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自卑见鬼去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1:24:55 小学作文
篇一:《超越自卑》读后感
自卑是一场误会
不管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还是个体心理学,他们对个体的发展都持有一个共识:童年时期的社会经验已经决定了个体成年人的行为。我认为这个基本的观点是个体社会心理学的精髓,它指出了个体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和早期社会经验对个体成长的绝对影响力。这个说法让人惊喜的同时也令人感到残酷。试着回想一下,把时钟拨回你的童年,抛去那些软绵绵的美好回忆,肯定还有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苦涩记忆挥之不去,比如在童年时期你是否因为成绩差而产生过厌学的情绪,是否因为动作笨拙而害怕体育运动,是否因为别人的指指点点而产生自卑心里。如果不幸的你拥有这些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而且你深深的认为那些早年的生活经验给你的性格成长带去了许多麻烦,让你走了许多弯路,或者到现在都无法自拔,我一点都不认为你在夸大其词,我只会对你表示同情和惋惜,同样也对那个曾经因为环境而产生自卑的我。
作为一个自卑的受害者,当你试着去寻根溯源、对此想探一究竟的时候,我确信你是在做非常正确的事情。通常许多自卑者喜欢把注意力投向成功学或者心灵鸡汤一类的书籍,我能明白他们急需重拾生活的勇气,但是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非常不可取的。首先自卑者必须提取勇气去面对自卑,一旦你有逃避心里或者期待通过各种表面的形式去掩饰它,那样不过是掩耳盗铃。要想彻底征服一个东西你必须足够了解它,自卑也是一样的。读完《超越自卑》,我想那些曾经深受自卑困扰的人,必定会长嘘一口气,可以说是释然,也带着那么一点惊喜,起码我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会有那么一点惊喜。惊喜的结论是:自卑是一个偶然事件的结果。你终究会发现,这其实是一场误会,没你想的那么严重。
这种偶然的误会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同样基于一种偶然性和必然性,偶然性是指童年时期的我们对所遭遇的经验和社会、家庭环境的不可选择性和随机性。必然性是指任何个体在幼年时期的心灵就已经具备感知能力,但是尚未成熟,正是由于这种尚未成熟但同样具备感知能力的特点,个体的心灵一旦遭遇到过于沉重和不相匹配的社会经验时,便会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经验和心灵感知的不相匹配是造成这一切的元凶。自卑者都是无辜的,这取决于自卑形成的偶然性,自卑完全不能体现个体在个人能力上的差异,所以自卑者由于自卑情结而产生自我否定的意识也是一场误会。这样一个结论的得出可能会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被表象所迷惑,童年时期的心灵过于柔弱而且缺乏理性,而环境却是那么的野蛮完全无法顾及到幼年时期的心灵。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笑的是,读小学一年级的我曾经因为学自行车被父亲斥责和被同龄人嘲笑,在高中甚至大学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让我怀疑自己的运动天赋,一致于害怕体育课。同样的经验不仅在幼年时期,青春期的很多少年少女因为爱情的受挫而否定或者逃避爱情的例子比比皆是。哪怕是经历丰富的成年人,也会因为生活的受挫而对生活产生厌烦逃避的态度,这跟幼年时期形成自卑感的机制颇有相似之处。某些经验让我们的优越感受挫,从而让我们对生活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从这一点上来讲,作为个体的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事业受挫而否定世界,因为爱情受挫而否定婚姻,因为交友受挫而否定友情。我总认为个体在提取经验意义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
与自卑的相遇在我看来是一场误会,同时也是一场残酷的消耗,它让我们错误的认识并对待生活,让我们错失了美好的东西比如时间、生活的乐趣。然而这一切我们都没法申诉,只能憋在心理。仿佛你跟一个女人谈恋爱,到最后发现她是一个女骗子,而你年华已逝。阿德勒和弗洛伊德都认为幼年时期的遭遇已经决定了成年人的行为和对生活遭遇的反映。这种说法同样残酷,但是他们并不是借此来说明我们没法改变自己,要真是这样,那生活就太没意思了。其实自卑的个体还是具备超越自卑的能力和可能性的,这也就是这本书带给自卑者最好的福音。其实,不论是否被自卑所困扰,我认为个体都拥有超越环境和经验束缚的能力,而实现这种超越在我看来是个体的最高理性和价值的体现。在这里顺便提一下,我完全不能
认同阿德勒先生将合作视为生活的唯一且正确的意义。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认识已经深入到本书的每一个角落,而作为一本心理学书籍,参入过多的个人情感和价值观认识,会影响到其理论本身的严谨性。如果我们接受阿德勒把自卑定义为无法解决问题所产生的产物,那么人人都有自卑似乎也是言之有理,而且自卑永远无法完全消除,它只能一个个被克服,就像马斯洛的层次需求论,一种需求次被满足另一个种需次会顶替上去。然而,对我们来说,需要做的就是正确的认识自卑,认识到它的偶然性和我们认知的局限性,从而克服它,当你获取了第一个克服自卑成功的经验,那么你就能比较容易克服由下一个问题而产生的自卑情绪,这种正向的良好的循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面对生活。永远不要被一种自卑或是童年早期的自卑所捆死,我们需要试着突破它,找到生命的补偿,这种补偿将给予我们面对下一个问题的勇气和信念。
篇二:《挑战自卑》读后感
读《挑战自卑》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看阿德勒的《挑战自卑》,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
在这本书里,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角度阐述了人生道路和人生的意义。它包括生活的意义、心灵和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记忆、梦、家庭、学校、青春期、犯罪与预防、职业、同伴、爱情与婚姻一共十二章。书的原名为《What Llfe Should Mean to You》。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而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自卑感与优越感”。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发现我们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而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共性。如果一个人能够勇敢正确的面对自卑感,相信脚踏实地的努力能改进他所处的环境,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是他们脱离自卑感。但是如果一个人气馁了,不相信自己能够改进自己所处的环境,那么他将选择逃避,他会用一种假的优越感来自我陶醉。他所采取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在自欺,在我们看来他的所有行为都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他如果觉得自己软弱,会去使他觉得强大的地方寻找优越感,而不是想办法使自己强壮。他用这种方式麻木自己,而最终他的自卑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而是成为他精神生活中永远存在的暗流,这是我们便可将之称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而无所适从的表现。当我们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愤怒,会流泪,会道歉??而这些有时候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在生活中,有时面对比我强大很多的人,我的选择往往是离开,然后选择比自己弱小的人以获得自己的强大感。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到后来越发的不敢面对那些比自己强大的人。《挑战自卑》中关于自卑情结的讲述使我明白了很多: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勇敢去面对自己的自卑,那么他永远都不可能真正的使自己得到优越感,而他那一时的优越感也只不过是一种幻象。每个人都有优越感目标,它是属于个人独有的东西。没有哪一个人对他的优越感目标清楚的能够将之完整无缺的描述出来。但是他却可以将自己的优越感目标具体化。优越感的目标一被具体化,那么这个人的所有行为对于他的优越感目标来说都是正确的,因为他的行为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样无可非议,每一个问题儿童。每一个神经病患者,每一个酗酒者、罪犯或性变态者,他们便不可能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有这样的病症。一个人如果认为他懒惰能够获得老师的关心,家长的关注那么他便不会进,行改变,因为他的目标是博得老师的关注,他为了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便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
现在,很多地方都要求对症下药,无论医院还是学校,而个体心理学在这方面恰恰相反。当一个小孩子懒惰,我们如果想改变他是完全没有用的。也许他只是想让老师注意到他,得到老师的关心。假使我们努力去改变他,那么他便会采取另一种行为去获取老师的关心,以达到他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探求他们选用某种病症的目的,以及这种目的和优越感之间的关系。还是小孩子懒惰这个例子,我们要找到孩子懒惰是为了得到什么,并且他要给自己哪种优越感,最后
根据他的优越感目标改进他的行为。当他们的具体目标改进的时候,随之改变的便是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他们便会用自己新有的习惯和态度去适应新的目标。
书中告诉我们该怎样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共性。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是沿着由失败到成功这条伟大的行动线向前推进的,但是只有那些在奋斗路上表现出利人一面的人才能成为真正应付并主宰生活的人。然而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人类种族最伟大的特点。而自卑情结告诉那些失败者:“在合作中获取成功是没有你的份。”我们要做的就是帮让那些失败者的目标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特征的各种要求,使它们有助于人类的合作。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阿德勒在这本书里面总的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奉献就意味着牺牲,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篇三:《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12.3原创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搜索总结
2006年11月04日 星期六 19:03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自卑与超越》共十二章。人类是生活在充满“意义”的领域之中。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 然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存在着正确和错误之分。所有生活中的失败会,他们之所以失败就是由于他们错误理解生活意义。这种人对他人和社会毫无兴趣,他们的兴趣点只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因此,在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上,他们不愿用与人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在生活中不能不面临失败。事实上,这种个人自私的生活意义,恰恰是最没有意义的,同为所谓“意义”,只有在和他人发生关系时才能存在。 人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而定的,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一句话,“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人们对生活意义的 错误理解往往起自儿童时期。那些自幼就带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或被忽视的儿童, 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兴趣,一味关注的就是自己,他们难以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最容易赋予生活以错误的意义。因此,要改造他们,应该训练他们培养起与人合作的精神,教导他们以坚定的勇气面对生活。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出发,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的功能在于决定动作的方向,所以它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肉体也影响着心灵,心灵只能在肉体的能限之内指使肉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要达到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的地位。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这个地位努力的,因此肉体的每种活动都能体现出心灵的目标。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反之,不正确的优越感和目标错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人只想避开困难,心灵不能命令肉体趋向真正优越地位,自己的行动也无法超越自卑,这样的人结果往往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已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自卑感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多样,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迫使他采取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即使一个人已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但他仍然要设法摆脱自卑之感,不过这种人采取的方式不是设法克服障碍,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麻醉和欺骗自己,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能克服自卑感,而是愈积愈多,因而在困难面前表现得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然而,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实际上它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科学的兴起,就是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人类的自卑感是始终存在的,原来的被克服了又会产生新的,人类决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每个人都有渴望优越感的目标,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在人的生活方式里,他追求优越感的目标并不轻易表现出来,只有透过其表面才能真正看出。那些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他们需要改进的是他们追求优越感的错误目标。总之,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着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真正能主宰生活的人,是那些在奋斗过程中表现出合作和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追求优越感的目标包含了对社会的奉献,因而最终必定成功。企旧达到优越地位的努力,这是整个人格的关键,所以我们在个人心灵生活中的每一点,都能看到它的影像。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记忆决不会出自偶然。个人从他无数的印象中选出来的记忆,是那些他觉得对他的处境中有重要性之物。因此,人的
记忆反映了他的“生活故事”。在所有记忆中,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各种记忆中最富有启发性的,是他开始述说其故事的方式,以及他能够记起的最早事件,第一件记忆能表现出个人的基本人生观。人会记住不同的事情,也能对他记得的事件予以不同的解释,这一切都取决于他的生活方式。只要他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他的记忆也会随之而改变。梦是人类心灵一种很平常的,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并不是和清醒时的生活互相对立,它必然和生活的其他动作和表现符合一致。实际上,梦是想在个人的生活样式和他当前的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又不愿意对生活样式作新要求的一种企图。生活方式是梦的主宰,人们在梦里发现的每一件东西,都可以在人的其它行为表现和病症中发现。每一个梦都是自我陶醉,自我催眠,它的全部目的就是引起一种让我们准备应付某种问题的心境。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象在梦中有一个工作在等待他去完成一般,都好象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梦必定是生活方式的产品,它也一定有助于生活方式的建造与加强。一般而言,梦主要是由隐喻和符号构成的。对于一个拥有错误生活意义的人而言,在梦里的隐喻和符号意味着更大地欺骗自己,引起的只是一种自信的心境。如果我们了解了梦,它就无法欺骗我们,也不能再引起我们的心境和情绪。弗洛伊德仅仅以性来解释梦,这是非常片面的。 人从降生之日起,就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一般来说,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最为紧密,而且对孩子影响深远。每一位母亲都应该训练自己的母道,要真正对孩子有兴趣,和孩子很好地互相合作。事实上,对母道的追求就是人类对优越地位追求的一种表现,体现了人类以最深刻的社会感觉。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否则,孩子就会被宠坏。难以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被宠坏的孩子对别人毫无兴趣。奥迪帕斯情结表明了孩子希望占有母亲的全部注意力,它是一种支配母亲的欲望,这种欲望与性无关。在家庭生活中,父亲的地位也同样重要。他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从而证明自己对妻子、孩子和社会都是一个好伴档。在不幸婚姻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训练出合作之道,他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一定会遇到障碍,因此夫妻之间应该平等、和谐相处。总之,家庭对儿童的未来影响非常重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那些在生活的道路上经常遇到挫折的人,往往与其家庭中的敌意和缺乏合作有关,我们要避免这一类害处,唯一的方法就是给予儿童更多的合作训练。社会生活需要它的成员接受比他们在家庭中所能受到更高的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必须体会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应该遵照人类的利益来工作。对于那些没有准备好接受社会。 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当然,阿德勒对生活意义的诠释,只是从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走出空虚孤独的旋涡。人活着仅靠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还应有正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但从构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讲,阿德勒的观点是科学的。为什么说自卑普遍存在每一个人身上呢?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随着心智逐渐成熟,以理性来分析判断事物的比例也逐步提高。可以说,一个人的心智成长,相当于思维当中理性成分提高的过程。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其心智就像一张白纸,从外界接收到的讯息或许不多,但因为每一个讯息都是新鲜的,感受特别强烈。此时接收到任何负面的讯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例如,长相可爱的小孩比较容易得到大人们的喜爱,相对地,外貌平平的小孩受到大人喜爱的程度便不如外貌较为可爱者,在相对比较之下,其内心便很容易留下自卑的情结。又好比说,一般的父母亲在生出第一个小孩时,因为初为人父母,因此对小孩通常特别爱护,相对地,排行老二的小孩,虽然仍受父母喜爱,但程度上可能不及于他的兄姊,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产生老二的自卑心理。不仅如此,包括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甚至于长得高的人也有可能自卑,如果个子高而个性又较为腼腆的话,很可能因为容易被注意到而感到自卑。 事实上,由于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都有优于他人的长处,也有某些方面比不上别人,所以一个人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可说是一种常态。一般人都误认为
自卑不是件光荣的事情,因此大多不愿正面去谈论它,可是自卑却不断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与处事态度。人除了自卑之外,相对地,也会因为自卑而产生“超越”的心理。这股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心越强的人,如果个性又较为刚强,加上旺盛的企图心,将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超越心理,希望在其它方面有更突出的表现,藉以弥补心中自卑的部分。就此而言,自卑心的存在可能是件好事,也可能是件坏事,就看个人如何去驾驭自卑与超越。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有些人因为自卑而畏缩,对于外界事物怯于表达本身想法;也有些人想要超越自卑,但是不得其门而入,或是能力不足,结果演变成自暴自弃,认为再多的努力都是枉然,干脆全盘否定、全面放弃。另一个极端则是,超越的能力相当强,但由于许多弱点是先天性的,已经无法大幅改变,因此将心力集中在新的领域,希望能在其它方面超越他人。例如,因身高较矮而感到自卑,于是在事业上更加努力,获致更高的成就。第三种情况则发生在超越能力中等的人身上,虽然自卑,也想要超越,能力却不完全足够,但也不至于落后太多,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一个人的个性成了凡事不服输,死要面子。超越就像是自卑的反弹力量一般,越是强烈的自卑,其可能产生的超越力量也越大。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然而,高度超越之后,却也容易掉入另一个陷阱之中,亦即自大,这反而会造成能力提升上的障碍。因此,很强的自卑,加上很强的超越,必须辅以理性的思考分析,以及对事物持衡客观的判断,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举例来说,台湾的教育体制当中,在国中毕业之后,因为升学管道的不同而产生显着的分野:成绩较好的人进了普通高中,准备继续上大学;一部份的人则进了五专;至于选择进入高工、高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通常是成绩较为落后的族群。对于升学表现较差者而言,学校、制服、课程的不同,很容易被延伸为挫败与自卑。然而,升学上的差异不见得完全等同于资质的良窳,成绩不好的原因也可能只是一时的贪玩、不专注,因此在高工、高职的学生当中,也不乏资质优异者。对这些人来讲,如果升学上受到挫折,能够激发出超越自卑的动力,往往在课业表现上让人耳目一新,进而继续升上二专、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这些升学过程较为曲折的人进入社会工作之后,其超越的力量通常会持续下去,反映在工作表现上,甚至比一般升学路途平顺者更为突出,职位爬升得更快。至此为止,都是因为自卑情结产生的超越力量,所带来的正面效应。然而,如果此时不能以客观、持衡的态度来检视自己,便很有可能掉入自大的陷阱,认为当初功课比自己好、一路顺利升学者,其能力竟不过尔尔,本身因而陷入不可一世、自命不凡的心态中,于是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主见,沟通时不易听进别人的意见,进而产生合群上的问题。另一方面,过于自大的结果,相对会降低对于外来信息的吸收能力,阻碍了持续的成长与学习。在这种情形下,即使再好的资质,其发展空间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种因自卑产生超越,超越之后却又掉入自大陷阱的情形,在职场上经常存在,不过也只是针对部分的案例而言,并非所有同样求学经历者尽然如此。自卑人人都有,只是自卑的起因、程度不同罢了,而自卑却又可能蕴含强大的超越力量。一个人可能因为自卑而畏缩,甚至自暴自弃;也可能超越了自卑,却又陷入自大的陷阱。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可藉由追溯幼年时期的回忆,从中找出自卑的根源,并分析今日的种种行为,有哪些是与幼时的处境有所关连,使自己在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主管也应该将自卑与超越作为「读人」的角度之一,从心里、观念层面着手,以掌握住辅导的重点,帮助部属突破成长上的盲点与限制。但务必切记的是,自卑与超越只是提供一种「读人」的角度,而凡事皆不应一概而论,同样的特征在不同的人身上,不见得都是弱点,而具有相同弱点的人,也不见得都会产生自卑。否则,反而容易落入另一个陷阱,亦即藉由某一项特点,便轻易地把其它人贴上标签,形成「读人」时的另一个盲点。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早上坐在茶几旁,茶几上有一瓶子,两只小乌龟正在里面,互看对方,正好像在聊天。我正想找个小棒来戏弄一下它们,就在这时,我看到了阿德乐的作品《自卑与超越》,就立刻断绝了这一念头。姐姐最近就在看这本书,还介绍给我看,说这本书对于现代社会的很多生活在自卑中的人来说,有许多可以学习的地方,读了之后感觉体会很深。于是,我捧起书来细细阅读。
先介绍一下阿德乐,他1870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排第二。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这一经历与他后来学医及形成其独特的心理学思想有关。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确实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这种自卑感,那么将会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苦恼和麻烦,正确而有效的超越自卑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所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记得在一次实习的时候,大班里有个女孩,很引人注目的是她的右手大拇指没有的。经了解,我才知道她2岁时在爸爸工厂里玩,,不小心被一个机器割掉了这个大拇指。我小心的与她交流,发现她比较开朗,友好。当我问她“没了这个拇指妈妈,伤心吗”,她一副无所谓的表情回答我:“不伤心,我已经习惯了。”是的,她没有不一样的生活,她同样有很多好伙伴,有爱她的爸爸妈妈。有周围人的关怀让她觉得一样幸福。也许,少了一个手指真的无所谓,能带来多少不便呢,根本不需要伤心,自卑,以至怀疑自己的价值。就让我们对周围的朋友多一些关怀吧! 没有周围人的关怀认可,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了,即而对生活的意义提出质疑。
生的意义在于奋斗。人的一生多少次生命处于低潮。同学越来越疏远,舍友越来越隔阂。回顾三年前刚刚踏大学校门时,我们以何等的热情要建筑一个温暖的大家啊!结果与愿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们把奋斗的目标定格为个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茧,而非大家共筑一个巢。
感想多多,道不尽。《自卑与超越》值得一看。
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赞成这一观点。多少次生命处于低潮,是这一信念解救了我。于是埋头苦干,当我无意间抬起头时,却发现周围的人渐离自己远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吊的地步,同学越来越疏远,舍友越来越隔阂。回顾三年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时,我们以何等的热情要建筑一个温暖的大家啊!结果与愿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们把奋斗的目标定格为个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茧,而非大家共筑一个巢。
当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于困境之中时,我们熟视无睹或轻描淡写的宽慰几句;当同学取得一点点成绩时,我们置若罔闻或冷嘲热讽。没有周围人的关怀认可,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了,即而对生活的意义提出质疑。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的学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怎么可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温暖的集体,融洽的关系,但有几人为建筑这气氛而努力过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终究是行不通的。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奉献就意味着牺牲,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当然,阿德勒对生活意义的诠释,只是从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走出空虚孤独的旋涡。人活着仅靠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还应有正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但从构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讲,阿德勒的观点是科学的。 将《自卑与超越》推荐给将作茧自缚和已作茧自缚的朋友
篇四:读《超越自卑》有感
读《超越自卑》有感
读完这个本书之后,让我彻底明白了什么是自卑心理,怎么正确处理自卑心理带来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治疗自卑心理。现在让我们来分析和学习书中的主要脉络和精华。
一、如何识别“自卑情结”——自卑与自欺、公共场所恐惧症和自杀心态、自卑对自我的限制: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在说话时手势表情过多的人,我们也能猜出他的感觉:“如果我不加以强调的话,我说的东西就显得太没有分量了!”
在举止间处处故意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我们也会怀疑: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抵消的自卑感。
这就像是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总要踮起脚尖走路,以使自己显得高一点一样。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会挺直身子并紧张地保持这种姿势,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高度要高一点。如果我们问他:“你是否觉得自己太矮小了?”我们就很难期望他会承认这件事实。
这就是一个人的自卑心理的表现。
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绪。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以及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他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以各种借口来欺骗自己。
这种态度可以在对公共场所怀有恐惧症的个案中,很清楚地看出来。这种病症表现出一种信念:“我不能走得太远。我必须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中充满了危险,我必须避免面对它们”。
他认为:他对改善自己的情境,已经完全无能为力了。在面临困难时,最彻底的退缩表现就是自杀。
唯一答案是:“因为这些人把他们自己的成功目标订得太高了!”
二、深入研究“自卑”的现实性——自卑是文化的基础、了解个人的生活风格、狂妄的优越感、改变生活目标的个案:
我们已经说过: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之所以进步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它是人类在改进他们的整个情境,在对宇宙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在试图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时,努力奋斗的成果。
事实上,在我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了解一种生活风格就像了解一位诗人的作品一样,个人的生活风格也是一种最丰富和最复杂的作品,因此心理学家必须学习如何在其表现中推敲,换句话说,他必须学会欣赏生活意义的艺术。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生活的意义是在生命开始时的四五年间获得的,获得的方法不是经由精确的数学计算,而是在黑暗中摸索,像瞎子摸象般地对整体感到茫然,只凭感觉捕捉到一点暗示后,即做出自己的解释。
它是生活的奋斗,是动态的趋向,而不是绘于航海图上的一个静止点。没有哪一个人对他的优越感目标清楚得能够将之完整无缺地描述出来。他也许知道他的职业目标,但这只不过是他努力追求的小部分而已。即使目标已经被具体化,抵达目标的途径也是千变万化的。
我们不打算轻率地刻画出任何对优越感的特殊追求,但是我们在所有的目标中,却发现了一种共同因素——想要成为神的努力。
变成神圣的目标也许会以较合乎理性的方式,表现在变成无所不知而拥有宇宙间所有智慧的欲望中,或在使其生命成为不朽的希望里。
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体化后,对个人来说,在他的生活的风格中,就不存在什么错误。个人的习惯和病症,对达到其具体目标而言,都是完全正确的,它们都无可非议。每一个问题儿童,每一个神经病患者,每一个酗酒者、罪犯或性变态者,都采取了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他们认为是优越的地位。他们不可能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有这样的病症。
三、如何利用“自卑”——优越情结与合作精神: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呢?如果我们认识到: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那么这件事情便不难。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便能设身处地,同情他们的挣扎。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如果我们按正确的方式来对待人,我们就会发现:要他们悔悟并不困难。
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人类种族最伟大的共同之点。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特征的各种要求,都是它们应该有助于人类的合作。在各种特殊的目标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和真正的补偿作用在一起的,还有对某些可能性的抗拒,和对某种自我限制的训练。
篇五: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的三条主线:社交、职业、、婚姻,也正是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所无法脱离的三个圈子。阿德勒说人类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中。这种意义因人而异。儿童从小就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继而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对职业和婚姻的态度。
在《生活的意义》这一章中,阿(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他让自卑见鬼去读后感)德勒提到三种孩子:一、因先天因素或疾病而造成缺陷的儿童;二、被骄纵惯坏的儿童;三、被忽视的儿童。这三种孩子会赋错误的意义于生活。他们所形成的错误观念也会随着他们的成长逐渐渗透到社交、职业和婚姻中。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这样的孩子会更容易犯罪;在对待职业方面,他们或许会将收入看做唯一的目的,或者总是找不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另外在婚姻上,他们会因夫妻间无法做到真正的平等而无法拥有美满的家庭。
从中,我们可以看见对生活的意义的正确理解是多么重要,它会影响人的一生。我们怎样使心灵拥有正确的思想,并使我们的肉体去正确地执行呢?书中,阿德勒多次提到“兴趣”与“合作”。人类总习惯于把过多的兴趣放在自己身上。现代的教育也证实了这点,人们太注重个人的成功,太强调我们能从生活中获得什么,而不是我们能付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会对孩子说:“乖乖地把饭吃完,你就可以出去玩。”而不是“乖乖地把饭吃完,其他小朋友就可以和你一起玩了。”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会对学生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你就可以考上大学,以后就能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社会有用得到你的地方,你就可以以此来实现你的人生价值。”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现在夫妻的离婚率是越来越高了,不否认,其中,有的夫妻在一起的确是个错误,但,更多的是,夫妻或夫妻的一方发现自己并没从这桩婚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金钱、归属感、共同的语言等),于是就决定了离婚。这些都可以说是我们把太多的兴趣放在了自己身上,我们太在乎自己,而忽视了别人。把更多的兴趣放在别人身上,但同时又不迷失自己,这与阿德勒所说的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是一致的。
另外,“合作”,学会合作是人生的必修课。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社交中的合作,可缓解生活压力;工作中的合作,可使社会进步;婚姻上的合作,使人类得以继续繁衍。这里,我尤其认识到了婚姻上合作的重要性。现代人的恋爱结婚自由有点让人担心,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更让人忧虑。失败的合作导致失败的婚姻,失败的婚姻有可能导致问题孩子的出现,问题孩子的出现便会给社会带来不幸。而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夫妻可以克服婚姻生活中的种种摩擦,合作的结果是意见一致,并创造出美好幸福的家庭。我目睹过父母间的种种不和,每场争吵最终以提出“离婚”来结束,但之后,一方的退让或双方的商洽和互谅总可以是他们和好如初。我把它归功于合作。之后,我查过他们的星座,双子的父亲和摩羯的母亲并不适合,我这一举动似乎有点可笑。但是不管怎样,合作的力量似乎打破了这种玄幻的说法,因为我父母的婚姻关系已经快三十年了。我相信,良好的合作是社交,工作和婚姻成功不可缺少的秘诀之一。
相信掌握“将更多的兴趣停留在他人身上”和“学会合作”这两个技巧的人类会更好地发展。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