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07:22:23 体裁作文
篇一:大美青海
大美青海
如果要追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这条母亲河逆流而上,来到它的源头——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
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远看是山,近看似川,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瑰宝,粗拙中珠玉天成,精美中碧光四射。
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几乎都与青海有着甚深的渊源——开天辟地之盘古、钻木取火之燧人,始作八卦的伏羲、炼石补天的女娲、创世之黄帝轩辕,他们都曾经出现在昆仑及其辖域内。
青海有证可考的历史遗迹,亦可以追朔到三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
那些远古文明的曙光,一半渗透在我们的生活里,一半已经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
历经数万亿年的物竞天择,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后幸存下来的青海湖被包裹在一片莽莽苍苍山峦之间。“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的巍巍昆仑横贯其中,唐古拉山脉臷立于南,祁连山脉矗立于北;母亲河黄河、父亲河长江融冰川之雪峰,汇百川之溪流,纵流其南北;另有形如其名的澜沧江,南行经西藏、云南,出境成湄公河,为缅甸、老挝、柬埔寨和越南诸国的养命之源。
走进青海,您的灵魂会被震撼;走进青海,您会沉醉其中,走进青海,您会觉得生命变得充实起来……
一、源头之美(5)
古老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距今150万年以前,山西省芮城县境内的西候度猿人就已经开始在黄河岸边生息繁衍;10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30万年前的大荔人、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的早期臹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的晚期臹人也都生活在黄河沿岸。距今10000-7000年的旧石器文化遗址、距今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以及铁器文化遗址,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依这些历史遗迹来判断,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中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它犹如一条正在腾飞的苍龙,在祖国辽阔的腹地里,绵贯数千里,东至上海的崇明岛与太平洋紧密相融。在长江流域,也有很多中国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存。
在沧江河谷的元谋盆地,则栖息过世界上最早的人类、距今270万年的云南“元谋猿人”。
分别沿着黄河、长江、澜沧江逆流而上,便是位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
三江源地区自青藏高原腹地向东绵延数千里,占青海全省土地面积的43.88%,平均海拔48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可谓是亚洲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
黄河之源位于青海的腹地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480米的各姿各雅山。山的周围是一片盆地,大片沼泽,是高山雪水形成的花海子,称为星宿海。黄河的正源卡日曲,与约古宗列曲汇合称为玛曲,玛曲东流入扎陵湖和鄂陵湖,之后顺势向直奔东南。
长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海拔6621米的主峰格拉丹东大雪山。它由姜根迪如冰川的滴滴融水,怀大海一样“容纳百川”宽阔的胸怀,汇涓涓细流,几经流转,东行而去。
澜沧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北侧加里苟孔桑公玛峰,是世界第六大河,亚洲第二大河。澜沧江上源扎曲源自青海省杂多县境唐古拉山北麓查加日玛的西侧,南流至西藏自治区昌都县附近与昂曲汇合后称澜沧江,向东南流入云南西部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部,流出国境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在越南南部入南海。
水是三江源大地的灵与魂。无数的溪流山泉,从那些冰峰雪山的周身充盈流溢,涓涓汇集,留下一泓泓碧水、一片片湖泊。它们得天地之精血,聚日月之光华,汇集溪流源泉,从青藏高原上奔流而下时,已呈波澜壮阔之势,雄奇而豪迈。
三江源地貌的基本骨架是山。北面,万山之宗的昆仑山横空出世;西面,绵延的可可西里神奇壮丽;东面,巍巍的巴颜喀拉山高峻逶迤;南面,雄伟的唐古拉山冰雪接天。这些巨大的山系
纵横错落,真有“天下众山皆由此起”的万千气象和一统中华龙脉的深厚气韵。这些大山不仅是江河的摇篮,也成为一条条大江大河的分水岭。而那浩浩荡荡的蓝天白云之下,茫茫苍苍、无边无际的亘古莽原之上,便是一片片广袤的草原。
三江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以可可西里为代表的大片荒野无人区,高峻、苍凉,而且神秘。这里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多变,自然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人类禁区”。但却是珍稀野生动物藏羚羊、野牦牛栖息的乐园。
二、湖水之美(5’)
青海,它所特指的,就是这片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的青蓝色湖泊。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它是青海三大自然区的交会点,也是三大自然区上所孕育和滋养的文化的交会点,来自中原的农耕文化,来自西域和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与来自青藏高原的藏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
青海湖是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游览地,也是一个为全世界科学家所注目的巨大宝湖。
一望无际的湖面上,烟波浩淼、水天相连,雪山倒映,碧波万顷,鱼群欢跃,万鸟翱翔。
在不同的季节,这里的景色也迥然不同。春夏季节,草原披
上绿绿色的厚绒毯,麦田滚浪,野花泛金,芳香四溢;水天一色的湖面,犹如一泓琼浆玉液。秋冬以后,湖面开始结冰,银装素裹,玉盘映日,一如宝镜照天地。
青海湖湖滨地势开阔平坦,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世世代代生活在青海湖畔的高原藏族人民大都以游牧为主,丰富的草原牧场是他们生存最重要的保障。
在每年秋季特定的日子,藏民们都要举行向青海湖致敬和感恩祭海仪式——他们把装有金银财宝、五谷杂粮的布袋投放到青海湖里,奉献给青海湖的水神。
转湖也是人们表达对青海湖的敬畏的重要方式。
青海多高原湖泊,湖泊总面积超过1.3万平方公里,除青海湖之外,尚有数以万计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大小湖泊,半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有430多个。那数不清的源流河溪像东方女神高昂的头颅上披落的发辫,大大小小的湖泊,宛如那发辫上熠熠生辉的头饰。它们和一片片沼泽以及那地表之下的水冻层共同孕育了大江大河的生命之源。
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扎陵湖水色碧澄发亮,湖心偏南是黄河的主流线,看上去,仿佛是一条宽宽的乳黄色的带子,将湖面分成两半,其中一半清澈碧绿,另一半微微发白,所以叫“白色的长湖”。扎陵湖的西南角,距黄河入湖处不远,有3个面积1至2平方公里的小岛,岛上栖息着大量水鸟,所以又称“鸟岛”。 鄂陵湖位于扎陵湖之东,水色极为清澈,呈深绿色,天晴日丽时,天上的云彩,周围的山岭,倒映在水中,清晰可见,因此叫“蓝色的长湖”。
察尔汗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南部,由9个表面有盐水的盐湖和2个干盐湖组成。是我国最大的结晶盐湖,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内陆盐湖。这里是一个美妙无穷的世界。那平似水面、但坚如磐石的陆地湖面,奇特无比的盐层溶洞,珍奇的盐湖蘑菇,美丽的盐晶花等,堪称天下奇观。这里铁路路基用盐筑,公路用盐铺,房子用盐盖,吃盐就地取。 火车、汽车就飞驰在用盐筑成的路基和用盐铺成的公路上,人们称这一段为“万丈盐桥”。是我国最长的盐基公路。
三、山地之美 (9’)
从空中遥望地球,中国西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连绵高原傲然迤逦、超凡脱俗。驻足在这个号称“世界屋脊”的地球第三极上,就犹如立在地球之巅。
青海融新疆与西藏之特色于一炉,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其地理位臵之重要。
西起帕米尔高原的昆仑山山脉,全长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最高峰─布格达板峰,海拔6860米,是青海省最高点,是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是青海省重要的自然区划界线。
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的昆仑山始终具有“万山之宗”、“龙脉之祖”显赫地位。
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几乎都与昆仑山有着甚深的渊源——开天辟地之盘古、钻木取火之燧人,始作八卦的伏羲、炼石补天的女娲、创世之黄帝轩辕,都曾经出现在昆仑及其辖域内。西王母与东王公、蟠桃会的王母娘娘,射日的后羿、奔月的嫦娥、神游的穆天子,甚至盗仙草的白娘子,也都在昆仑山盘桓过。
古代典籍《广博物志》上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广博物志》卷九引《五
篇二:大美青海
大美青海
青海自然风光雄奇壮美,旖旎迷人。具有广阔的地域及复杂的地形、地貌及独特的高原气候。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世代居住着汉、藏、回、撒拉、土、蒙古等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资源,形成了不同民族的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及民间艺术。
青海具有这么雄伟壮阔的自然地理又有源远流长的人文风俗,我们作为大学生实践者,一定要用科学的眼界来看待这大美的青海。所以,我们综合自己在青海的所见所闻以及后来参阅的相关文献资料,撰写了这篇关于青海人文地理介绍的实践报告。这篇实践报告,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青海省的人文地理概括、青海湖湖水蒸发实验报告和桦林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第一部分主要通过我们的所见所闻进行概括阐述,后两个部分则需通过实验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分析问题,表述出结论。
一、 报告目的、意义
青海历史悠久,地处华夏名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其地理环境十分优美而且复杂。我们暑期社会实践队有幸到青海省西宁市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支大学生实践队伍,首先,我们有必要对青海的地理环境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增长知识见闻,开拓视野。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作为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我们有必要以自己的专业为中心,尽可能在专业上,有所实践。基于专业特色和基础,我们对青海湖湖水进行了比较复杂的蒸发实验,并撰写了实验报告。希望可以对自我专业运用能力有所检验,也可以为青海湖的保护和发展做尽一份微薄之力。另外,我们在大通县桦林镇开展了对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的社会科学调查。虽然,我们不是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但我们也有必要对这一方面的知识进行拓展,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于当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二、 报告内容
(一)青海省地理概况
1.气候概况
全省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有以下特点:(1)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是中国日照时数多、总辐射量大的省份。(2)平均气温低,境内年平均气温在零下5.7℃~8.5℃之间,全省各地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在5.3℃~20℃之间;最冷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17℃~5℃之间。(3)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4)雨热同期,青海属季风气候区,大部分地区5月中旬以后进入雨季,至9月中旬前后雨季结束,这期间正是月平均气温≥5℃的持续时期。(5)气象灾害多,危害较大。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雪灾和大风。
2.地形概况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省均属高原范围之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全省平均海拔3000多米,最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为6860米,最低点在民和下川口村,海拔为1650米。青南高原超过4000米,面积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较低,多在2000米左右。在总面积中,平地占30.1%,丘陵占18.7%,山地占51.2%,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下的面积占26.3%,3000米—5000米的面积占67%,5000米以上占5%,水域面积占1.7%。海拔5000米以
上的山脉和谷地大都终年积雪,广布冰川。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谷地。西部极为高峻,自西向东倾斜降低,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山系构成了青海地貌的骨架。其地形可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三个自然区域。
3.河流概况
青海河流湖泊众多:占全国湖泊总面积15.8%。
青海省外流区与内流区大致以祖尔肯乌拉山、可可西里山、布尔汗布达山、布青山、鄂拉山、日月山、大通山为界,西北部为内流区,东南部为外流区。外流水系由黄河水系、长江水系和澜沧江水系组成,内流水系由柴达木水系、青海湖水系、茶卡、沙珠玉水系、哈拉湖水系、祁连山水系和可可西里水系组成。全省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71条,干支流总长度27690千米。青海省河流年径流总量631.4亿立方米,占我国年径流总量的 2.34%。
4.山川概况
境内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阿尔金山,阿尼玛卿山,新青峰,布尔汗布达山,疏勒南山等山脉。青海省农牧业以日月山为界,东边为农业区,占全省面积的4%,以西为牧业区,占全省面积的96%。
5.自然资源
青海省地理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藏储量在全国居首位。已发现矿产12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110余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化工灰岩石和硅储量居全国首位。其中许多矿产是属于国内外据需的资源。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
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
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5亿亩,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丰厚。全省有经济动物40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具有储量大、种类多、用途广、高原特色显著的特点。大部分可开发利用,药用价值极高。
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白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蒙大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青海省人文概况
1.人口结构
年龄构成
全省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379301人,占26.62%;15-64岁的人口为3578011人,占69.05%;65岁及以上人口为224248人,占4.33%。
性别构成
全省的人口中,男性为2679089人,占51.7%;女性为2502471人,占48.3%。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7.06。
民族构成
全省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823305人,占54.49%;少数民族人口为2358255人,占45.51%。其中:藏族1134236人,占总人口的 21.89%;回族823463人,占15.89%;土族199470人,占3.85%;撒拉族 95815人,占1.85%;蒙古族88829人,占1.71%;其他少数民族16442人,占0.32%。
2.经济发展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超过了两位数,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全省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239.38亿元飞跃到2009年1081.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1倍,年均增长11.9%。人均生产总值由4728元提高到19454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10.9%。与西部开发之前的十年相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4.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4.8个百分点。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相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3.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3.0个百分点。
36.9。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成为带动全省增长的主导力量。 “十一五”以来,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达26.9%,居全国各省市区第4位。
3.行政辖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省行政经过多次调整,现辖1个地级市,1各地区,6个民族自治州,30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2个州属市,4个辖区,3个行政区。基层行政单位有:369个乡,34个民族乡,36个镇。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辖5个市辖区、2个周县、1个自治县。分别是:城中区、城东区、城南区、城北区、城西区、海湖新区;湟中县、湟源县;大通回族自治县。
4.历史文化
历史
早在远古时代,青海就有人类活动,最早生息在这块土地的是中国西部古老民族之一氐、羌族群。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表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6000年的历史。夏商时期,部分羌人逐渐定居东部地区,开始进行农耕,随着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农牧业有了一定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这部分羌人渐与华夏诸融合,成为后来的汉族。
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 ,每一部落有酋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态 。商周时代形成了羌部落,史称“西羌”。据商朝甲骨文记载,商高宗武丁出兵征伐西羌,青海东部大片地区纳入商朝版图。西周时期,青海与中原地区发生了政治、经济联系。
唐代(公元618-896年)青海为吐蕃所辖。公元638年吐蕃与唐在松州交战,互有胜负,松赞干布罢兵,向唐谢罪。唐遂应允和亲,公元640年唐太宗之女文成公主嫁于松赞干布。文成公主所带的工匠、艺人、书籍,对青海、西藏的经济、文化发展影响很大。
元代(公元13-14世纪)成吉思汗由中亚细亚回师,亲率大军经临洮进占西
宁州,管理甘肃、川北、青海一带吐蕃等族广大牧区。在成吉思汗的支持下,藏传佛教在青海逐渐盛行起来,并建立了许多寺院。
至清1653年(清顺治10年),五世达赖赴京觐见顺治返藏途中,清政府派员赐给金册金印,从此,达赖的地位得到正式确认。
1928年国民党进入青海,决定新建青海省,将甘肃省原西宁道属之西宁、大通、乐都、循化、巴燕、丹噶尔、贵德等地划归青海省管辖。1929年1月正式成立青海省,由孙连仲任主席。
1949年9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省会西宁,结束了国民党和地方封建军阀在青海的统治。改革开放使各族人民迎来了开发与建设青海的新机遇,青海打开了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文化
青海文化的萌芽从旧石器时代距今2万年的小南海文化为起点。原始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片广袤古老的土地上形成、发展和壮大。如今,这些融历史、宗教和民族等特征的寺庙、建筑、岩画和彩陶在青海省境内可以说比比皆是,反映了青藏高原地区各族人民的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历程。青海境内的丹斗寺、白马寺、大佛寺、夏宗寺、夏琼寺等一大批寺院,均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在我国藏传佛教史上有过特殊功绩,成为研究青海历史的见证。黄教圣地塔尔寺、乐都瞿坛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建筑宏伟、文物丰富,均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乐都柳湾墓地,因其墓葬规模宏大、密集,保存完整,文化类型多而闻名于世。都兰热水唐代吐蕃古墓群,为研究古代吐蕃民族、唐蕃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列为文化部1983 年六大重要发现之一。
多种民族文化在青海高原上和睦相处,长期共存,形成了以青海汉族文化为主导的多元存在和多元共生的青海文化,在这里流传着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萨满教等多种教派,这些教派长期交错并立,根深蒂固,其中以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最为深广。宗教对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方式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青海省寺庙林立,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
5.生活习性
着装特色
青海省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要全面介绍节日需要较大的篇幅, 故选有代表性的民族探究其服饰特点,作一管窥。
藏族
其服饰基本结构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饰品的质地较多,有银、金、珍珠、玛瑙、玉、松石、丝、翡翠、珊瑚、琥珀等。造型美观,多为自然形状。妇女都喜欢戴珊瑚、玛瑙、项链和银质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种腰刀、火镰等饰物、也有戴耳环、戒指和手镯的。藏族服饰的另一特点还突出地表现在色彩的依次递增和构图上。牧区皮袍的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竖立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宽的黑、红、绿、紫色条纹依次排列。 回族
在回族聚居区中,回族群众依然保持着中亚人的传统穿衣打扮。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男子多留有大胡子。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回族妇女常戴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的;中年妇女戴黑色的;年轻妇女戴黑色的;未婚女子戴绿色的。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
色的带沿圆帽。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锈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土族
土族服饰具有独特风格。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男子常穿小领斜襟、袖镶黑边的长袍,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腰带,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绑腿带,戴毡帽,穿云纹布鞋,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坎肩。妇女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衣衫,两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系锈花宽腰带或彩绸带,悬挂花手帕、花钱袋、荷包、小铜铃等。裤腿外夹1尺高裤筒,下沿蓝、黑色搭配镶边。穿绣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种“扭达”头饰。
蒙古族
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袍子的颜色,男子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饮食习惯
主食
主食有蒸、烧、烘、炸之分。属于蒸的有:馒头、刀把子、花卷、油花子、 砖包城;属于烘和烧的有:馄锅、锅块、座摸摸、烧干粮、圈圈子、狗舌头; 属于炸的有:油摸摸、仪狗浇尿、油饼、油条、麻花等。还有烙、蒸、煮、综合制的馅面类有糜面和谷面疙瘩、荤油和麻欺疙瘩、肉馅和菜馅的扁食等。面食有打面、软面、散面和炒面略四大类。拼面有长面、凉面、躁子面、刀铡面、旗花面、寸寸子等杂面做的有旗花面、丁丁子、杂面疙瘩
由于外来饮食文化的冲击, 经济的不断增长,青海食品文化已有很大的转变。第一、除脑山地区和有计划为牧区种青稞外, 凡是用青稞面、大麦面、玉麦面、荞面、糜谷面加工的食品, 已由小麦面取而代之。第二、饺子、炮仗面、· 干拌、恰烙、粳皮及新型的各种点, 由城及乡逐步扩大起来。
茶
青海人喜欢喝茶,由于民族不同,茶道也郭各有千秋,青海各民族都有“ 无茶不成敬意” 的心理素质, 茶成为待客食谱中的头道饮料。。茶是他们荐神、敬佛、敬人和自享的珍品。
酒
饮酒, 是青海传统饮食文化之一,成为汉、藏、土、蒙古等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一种“ 无酒不成礼, 无酒不成事, 无酒不成交” 的为其它地区罕见的文化现象。从各种祭祀到日常生活,举凡祭神祭祖、仪礼往来、婚丧嫁娶、祝敏介寿、节日庆典、贺屋庆窠、宾朋聚会, 乃至排难解纷, 无不用酒作为献神报祖、沟通人际关系、娱情和事的饮食中介。
肉
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 盛产牛羊肉。各族人民对肉食颇为讲求。从总体上看, 肉食文化分三大类型(1)以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撒拉族为一类信仰伊
篇三:《大美青海》宣传片解说词
大美青海
如果要追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这条母亲河逆流而上,来到它的源头——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
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远看是山,近看似川,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瑰宝,粗拙中珠玉天成,精美中碧光四射。
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几乎都与青海有着甚深的渊源——开天辟地之盘古、钻木取火之燧人,始作八卦的伏羲、炼石补天的女娲、创世之黄帝轩辕,他们都曾经出现在昆仑及其辖域内。
青海有证可考的历史遗迹,亦可以追朔到三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
那些远古文明的曙光,一半渗透在我们的生活里,一半已经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
历经数万亿年的物竞天择,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后幸存下来的青海湖被包裹在一片莽莽苍苍山峦之间。“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的巍巍昆仑横贯其中,唐古拉山脉峙立于南,祁连山脉矗立于北;母亲河黄河、父亲河长江融冰川之雪峰,汇百川之溪流,纵流其南北;另有形如其名的澜沧江,南行经西藏、云南,出境成湄公河,为缅甸、老挝、柬埔寨和越南诸国的养命之源。
走进青海,您的灵魂会被震撼;走进青海,您会沉醉其中,走进青海,您会觉得生命变得充实起来??
一、源头之美(5’)
古老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距今150万年以前,山西省芮城县境内的西候度猿人就已经开始在黄河岸边生息繁衍;10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30万年前的大荔人、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的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的晚期智人也都生活在黄河沿岸。距今10000-7000年的旧石器文化遗址、距今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以及铁器文化遗址,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依这些历史遗迹来判断,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中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它犹如一条正在腾飞的苍龙,在祖国辽阔的腹地里,绵贯数千里,东至上海的崇明岛与太平洋紧密相融。在长江流域,也有很多中国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存。
在澜沧江河谷的元谋盆地,则栖息过世界上最早的人类、距今270万年的云南“元谋猿人”。
分别沿着黄河、长江、澜沧江逆流而上,便是位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 三江源地区自青藏高原腹地向东绵延数千里,占青海全省土地面积的43.88%,
平均海拔48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可谓是亚洲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
黄河之源位于青海的腹地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480米的各姿各雅山。山的周围是一片盆地,大片沼泽,是高山雪水形成的花海子,称为星宿海。黄河的正源卡日曲,与约古宗列曲汇合称为玛曲,玛曲东流入扎陵湖和鄂陵湖,之后顺势向直奔东南。
长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海拔6621米的主峰格拉丹东大雪山。它由姜根迪如冰川的滴滴融水,怀大海一样“容纳百川”宽阔的胸怀,汇涓涓细流,几经流转,东行而去。
澜沧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北侧加里苟孔桑公玛峰,是世界第六大河,亚洲第二大河。澜沧江上源扎曲源自青海省杂多县境唐古拉山北麓查加日玛的西侧,南流至西藏自治区昌都县附近与昂曲汇合后称澜沧江,向东南流入云南西部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部,流出国境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在越南南部入南海。
水是三江源大地的灵与魂。无数的溪流山泉,从那些冰峰雪山的周身充盈流溢,涓涓汇集,留下一泓泓碧水、一片片湖泊。它们得天地之精血,聚日月之光华,汇集溪流源泉,从青藏高原上奔流而下时,已呈波澜壮阔之势,雄奇而豪迈。
三江源地貌的基本骨架是山。北面,万山之宗的昆仑山横空出世;西面,绵延的可可西里神奇壮丽;东面,巍巍的巴颜喀拉山高峻逶迤;南面,雄伟的唐古拉山冰雪接天。这些巨大的山系纵横错落,真有“天下众山皆由此起”的万千气象和一统中华龙脉的深厚气韵。这些大山不仅是江河的摇篮,也成为一条条大江大河的分水岭。而那浩浩荡荡的蓝天白云之下,茫茫苍苍、无边无际的亘古莽原之上,便是一片片广袤的草原。
三江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以可可西里为代表的大片荒野无人区,高峻、苍凉,而且神秘。这里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多变,自然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人类禁区”。但却是珍稀野生动物藏羚羊、野牦牛栖息的乐园。
二、湖水之美(5’)
青海,它所特指的,就是这片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的青蓝色湖泊。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它是青海三大自然区的交会点,也是三大自然区上所孕育和滋养的文化的交会点,来自中原的农耕文
化,来自西域和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与来自青藏高原的藏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
青海湖是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游览地,也是一个为全世界科学家所注目的巨大宝湖。
一望无际的湖面上,烟波浩淼、水天相连,雪山倒映,碧波万顷,鱼群欢跃,万鸟翱翔。
在不同的季节,这里的景色也迥然不同。春夏季节,草原披上绿绿色的厚绒毯,麦田滚浪,野花泛金,芳香四溢;水天一色的湖面,犹如一泓琼浆玉液。秋冬以后,湖面开始结冰,银装素裹,玉盘映日,一如宝镜照天地。
青海湖湖滨地势开阔平坦,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世世代代生活在青海湖畔的高原藏族人民大都以游牧为主,丰富的草原牧场是他们生存最重要的保障。
在每年秋季特定的日子,藏民们都要举行向青海湖致敬和感恩祭海仪式——他们把装有金银财宝、五谷杂粮的布袋投放到青海湖里,奉献给青海湖的水神。
转湖也是人们表达对青海湖的敬畏的重要方式。
青海多高原湖泊,湖泊总面积超过1.3万平方公里,除青海湖之外,尚有数以万计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大小湖泊,半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有430多个。那数不清的源流河溪像东方女神高昂的头颅上披落的发辫,大大小小的湖泊,宛如那发辫上熠熠生辉的头饰。它们和一片片沼泽以及那地表之下的水冻层共同孕育了大江大河的生命之源。
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扎陵湖水色碧澄发亮,湖心偏南是黄河的主流线,看上去,仿佛是一条宽宽的乳黄色的带子,将湖面分成两半,其中一半清澈碧绿,另一半微微发白,所以叫“白色的长湖”。扎陵湖的西南角,距黄河入湖处不远,有3个面积1至2平方公里的小岛,岛上栖息着大量水鸟,所以又称“鸟岛”。 鄂陵湖位于扎陵湖之东,水色极为清澈,呈深绿色,天晴日丽时,天上的云彩,周围的山岭,倒映在水中,清晰可见,因此叫“蓝色的长湖”。
察尔汗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南部,由9个表面有盐水的盐湖和2个干盐湖组成。是我国最大的结晶盐湖,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内陆盐湖。这里是一个美妙无穷的世界。那平似水面、但坚如磐石的陆地湖面,奇特无比的盐层溶洞,珍奇的盐湖蘑菇,美丽的盐晶花等,堪称天下奇观。这里铁路路基用盐筑,公路用盐铺,房子用盐盖,吃盐就地取。 火车、汽车就飞驰在用盐筑成的路基和用盐铺成的公路上,人们称这一段为“万丈盐桥”。是我国最长的盐基公路。
三、山地之美 (9’)
从空中遥望地球,中国西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连绵高原傲然迤逦、超凡脱俗。驻
足在这个号称“世界屋脊”的地球第三极上,就犹如立在地球之巅。
青海融新疆与西藏之特色于一炉,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
西起帕米尔高原的昆仑山山脉,全长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最高峰─布格达板峰,海拔6860米,是青海省最高点,是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是青海省重要的自然区划界线。
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的昆仑山始终具有“万山之宗”、“龙脉之祖”显赫地位。
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几乎都与昆仑山有着甚深的渊源——开天辟地之盘古、钻木取火之燧人,始作八卦的伏羲、炼石补天的女娲、创世之黄帝轩辕,都曾经出现在昆仑及其辖域内。西王母与东王公、蟠桃会的王母娘娘,射日的后羿、奔月的嫦娥、神游的穆天子,甚至盗仙草的白娘子,也都在昆仑山盘桓过。
古代典籍《广博物志》上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远历年纪》)据说,雄奇伟岸的莽莽昆仑,是盘古的头颅所化,是大地的最高之处。
始作八卦的人文始祖伏羲和抟土造人的女娲,曾经在昆仑山上燃烟为号,结为夫妻,繁衍了中华民族。
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巍巍昆仑,是横空出世的众山之母;她的南面是鸟道空绝的唐古拉山,北面是重峦叠嶂的祁连山,中间则是气势雄伟的巴颜喀拉山,被藏族同胞誉为“神山”的阿尼玛卿雪山也是她的支脉。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谷地。西部极为高峻,自西向东倾斜降低,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山系构成了青海地貌的骨架。
雄伟的唐古拉山冰雪接天。横卧于高原腹地,主峰格拉丹冬堪称江源雪山之首,海拔6621米,有33座6000米以上的雪峰和59条冰川簇拥着晶莹剔透的格拉丹冬。姜根迪如是格拉丹冬群峰中的一座,它的南北两侧各有一条冰川蜿蜒而下,如一位白发老翁手捧洁白的哈达。南侧冰川长12.5公里,为唐古拉冰川之最,长江正是从这里开始它的万里跋涉的。
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青藏公路以西的区域被称为可可西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高原湖泊密集区之一,有雪山、冰川、湖泊和一片广袤、美丽的荒野。这里是中国大陆上野生动物最密集的区域,是藏羚羊栖息的乐园。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大群野生动物在原野上游荡的壮观场面。
昆仑山向东的巴颜喀拉山,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虽然并不高耸,只是在平展的高原上缓缓地隆起。山间谷地上,牦牛、绵羊远近成群。向阳的缓坡上一块块草滩,像翠绿的绒毯铺盖大地,偶见零星牧包士房点缀其间。巴颜喀拉山有许多终年积雪的山丘,处处冰河垂悬。
春季到来的时候,在强烈的高原日光照耀下,高山冰雪渐渐消融,汇聚成一股股溪流,滋润着乾燥的沃土,更为长江与黄河供给了水源。
与巴颜喀拉山相对的阿尼玛卿山,是安多藏区最大的神山,这座平均海拔5900米以上,山势巍峨磅礴的神山,被视为英雄史诗中雄师大王格萨尔的寄魂山。其中最高的山峰 “玛沁保木拉”,呈锯齿重叠形,由于地势高峻,冰峰雄峙,气候多变,是黄河流域最长最大的冰川。
昆仑山口地势高耸,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生态环境独特,自然景色壮观,是青藏公路穿越昆仑山脉的必经之地,咽喉之所,这里群山连绵起伏,雪峰突兀林立,草原草甸广袤。昆仑山口碑南侧立有昆仑山口纪念碑及杰桑·索南达杰纪念碑,纪念这位为保护可可西里野生动物而捐躯的藏族优秀儿子。离昆仑山口不远的东西两侧,海拔6000米以上的玉虚峰和玉仙峰亭亭玉立,终年银装素裹,云雾缭绕,形成闻名遐迩的昆仑六月雪奇观。
由昆仑山脉及其支脉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而成的巨大山间盆地,地处青海省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是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盆地的雅丹地貌闻名世界,盐产以及矿产都相当丰富,有聚宝盆之称。
柴达木盆地充满奇特的自然景观,巍巍昆仑是万山之祖,上千条冰川雪水滋润着辽阔的草原,星罗棋布的湖泊或碧波荡漾,或干涸凝固,千姿百态,还有丹霞地貌、众多名川大山等组成了柴达木的奇异风光。
四、文化之美(12’)
青海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诞生地之一,青海古文化是解密华夏文化的活化石。 中华舞蹈之根、绘画之根、音乐之根在这里,世界面食之根也在这里。4000多年前生活在青海的先民们,以他们超然的大觉悟大智慧开启了华夏文明之光。
史前的河湟地区,气候温和,林木繁茂,人口众多,农业发达,是古羌人生活的乐土。
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部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史前文明,以柳湾彩陶为代表的甘青仰韶文化,展示了史前灿烂的高原文明。代表齐家文化的喇家遗址,不仅出土过象征至高无上权利的“黄河磬王”、国内最大的玉刀和世界上最早的面条,还发现了大型环壕、广场等重要祭祀文化遗迹,表明这里是当时的社会权力中心。以“犬戏牛鸠杖首”和“皇帝四面”为代表的湟源中庄卡约文化,揭示的则是青铜时期的辉煌成就。
远古岩画是人类生活的最早记录,透出古人对生存、生命繁衍的祈求意识。青海湖西北部在近3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卢山、鲁茫沟、哈龙、舍布其等4处岩画点,画面中有动物、狩猎、战争、生殖等多种内容。
这里曾是西羌的牧地乐土,吐谷浑古国的中兴之地,吐蕃政权的广袤疆野,“西蒙古”和硕特进入青藏高原的始端以及南丝绸之路的铺道。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篇四:大美青海游日志
大美青海游日志
作者:工厂 文章来源:工厂 更新时间:2011-09-30 10:02:57
一、第一日:甘南最后一片夕阳
原意想借长假休息来一个大美青海自行深度游,只等到请完假才知道,西部旅游旺季,个人无法实现赴青海的行程。只能借助旅行社,加入甘肃、青海游的团队,方可实现抵达青海的目的。因此,这大美青海游也包含了甘肃。
十九日晚七点登上西去的列车,目的地嘉峪关。全身心的放松,浑睡、玩牌、吃饭......,不知不觉时空已进行到二十日的下午,列车驶入了甘肃省会——兰州。异样激动的心情召唤着我们来到窗前向外张望——兰州是我的出生地,自1972年离开就没有再回来过,甚至路过也没有。宽阔的黄土地一望无际,少有的几簇植被在眼前一晃而过,呈现着一派荒凉景象。吃过晚饭复又蜗居在铺上直至21:00,就快到达目的地了,起床准备下车。然而窗外的景色却使我振奋起来,夕阳还高高地挂在天空,照得大地一派金黄,这要在我们内地,正是漆黑一片的时辰,在这儿却是一片明亮。收拾好行囊看着夕阳在甘南地域一片片落下,最后一片夕阳落下的时刻是21:45,我们的目的地——嘉峪关到站时间是22:00。
二、第一站:嘉峪关
嘉峪关下火车后,费好大劲才被当地导游接到宾馆,原因是这个时节来此旅游的人多,且今日火车超常——没有晚点。同一列车的另外母女三人与我们三人分两辆轿车被接入王朝宾馆,出人意料的是:房间好大啊!比内地五星级宾馆还奢侈——这就是荒漠地大的好处吧!
第二日清晨走出房门就领略到了 “早穿皮袄、午披纱”的西北气候。为适
应这里的气候,着一身既能避凉、又能防晒的长衣裤,最不能忘的就是围上围巾、带上口罩、架起太阳镜——-风沙是这里特有的“景色”。由于拼团游客太多,原来的大巴车已乘载不下,最终确定我们乘坐接站的小轿车游览本地景点。
2011年7月21日早9:00正式向本次旅游的第一站——嘉峪关城关进发!穿过嘉峪关城区大约30分钟,就来到了景区。
嘉峪关矗立于大漠边缘,显得雄壮非凡。广阔的关城,横卧戈壁滩上,两侧城墙与山相连。朱色巍峨的城楼昂然欲飞,衬托着祁连山如玉的雪峰,美丽如画。登城楼远望,明长城似游龙于戈壁滩瀚海间。城下戈壁滩上骆驼队浑厚悠扬的铃声,使人想起古代“丝稠之路”上的商队和旅行者,令人神驰。真不愧为“天下第一雄关”!
约11:30赴距嘉峪关7.5公里处的讨赖河,参观茫茫戈壁上的讨赖河墩,欣赏讨赖河绝壁天险。虽看不到烽火狼烟,但仍可凭吊苍凉冷穆的边关历史,遥想当年狼烟四起,鸣炮报警的肃杀气势。一上午驰骋于戈壁沙滩,游历于古军事防御要塞,使人备感振奋、激动万分!
中午在嘉峪关市吃过午饭后,乘大巴车赴第二站——敦煌,历时约4小时。隔窗相望:一望无际的沙疆,天地一派灰黄,一眼望去看不到一点绿色,一座座风力发电机在黄雾蒙蒙中高高矗立,悠悠地旋转着,既荒凉又壮观。随着车子不断地前行,灰蒙蒙中看见一块牌子——进入雅丹地貌,貌似有这样一个景点哦!急切观赏:一片片丘陵似的土包一个连着一个,几公里开外见不着一簇植物、一息生灵,除了黄沙就是灰沙——这是我见着的荒凉之最。此刻想起: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后来与观赏过雅丹地貌的游客交流后才知道,我所看到的不是雅丹地貌,真
正的雅丹地貌是非常奇特、美丽的地貌景观,我们只是路过了它的外围。
雄伟的嘉峪关一角
三、月牙泉 鸣沙山 莫高窟
21日傍晚来到第二站:敦煌。路上获悉此时是西部旅游旺季,加之今年政府会议较多,西部各大小宾馆、赴西部旅游城市的车票全部告急,个人定宾馆、购车票完全是奢望,因此,到了敦煌就与接站的导游协商帮助联系下一站——青海游的团队,当晚九点钟就与敦煌旅行社签订了青海湖、塔尔寺的两日游,总算解决了在西宁的住宿问题。
22日,敦煌游览安排行程鸣沙山、月牙泉、敦煌莫高窟和小雷音寺。又是在7:00抓紧吃过早饭,赶早奔赴鸣沙山、月牙泉景点,目的:一是避开大队游客,二是尽快完成计划内的景点,保证不耽误所拼团队各游客下一站的乘车时间。
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景区外指定的护具租售点,每人10元钱租一防沙靴,
目的是防止沙子侵入鞋内。进入景区,导游说,旅行社只负责大门门票,其它费用自理,可骑骆驼、开卡丁车、骑摩托车或坐游览车观赏鸣沙山与月牙泉。犹豫片刻选择了最具特色的骆驼,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坐到骆驼背上——胆小,从来不敢招惹动物,更何况是如此高大之物。我们的骆驼队一行四人,我骑的是头驼,由骆驼主人牵着,沿着固定的路线向鸣沙山行进。嗨!骑骆驼的感觉还真好!高大温和且听话的骆驼,迈着它矫健而稳重的步伐在松软的沙滩悠然自得,我随着驼背均匀起伏的节拍摆动、放松肩、背、腰,走在队伍的最前端,徜佯在群峰环绕的沙漠中,像载誉归来的勇士,像丝绸之路上成功的商贾,充满了自信与骄傲。蔚为壮观的戈壁沙漠,绵延浩荡的大漠驼队。坐在驼背上一个半小时,亲身体会骆驼慢行的节奏和力量,真是美妙极了。
来到骆驼休息区,开始下一个节目:滑沙。攀到沙峰顶上,俯看四周沙漠绵延,沙丘朵朵,仿佛置身于埃及金字塔。体验了一次慢速滑沙,体会到沙漠行走之艰难后,又来到我们的驼队,由它们继续驮着我们下山观赏月牙泉。
在鸣沙山群峰环绕的一块绿色盆地中,有一泓碧水形如弯月,这就是月牙泉。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我所看到的月牙泉就像一弯新月失落在黄沙之中,并且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暴风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 ——蔚为奇观!
在恋恋不舍中结束了我们今日的第一站,奔向我们期待的下一站——莫高窟。
从城里坐车约30分钟来到莫高窟。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莫高窟古称千佛洞,这里并不是指有一个千个佛或一千个洞窟,佛语泛指有许许多多的佛和洞窟。据说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六十华里。虽然对佛教不感兴趣,对历史一无所知,可它恢宏的建造,梦幻般的绘画与精工雕琢,壁画中故事的神秘及敦煌文物所遭遇的劫难震憾着我,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怀着非常崇敬和愉悦的心情聆听了十个洞窟近三小时的讲解,如此视觉上的叹为观止,撞击着我心灵上对名胜古迹文化的追忆。走出景点大门,即刻来到书店,一部《游访敦煌莫高窟——未湮没的宝藏》,带着我回顾、温习、追溯这视觉震憾后的文化背景。
说明一下:为了保护壁画,在莫高窟内参观时,只能用手电筒观看。由于各种相机的闪光灯对文物均有非常大的破坏,参观时禁止拍照,而且就是这样参观对文物壁画也是一种破坏。导游说:今年我们还可以提供八个窟参观,来年可能只提供三至四个窟了。
在心绪还沉浸在“敦煌千古事,苦乐谁心知”的文物流失疑惑中,我们被带到了小雷音寺观光。此时此刻对此地已全没有了兴致,草草走个过场便结果了这一番游览。
沙漠绿洲月牙泉
篇五:关于青海印象
关于“青海印象”幸运奖获得者选择赴青海旅游优惠价格说明 “青海印象”大型有奖互动活动幸运奖获得者若选择赴青海旅游,可以参加由青海省体育局主办的下列活动,每位获奖者选择其中一项参加。由组委会承担活动费用的3000元,不足部分视参加活动的项目个人补交,其中往返交通自理。
活动一、体验极度严寒 观美湖冬日奇景
----2012“青海湖冰面徒步穿越”
时间:2012年1月21日—24日,4天。
报到时间:2012年1月20日前
报到地点:西宁
具体穿越路线为:青海湖鸟岛码头——黑马河——海心山(青海湖湖中心岛)——江西沟祭海塔(返西宁)
费用:3000元/人(3000元由环湖赛组委会提供)
活动二、观环湖赛事 游大美青海
----2012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助威观摩
时间:2012年7月17日—20日,4天。
报到时间:2012年7月16日前
报到地点:西宁
费用:3500元/人(3000元由环湖赛组委会提供,个人需出500元)
活动三、挑战自我、勇者无畏
----2012激情穿越柴达木徒步探险活动
时间:2012年9月18日—25日,8天。
报到时间:2012年9月17日前
报到地点:西宁
费用:4500元/人(3000元由环湖赛组委会提供,个人需出1500元)
联系单位:青海省体育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
联系电话:0971---8238877,8238922,13709750909 联系人:刘 湛
体裁作文