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柳宗元 封建论 译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1 10:03:29
求 柳宗元 封建论 译文
x|n#Y;XhC)4 ?@((HQ+ T0]:] BQ]V@Ůٱcv;m>nդ~L~wsӿӏn_Y]N{~fLVcuĔ72á{5_NOoLߌܣ/.GS;]qYu`R0_xІW;18LOxrX}aQl1{ yfon=1GZ_Lp;[צwOndQ7S/3]^Q3U7ֳ߸b2澿onڧ.GY72Ol̦_S[{2_xżw )?S_rD Z{K4o'h,)F=Oh1^Ig2ʻcR/:K|Sm,'mA9hXKl*"W?}AxWo|4|pvMH/H|%o0O{;zyDus T@1̗S9WI:P[f+[-]c: Flr9)ZLzyW̋Q;qN1x),;PjF40lP%*eǧUR0;f ›wO@]\tf [n17qUa^ڔ_VR ;tTlfҠcZr O.6f;i_q@bvK= ^úkыmS*674ԋjq9Lcnʽ>&Cs(rQ:a<3hRyigpMSXPW?uHIG(ѫ\iT֭^Ou9fY`^ya޻{q)ߙ{lqFp%_NKlnZ 'usf~MoLiR٠q1ܴLjB lЯ1B"N42aM irֳ:y< !׶I xDn;`/P&6QuG;E7;8Lrj Ua͖ec7glt}UC31w%D< {YqMmۢz@,w& sgJUCn5nE6LYUO`fcpnPPW ƛ8&_T;G`#O{XlWkiÙ5D׏ivjQ*kv4!$=}HJ Lc8/;|8vh &:Wk aágGPrr9~j0XEx(yB0Ud<υcD[D_ZJWZDhbOw<7/$Q9 oҔ+"ڙ{2)w9:s:GQHl^E~z?ol֎v3`yuԴt]:Tat%<[L?Gg=hXu3#cS9tn~ RMK7 %.B ݻoAb }񮣫ȌHmk2~p|%$=޺*ܮPOΥQn{@FEFSb1<4q7lBihg3"$..M+-hD9[k9zU&{E oa:&`qf mȉ\$]*6WyU2Y~LEF̺PQN5FZ-h| SJAiw`iJAJpԞs5v ;wor5TEf7[1/skX<`G0 H*aBy&7 * :NQ7Z"*wB`t FXrqΘ4hѼbǎwd% ~㸅&]Fձ\.8:^EeI` ?1pU!-`b 6$XGs5B/_% ЦIƻ~KfΣ"Li X0n[mòއs XՓh5)yCf@ 3!O|[{Td˵WVʻKjҬeb GHjV-G `)إ&&S!@}uec f;wnW7]AЕ񩿸Kn#WjcBE?Z"ujĩ1;@Fj ryܡ)dAqW2ɖh%싒7jhԔ J/gtmW8if0-\䉞sn&{O jmk߸0}~gG(lK)IC;[X5 I%JAI!!@`q+w7^b`4A#L%75ȈB5V\0 EZ;A'Ý;]N}51|wfu }N 2*[696'xDsy(cqoI8SG}i{33zB44։{wNQڃ.U_)^V0io7%@k6Ԙ0'j &pQ O$8z פMdLfS(p'^է> ;n|ߔh*k)1_1?O>PlF CG05rWhLa!'WsP"#ȤnЍA`"* =֮̕m[łʱ4]0-DŽuD;:1ڧBnTAvH^i;WC Ѓqm[}TrMi JAe,UAnnU` q#"ǫ 4,0"ؼΖ#G-{]2alBRl4(;yS)SȽT3/J`bv 7Æd(d6QB_7>cMq.k z>c2uc*I))֜9K1g#=^Rl:ڃ#ا mMS؋. TneB, m`"zIp>,hʮ)~ .NC6-)iby󹮯lbWõ?tzWgsf:*V[%b\Kרl.?tM|%E$*,| gLr MB l@QԬ O;L@ |ύHf]5`!cMt [v{pjKpΗ9u-Tby4.18tb36Bn7߽={sH'8.#AH4:Rh Z[{}i Nw Øenjdɢepa{mC+z*y^ դINWI?Dgbl(Byk؞oR ]Z&ohIETT:h̭Ȕ6T29#Ea "!pfR~t,si:E =C;p||;n ݝk 4C,[ųb3݅{O!LX* M"总P "5JC!xo<0Gw+'͵yv6zQt hz^@xF5K]K ͷK*k*܀,p^4QH&8JiLtlW7wnHm37s$['".+=fԞ/baԇ$j*2o?Vȅt^1O3#T̵|8fmȬ.ĪRIi Mqvhṯ"Ҏp80Y5ms3hҫQ+wnKϒs>Hh#wLdsuX:~Y f^ʟq3 %Td'`RJ*%\oy5 մC֟ Ք9~ܾlA.Eȇ"s=3 0^cLeNl CLÌJ"X&U{l!Y9w@0BYhfzSvЙ0 lN6,-MqL-ڊ/,ŖWf%55\FC : ; J8|%7ݎ[{.LtwB5I !w҆uBsq\&5%.kJ-^A:zp[6 vs%h>w M]19z;V rۚCe"8HWHT19IƼMC#e4꒠AuwL`5gKf ⑦ g [cU-?tc_a7Ϸs9ɭ"Ù:$-qʌIk419H +7ŁިOa'pUڏNAjC^LǨ޷ ʲuVxZ4[Pw%E1V,G 6hJqU5^bcj E Ɇ/a*NERy-llfBYxbEj)HU=w%ֶK(y dC%xy{zS{jvA4LIdx~}3KHOxgP4W4>$gfRq͢x O}$kĠT^S⩖-vܑ¬3mC[iG# Kɾd{;D-@QY<=وT*-'F?o>8[I9™(q`u=hw_%yp~)_u—pDRӺj-4/Xr= wn6ǐ ^sgWv]*pz*Y&USꨣ/qMmӸ^:4>wA[/vʷ2mL.Rj_*9kw}QMƾQocE6k aRpnXҗե'.>į5R3nJ}l`1Ac(/pmR?WA-_κj6L^ltmÜi^ͭ[e/O՟q䂼vGYx=ع47[ze7E箵&RP;g_m'XVҚ\RXG3HiXQrT@.j'MWΰCP+:o;t3GPv(Zzp f!)ݤBQj4蛍22a7fï_XPFo^deV3F%]w\Mڌ֣vK@)rdBtWpФz#)wc)2VR'#Y2Zَ*!/b\Ĭzeڑ QBS}ǸRw}h9l\o0*cP' cX(ħagb}sw%H 1-@MnI_BXutY.;A5W/;.߀قwtNaw*_~~gVH醇ZREӻ&AMHEQE j|^U:Ö6:=u7/yQ15V#t/A᪅ȲJ5'vs-F|eY6--pkTrM,jPEZ+?$S}bu5 +oPYOH[Vv/ޭ.YI:z+HJ,J\n8C"RkQy^uRh5-F|\iM.D$"lY[tMj'9Q pdffxYA ;/z7AjJXp2o()ZFBmQ}[oU@#to{;?__d:L_ = iC~o}{G7=w~{*n υ {"gC1w>NWgD7D`zN>+pi_\bKx$=[x/o^G?>X,JY5SrH}d>qR=Bv;A8?~ t)|dufxw9D<9{&! 1rLÓ!OD{|gDDͤ;'"ϊЫ ||^ #T+6ΌPUwύ0Vn?s*DLlM43A7'(QD{O)E)9:?HN,R|E>>M}xna`3?E(lsBJ ~pFJ?sJ sR'RY)Rdy)jJ?<1Evfxߞ~trHgp~tzwO!|m?qJ8*v9*'pɾsJwNT~Lw~!O'̿wÏʻ +?y ('ЫϜi+~xފEOBg>SW{Ѵ[k/+<

求 柳宗元 封建论 译文
求 柳宗元 封建论 译文

求 柳宗元 封建论 译文
柳宗元的《封建论》(含译文),读后对常说的“封建社会”到底是怎么回事又有深入一些/正确?的理解.
  附:1、毛泽东的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1973年8月)
  封 建 论
  柳宗元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自然界果真没有原始阶段吗?我没法知道.人类果真有原始阶段吗?我也没法知道.那么,(有或没有原始阶段)哪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呢?我认为:有原始阶段这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怎么知道这一点呢?从“封国土、建诸侯”的封建制就可以明白.那种封建制,经历了古代贤明的帝王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没有谁能把它废除掉.不是不想把它废除掉,而是事物发展的趋势不允许,这种形势的产生,大概是在人类的原始阶段吧?不是原始阶段的那种形势,就没有可能产生封建制.实行封建制,并不是古代圣人的本意.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苟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人类在他的原始阶段跟万物一起生存,那时野草树木杂乱丛生,野兽成群四处奔走,人不能象禽兽那样抓扑啃咬,而且身上也没有毛羽来抵御严寒,不能够光靠自身来供养自己、保卫自己.荀卿说过:“人类一定要借用外物作为自己求生的工具.”借用外物来求生的必然会相争,争个不停,一定会去找那能判断是非的人而听从他的命令.那又有智慧又明白事理的人,服从他的人一定很多;他把正确的道理告诉那些相争的人,不肯改悔的,必然要惩罚他,使他受痛苦之后感到惧怕,于是君长、刑法、政令就产生了.这样附近的人就聚结成群,分成许多群以后,相互间争斗的规模一定会大,相争的规模大了就会产生军队和威望.这样,又出现了更有威德的人,各个群的首领又去听从他的命令,来安定自己的部属.于是产生了一大批诸侯,他们相争的规模就更大了.又有比诸侯威德更大的人,许多诸侯又去听从他的命令,来安定自己的封国.于是又产生了方伯、连帅一类诸侯领袖,他们相争的规模还要大.这就又出现了比方伯,连帅威德更大的人,方伯、连帅们又去听从他的命令,来安定自己的老百姓,这以后天下便统一于天子一人了.因此先有乡里的长官而后有县的长官,有了县的长官而后有诸侯,有了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了方伯、连帅而后才有天子.从最高的天子到乡里的长官,那些对人民有恩德的人死了,人们一定会尊奉他们的子孙为首领.所以说封建制的产生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尧、舜、禹、汤的事离我们很远了,到了周代记载就很详备了.周朝占有天下,把土地象剖瓜一样分割开来,设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了许多诸侯.诸侯国象繁星似地罗列,四面遍布在大地上,集结在周天子的周围,就象车轮围绕着中心运转,就象辐条集中于车毂;诸侯聚合起来就去朝见天子,分散开来就是守卫疆土的臣子、朝廷的捍卫者.但是往下传到周夷王的时候,破坏了礼法,损害了尊严,天子只得亲自下堂去迎接朝见的诸侯.传到周宣王的时候,他虽然倚仗着复兴周王朝的功德,显示出南征北伐的威风,终究还是无力决定鲁君的继承人.这样日渐衰败下去,直到周幽王、周厉王,后来周平王把国都向东迁移到洛邑,把自己排列在诸侯同等地位上去了.从那以后,问周天子传国九鼎的轻重的事情出现了,用箭射伤天子肩膀的事情出现了,讨伐天子大臣凡伯、逼迫天子杀死大夫苌弘这样的事情也出现了,天下大乱,再没有把天子看作天子的了.我认为周王朝丧失统治力量已经很久了,只不过还在公侯之上保存着一个空名罢了!这岂不是诸侯势力太强大而指挥不动,就象尾巴太大以至摇摆不动所造成的过失吗?于是周王朝的统治权分散到十二个诸侯国,后来又合并为七个强国,王朝的权力分散到陪臣掌政的国家,最后被很晚才封为诸侯的秦国灭掉.周朝败亡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了.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朝统一了全国后,剖分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秦占据了天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但没过几年便天下大乱,那是有原因的.它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于是那些扛着锄木棍被责罚防守边境的人们,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汇合成群,奋起反秦.那时有造反的老百牲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全国四面八方互相配合,杀郡守劫县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时发生.错误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的错误,沿袭周朝的封建制,分割天下,分封自己的子弟和功臣为诸侯王.但没有几年,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便闻命奔赴镇压,以至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但是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唐朝建立以后,设置州县,任命州县的长官,这是它做得正确的地方.但还是有凶暴狡猾的人不时起来叛乱、侵州夺县的情况出现,过失不在于设置州县而在于藩镇拥有重兵,那时有反叛的藩镇将领而没有反叛的州县长官.郡县制的建立,确实是不能改变的.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
  有的人说:“封建制的世袭君长,一定会把他管辖的地区当作自己的土地尽心治理,把他管辖的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儿女悉心爱护,使那里的风俗变好,把那里的政治治理好,这样施行教化就比较容易.郡县制的州县地方官,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一心只想升官罢了,怎么能把地方治理好呢?”我认为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周朝的情况,毫无疑问地可以看清楚了:诸侯骄横,贪财好战,大致是政治混乱的国家多,治理得好的国家少.诸侯的霸主不能改变乱国的政治措施,天子无法撤换不称职的诸侯国的君主,真正爱惜土地爱护人民的诸侯,一百个中间也没有一个.造成这种弊病的原因在于封建制,不在于政治方面.周朝的情况就是如此.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且汉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冯唐,闻黄霸之明审,睹汲黯之简靖,拜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谴而导之,拜受而退已违矣;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列,则相顾裂眦,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则削其半,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汉事然也.
  汉朝建立的时候,天子的政令只能在郡县推行,不能在诸侯国推行;天子只能控制郡县长官,不能控制诸侯王.诸侯王尽管胡作非为,天子也不能撤换他们;侯王国的百姓尽管深受祸害,朝廷却无法解除他们的痛苦.只是等到诸侯王叛乱造反,才把他们逮捕、流放或率兵讨伐、以至灭掉他们.当他们的罪恶尚未充分暴露的时候,尽管他们非法牟利搜刮钱财,依仗权势作威作福,给百姓造成严重的伤害,朝廷也不能对他们怎么样.至于郡县,可以说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了.根据什么这样讲呢?汉文帝从田叔那里了解到孟舒,从冯唐那里了解到魏尚,汉宣帝听说黄霸执法明察审慎,汉武帝看到汲黯为政简约清静,那么就可以任命黄霸做官,可以恢复孟舒、魏尚原来的官职,甚至可以让汲黯躺着任职,委任他只凭威望去安抚一个地区.官吏犯了罪可以罢免,有才干可以奖赏.早上任命的官吏,如果发现他不行正道,晚上就可以撤了他;晚上接受任命的官吏,如果发现他违法乱纪,第二天早上就可以罢免他.假使汉王朝把城邑全部都分割给侯王,即使他们危害人民,也只好对它发愁罢了.盂舒、魏尚的治理方法不能施行,黄霸、汲黯的教化无法推行.如果公开谴责并劝导这些侯王,他们当面接受,但转过身去就违反了;如果下令削减他们的封地,互相串通联合行动的阴谋就会遍及侯王各国之间,那么大家都怒眼圆睁,气势汹汹地反叛朝廷.万一他们不起来闹事,就削减他们的一半封地,即使削减一半,百姓还是受害了,何不把诸侯王完全废除掉来保全那里的人民呢?汉朝的情况就是这样.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今天国家完全实行郡县制,不断地任命郡县长官,这种情况是肯定不能改变了.只要好好地控制军队,慎重地选择地方官吏,那么政局就会安定了.
  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尤非所谓知理者也.
  有人又说:“夏、商、周、汉四代实行封建制,他们统治的时间都很长久,而秦朝实行郡县制,统治的时间却很短.”这更是不懂得治理国家的人说的话.
  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闻延祚.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
  魏继承汉朝,分封贵族的爵位仍然实行封建制;西晋继承魏,因袭旧制不加改变,但魏和晋都很快就衰亡了,没听说有国运长久的.现在唐朝纠正魏晋的过失改变了制度,享国已近二百年,国家基业更加巩固,这与分封诸侯又有什么关系呢?
  或者又以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是大不然.
  有人又认为:“治理商、周二代的是圣明的君王啊,他们都没有改变封建制,那么,本来就不应当再议论这件事了.”这种说法大大的不对.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商、周二代没有废除封建制,是不得已的.因为当时归附商朝的诸侯有三千个,商朝靠了他们的力量才灭掉了夏,所以商汤就不能废除他们;归附周朝的诸侯有八百个,周朝凭借他们的力量才战胜了商朝,所以周武王也不能废弃他们.沿用它来求得安定,因袭它来作为习俗,这就是商汤、周武王不得不这样做的原因.他们是不得已的,并不是什么大公无私的美德,而是有私心,是要使诸侯为自己出力,并保卫自己的子孙.秦朝用废除分封诸侯的办法来作为制度,是最大的公;它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自己.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开始的.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至于天下的常理,是治理得好、政局安定,这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使贤明的人居上位,不肖的人居下位,然后才会清明安定.封建制的君长,是一代继承一代地统治下去的.这种世袭的统治者,居上位的果真贤明吗?居下位的真的不肖吗?这样,人民究竟是得到太平还是遭遇祸乱,就无法知道了.如果想要对国家有利而统一人民的思想,而同时又有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了诸侯国的全部国土,即使有圣人贤人生在那个时代,也会没有立足之地,这种后果就是封建制造成的.难道是圣人的制度要使事情坏到这种地步吗?所以我说:“这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原文]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苟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

全部展开

[原文]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苟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译文]
自然界果真没有原始阶段吗?我没法知道。人类果真有原始阶段吗?我也没法知道。那么,(有或没有原始阶段)哪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呢?我认为:有原始阶段这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怎么知道这一点呢?从“封国土、建诸侯”的封建制就可以明白。那种封建制,经历了古代贤明的帝王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没有谁能把它废除掉。不是不想把它废除掉,而是事物发展的趋势不允许,这种形势的产生,大概是在人类的原始阶段吧?不是原始阶段的那种形势,就没有可能产生封建制。实行封建制,并不是古代圣人的本意。
人类在他的原始阶段跟万物一起生存,那时野草树木杂乱丛生,野兽成群四处奔走,人不能象禽兽那样抓扑啃咬,而且身上也没有毛羽来抵御严寒,不能够光靠自身来供养自己、保卫自己。荀卿说过:“人类一定要借用外物作为自己求生的工具。”借用外物来求生的必然会相争,争个不停,一定会去找那能判断是非的人而听从他的命令。那又有智慧又明白事理的人,服从他的人一定很多;他把正确的道理告诉那些相争的人,不肯改悔的,必然要惩罚他,使他受痛苦之后感到惧怕,于是君长、刑法、政令就产生了。这样附近的人就聚结成群,分成许多群以后,相互间争斗的规模一定会大,相争的规模大了就会产生军队和威望。这样,又出现了更有威德的人,各个群的首领又去听从他的命令,来安定自己的部属。于是产生了一大批诸侯,他们相争的规模就更大了。又有比诸侯威德更大的人,许多诸侯又去听从他的命令,来安定自己的封国。于是又产生了方伯、连帅一类诸侯领袖,他们相争的规模还要大。这就又出现了比方伯,连帅威德更大的人,方伯、连帅们又去听从他的命令,来安定自己的老百姓,这以后天下便统一于天子一人了。因此先有乡里的长官而后有县的长官,有了县的长官而后有诸侯,有了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了方伯、连帅而后才有天子。从最高的天子到乡里的长官,那些对人民有恩德的人死了,人们一定会尊奉他们的子孙为首领。所以说封建制的产生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