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满足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21:32:51 高中作文
篇一:永不满足
永不满足
记得小时候老师曾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徒弟从师学艺多年,自认为把师傅的本领都学到了,就去见师傅,说:“我已经把您的手艺全学到了,可以出师了吧!”
师傅望着得意洋洋的弟子问:“什么是全部学到了呢?”
“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
“那么装一大碗石子来吧!”徒弟照师傅的话做了。
“满了吗?”师傅问。
“满了。”
师傅抓来一把沙,渗入碗里,没有溢。
“满了吗?”师傅再问。
“满了。”
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没有溢出来。
“满了吗?”
??
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听起来很有意思,当时因为年少并没有感到里面包涵了多少深意。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方知老师用心良苦,小故事里面竟然蕴含着大道理:“满与不满”是一个人成就大事不可或缺的一关啊!学习唯有永不满足,方能不断进步,更加趋向于“满”,以至学业有成。
在学习中,有的学生做对了老师布置的一道思考题而沾沾自喜;还有的同学在考试中偶尔得了一次满分而洋洋得意??如故事中的徒弟一样,有一种“满”的感觉,岂不知还有更多更难的题等着你去做,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你去学,在知识的海洋里还有更多的宝藏等着你去探索??学海无涯,永无止境。 球王贝利不知曾经踢进多少个好球,他那超凡的球技不仅令千千万万球迷心醉,而且常常使场上的对手拍手叫绝。有人问贝利:“你哪个球踢得最好?”他总是这样回答:“下一个。”当他创造进球满一千的记录后,有人问他:
“你对这些球中的哪一个最满意?”贝利意味深长地回答:“第一千零一个。”就是这样,他一如既往,永不满足,踢进了一个又一个好球;如果他存有“满”的心理,还能创造出进球一千的辉煌记录吗?
是啊,不管是在学校读书学习的学子,还是在不同岗位上工作的人们,都应该向球王贝利学习!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表未来。永远在心中树立“下一个”的追求目标,步步向前,永不满足,在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探索吧!
篇二:谈知足与永不满足
谈知足与永不满足
古人云:知足者常乐。懂得知足,便懂得了人生之真谛。知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人类的需求具有无限性,当然,这是就整个人类来说,而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我们必须要做到知足。有的人定会反驳曰:知足,知足,满足于小利小惠,苟身于一隅一角,这岂不是不思进取者之表现?之所以如此称道,是因为他们将知足之要义与永不满足之内旨混淆了。人要知足,但也要永不满足。有人便说:“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且听我一一道来。
每个人都有欲望,而且欲望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我们并不否定欲望,但是由于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在种种欲望的诱惑和驱使下,人们极有可能或者说必然会迷失自我,从而采取种种手段去靠近欲望、实现欲望。人们萌生欲望是很正常的,因为它作为一种使人发生改变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欲望的推动力和促使力不可小觑。只要把握好欲望的“度”,那么它便会使人发展,逐渐从量变走向质变。一旦失去“度”,欲望便会成为一个无形的且具有无上法力的魔鬼,他会继续吸收欲望来膨大自己,而他的载体——人也会成为他的奴隶和附属品,在他的役使下,如行尸走肉般在欲望的深渊边徘徊,稍不留神,便会一脚踏入永不复生的境地。权力和金钱可以说是人们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古往今来,多少人被埋葬在权风钱雨里,多少人为权、为钱变成了魔鬼。不是对权
力和金钱的“钟爱”,那些奸贼又如何上演一幕幕血腥凶残的戏剧;不是对权力和金钱需求的无满足,那些贪官污吏腐败分子又如何施展自己的“身手”。归根结底,国之灭亡,民族之分裂,社会之动荡无不是对权钱之欲望的无限膨胀所导致的恶果。想拥有无上的权力来统治、役使别人,想拥有无数的金钱来享乐、放纵自己。于是不断膨胀的欲望,永不满足的梦魇将之摧毁、灭亡。这时候,知足无疑是他们最好的解救方法。人要做到“安贫”,贫困的年代里,吃得上,穿得上应是一种知足,不戚戚于贫贱。动荡的年代里,一家人安稳地生活在一起应是一种知足。如今,百万富翁也有,资产过亿者也有,我们是否要和他们比?如果比的话,我们将会永不满足。安心过自己的日子,有一份稳定的但工资并不很高的工作,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慈子孝,家人身体健康),虽吃不得山珍海味,穿不得锦衣绸缎,但是我已很知足。你呢?你的知足又是什么?
辞去彭泽县令一职的陶公潜生活拮据,穷困潦倒。可他依然自在于田园风光中,悠然自得地“采菊东篱下”、“种豆南山下”。他懂得知足,虽苦犹乐,因而醉心于田园风光之中,挥笔写就篇篇不朽之作。林和靖隐居孤山,梅妻鹤子,安贫乐道,惬意生活尽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影射出来。他对自己的生活很知足,不汲汲于富贵,功名利禄皆为过眼云烟,活在当下,知足于当下。
学会知足,你便不会再愁眉深锁,为生活四处奔波却总也找不到方向;学会知足,幸福和快乐便会是你的常客,你或许可能会得到意外的收获;学会知足,你便不会再怨天尤人,不会再无休止地悲叹命途的多蹇、生活的不济;学会知足,你的生活便更能接近阳光、接近天堂。
给欲望一个距离,于物质需求上我们定要做到知足。相反,于精神需求上我们便要学会永不满足。“学海无涯”、“而知也无涯”、“学无止境”等等,前人早已晓得这个道理了,因而他们在探求智慧的道路上永不停歇,永不满足。这时,对于知识的强大欲望便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促使我们不断充实本体、超越自我。这种对欲望的渴求之路是很漫长的,可一旦达到,便是至善之境。永不满足的探索使人类文明得以绵延发展,认识上的永不满足让人类变得愈加强大。同样,个体生命的内在发展也需要“永不满足”来提供动力,所以人们在不断的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我们对道德的需求也需永不满足。当然,在这一点上我非常赞同哲学大师尼采的观点,只须拥有一种美德就够了,千万不可贪多。我们对道德的需求并不是横向上的“永不满足”,即说:美德越多越好,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有许多人就是由于不堪负荷众多美德的倾轧争斗之苦,而跑到荒郊野地去自杀了之,成为肉体的蔑视者。我们对道德的需求应是纵向上的“永不满足”,即拥有了一种美德便要好好珍惜它,而不能无视
它,要不断地将之付诸于实践,永不满足于它所带来的内心的慰藉与欣喜。而当每个生命个体都拥有了对智慧和道德的永不满足的追求时,我们的社会便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在探究知足与永不满足的关系时,我喜欢将其喻之为花,我们都知道花是很美的,然而花的美并不长久。开在花园里的花五彩缤纷,默默无言,她们都有各自的颜色,于是阳光下她们尽情地绽放,路人遇之便观赏,观赏者来到便欣赏,花儿无语,但却都知足于自己短暂的美丽;可是她们却都拥有自己潜在的追求,那便是她们自身所特有的气味,凭借着风,她们希望把气味传播得更远、更远些,不仅能招蜂引蝶,还能吸引前来观赏的人,这时她们便是永不满足的,倒希望自己的气味传播到四面八方,为自己争得一番虽立足于此却能扬名于外的境况。
花虽无语,可我们也能从身上悟出一番道理。知足于物质生活,永不满足于精神世界,以有限博得无穷,在知足中体验永不满足的激情,立足现实,活在当下,却也要不断追求,奔向未来。希望将来有一天,人们都能平心静气地说一句:现在,我很知足。然而对于未来,我们永不满足!
篇三:充实自我,永不满足
充实自我,永不满足
空的马车发出的声音最响,没有烧开的水最暄闹,幼嫩的向日葵总喜欢把头高高昂起,肚子里没多少知识的人多爱夸夸其谈。
为此,我们要时刻谨记:我们要永不满足、谦逊地充实自我。我们要给自己人生的马车加装知识的货物,同时保持一颗永不满足于已有“货物”的、谦虚的心,不自满,更不能自夸。
充实自我,永不满足是一种谦逊的学习态度。牛顿之所以能被 人们所熟知 ,是因为他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为后人构筑了物理学大厦的地基。从万有引力到牛律第一、二定律,从各式各样的力学规律到数学领域精妙的计算方法,哪一项不是他在永不满足的充实自我中取得的成就?正是这种谦逊的态度能让牛顿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领域。
充实自我,永不满足是一种能催人前进的动力。把书籍比作面包的莎士比亚,虽然已有了非常高的文学成就,但还是保持一颗平和谦虚的心,还是不满足于自己的“马车”中已有的“货物”,并从这不满足里汲取渴望与动力,创作出不朽十四行诗与不计其数的优秀戏剧。充实自我;永不满足能给人对未知领域探索渴望,成为人的动力源泉。
充实自我,永不满足是获得他人尊重的方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没多久就“销声匿迹”,退出了人们的视野,继续潜心写作,不满足于自己现的成就,继续充实自已。正是因为莫言的这颗充实自我,永不满足的心赢得了人们的心底里的尊重。
钱钟书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就,用“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何必知道下蛋的母鸡呢?”婉拒想来拜访他的英国女士;万户不满足于纸上谈兵,用亲身实践为航天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他们何尝不都是不断永不满足地充实自我的人呢?
空的马车发出的声音最响,我们不能做只知道炫耀的空马车,要不断充实自己,往自己的马车中添加知识的货物,还要在添加货物的同时保持一棵不知满足的谦虚的心.总之,我们要充实自我,永不满足。
篇四:作文立意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 “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六、倾向揣摩法
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甚至南辕北辙,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
七、多向发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 “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 “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潭 “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 “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后,应择优而作。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示例
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抱小孩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侬抢到座位了。 ”
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 “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
九、求同存异法
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示例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
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两材料,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在急功近利、异常浮躁的当今社会,务必“要有远见卓识 ”。
十、互补完善法
示例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而各种方法也并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效果则更佳。
1. 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请以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到达金字塔顶?即意味着取得成功或目标实现;老鹰到达顶端,归功于它有一双矫健、敏捷的翅膀;蜗牛能到达顶端,则归功于它的吃苦耐劳和执著精神。
立意提示: 1 、持之以恒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缺陷(着眼于蜗牛)
2、成功离不开超群的实力(着眼于老鹰)
3、如果你缺少优越的条件,你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够勤奋而且有恒心;如果你拥有出众的天赋,也不排斥仍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气(着眼于老鹰和蜗牛)
参考标题:
1、 创业中的蜗牛精神(着眼于蜗牛)
2、 凡人想成功,该走蜗牛路(着眼于蜗牛)
3、 是只蜗牛又何妨(着眼于蜗牛)
4、 用坚持向成功挺进(着眼于蜗牛)
5、 成功源于对生命的执著(着眼于蜗牛)
6、 执著努力,打造成功的宝剑(着眼于蜗牛)
7、 超群的实力是成功的保证(着眼于老鹰)
2.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主人公蜗牛想干什么?它干了没有?最终是什么结果? 沿着材料分析,会明确:蜗牛想干?惊天动地?的事,可因为两个目标都太遥远,使宏伟的计划流产.放弃了大目标后的蜗牛?十分悲哀,什么也不肯做,一蹶不振,死于草丛.
蜗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
一是立志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一是不肯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就是寓意,是材料的主旨.
蜗牛的悲剧对人来说应该吸取那些教训,有哪些启迪?这就是确定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正视现实,笑对人生;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人贵有实干精神. 心动不如行动
篇五:作文超越
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人问球王贝利:“你认为自己踢的哪个球最好?”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下一个。”贝利的回答你有何感想或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超越
曾有人问球王贝利:“你认为自己踢的哪个球最好?”“下一个。”这位世界闻名的球场奇人的平淡之言,告诉了他一度称霸足坛所向无敌的原因何在?——超越!
超越,是一种不甘落后,勇于向上的动力;是一面摆脱桎梏,勇于开创的旗帜;是一支唱在人类前进征途上永恒的进行曲!
据说贝利在初出道时,也只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色,但他立志要超过当时球队中最杰出的队员。为此,他发奋学,刻苦练,用汗水和泪水不断地刷新水平,去夺取成功的桂冠。当他疲惫时,是不甘落后的动力鞭策他又驰骋起来;当他为新的成绩欣慰时,是勇于向上的动力催促他为新的目标拼搏;当他又矫健地驰骋在绿茵场上时,一种从不屈服永不满足的超越精神感动了世人。
2000多年前,写下名句“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就是一位敢于超越的智者。他不迷信自己的老师柏拉图,更不唯师是尊。他的成绩就是最终超越过了老师成为一代伟人。而后来的伽利略,又用雄辩的事实
驳倒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的权威论断,实现了物理学上的一次大飞跃,更显示出了超越精神对科学发展的旗帜作用。
可以说一切伟人都是敢于超越的典范。毛泽东就敢于超越,他能够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天才的创造了毛泽东思想,并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缔造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敢于超越,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高举超越的大旗率领中国人民奔向富强、文明、繁荣的新纪元。
纵观人类走过的漫长历史,从火耕火种茹毛饮水的时代发展到今天,不正是高唱着超越的进行曲向前奋进的战斗史!不正是可持续发展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吗?不敢设想,没有超越固有的生产方式,人类怎能光凭两只手去改天换地?更不能想象,没有这面越过一切险阻超过一切已有成就的旗帜,人类将会怎样?
超越,的确是一种动力,一面旗帜,一支永恒的进行曲。当今世界,今非昔比:今日之中国,日新月异,这更需要我们不断地进取,超越,才能为中国,为世界做出较大贡献。
我们“90后”是新生代,当为中华复新腾飞贡献自己的才华,当前首先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树立超越意识,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夯实基本功,让中国巨龙在我们手中进行一次更大的超越前进!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