWfYo;m\7xyn'Ib[ӑNN˟OtǨNK'hLs۔l(T.t>=sRbz$}ө ږbC5]HqkU4:9Naf$N"K8wڝc]OG.!NQV}3Ov~5ݚ;N턇`c=3Z:x =48r ȟլ_,3*ϵ_N$kVS` fURsX7s:LxFgXK{UF>)ݕNDn[zUׅ5:}`|rzi t๒*k"p$[ e^>QhwY]G] b =Y1(k_tsniF  /AVj9{1|YFeFPrVxT>ӺeVMIe6HxNWx.9'\e2Wm#'eΕF2*eޓ=o1@R'<Cu JIw}Њb8w6r*E;'n])z;ۂ&kÂ}Jr?3jwf! !>I7#KJk?\ə]1+ uQF*ba{e7R2xLAJt}Ύ[7O}LZ6H5dX{MJ'M%b!T"x_eqt+$AZ ubQM%Z(6 ZZA#i5)ysql˞KGtNlW!D2ѱgJ&IuYBSx=j9yL&&^:Eb.bb t#!jrGAC9ag e[!asJvuګ4'+G;,]Sf:tpP޹yO Nqk"pIL(2oS6~.fhiis,y%G9.wMxbc`u{p{Rpֽc*Jr7E$o4śRmv̂(g8W*Z$s'ɏdSaǣ%FjLu>$Cc߿ـkE0s܍ސv5X= +u81YhQvWſp4<޵0;LJ`˾rE5HuPZz38 \a"oW3w=ڭ Sj $xzGV&N i9{Z״ͶyK`?L2Y6qwj781>nЪWʹɁ;زZ^3Fx߈e6?Ikx6H Ζհĵ=x3uRzsUt$==bekNLoӥ]:ii6;vC݅~)עA1"#\G%#eI)VJG |g[LMme{upkKVg  %%|񌑙dZ525#hDs|꾴D S$ g3eUvWMi_8;5CzN@k"cif p9~AlwQXܣYo I +bG7_{< ^zQda7crqO?$m$AVy'|.zQ,q6H OȔi: \Gj"wmn0 ~}=e`_ Il__E2'س_:a_ho$.7G٬⨿e7~dzB ށVܱRz@9r9 6*VE/pqƺT3+BD3*:!8{txuo'W9v|n_eds'c5iC $Zɑm bOvA,f5x2݁Hk{:=Qs͗.A K6bبv:+a{ki y?_ Tѝigίj["|yUxcߛ:M*-DQxg<%cS 1XwLQ+v龏pИ?8U_Yn6rnr\^iZd%Xg.3D$uSq?lgrKdMĉn. Q{mZn HDZtAWsݶ5ekG~Pmr]UKȞ.usn4?vG)qѳ=YCJaH3gyYP(ƾ~Vlxƅ?ͿW)A=U =_B'u6vqBv'Eљ-)< Ox̧rȆNIIxxe{[O~RtnJ~.39G:s0_K]61mE}6)Bԅ(We}`_ *\>,JT'HW:?Ɂ`yD EaI, SKQx_M|\^?)dWd?7#=6@ٖ_w}67'>xqKjj0m;)I.7:^c"OQz8z }Iup.r~*GT)S\jkthly"1mEG9sd ӫk okHN{qK։HxRQS~a[kqi=loc%s念7,o vJfC f 5}4:|kYgZ(7 4v!]5l WhX8fQgPO;mer ހ)F*|mփnKJơKr<  ,'[xnt ͹bMNF-u\pčnrͶ[pU.^ʺF6wu5ue,Z`vl/ԫ9q\=&^/`OɆ~>c9g^!%U$FΧPeYm&:H\oVt ^l`y)r OBڦ6;!)9.I' Q0=XHC ?d&2~ v i({َq.[@KE ˴ϮMƵ]56:DVEܾ\U#edx֤zv* ºG5mڎ;zO;cҌ;ٮzH&_|me Nt|}a3ecw`=Ђx;-3ўA!9?gmJcDW,0I' 4e%C/? |Y>ʱ]U>a?9G:;}@ʝ `93a?);ǣqzj.kL/-sbGboZ4[XچٛpkC<ҘuD(=dV M_Wޫ}R"ճ 8 n%zhD[8aVSXb&%I l-?\xp(:ׁ:np瓧!Pob}&ʮ3aY")_^5H9)1{Ysr/ OE~j,,,,,,,~Z3

昆虫记好句好段摘抄
昆虫记好句好段摘抄

昆虫记好句好段摘抄
如果我把竹蜂的小房间拿开,我便可以观察到掘地蜂的家了.在一些小房间中居住着正在成长之中的昆虫.还有一部分小房间中,住满了掘地蜂的幼虫.也有一些小房间中,大多数是藏着一个蛋形的壳.这种壳分成了好几节,上面还有突出来的呼吸孔.这种壳特别的薄,而且还很脆,非常易碎.它的颜色是琥珀色的,非常透明.因此,从外边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里面有一个已经发育完全的蜂螨在挣扎着,好像极其渴望自由,希望能早日从里面解放出来.
那么,这个很奇特的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看起来,它并不太像某一种甲虫的壳.这个寄生者,是怎样来到这个蜂巢里面的呢?
从它的地理位置上来看,简直是不能侵入的.而且,若是使用放大镜进行仔细观察,也看不出什么受过伤害的痕迹.经过了三年之久的周密而细致的观察,我终于寻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在我记录的昆虫的生活史上,便又增加了最为奇怪有趣的一页.下面就是我所研究出来的一些结果.
蜂螨,即便是在它发育完整的时期内,也只不过有一两天的寿命而已,它的全部生命,是在掘地蜂的门口度过的.而这短暂的生命,除去要繁殖子孙后代以外;其余的什么也没有了.
蜂螨也具备其它的动物所有的消化器官,但是,它究竟要不要吃食物呢?我表示怀疑.对于雌甲虫而言,它惟一的愿望,便是要产下它的小宝宝.等这件大事做完以后,它便寿终正寝,放心地离开这个世界了.那么,雄性又怎么样呢?它们要在这种土穴上伏上一两天之后,也同样命归九泉了.这也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在蜂的住宅旁边的那片蜘蛛网上,悬挂着那么多莫名其妙的尸首.现在可知道它们的来源了.
人们乍一看,肯定都会以为这种甲虫在它产卵的时候,一定是要一个小房间一个小房间地全都跑遍,在每一个蜜蜂的幼虫身上,都要产下一个卵.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我观察的过程中,我曾经在蜜蜂的隧道里面仔仔细细地搜寻过,最后发现,蜂螨只将所有的卵产在蜂巢的门口里边,积累成一堆,距离门口差不多有一到两寸远的地方.这些卵全部都是白颜色的,其形状呈蛋形.它们的体积都很小,互相之间轻轻地粘连在一起.至于它们到底有多少数目,暂时算它们一共有两千多个吧,我觉得这个数目还不能算是过高的估计.
这一事实和任何人对于它必然要想象到的相反,它们并不把卵产在蜂巢的里面,而仅仅将它们产在蜜蜂住宅的门口之内,而且还堆成一小堆.不只如此,它们的母亲也不储备布置一些起保护作用的东西,也不考虑为它们防御冬天的寒冷,也不替它们关上这扇进出孔道的大门,以便抵御前来侵略、攻击、伤害它们的成千上万的敌人.总之它们的母亲在把它们产下之后,便抛开它们,让它们独自在这个世界上闯荡.这其中的原因是:在冬日的严寒还不曾到来之前,这条开着口的隧道,便遭受着蜘蛛及其它更为凶悍的侵略者们的践踏,被它们所侵占,因而那些可怜的卵也就成了侵犯者的可口美餐了.
为了能看得更清楚仔细一些,我把若干的卵放在一个盒子里面.大约到了九月,它们还没有孵化出来的时候,我想象着,它们会立刻就跑开去,到处寻找掘地蜂的小房间.然而,事实告诉我,我完全估计错了.这一群幼小的蛴螬--小小的黑色动物,还不到一寸的二十五分之一长--虽然它们拥有强有力的健壮的腿,但竟然利用不上.它们并不跑散开,而是非常混乱地相处在一起,和脱下来的卵壳混杂在一起生活.于是,我在它们面前故意悄悄地放了一块带有蜂巢的土块,想看看它们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可是结果却无济于事,一点儿也不能诱惑这些小动物移动一丝一毫.要是我采取行动,强行把其中的几个挪开一些,它们便会立即又跑回去,继续躲在其它的同伴里面,和它们混居生活在一起.
最后,在冬天的时候,我跑到了卡本托拉斯的野外,到那里去观察掘地蜂居住的地方.我想通过这样的观察来确定是否在自然的状态之下,蜂螨的幼虫们仍然也同样是如此,即在孵化之后,不分散开居住,而是混杂地在一起生活.到底是不是一样的呢?是的,完全一样.在野外的情况与我的小盒子里的情况真的一模一样.我看到那些在野外的蜂螨的幼虫也同样是累积成一堆,并且也是和它们的卵壳混住在一起的.
到现在为止,我还不能回答这样的疑问:蜂螨究竟是怎么进到蜜蜂的小房间里面来的呢?还有它们又是怎样走进另一种并不属于自己的壳里去的呢?
二、第一次的冒险
观察过幼小的蜂螨的外表以后,我便立刻就能感觉到,它们的生活习性一定是非常特殊的,也一定挺有意思的.
经过仔细的观察,我发现很难使得蜂螨在很一般的平面上边轻轻移动一下.在蜂螨的幼虫所居住的地方,很显然,它们要冒着一定的跌落下去的危险.怎样才能防备这种危险的事情发生呢?这个问题对于蜂螨幼虫而言,是轻而易举地就能解决掉的.因为它们天生就长着一对非常强有力的大腮,弯曲而且尖利;它们还生有强壮的腿,以及成为能够活动的爪;还生长有很多的硬毛和尖尖的针;并且,它们生来就有一对坚硬的长钉,有着锋利而且很坚硬的尖子,其形状和样子都很像一种犁头,它可以牢牢地刺入任何光滑的土里.还不止这些呢.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器官以外,它还可以吐出一种粘性很强的液汁,即便是没有其它的任何东西存在,单单是这种液汁,也是可以把它紧紧地粘住,不致于滑下去的.可见,它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很强的.
我曾经一再绞尽脑汁,具思苦想着一个问题,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因素,使得这些幼小的蛴螬决定要居住在这里呢?可是,我怎么也想不出答案来.于是,我便只有非常急切地等待着大自然的气候能够尽快转暖一些,以便能很快地找到答案.
到了四月底的时候,被我禁闭在牢笼中的蛴螬,以前本来一直是躺着不动的,躲避在像海绵一样的卵壳堆里边睡觉.现在则不同了,它们忽然活动起来了.开始时,它们在度过严冬的盒子里,到处爬走着.它们急匆匆的动作,以及它们那不知疲倦的精气神儿,都表明它们似乎正在寻觅一些东西一些它们急切需要的东西.看起来,这些东西自然是它们的食物了.因为,这些蜂螨的幼虫们是在九月底进行孵化的,一直到现在,四月底.虽然它们总是处在麻木不仁的状态之中,但是差不多足足有七个月的时间,没有获取一点儿有营养的东西来强壮身体.从孵化的时候开始,虽然这些小动物是具有生命的"精灵",但是它们就像是注定被判了七个月的徒刑一样,什么事情也不能做,只能保持着一种姿势.
与此同时,当我看到它们一个个如此兴奋充满激情的时候,我便自然而然地猜想到,驱使这些有生命的小动物如此忙忙碌碌地工作的原因,一定是饥饿,也只有饥饿才能让它们本能地不辞辛苦.
这些匆忙寻找食物的小动物,它们真正需要的食物不过是蜂巢中的储藏品罢了.有什么理由可以这样说呢?因为到了后期的时候,我们是在这些蜂巢中找到那些蜂螨的.现在这些储藏品不仅限于蜜蜂的幼虫食用,也供蜂螨们分享了.
我所提供给它们的,是里面藏着蜜蜂幼虫的蜂巢.我甚至把蜂螨直接地放到蜂巢里边去.总之,我利用各种东西,采用各种方法,希望能引起它们的食欲.但是,事实上,我的努力仍然是一点儿结果也没有.于是,我故意用了一种方法,利用蜂蜜进行试探.为了能够找到储藏着蜜汁的蜂巢,我花去了五月份的大部分时间.
在找到了我所希望的蜂巢以后,我把其中蜜蜂的幼虫拿了出去,然后再把蜂螨的幼虫放到蜂巢中储备的蜂蜜里.然而事实再一次打击了我.简直没有任何其它的试验比这一次失败得更为严重了.幼虫们根本就不去饮食那些蜜汁,更糟糕的是,它们反而被这种粘性的东西粘住了,以至于在其中被闷死了,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
于是,我非常失望地说道:"我提供给你们现成的蜂窠,幼虫,还有蜜汁,难道这些还不足够吗!你们还不满足吗?那么,你们这些丑恶的小东西,到底需要些什么东西呢?"
不过,最终还是让我发现了它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了.原来,它们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东西.它们是要掘地蜂亲自把它们带到蜂巢里边去.
我在前面早就已经提到过,当四月来临的时候,在蜂巢的门内居住的一堆幼虫,已经开始表现出一点儿活动的迹象了,它们蠢蠢欲动.仅仅几天以后,它们便已经不在那个地方停留了.真是非常怪异的小动物.它们牢牢地,死不放手地攀附在蜜蜂的毛上,于是,便被带到了野外去,甚至已经被带到很遥远的地方了.
当掘地蜂经过蜂巢的门口的时候,无论它是要出远门,还是刚从远游中归来,睡在门口,已经等待许久的蜂螨的幼虫,便会立刻爬到蜜蜂的身上去.它们爬进掘地蜂的绒毛里面,抓得十分紧,无论这只掘地蜂要飞到多么遥远的地方去,它们一点儿也不担心自己有跌落到地上去的危险.因为它们抓得太紧了.之所以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它们惟一的目的就是想借助蜜蜂强壮的身体,将它们带到那些储有丰富的蜜的巢里去.
当一个人第一次发现这种情形的时候,他一定会以为这种喜欢冒风险的小幼虫,可能要在蜜蜂的身上先寻觅到一些食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蜂螨的幼虫伏卧在蜂的细细的绒毛里面,和蜜蜂的身体是呈直角状的.它的头朝向里面,尾巴却朝向外面,呆在靠近蜜蜂肩头的地方.它们选择好了地点以后,便不再随便地移来移去.如果,它们真的打算在蜜蜂的身上吃些什么东西的话,那么它们应该是这里那里地到处跑动,寻找一下哪一部分是最鲜嫩的.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它们总是要固着在蜜蜂身上,并且是最硬的那部分,一般是在靠近蜜蜂翅膀下面的部位,有时也附着在蜜蜂的头上.它们攀住一根毛以后,纹丝不动.因此,在我看来,事实总归是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小甲虫之所以如此附着在蜜蜂的身体上,它们的目的仅仅是打算让蜜蜂把它们带到即将要建造起来的蜂巢里去.
不过,在飞行的时候,这位未来的寄生者,必须要紧紧抓牢它的主人的毛才行.无论蜜蜂是正在花叶中穿梭飞行时,如何地急速,还是它在向窠巢里飞的时候,如何地摩擦,甚至无论它是正在用足清洁它的身体的时候,小幼虫都必须抓得很紧才行,这样才能确保安全.
不久以前,我们曾经怀疑过,究竟是什么东西,可以使蜂螨的幼虫依附在蜜蜂的身上呢?现在已经知道答案了,那便是生长在蜜蜂身上的绒毛.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长在蜂螨身上的那两根大钉有什么用途了.它们合拢起来,便可以紧紧握住蜜蜂身上的毛,比起那些最精密的人工的钳子来,还要更加精密得多.
同时,我们也可以知道那些粘液的价值了.它能帮助这个小动物更加牢固地伏在蜜蜂的身上.而且,我们也可以了解幼虫足上长着的尖针和硬毛的作用了.它们都是用来插入蜜蜂的软毛里,使得它本身的地位更加稳固的.
我们越是想这些当幼虫爬在平面上时似乎毫无用武之地的"组成设备",越是会感觉到对于这些"机器"的惊异.当这个柔弱的小动物,在它冒着危险去周游大干世界的时候,竟然能够利用如此多的器具,防止它从蜜蜂的身上跌落下来,是多么的奇妙啊!
三、第二次的冒险
在五月二十一日这一天,我到卡本托拉斯去,想看一看蜂螨进入蜂巢时的门路.
这件工作很不容易做,需要用尽全力去完成.在野外广大的地面上,有一群蜜蜂,像是受了日光的刺激似的,正在那边疯狂乱舞着.就在我正用缭乱的眼光观察它们的动作时,忽然在狂乱的蜂群中间响起了一种单调而可伯的喧哗声.然后,就像闪电一样迅猛,掘地蜂飞身而起,到处去寻找食物.与此同时,另外一群成千的蜜蜂正飞回家来.它们身上或是携带着已经采好了的蜜汁,或者带回了用来建造它们的蜂巢用的泥土.
在那个时候,我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这类昆虫的知识,了解了一些有关它们的习性.我以为,无论是谁有意无意地闯入它们的群里,或者只是轻轻地碰一碰它们的住宅,那么它马上就会遭到成千锥子的狂刺而身亡.有一次,我去观察大黄蜂的蜂房,由于距离太近了,立刻就起了一阵恐惧的颤抖,那种感觉真的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然而,不管如何困难,要想知道我所渴望知道的事情,我就必须进入到这种可怕的蜂群里,而且,必须在那里站上几个钟头,必要的时候,甚至是一整天的时间.我必须盯着它们的工作,目不转睛,把放大镜拿在手上,站在它们当中一动也不动,观察着蜂巢里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与此同时,面套、手套等等,以及其它各类遮盖保护的东西全都不能使用,其原因是,我的手指和眼睛一定要完全不受任何防碍.其余的一切都不管,即便是我离开蜂巢时,脸上被刺得都快让人认不出来了,也不能带各种遮盖的东西.
那一天,我决定要解决那个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的问题了.
我用我的网子捉住了几只掘地蜂,这竟然让我感到十分的满意.因为这几只蜂的身上都栖息着蜂螨的幼虫,这也正如我一直所希望的那样.
我先把衣服扣紧,然后,突入这群蜜蜂的中心.我拿了锄头锄了几下,然后取下一块泥.令我感到非常诧异的,就是我居然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攻击和伤害.
在我第二次开始的时候,花的时间比第一次还要更长一些,但是,仍然是同样的结果.我并没有受一点儿伤,也并没有一个蜜蜂利用它的尖针来刺击我一下.这以后,我也就没什么可担心害怕的了.于是,我就大胆地长时间地停留在蜂巢前面,揭起土块,拿出里面的蜂蜜,赶走其中的蜜蜂.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没有引起比那种喧哗更为可怕的事情发生.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掘地蜂是一种比较爱好和平的动物.每当它们的巢内部被扰乱的时候,它们便会马上离开老家,转移地点,躲避到其它的地方去.即便是有的时候受了一点儿伤,它们也不会使用它们的尖针,只有当它们被人捉住的时候,它们才会用一下.
不过我得向这个泥水匠蜂的缺乏勇气表示谢意.虽然我并没有进行一点儿防御,但是,居然能够在这些喧闹的蜂群中,在一块石头上,安安静静地坐着,并且还能随意地观察它们的巢达到几个小时之久,却并没有被刺击过一针.这时,有一些乡下人经过这个地方,看见我居然很安静地坐在蜂群之中.于是,他们便问我是不是对它们施加了什么魔法.
就是这样,我观察了很多的蜜蜂蜂巢.其中有些蜂巢还是敞开着的,里面多少储备着一些蜜汁.还有一些蜂巢已经用土掩盖了起来.而里面的东西,是大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我看到的是蜜蜂的幼虫;有的时候,我又看到其它种类的稍为肥大的幼虫;另外一些时候,还能看见一个卵飘浮在蜜汁的表面上.这个卵呈非常美丽的白颜色,它是圆柱形的,而且稍微有一点儿弯曲,差不多有一寸的五分之二或者六分之一长,这就是掘地蜂的卵.
在少数的小房间中,我看到这种虫卵浮在蜂蜜的表面上,在其它的许多小房间中,我看到的更多的就是幼小的蜂螨的蛴螬,它们伏卧在蜜蜂的卵上,就好像是伏在一种木筏上一样.它的形状和大小都和刚刚孵化出来的时候是一样的,在这个蜜蜂巢里,敌人已经卧在家门口了.
它是在什么时候并且是用什么方法进去的呢?在很多小房间中,经过仔细观察,我简直找不出一点儿它们可以闯进去的缝隙.因为这些小房间全都封闭得很严密;所以我推测这位寄生者一定是在储藏蜂蜜的仓库还没有关上大门之前就进去了.可是另一方面,我看到门没有关上的小房间里面藏满了蜂蜜,但是没有发现有卵浮在那上面,也从没有蜂螨的幼虫在里面留宿.所以,这些幼虫一定是在蜜蜂产卵的时候,或者是后来蜜蜂封门的时候进去的.我凭借我的一点儿经验断定,幼虫在进入小房间的时候,一定是在蜜蜂产卵在蜜上时的一瞬间.
如果我拿了一个里面装满了蜂蜜,表面上还浮着一个卵的小房间来;然后再拿上几只蜂螨的幼虫,把它们一起放到玻璃罩里面进行观察.然而它们却很少会跑到蜂巢里边去,它们也不能够安然地跑到"木筏"上边去!围绕着这个"木筏"的蜂蜜看来对它们而言是太危险了.即使有那么一两只幼虫碰巧跑近了这个蜜湖,那么它们一看到这粘性很大的东西,或者稍一涉足其中,便马上会千方百计地设法逃离这个危险的地方.可是,经常有一些不太走运的幼虫,一不小心,就跌落到蜂的窠巢里面,很不幸运地被闷死.所以,我们根据这一点便可以断定,蜂螨的幼虫是绝对不会离开蜜蜂的毛的,特别是在蜜蜂呆在小房间里或靠近小房间的时候,更要牢牢地依附于蜜蜂的身体.这是因为,只要和蜂蜜的表面稍有一点儿接触,就可以使得柔弱的小幼虫窒息而死亡.
我们必须记清楚这一点,那就是幼小的蜂螨是在封闭的小房间中发现的,而且它们一定是呆在蜜蜂的卵上面的.这个小小的卵,不仅可以给这个小小的动物当做一个安全的木筏,以便它能漂浮在这个可怕的、不可信任的蜜湖中,而且,这个小小的卵也就成为了幼虫的第一顿美味佳看.
然而,要想到达这只漂浮在蜜湖中心的,而且又将成为它的食品的木筏,这只蜂螨的幼小的蛴螬必须要避免与蜂蜜接触.否则的话后果会不堪设想的.要想达到目的,做成这件事情,只有一个可以选择的方法.这个聪明的小幼虫,趁着蜜蜂还在产卵的空当儿,从它的身上迅速地一下子滑落到了那个卵上.这样一来,目的达到了.幼虫便和卵一起作伴,共同浮在蜜上了.因为这只由蜜蜂产下的卵太小了,不能同时乘载超过一个以上的幼虫.因此,我们在一个蜂室里面,只能看到一个蜂螨的幼虫.
蜂螨幼虫的这种动作,在我们人类看来,好像是异常有灵性似的.但是,如果我们再继续研究昆虫的话,那么,它们还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这样有灵感的例子.
可以说,当蜜蜂产下卵以后,把卵放在蜜汁上时,同时也就把它们的小天敌--蜂螨的幼虫一起放到了小房间里面,然后,蜜蜂要非常仔细地用土把小房间的门给密封起来.于是,一切需要它做的工作都做完了.然后,第二个小房间是做在第一个小房间的旁边的.大概也要经历和前面相同的过程.就照这样,不停地继续下去.一直要继续到隐蔽在蜜蜂的绒毛中的寄生者统统安居下来,这才算结束.
现在,让我们抛开这个实际上有些苦恼的母亲,不管它在做着怎样无结果的工作,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一下,转到这些用聪明的方法最终得到膳宿的蜂螨的幼虫身上,看看它对我们的试验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让我们想一想看,如果我们一旦将一只有蜂螨的幼虫在小房间上面的盖子拿下来,那么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将要发生呢?
卵还是十分完好的,一点儿也没有受到破坏.但是,好景不长.不久以后,蜂螨幼虫的破坏工作便开始了.我们可以观察到,幼虫朝着一个长有小黑点的白卵上跑去.最后,它忽然停下来了,由于它有六只脚,所以身体可以停得很稳.然后,它利用长在自己身上的大腮的尖钩咬住了那个卵身上的薄皮儿,用尽自己浑身的力气,猛烈地拉扯着,直到那个卵被它拉破为止.于是,卵里面的东西便都流了出来.那只得胜的幼虫,见了这种东西非常满意,立刻高兴地把它享用光.这个小小的寄生虫,一生第一次使用它的大腿的尖钩,原来是在拉破蜂卵的时候.
蜂螨的幼虫真是天生聪明啊!想出这样奇妙的方法来.利用了这种巧妙的方法,幼虫便可以在它寄生的蜂巢的小房间中为所欲为,毫无顾及了.它可以任意地享用蜜汁.这是因为,在蜜蜂的幼虫在孵化过程中,也是需要蜜汁来增加营养的但是,在孵化中,蜂卵吸收的一点点东西,是不能在日后提供给两者一起享用的.因此只要蜂螨的幼虫在拉扯卵皮的时候,越快越用力就越好.这样一来,"僧多粥少"的这个困难就不存在了.

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做用,可以吓退天敌。
品析:这段话是《昆虫记》中描写虫子的一段话,通过比喻,列举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将昆虫的样子展现在读者眼前,将它们“可以吓退天敌”的原因淋漓尽致得表现了出来,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

全部展开

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做用,可以吓退天敌。
品析:这段话是《昆虫记》中描写虫子的一段话,通过比喻,列举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将昆虫的样子展现在读者眼前,将它们“可以吓退天敌”的原因淋漓尽致得表现了出来,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
见过螳螂的人,都会十分清楚地发现,它的纤细的腰部非常的长。不光是很长,还特别的有力呢。与它的长腰相比,螳螂的大腿要更长一些。而且,它的大腿下面还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齿,一共有三个。总之,螳螂的大腿简直就是两排刀口的锯齿。当螳螂想要把腿折叠起来的时候,它就可以把两条腿分别收放在这两排锯齿的中间,这样是很安全的,不至于自己伤到自己
蜣螂第一次被人们谈到,是在过去的六七千年以前。古代埃及的农民,在春天灌溉
农田的时候,常常看见一种肥肥的黑色的昆虫从他们身边经过,忙碌地向后推着一个圆
球似的东西。他们当然很惊讶地注意到了这个奇形怪状的旋转物体,像今日布罗温司的
农民那样。
从前埃及人想象这个圆球是地球的模型,蜣螂的动作与天上星球的运转相合。他们
以为这种甲虫具有这样多的天文学知识,因而是很神圣的,所以他们叫它“神圣的甲虫”。
同时他们又认为,甲虫抛在地上滚的球体,里面装的是卵子,小甲虫是从那里出来的。
但是事实上,这仅是它的食物储藏室而已。里面并没有卵子。
这圆球并不是什么可口的食品。因为甲虫的工作,是从土面上收集污物,这个球就
是它把路上与野外的垃圾,很仔细地搓卷起来形成的。

收起

在充满泥泞的池边,随处可见一堆堆黑色的小蝌蚪在暖和的池水中嬉戏着,追逐着;有着红色肚
皮的蝾螈也把它的宽尾巴像舵一样地摇摆着,并缓缓地前进;在那芦苇草丛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群群石蚕的幼虫,它们各自将身体隐匿在一个枯枝做的小鞘中——这个小鞘是用来作防御天敌和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灾难用的。
②在池塘的底下,躺着许多沉静又稳重的贝壳动物。有时候,小小的田螺们会沿着池&...

全部展开

在充满泥泞的池边,随处可见一堆堆黑色的小蝌蚪在暖和的池水中嬉戏着,追逐着;有着红色肚
皮的蝾螈也把它的宽尾巴像舵一样地摇摆着,并缓缓地前进;在那芦苇草丛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群群石蚕的幼虫,它们各自将身体隐匿在一个枯枝做的小鞘中——这个小鞘是用来作防御天敌和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灾难用的。
②在池塘的底下,躺着许多沉静又稳重的贝壳动物。有时候,小小的田螺们会沿着池󰀀底轻轻地、
缓缓地爬到岸边,小心翼翼地慢慢张开它们沉沉的盖子,眨巴着眼睛,好奇地展望这个美丽的水中乐园,同时又尽情地呼吸一些陆上空气;水蛭们伏在它们的征服物上,不停地扭动着它们的身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成千上万的孑孓在水中有节奏地一扭一曲,不久的将来它们会变成蚊子,成为人人喊打的坏蛋。󰀀
③洗澡的时候,它们常常会把身体倒竖起来,前身埋在水里,尾巴指向空中,仿佛在跳水中芭蕾。
我美滋滋地欣赏着小鸭们优美的动作,看累了,就看看水中别的景物。󰀀
④现在在我眼前闪光的这些东西,会不会就是神话中所说的皇冠和首饰呢?难道它们就是蕴藏在
这些砖石中吗?在这些破碎的砖石中,我可以搜集到许多发光的碎石,这些都是神龙赐给我的珍宝啊!我仿佛觉得神龙在召唤我,要给我数不清的金子。在潺潺的泉水下,我看见许多金色的颗粒,它们都粘在一片细砂上。我俯下身子仔细观察,发现这些金粒在阳光下随着泉水打着转,这真是金子吗?真是那可以用来制造二十法郎金币的金子吗?对一个贫穷的家庭来说,这金币是多么的宝贵啊!󰀀
⑤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
烦吵浮夸。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与飞鸟可以匹敌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着。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⑥农夫们看见它半身直起,立在太阳灼烧的青草上,态度很庄严,宽阔的、轻纱般的薄翼,如面膜似的拖曳着,前腿形状如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祈祷,在无知识的农夫看来,它好像是一个女尼,所以后来,就有人称呼它为祈祷的螳螂了。
⑦那么,萤在吃蜗牛时,又是采用怎样奇特方法呢?它真的是在食用它吗?是不是要先把蜗牛分割成一片一片的,或者是割成一些小碎片或碎粒什么的,然后再去慢慢地、细细地咀嚼品味它呢?

收起

???

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做用,可以吓退天敌。
品析:这段话是《昆虫记》中描写虫子的一段话,通过比喻,列举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将昆虫的样子展现在读者眼前,将它们“可以吓退天敌”的原因淋漓尽致得表现了出来,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

全部展开

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做用,可以吓退天敌。
品析:这段话是《昆虫记》中描写虫子的一段话,通过比喻,列举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将昆虫的样子展现在读者眼前,将它们“可以吓退天敌”的原因淋漓尽致得表现了出来,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
见过螳螂的人,都会十分清楚地发现,它的纤细的腰部非常的长。不光是很长,还特别的有力呢。与它的长腰相比,螳螂的大腿要更长一些。而且,它的大腿下面还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齿,一共有三个。总之,螳螂的大腿简直就是两排刀口的锯齿。当螳螂想要把腿折叠起来的时候,它就可以把两条腿分别收放在这两排锯齿的中间,这样是很安全的,不至于自己伤到自己
蜣螂第一次被人们谈到,是在过去的六七千年以前。古代埃及的农民,在春天灌溉
农田的时候,常常看见一种肥肥的黑色的昆虫从他们身边经过,忙碌地向后推着一个圆
球似的东西。他们当然很惊讶地注意到了这个奇形怪状的旋转物体,像今日布罗温司的
农民那样。
从前埃及人想象这个圆球是地球的模型,蜣螂的动作与天上星球的运转相合。他们
以为这种甲虫具有这样多的天文学知识,因而是很神圣的,所以他们叫它“神圣的甲虫”。
同时他们又认为,甲虫抛在地上滚的球体,里面装的是卵子,小甲虫是从那里出来的。
但是事实上,这仅是它的食物储藏室而已。里面并没有卵子。
这圆球并不是什么可口的食品。因为甲虫的工作,是从土面上收集污物,这个球就
是它把路上与野外的垃圾,很仔细地搓卷起来形成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