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菲尔铁塔沉思 张抗抗 阅读题1.文章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比喻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为什么说铁塔是孤独的?3.文中多出体现了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举例说明课文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8:54:45
埃菲尔铁塔沉思 张抗抗 阅读题1.文章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比喻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为什么说铁塔是孤独的?3.文中多出体现了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举例说明课文时
x|r*[ݯ\gP{oDEo?Qa PPPK#!$M?2~c̹H)_Go٬fc6K˟e:a-:I}+dSȄ?i1ar}Ӵ0=lY;3?8߬J tY6*i?`5͍eωtW[Nc`^ F_;7fyTd֫aAY7vV?_ۗ@fBL sY#< ?$ S&B:xP7k]Β?=c \vP+L Ea};!_1Kŗ,lg !{G5氼T/r+5^!^~~6LC7J"Ũ~ڱN\`&SavmԖ froSЩD}ST1; lw2PbL~LUxT7Ն98:0&0ɼG; ̬!7Q3_c9əpcC VO5hA2/l0_sjV&]G " |?^GMx*I (W^P;s05潙_7ϦRىyi;0| 3&k/VV6ٱwS".& r7YmJcp.sI09?v0\7Drtns0GpP27TQ#h8!`.܍Nå abmRR_jae3~36pmlkߦcR>yfroA LI4W0P4m$t]'6XljN=^B@t45Jd[ $|m-q0IJ0۶%X.Fł-%aȔ0I&fCvc90DΤڄ+B,:zA,tPmo:o{"^HO1Z7T1H%,=GS>\AUv[ y,hՁvkSm%+]ҥ/w)qVƠnקI.6-UPL!#? WԉDDr1N>TșF*; j$`0`#9 I4|!P",6'o@1ӹz% JtrxQ&UЊiDMðwC@P_xo DOƙyH:JbV+'_XI|_r9'//okX0GweG}JJʃ^ft= KVT:ͼD2A|aSV/K>'4^lATwq>(L+bѻb8%@QGhK N3vR^% =? 2 #]:WUP^"O S|\"ϢLU՝#̬ۮ &;1xyRW X(oV&T {IR˸o+cLFQ.wt \4tK.:`$d=RS߈碧/ ؋}fcM6q Ga&0t4^x۹$8xp%a~1h^myB zh RN_-dm{n=Ȏsf*j<%?$L܈7݇~m ׂZ:+c!+i*Eun<_O,wceX"̰!b1>\^56w\k4!.k| `ː`/Lcʹ̧}ԲiNB!=|1m֠Ԡ/O{g&,JUn?00(&?d,Z4qy bj-Mntj"ÛRkg,0RY ,y[ua0x gã:SwJP)a P%Eoc8 `ݿ%Y?l*bGvOM=Bј;9m tI,x{=b13%W{ A%ū=jpu:G SR;@d$<6ՙsY~5؝j R\uB_iu.O!D*+Q')rK1Ad ό]3^]2+m8P"F2LHۥ K`[ fm56+D6Jom< 'I3ī[aw"tn!f$=dO7#A[4) 1pl&/^}hu~?op $sO˞w작-w]v\.r* SQzi+ݝn&V.~~BDx7zsFJlz #:]`ML m']Q r˖0|.:-#֨լrY@:nx.A)K#~J:MSQ&fڂo,$r}fzgަ 4G;L{c^NY\AuqRN(ύ09 z(^+8EF#o;{d !]A11aY Z߳jdfsbz]4!v 3C/ZkEUQU>]R6=> "30`!G# A5 +NftӽoVe~W3R9yM<xoV@vRx."x?Ys7Onҏ1Rm؏]Ϋ\$wTbldUe;Vnj!,yP?A7ǝYh3!4qᵰ:9Ptۯc8TIe*-kŃxn{6K+;sME0^Ңܜ1| I1[>0E{o+CҊt>PVtֶ9׍RdT[Ƹ *~Vpp`bPE/I Af \[백$\hp<@4aʧ|1 Y鯒=_{Yÿa9Zaub b a:Hsg^.ǬxqmM%!D27Q%&]JS Abr{vr]ExBܔZǼ?1Q9TQP4&. [^ٞ5x~ɀBCtLo{[?nwf&I3'8$W6QQӋsоbҖ][콐4<%Zm6āq痪SZ]qOz_9iY:i {;oa Tb 0Wl]_ txkֽ9oάDɂ-=n_xU*²$|T--H,vLjW?S@5T<$VНsR(.jQT= k1G7Iեy۞ i$AaX)>G~<p[I|W`3J׃Bj$a/hyP|5O[:_&F%}^RMIWw.|Z}`Τ]a2a?&Okm0`=%.a%I#`v@P,6e}InmwH'@[07ۯ2\ZߦH4̗}b $=#?fq <%aDu~-V.Ѳlm}kڅdic;z!y{- oMSDکa!jqE{н`<&l˅S,%KÜx=4Gm|sRfZZq )iqԑ 3D#bg]`COk̆GtbXp`gmeXvw wb vPr Zz':7,tsۿUKieSOHH/Ll@}PLXO1z]bk{^W˷+=yb0:aoMst!wõ춂q+@[CP(v[J,j,JQj^2PC RL86}e5" uF=T5O0wmW&\8\ W+-X2d1蔢f@'cgiwΧ8:& syxHs= TUK{w7NF?sm0$Aҵ(HpA ^bԹPCk؏ΩB+y(ђv\-},#. (R I|_vpa#ݭ1I݆q.vУ^JwrbeΓ;r9-P`od yuHyTXxi@cX׾D7{4骴&}5_MeΙM-T Z<~a8w0Zc2)NR.t==9BX=\B2I]M%{һ%{& 4cb#͸]! '@\YLzDf9ys1+fBkOhggn.T} K˯}*Z&նuD?͵3<2kqC`#*Ec>28q=s˚A`;\/I~S6#fVd`lb_: ܀zxb?[P_F9wZyYNaE w"Z7r B\iB)q~qp9B.E,*vxlj@C_9:4gE1쯿5f$(S-N ,@L(2Lf$!SZ41^\"H| #u܍tVa>ˁR(nU1?P{dx:1]W hi pt 0yItC6s,"㯥 El,/\HPn*Me_ H!3ZD޳ #jx3w;`+)BZmlc4C;u(z2`1?+X˜|(?dblEg7C:_ʂTw>pZ|amZ v= -a ܮ.a'%8k}uF<%%fvPcy7af g<>֦莄R8;V=T1_W !u#$Ჩ~/<^2C:g^{肢Hi1vʍo%KcD=NIQ~zoӬD cӟJUԗ@(l\7rX}씒x2ޙ?Ôn'adoKl8q:]ZD^#3cg<=[tZiI#i/GݡO|./-m幢4DUEL_%/X_aEj^sُ#@1O WqCCq<>ρ>RV">su_6^6J8冧*nF{#_۷gy6Dqà)ݟZY%RqW1"z#%V5/IimΐʟjHTڧOLv8<\I_(*_i<$*sGcs@#k\S/H/8}Ra ܎{+@{d ̜gODp׿$a/œͲ _XHj/n^tG!! 5 A__=Ŕ+V]%lʏhnW"'=!66꫞QCs[]o\"ŰH8~FƋS`+b]y]ئKjuoCD][o2xlW*0F\dͣcwZPb*\Y]< NX~|J}s{gRt+ D@=6/}Ӷ(mjɋ{1ڗ2YV01p,pQ2)^Z'd[JvBs;Qz)Ux鏠4 J-Fik57RZJIx]vu.Og<%3coʑ6oX:w^q /]/Ыƒ`[k :n:ck۝~`ۼ_|ExM\clbs*LJh#-Ӣ!lg&oKF1Fm%50{s=ט=",FMjSjnv )$ʨIuOGQY2,N7OP;N)7 [`SԽIm_$mO }84EM1ݵpP&_StR"

埃菲尔铁塔沉思 张抗抗 阅读题1.文章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比喻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为什么说铁塔是孤独的?3.文中多出体现了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举例说明课文时
埃菲尔铁塔沉思 张抗抗 阅读题
1.文章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比喻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为什么说铁塔是孤独的?
3.文中多出体现了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举例说明课文时如何具体呈现的.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特点.

埃菲尔铁塔沉思 张抗抗 阅读题1.文章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比喻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为什么说铁塔是孤独的?3.文中多出体现了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举例说明课文时
埃菲尔铁塔沉思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独特的游记.与常见的游记散文不同,作者没有把兴奋点放在对游览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上,而是出人意料地重点表达由登临埃菲尔铁塔而触发的心理感受和主体思考,从而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作者笔下埃菲尔铁塔独一无二的审美风采.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如果说李健吾《雨中登泰山》的文眼是“雨”、余秋雨《寂寞天柱山》的文眼是“寂寞”,那么,本文的文眼则是“沉思”.由登临铁塔而触发的感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和中心议题.黑格尔认为,在抒情诗中,“占主要地位的不是对一件事进行丝毫不露主体性的(纯客观的)描述,而是主体的掌握方式和情感,即响彻全诗的欢乐或哀怨,激昂或抑郁.”(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优秀的散文也是如此.在本文中,作者几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索之中,铁塔仿佛只是触发作者“沉思”的契机和媒介.作为风景,尽管巴黎铁塔“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因为有作为独特的“这一个”的作家主体的深度参与,一篇与众不同的精彩美文便应运而生.在登临和观赏闻名世界的埃菲尔铁塔的过程中,作者的感觉神经和思维细胞处于高度兴奋和极度活跃的状态,及时捕捉并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思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尤其是作者在登临铁塔前后情感和心理的显著变化非常值得关注.在登塔之前,作者对铁塔充满了“无知的偏见和戒心”,对其并没有多少特殊感情和崇敬心理,正如文中所写,“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儿被压抑的冷峻.”在作者眼中的铁塔并无特别之处.但登塔之后,作者思想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曾经的“大铁架”变成了“一个永远矗立的丰碑”.不仅如此,作者还深切而严肃地告诉我们:“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这是作者登塔的收获,是铁塔给作者的启示,更是铁塔对作者情感和心理的征服.这既证明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古训,更暗示出铁塔的无穷魅力和强大震撼力,它征服了一个怀有戒心和偏见的人,一个“唯独没有膜拜它”的高傲的灵魂.作者克服偏见的过程,就是“我”被铁塔的魅力所征服的过程.作者情感变化的历程颇有代表性,埃菲尔铁塔由一个“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的“大铁架”变成巴黎市象征的过程,由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变成“永远矗立的丰碑”的过程,也是相当耐人寻味的.
问题探究
一、本文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感悟的?
感受的丰富性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充分调动了自己敏锐的感觉,甚至错觉和幻觉,全方位、多角度地写自己登临埃菲尔铁塔的所见、所感和所思.如“奇怪的是我竟然感觉不到电梯的上升.我只是觉得从我登上铁塔的那一刻起,巴黎便开始庄严地降落.它疯狂地钻入地底”,在这里,作者通过错觉表达登临铁塔的独特感受,就很有特色.文中类似这样的描写还很多.
二、比喻在本文中起什么作用?
文章巧妙地使用了比喻方法,具体而形象地展示了自己登临铁塔的感受,例如:“蓝天在黑色的云缝里闪烁──那黑色的原始森林一般的钢架,从我的头顶两边炸裂开去.是用那透明的铁盒子撞开的吗?就像汽车的窗玻璃掠开路旁的树枝.”“像是要冲破什么,又像是要挣脱什么,咯咯地向上,像是咬着牙根的声音,像是绷紧骨骼的声音……”文章选用熟悉的事物比喻作者陌生而新奇的感受,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乘坐电梯登上铁塔的特殊感受.“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以“父亲”喻“铁塔”,奇特的比喻格外引人注目,既表现了铁塔平易近人的博大胸襟,也表现了作者对铁塔的无限赞美和由衷敬仰之情.
三、为什么说铁塔是孤独的?
文章既表现了埃菲尔铁塔的雄伟壮观,也眼光独具地感受并抒写了它的孤独:“它雄奇,却也孤独.它没有对话者.只有风,只有云,只有飞鸟,是它寂寞的伴侣.无数双温热的手抚摸它冰凉的铁杆,它的内心却依然孤独.”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铁塔孤独而寂寞的心理世界.这是作者“沉思”的独特之处和深刻之处.从文中可以知道,一百多年前,埃菲尔铁塔“在一片嘘声里”诞生,它曾被视为“标新立异的怪物”而受到“强烈的排斥和憎恶”,今天,尽管它已经成为巴黎的象征,但依然有众多的人,如登塔前的作者那样的人,对它存有“无知的偏见和戒心”.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它的确是孤独的.
四、本文的表现方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形象而细腻地表现了自己心理变化的过程.这种心理和情感变化的过程其实是作者被铁塔魅力所征服的过程,也是作者对铁塔重新认识、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从而含蓄而有力地表现了埃菲尔铁塔的独特魅力和强烈震撼力.
语言品味
张抗抗散文的语言丰富、优美、酣畅淋漓,极有个性.
首先,排比句的大量使用.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句法,常常采用三个以上的词组或句子来表现作者的独特感受,使文章语言很有气势.如第二段写道:“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作者精选的三个句子分别从三个维度展开,高度是真实可见的,气势是主体感受的,骄傲则是作者的独特体验,这样的语句结构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审美接受空间.“你是一记雷声,一道阳光,一束电波,一条飞船,轻轻飏飏却又闪电般地穿过大气层,突破大气层,抛开大气层.”作者的感觉神经异常敏锐,感受心理也丰富细腻,分别用“雷声”“阳光”“电波”“飞船”等形象从无形的声、光、波与有形的飞船等方面,多维度地表现了铁塔的磅礴气势和惊人魅力,把读者的思绪带进了五彩缤纷的想象空间.“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这种带着比喻意味的诗性想象和心理感受是极为独特的,又是真实可信的.“人达到那样的高处,对地面便有了淡漠;人有过那样的恐惧,对安全便有了蔑视;人走近过那蓝色的梦想,又不得不回到原处,便尝到探险的悲哀.”排比句式的使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表现了丰富的心理感受.
其次,语言的“陌生化”.文学艺术常常追求语言的陌生化,超越常规的语言组合可以极大地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移情”之说,把主观的情思融入客观的物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有此意.本文的作者也多处使用了“移情”技巧.“那么轻易而又无情地甩下了世俗的浮尘,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作者通过“移情”和“拟人”手法,赋予铁塔以人的感情和心理(“无情”“傲慢”等),既表现了铁塔的高峻入云的气势,也暗示作者对铁塔“超凡脱俗”的内在精神的赞美.“它疯狂地钻入地底.”“蓝天忽然近了,又忽然远了,远得更加冷酷.”“固执而又痴迷地向上升.”“从神经中解放出来的风,无忌地挑逗着铁塔,摇撼它、敲打它.”“铁塔是仁慈的,温暖的.”“它雄奇,却也孤独.”“它的内心却依然孤独.”“疯狂”“冷酷”“固执”“痴迷”“挑逗”“仁慈”“温暖”“孤独”等词语都倾注着作者情感体验的内涵,读来既新鲜陌生,又意味绵长.这是本文语言最显著的特色.
再次,语言的形象幽默.文章的语言运用非常准确生动,如“巴黎城,安然无恙地静卧在绿丛带似的塞纳河两岸”,这里“静卧”两字用得生动传神,也非常真实,当作者登上高耸的铁塔顶端,巴黎地面的喧闹、嘈杂都听不见了,“静”成为巴黎的最大特征.另外,文章还多次出现了“透明的铁盒子”“蓝色的梦想”等形象化的用语,以代替电梯和蓝天等司空见惯的说法,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感和形象性.还有“我有多高铁塔就有多高”“巴黎多大铁塔就有多大”等说法,不仅充满哲理性,而且不乏幽默风趣的意味.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张抗抗,1950年生于浙江杭州.主要作品集有《夏》《张抗抗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朱丹》《情爱画廊》,散文集《橄榄》等.
二、张抗抗散文的哲理意蕴(苏振元)
张抗抗散文与众不同之处,最主要在于她的形而上的思辨追求,丰富、新颖、独特和较为深邃的哲理意蕴,显示出她过人的才情和睿智.
“散文最好要有一点儿哲理”(《寻找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张抗抗以为这种哲理应是自己的独特感受,独特理解,这样,作品才有灵魂,才有一个核.单纯抒情的作品往往太轻太柔太精致,易成雕虫小技,缺乏力量的美.因此,一篇散文应具备其内在“核”.她还认为:“如果说,‘情’是散文的果汁,那么‘理’,就应该是散文的核.无汁无核均无果实.”(《也谈散文》)这就是张抗抗的“核汁”理论.她身体力行,在创作实践中便一再体现、验证着她这一观念.而且大多是顺理成章而发的人生感悟,使人从平凡中发现深刻,由随意中洞见隽永,使作品平添了丰厚的意蕴,闪烁着哲理的光芒.
研读张抗抗的散文,不难发现散文的哲理内蕴,作家是采取了多样化的艺术手段和方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而造就的.
事中见理.用叙述的方法把事情写出来,同时理随事显.这种叙述与一般叙述不同,往往因事而动情,事中见理,因而不追求事情的精细、完整.我国古代散文就有这个传统,现代散文已把这个传统弘扬到了极致.张抗抗的这类作品很有自己的特色.《“养不家”》记叙几则调养不好动物的小故事:小时养的白头翁,因绝食、哀鸣、扑腾不止而放走;后来养的野猫,吃饱喝足后,“伸伸懒腰”不告而别;在北方时,几个知青养了一只小狼,随着成长,渐现“狼的强悍暴烈的原形”,最后挣脱铁链而逃.文章围绕“即使是一个已经被驯服的族类,其中也总是会有到死也调教不了的个别动物”,而萌生出的感慨和思索,作家发出了这样的“天问”:我不知道动物园里那些已随遇而安的宠物们,是否会有被驯养的痛苦?如果让它们选择,是否仍然会选择充满激烈竞争同时也充满自由欢乐的大自然?这类问题仅止限于动物和自然吗?可不可以扩及到人和社会呢?个中很有意味,着实耐人寻思.可以作为《“养不家”》续篇的《鹦鹉流浪汉》更是充盈意蕴.当被她偶然收养的虎皮鹦鹉从笼中逃脱之后,作家的情思也随之变得活跃和深邃.她终于省悟到:“它们其实只不过是从一只笼子逃向了另一只笼子而已.但对于自由的冀盼,使得它们永远生活在背叛之中.”“寻找和回归自然,就成为它一生中不断重复的主题.”理随事显,富有极浓的思辨色彩.同样的,在《猴岛记趣》里,趣中有味,“老船工一语中的,道破猴岛建立生存秩序和内部机制的奥秘,在于竞争.”事中寓理,深刻隽永.还有《家教的“悖论”》《墙的消失》《春游的女孩》等文也有这个特点.
景中悟理.张抗抗运用得很有个性.它的特点是情以景兴,理由情显.《下三叠泉》就是这样的佳作.庐山三叠泉,与别处名山胜景不同.张抗抗从没完没了一个劲儿往下走才能欣赏到三叠泉之壮观的旅游经历,产生一种不同一般的人生道路的理喻──—负弦波的启示,顿悟出“登高俯瞰,一览众山小”之外的别一番风味,“方知‘水往低处流’,亦不乏气势”.意味隽永,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海市蜃楼是很美的,读了她的《海市》后,才知戈壁滩的海市也“美得充满诱惑”.作家从景中悟得,尽管海市是虚幻的,是一个诱人的“陷阱”,然而在单调的黄色世界里,美丽的海市“就成为沙漠的调色板,成为旅人一个虚妄的希望”.《沙之聚》则描写茫茫大漠中神奇的鸣沙山.据说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更令人惊奇的是,游人留在山上那一行行凌乱的脚印,第二天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经科学考察,是因风之力将每一道印痕重新整合的.面对奇景,张抗抗先是惊异继而惶惑,后来联想深远:“沙之聚,有自由的风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若是一盘散沙,解铃还须系铃人──风聚沙,便是一个顺其自然、循序渐变的演进之途.”这便是让读者从中去领悟自然景观中的妙理至趣.
拟人寓理.鲁迅在《致李桦》中谈道:“作文的人,不会修辞,也就不会达意.”张抗抗“是主张寓理的”,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寄情寓意.这方面她在当代中青作家中是高人一筹的,其中拟人寓理用得最为巧妙、娴熟.
这种方式是把非人的生物和无生物当做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以人情、人格,从而寄寓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张抗抗散文里较多的是植物拟人寓理,以《地下森林断想》和《牡丹的拒绝》两篇为著名.前篇通过对大森林的拟人化,将情与理结合起来,歌颂了像“地下森林”这样“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坚硬、挺直、决无半分媚骨”的人格形象,并启示我们:只要像“地下森林”一样顽强奋斗,就会成为“新崛起的骄子”!正如作家在《谈散文的“核”》中所说的:“那年秋天去镜泊湖,湖山虽美,归来即淡忘了,而那片鲜为人知的地下森林,却强烈地震撼了我.我想到了自己坎坷不平的道路,想到了许多朋友多年在没有‘阳光’的地下顽强奋斗的精神,发现这地下森林正是一种性格化了的自然奇观,在向人们发出庄严启迪.”后一篇更为奇特,文章写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然而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大令乘兴慕名云集而至的游客失望.但是随着作家陡转的笔锋,将牡丹人格化,让我们“窥见了牡丹的个性”,“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谁说牡丹只是富贵种?这里,牡丹的拒绝给人理性的思索,启发“拒绝”的感悟,其指征的对象显而易见.张抗抗作品里无生物拟人寓理的也不少,最突出的是写于1978年的《兴凯湖听涛》.她以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对象以人的意识,使自然性格化.兴凯湖仿佛是历史的见证人,从它的那不平的涛声中听出了我们民族的叹息、民族的呐喊,并在这呐喊之中见出光明,鼓励我们像大海一样由每一滴细小的水珠组成强大的潮流,“浩浩荡荡,朝前走,不回头”!更为可贵的是作家还准确预见了“21世纪初强大的中国将会以它的全面现代化使兴凯湖发出宝石似的光芒”,使读者在心灵深处受到既“合情”又“入理”的震动与启示.张抗抗文学创作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她的前卫性,《兴凯湖听涛》无疑在当时就是带有突破性创新的前卫之作.即使在深化改革、世纪之交的今天,它仍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和教育意义.作家善于拟人寓理,其他如可怜松、仙人掌、梅、橄榄、武夷山石等寓意物,均描绘形象鲜明,喻理生动深刻,晓人以人生哲理,体现出一种力量的美.
对比明理.张抗抗根据自己的美学理想和读者的审美心理,还长于运用对比明理.首先应提到《闲话稀粥》一文,作家叙述娓娓动听.在那次出国访问之前,一直认为自己属于开放型,能够接受任何新生或新鲜的事物,甚至时刻警惕、防范自己不要受“拿来主义”的影响和污染.但发生了巴黎公寓的稀粥事件后,她对自己不再有这类担心.“我为自己拥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中国胃,以及由这个胃所决定的头脑、服饰和一切痼疾,而骄傲地屹立于香榭丽舍大街.”然后返国到家,重又觉得浑身不舒服心里空荡荡起来,不知道为什么非要喝粥不可.“想到自己竟是如此的不可改变,心里漾起一层粥样的泡沫,很是悲哀.”同样是“喝粥”,由国外的“骄傲”急转直下而为国内的“悲哀”,通过这种情感价值的落差,前后变化的强烈对比,不能不令人深思.其实,作家是以饮食心理为窥镜,对民族心理进行了一番深刻扫描和验查,热切地表达出对现代心理的渴望.《埃菲尔铁塔沉思》则不同,主要抓住登临埃菲尔铁塔的感受变化这个枢纽,采用前后对比、误正映衬的手法来展现铁塔的特点.它高大,而且慈爱;“它雄奇,却也孤独”.作家用睿智的语言揭示了铁塔的历史感与崇高感,以哲理的光辉映照出了铁塔的形象特质,从而引起我们的思索与遐想.《西方人情》又有不同,张抗抗运用对比明理,通过三件亲见亲历的小事,从“那人与人之间,淡淡的、远远的、冷冷的相处”的“既定印象”中深掘一层,提出了一个为一般人并未完全把握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真的就了解西方了吗?”她的结论是:“在有人居住的地方,人情总是很相像的.不会都是金钱,都是狰狞.”进而深入地写道:“只愿那虚的、假的、敷衍的、客套的人情,远远地走开”,而“那真的、热的情谊,切莫衰败,切莫冷却”.作家在散文中体现的这类哲学思辨,具有较大的启蒙意义.
张抗抗富于哲理意蕴的散文很多,难能可贵的是做到了像古人所说的:“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刘熙载《艺概·文概》)而且寄意寓理的手法多种多样,运用娴熟、自然.这是她对世俗景观的入微体察、对人情事理的深刻憬悟、对具有哲学意义的题旨内核的深入开发的结果,无可辩驳,“在当代作家中,张抗抗应该被划到富于思辨的队列里”.王蒙早曾表示过这样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