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经典传统作文
精选作文:作文教学的经典传统作文
作文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未有文字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作文。正如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所说:“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其中有一个人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篇石破天惊的口头作文。文字既出,写作实践得到空前发展,且不说灿若繁星的不朽之作,就是那些用甲骨文为记录符号的占卜、天象,描写征战、田猎的辞片,也是稀有之作。至于写作理论,林林总总,千汇荡荡,其中有些观点千余年来一直熠熠生辉。
——多读多写,利病自明。传统的作文训练,很重视多读多写。有人问苏轼,“学文如何?”他回答说:“前辈但看多做多而已。”欧阳修也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看来多读多写虽是“笨”方法,却是行之有效的。有故事为证,据《欧阳修全集》记载:“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古人又认为,“读”不能代替“写”,要写好文章,一定要长写。唐彪说:“盖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作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他认为:“人之不乐多作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总之,要手笔熟,唯有多写,这才符合从写作实践中培养写作能力的规律。
——文字频改,工夫自出。古人有“文不厌改”、“日锻月炼”之语,勤写还需与多改配合。多改,目的在于深入揣摩,一方面可以达到更牢固地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同时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习惯。贾岛“推敲”的传说,欧阳修改定《醉翁亭记》第一句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炼字佳话,都是脍炙人口的轶闻美谈。这一类的典故,不胜枚举。
多改,并不是依赖老师给改,而是要求学生自己修改,不是只指个别词句的润饰,而是指通篇文章的检点。唐彪在《读书作文谱》引武叔卿的话,说:“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
有些人不但要求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还提倡看别人怎样修改文章,从中体会写作方法,吸取有益的经验,所以有这样的传说:
黄鲁直于相国寺得宋子京唐史稿一册,归而熟观之,自是文章日进。此无他也,见其窜易句子与初造意不同,而识其用意所起故也。
——模仿先哲,精妙自来。古人认为,儿童作文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沟通读与写的桥梁。刘知几说:“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又说:“若不仰范前哲,何以贻厥后来?”许多有成就的作家在他们学习写作之初,都经过模仿练习这一阶段,就是在他们有了很高的写作水平的时候,为了学习某种新的表现手法,也需要模仿。白居易的诗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就是由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脱化而来的;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是由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点化而成的。
模仿什么,怎样模仿?古人的一些主张是值得重视的。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条是模仿名家名篇。朱熹说:“大率古文章皆是行正路,后来杜撰的,皆是行狭隘邪路去了。而今只是依正的路脉做将去,少间文章,自会高人。”研究历史上大作家成“家”的过程,可以看出,他们总是学了前世名家的文章,吸取其所长。另一条是不袭古人诗文,王守溪说:“所为文必师古,使人读之不知所师,善师古者也。韩师孟,今读韩文,不见其为孟也;欧学韩,今读欧文,不觉其为韩也。若拘拘模仿,如邯郸之学步,里人之效颦矣,所谓师其神,不师其貌,此最为文之真诀。”模仿古人,不袭古人,这是学习古人的正确路子。因为古人写的是彼时彼地的人和事,而学生写的是此时此地的人和事。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来表达今天的内容,文章是自己的,而抄袭古人则是毫无意义的,也达不到练习作文的目的。
——先放后收,路子自通。古人一向主张训练学生作文要经过“先放后收”的过程。首先鼓动学生大胆地写,等到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要求精炼严谨。谢枋得说:“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欧阳修在《与渑池徐宰》中指出:“作文之体,初欲奔驰,久当撙节,使简从严正,时或放肆以自舒,勿为一体,则尽善矣。”古人认为,学生练习作文,必须经过一个由放到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章逐步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奇到平,作文水平也就逐步提高了。这是符合学习作文的一般规律的。初学者由于不会作文,不免有畏惧情绪,如果鼓动他们大胆地写,尽情地写,发挥其想象,扩展其胸臆,会打消他们的畏惧情绪。文章的形式虽然粗糙,但内容都比较丰富,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提炼,就会逐步提高。如果违反这一规律,学生刚练习作文,就在文章上作很多规定,提出过高的要求,这样,不仅会使他们感到作文很难,而且也不可能达到要求。
历史上大文学家在指导初学者作文时是按着这个路子指点的。欧阳修给徐较秘的回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所寄近著甚佳,议论正宜如此,然著撰苟多,他日更自精择,少去其繁,则峻洁矣,然不必勉强,勉强简节之,则不流畅,须待自然而至也。”苏东坡在给李豕的回信中也说了类似的话:“惠示古赋近诗,词气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但微伤冗,后当稍收敛之,今则未可也。”文学家之见略同。
(白金声,特级教师。单位:黑龙江省语委办。邮编:150001。地址:哈尔滨中宣街20—8号。电话:18714605354。信箱:laky_aa@126.com)篇一: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
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
双庙明德学校邵兴华
以全课程教育理念为引领,以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为载体的经典诵读活动已经开展了几个学期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项活动的开展并科学运作,不仅拓宽了学科课程与非学科课程的课程资源,更给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最佳契机。此次活动,本人与学生共同参与,熟读精思,感悟颇深,真乃受益非浅。
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给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识的拓展,对传统经典做到耳熟能详,无疑是让我们在享用用传统文化精华组合的精神盛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是告诉我们,一个从小就要养成勤奋,朴实,爱劳动的好习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之所在,对他们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小至家庭,大至国家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良好习俗的形成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不贪意外之财,不谋意外之想”这是告诉我们,做人从要保持艰苦朴素、淡泊明利、廉洁处事,公正做人的崇高品质,“父母训,要牢记”这是在向我们阐释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更提醒我们从小养成做谦虚、诚实之人的习惯,经典精华,更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宜未雨而绸缪,无临渴而掘井”提醒我们做事应有充分准备,亦不打无准备之仗,经典诵读,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扬族精神,张扬中华文化的魅力的法宝,经典诵读,使我们跨越了时空界线,连接起亘古烁今的世族文化精
粹,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唱响了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它是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化身。
经典诵读,不仅有其独特的精神魄力,更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知识拓展的广阔空间,
从表层看,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作为教师,不仅拓展了课程思维领域,而且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而学生在从科学的记忆规律中体验了传统习俗中所倡导的“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了也会吟”的勤奋学习之妙诀。
如果说,全课程教育是科学教育领域之中的一棵长青之树,那么,经典诵读则是这棵长青之树所结的金色硕果,愿这累累硕果为教育这块希望的沃土孕育出更多的辉煌与绚烂。
篇二:写作中巧用古诗句(一个不错的教学案例)
古典诗句巧入文传承文化谱华章
——在写作中巧用古诗句专题训练
作者:罗曦邓绍雄文代…初中教研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654更新时间:2009-5-18
设计背景:
1、依据课题。中央教科所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中华古典诗词无疑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我市承担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子课题之“写作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沟通”,本课的意旨在于将传统文化与写作教学联系起来。实验学校也开展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活动,如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潜江土地上的楚文化寻根、地方戏中传统文化的探寻活动、歌曲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探究活动、成语典故的积累及其在写作中的运用等等。
2、依据课标。新课标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弘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依据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切合语文教材对写作教学的要求。一是切合本实验区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
内涵。如此美不胜收,意蕴深厚的古典诗词,我们应该如何古为今用,使之让我们的作文也语美意丰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话题。请看大屏幕:
示例1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2、展望未来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回顾历史是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何必沉醉于未来,幻想明天。
何必无奈于过去,怅恨昨天。
__选自中考满分作文《低下头看看》
3、生命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从屏幕里优美的文字中,你发现三个例子在诗句的运用上有什么异同?
2、议一议
在相同的主题中,我们可以把一句或多句巧妙的连缀在一起。这种将经典的语句不做任何改动,直接引用到我们作文中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直接引用法”。
3、练一练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娴熟地使用这种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练一练。请同学们完成资料中的续句练习和话题练习。
对应训练
(1)续句练习
①教师如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常使我们想到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流连忘返;幸福是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悠然自得;幸福是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愿望。
③我爱生活,我爱四季。我爱春天,在桃红柳绿的江南感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勃勃生机;我爱夏天,在碧波荡漾的荷塘享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无限乐趣;我爱秋天,在高远澄明的天地,抒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迈之情;我爱冬天,在白雪皑皑的原野,领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苍茫壮阔。
(2)话题练习
以“惜时”或“思念”为话题写一段话。
4、品一品
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让我们共享。
首先展示续句练习。
接下来展示话题练习。要求:展示你的作品后,还要谈谈你的构思。
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㈡化用诗句法
1、明确方法
从同学们神采飞扬的发言中,可见你们已经能轻松地驾驭“直接引用”这种方法来增文采,添情趣了。如果想更加灵活地运用古诗句,让文章有文化的底蕴,有深远的意境,我们还可以尝试用另一种方法——“化用诗句法”。
2、展示例子
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示例2
(1)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
(2)我喜欢“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我喜欢“灯如昼”的元夜“花市”;我喜欢“暗香盈袖”的“黄昏”。
(3)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
(4)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5)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请一、二组的同学朗读1、2句,三、四组的同学朗读3、4、5句。
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请这边的同学讨论前两个句子,这边的同学讨论后三个句子,仔细揣摩,比较一下:这些句子在运用诗句方面和前边练习过的“直接引用法”有什么区别?
3、揣摩特点
①拆分组合式
先请一、二组的同学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比较一下,这些句子在运用诗句方面和前边练习过的“直接引用法”有什么区别?
指名回答,教师明确:把两句古诗组合成一个句子,或者把一句是(多余,删掉“是”)拆开后加上自己简单的语言组成新的句子,原句的顺序可以随意改变。这是“化用诗句法”一种方式——“拆分组合式”。
②意象再现式
下面请三、四组的同学回答:这些句子在运用诗句方面和前边练习过的“直接引用法”有什么区别?它们和“拆分组合式”又有什么不同?
指名回答,教师明确:不直接引用原诗,而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内容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这是“化用诗句法”的另一种方式——“意象再现式”。
4、实际运用
苏轼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化用了李白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曾化用过前人的诗句,我们不妨也来练一练,说不定我们也能化用出这样的妙句呢?请同学们看化用诗句的对应练习,选择你喜欢的一题来完成。想要完成
我们今天学习了古典诗句巧妙入文的两种基本方法,这些方法运用得当便可以让我们的作文出妙语、增情趣、添文采、创意境。其实古文中很多精妙的语言同样可以入文。今后同学们在写作中,要灵活地、巧妙地运用,让我们的文章语美意丰。
四、延伸练习
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任用一法或几法,写一到二个片段。
①《古诗(词)里的__________》(春天、雪景、明月、乡愁等)
②《__________请听我说》
③《初中生活二、三事》
④《我眼中的色彩》
附:板书设计
直接引用
化用诗句
出妙语增情趣添文采创意境
篇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三年级)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三年级)
论语(三)
雍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述而
子曰:“奢则不孙(逊),俭则固。与其不孙(逊)也,宁固。”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
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上兵伐谋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贻。
胜可知而不可为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者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古诗文选
醉翁亭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岳阳楼记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白梅
(元)王冕题画竹郑燮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咏兰余同麓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
下页篇四:张扬个性,让作文教学更加精彩
张扬个性,让作文教学更加精彩
——浅谈个性培养在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创设和谐环境,营造宽松氛围;尊重个性差异,呵护创造精神;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大胆创新,挖掘学生的个性,培育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个性培养作文教学小学
正文: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比较固定的本质属性,对人的学习和工作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适合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是文章的灵魂。作文,就应该表现个性、解放个性、发展个性。在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中,笔者注重挖掘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创设和谐环境,营造宽松氛围
为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敢于怀疑、富于想象、勇于挑战和执着追求等优良个性,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着意营造一个师生和谐、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密切合作的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让他们无所顾忌、敢于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对于一
些有着奇思妙想的学生更是肯定他们个性的张扬,倾情的表达和美丽的想象。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敢于革新,勇于创新,塑造全新的教师形象,创设全新的课堂形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而又真实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塑造个性的教师形象。教师是学生前进的指明灯,个性的教师才能营造出真实的宽松环境,才能培养出个性的学生。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笔者抛弃往日知识专制者的面具,积极充当学生亲密的合作伙伴,不光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努力做到“激励、唤醒、鼓舞”,既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学生的对话者,既做学生的聆听者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用永远的微笑,充分的民主,合作型的课堂教学,平等的师生交流,把个性渗透在每一个微笑中,渗透在每一次鼓励中,渗透在每一句善言引导中,把学生轻轻推到课堂的教学主体地位,自己则退为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监督者,让学生在自己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在自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创设全新的课堂模式。“说教—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好像是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说、去问,其实,在课堂上说、问的只是那“几个学生”,更多的学生还是被排斥在课堂的外面。笔者针对这一情况,果断地把小组教学引进作文课堂教学中来,把全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个问题都让学生在自己的组中进行讨论、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张扬个性的机会。小组教学的优势在《我》这节习作指导课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上课之初,笔者先出示了一个问题:如果请你来作个自我介绍,你准备讲些什么呢?学生们思考后,在组长的有序安排下,轮流在小组内进行发言,小组其他成员就他的发言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如果语句不通,用词不当,可以帮忙纠正;如果说得具体、连贯,主动加以借鉴。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互改、互评,选出最好的作品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习、评比。其间,笔者适时进行个别辅导,总结出带有共性的问题待会儿在全班进行集中辅导,对特别的优点待会儿进行典型表扬。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较
好地完成了习作任务,而且全面地展示了自己的个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尊重个性差异,呵护创造精神
德国教育家
和校报、以及一些报刊,让他们在“豆腐块”中品味成功的滋味,让别人在羡慕中找到前进的动力。近两年来,笔者还同《宿迁晚报》社取得联系,动员一大批学生报名参选该报社的小记者,先后有18名学生的作文在《宿迁晚报》上发表。笔者坚信,这是他们个性张扬的开始,自信心的回归。
(二)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利用小组教学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让他们,特别是那些自信心不足、文化成绩在下游的学生为自己独到的见解、勇敢的辩论而感到喜悦和欢欣,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表达的自信,帮他们找到“新生”的开始,产生良性的循环。在课外,笔者创设“手抄报”这一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搜集素材、选编素材、设计、排版、美工、抄写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表演的天空。在班级定期地举行“手抄报”展览活动,让每位学生的大名都来一次精彩的亮相。同时,让学生在共同协作中学会团结、协作,让他们在共同的成功成果中寻找自己表现的舞台。
(三)再给学生一次机会。作文的主题选择是否最佳,作文布局的安排是否严谨,作文字面润色是否到位,笔者都没有进行强求,任学生自己,或是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同学的帮助下,自己完成对作文的修改,任他们在修改中寻求最佳,任学生在修改中完成作文水平的隐性提高(当然是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该学年段的具体要求和标准的前提下)。其实学生的成长过程也就是在“犯错误”,然后再“改错误”中慢慢成长的,让学生在现实中得到真实的磨练,在磨练中成长,在成长中前进。再给学生一次机会,是笔者作文教学中不变的座右铭。
三、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大胆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没了兴趣,作文对于那些来自农村的小学中年级学生来说,实在是个苦差使,更谈不上去进行个性张扬了。在作文教学中,笔者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例如,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导入形式,引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来积累作文题材,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让学生品
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途径,多渠道多途径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完全展示自己,完全表现自己,完全推介自己。
对于传统简单的命题作文,学生往往感到缺乏材料,无话可说,对于教师呆板的指导,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学生往往喜欢做游戏,喜爱活动,尤其是具有新意的游戏。抓住这一特点,利用迁移原理,把他们的兴趣重心引向写作,并及时加以巩固,使他们形成持久的、稳定的而又广泛的兴趣爱好。如在一次作文指导课时,笔者在上课时宣布,本节课我们先来进行拔河比赛,学生顿时欢呼起来。学生情绪稳定后,笔者把活动内容、活动地点、活动要求、活动时间作了具体要求。充满欢乐、笑声而带有紧张气氛的游戏活动把学生的兴趣提到最大程度。当学生情绪仍处于亢奋状态,笔者及时将学生的兴趣中心引导迁移:游戏玩得开心不开心?谁能把刚才比赛中热烈欢快的场面、参赛者紧张可笑的动作和神态说给大家听一听?问题一提出,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你一言、我一语地把刚才活动的场面描述下来,这时,笔者揭示本次作文题目:《记一次拔河比赛》,告诉大家作文就是把刚才的活动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难不难?学生齐声回答:不难。在笔者三言两语交待了习作的要求与注意点以后,学生便愉快地进行作文。这样由游戏激发兴趣,利用兴趣迁移,指导写作,扫除了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学生学得愉快,作文普遍较好。
激发学习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能是手段,由兴趣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由此引发学生顿悟,唤起寻根究底、排疑解难的强烈愿望才是目的。在作文教学中笔者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大胆创新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在寻常生活中寻求自己独特的视角,体会自己独特的感受,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自主地、自由地倾诉自己,表达自己,完成自己的作文。
平时,笔者还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引导他们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自由发挥,一是为他们积累素材,积累词汇,也是锻炼他们个性的重要途径。只要学生是在健康的思想道路上,笔者就“信马由缰”地让他们驰骋
下页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